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五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外集·卷五 (13)

1.

麻毒原來只肺胃,紅斑五六日方出;

六腑腸胃之熱,蒸於肺,外感內傷併發,與痘證表似同而裡實異。初熱三日,出、脹共三日,出而又沒,沒而又出,出沒一周時許。重者,遍身繃脹,眼亦封閉。有赤、白、微黃不同,仍要紅活,最嫌黑陷及面目胸腹稠密。咽喉纘纏者逆,發不出而喘者即死。與大科癮疹相似,又與發斑相似。

但發斑如錦紋,有空缺處如雲頭狀;麻即如麻,遍身無空,但疏密不同耳。仍有夾斑、夾丹、夾瘡同出者。

初起寒熱咳嚏鼽,初起呵欠,發熱惡寒,咳嗽噴嚏,流涕頭眩,宜升麻葛根湯加紫蘇、蔥白以解肌,切忌大汗。斑不紅者亦宜,乃麻證初起之神方。潮熱盛,加芩、連、地骨皮;譫語,調辰砂六一散;咳多,加麻黃、杏仁、麥門冬、石膏;咳甚另用涼膈散加桔梗、地骨皮;泄瀉,合四苓散;便血,合犀角地黃湯;吐衄血,加炒梔子;小便赤,加木通。寒熱似瘧,小柴胡湯。

白話文:

麻疹的症狀與治療

麻疹的毒素主要侵犯肺和胃,紅斑要到五、六天後才會出現。

六腑中的腸胃熱氣蒸騰到肺部,外感內傷的併發症,表面上跟痘疹相似,但內在實質不同。初期發熱三天,接著三天出現紅斑,紅斑又消失,消失後又出現,這樣反复出現和消失持續一周左右。嚴重者,全身紅腫發脹,眼皮也閉合起來。紅斑的顏色有紅色、白色和微黃色等不同,但都要鮮紅亮麗,最忌諱的是黑色凹陷和面部、胸腹部密集的紅斑。咽喉發癢、發緊,呼吸困難,吐不出來而呼吸急促的,就會馬上死亡。

麻疹與大科癮疹相似,也與發斑相似。但發斑就像錦紋,有空隙的地方像雲朵的形狀;麻疹就像麻布,全身都是密密麻麻的,沒有空隙,只是疏密程度不同而已。還有些患者會出現夾雜著斑點、瘡疹等症狀。

麻疹初期會出現寒熱、咳嗽、打噴嚏、流鼻涕、頭暈等症狀,初期還會有打哈欠,發熱惡寒,咳嗽打噴嚏,流鼻涕頭暈,可以用升麻葛根湯加紫蘇、蔥白解表,要避免大量出汗。對於紅斑不紅的患者也適用此方,這是麻疹初期有效的方劑。潮熱嚴重者,可以加芩、連、地骨皮;神志不清者,可以服用辰砂六一散;咳嗽厲害者,可以加麻黃、杏仁、麥門冬、石膏;咳嗽非常嚴重者,可以另外用涼膈散加桔梗、地骨皮;腹瀉者,可以合用四苓散;便血者,可以合用犀角地黃湯;吐血或鼻出血者,可以加炒梔子;小便發紅者,可以加木通。寒熱交替像瘧疾一樣,可以用小柴胡湯。

面赤全不思食味。

初起全類傷寒,但面赤、中指冷為異耳。

煩喘便秘譫如狂,已出,煩躁作渴者,解毒湯合白虎湯;喘滿便秘者,前胡枳殼湯:赤茯苓、大黃、甘草,五味水煎服。便秘三四日者,小承氣湯、防風通聖散;譫語溺秘者,導赤散,如泔者,四苓散加車前、木通;譫語如狂者,解毒湯,調辰砂六一散。

白話文:

臉色發紅,完全不想吃東西。剛開始的症狀跟傷寒類似,但不同的是臉色發紅、中指冰冷。病人出現煩躁、喘不過氣、便秘、神志不清,像發狂一樣,已經出汗,煩躁不安,口渴,就用解毒湯合白虎湯;如果喘不過氣,肚子脹滿,便秘,就用前胡枳殼湯:赤茯苓、大黃、甘草,五味藥用水煎服。如果便秘三四天,就用小承氣湯、防風通聖散;如果神志不清,小便不通,就用導赤散,如果小便像淘米水一樣,就用四苓散加車前、木通;如果神志不清像發狂一樣,就用解毒湯,調和辰砂六一散。

或時便血並吐衄;

大便血,或小便亦見血者,犀角地黃湯合解毒湯;吐血、衄血,解毒湯加炒山梔、童便。輕者,黃芩湯加生地、山梔;重者,涼膈散加生地、山梔、童便。

又或瀉濕與嘔干,泄瀉,解毒湯合四苓散。喘兼泄瀉、溺澀者,柴苓湯;煩渴作瀉者,白虎加蒼朮湯、豬苓湯。熱盛乾嘔,解毒湯;傷食嘔吐,四君子湯;夏月因暑作嘔,四苓散加人參,忌用豆蔻、木香、薑、桂熱藥。

白話文:

患者可能會出現便血、吐血或流鼻血,甚至小便带血。便血或小便带血者,可用犀角地黃湯合解毒湯治療。吐血、流鼻血者,解毒湯中加炒山梔和童便。症狀輕者,黃芩湯加生地、山梔;症狀重者,涼膈散加生地、山梔、童便。

此外,患者也可能出現腹瀉或嘔吐。腹瀉者,解毒湯合四苓散治療。伴隨喘息、小便澀痛者,用柴苓湯;伴隨口渴和腹瀉者,用白虎加蒼朮湯或豬苓湯。熱盛引起乾嘔者,用解毒湯;飲食不消化引起嘔吐者,用四君子湯;夏季因暑熱引起嘔吐者,四苓散加人參,忌用豆蔻、木香、薑、桂等溫熱藥物。

始終雜證皆熱熾;

麻證初起,已出已沒及一切雜證,與痘毒大同,但始終藥宜清涼。雖然麻愛清涼,痘愛溫,不易常道;虛則補,實行瀉,醫家活法。故治麻,亦有血虛而用四物湯,氣虛而用四君子湯,天寒傷冷,則溫中理中之藥,一時之權也。

沒後餘毒內攻鑽,循衣妄語昏神智。

沒後餘熱內攻,循衣摸床,譫語神昏喪智者死。如熱輕餘毒未除,必先見諸氣色,須預防之,始終以升麻葛根湯為主,或消毒飲、解毒湯,隨證選用。仍忌腥、蔥、蒜。

白話文:

麻疹從一開始到痊癒,各種症狀都屬於熱症;即使麻疹初期有麻痺感,出現又消失,以及其他各種症狀,都與痘疹的毒性相似,但始終要用清涼的藥物治療。雖然麻疹喜歡清涼,痘疹喜歡溫熱,這並非一成不變的道理;虛則補之,實則瀉之,是醫家救治生命的準則。因此治療麻疹,也會有血虛而用四物湯、氣虛而用四君子湯的情況,天寒受涼時,則用溫中理中藥物,這只是應急的措施。

麻疹退卻後,殘留的毒素會向內侵襲,患者會胡言亂語,神志不清。

麻疹退卻後,餘熱會向內侵襲,患者會摸衣服、摸床,胡言亂語,神志昏迷,最終喪命。如果熱症輕微,但殘留毒素尚未清除,一定會從氣色上顯露出來,需要提前預防,始終以升麻葛根湯為主,或用消毒飲、解毒湯等,根據症狀選擇藥物。同時,也要忌食腥味、蔥、蒜。

2. 癰疽總論

癰疽毒要氣血勝,內外因皆濕熱凝。

癰者,壅也,為陽,屬六腑。毒騰於外,其發暴而所患浮淺,不傷筋骨。疽,沮也,為陰,屬五臟。毒攻於內,其發緩而所患沉深,傷筋蝕骨。凡年壯,氣血勝毒則順;年老,毒勝氣血則險。有內因飲食積毒者,經曰:膏粱之變,足生大疔。榮氣不從,逆於肉理。榮氣即胃氣,胃和則榮衛順,而滋養皮膚。

膏粱金石,厚衣烘被,以致蘊熱臟腑,濕熱聚下,燒爍腎水,陰火熾盛,八脈沸騰,經隧凝滯,故水穀精微,不能上行陽道,反逆聚肉之腠理而成癰。有外感風寒濕蘊毒者,經曰:地之濕氣,感則害人皮肉。又曰:諸癰腫筋攣骨痛者,此寒氣之腫,八風之變也。蓋風濕外侵,郁久為熱,自膀胱左遷,移熱小腸,小腸移熱於膽。

白話文:

癰疽是中醫學中的一種疾病分類,主要與氣血的狀態及身體的濕熱情況有關。其中,“癰”字指的是腫塊,通常由陽性因素引起,涉及六腑系統,這種病症來得快,表現出浮淺的症狀,一般不會傷及筋骨。“疽”字則指另一種病症,屬陰性,涉及五臟系統,它來得慢,病狀深藏,常常會傷及筋骨。

在不同年齡階段,身體的氣血狀態對疾病的影響也不同。當年輕人氣血勝過病毒時,病情較為平順;反之,當老年人病毒勝過氣血時,病情就比較危險。

中醫認為,如果體內有因飲食不當導致的積毒,可能會引發嚴重的疾病,如《內經》中提到的“膏粱之變,足生大疔”,這表示膏粱之物(高脂高蛋白的食物)的改變,會導致體內產生大療,即嚴重的膿腫。榮氣(胃氣)不順,逆流至肌肉組織,這中的榮氣實際指的是胃氣,當胃氣調和時,體內的榮衛(血液和淋巴液)就能順暢運行,滋潤皮膚。

此外,食用膏粱金石等高脂高蛋白的食物,加上厚重的衣物和被子,會導致體內積聚熱量,造成臟腑濕熱,使得腎水受損,陰火熾盛,八脈(身體的主脈)會像泉水一樣噴湧,經絡(身體的循環通道)會受到阻塞,這樣就可能使食物和精微物質無法正常上行至陽道(身體的陽面),反而在肉皮組織中聚集形成癰。

另外,外感風寒濕邪,也能導致身體出現癰疽。《內經》中提到,大地的濕氣進入體內,會損害皮肉。同時,對於癰腫、筋攣、骨頭疼痛的症狀,通常是寒氣引起的腫脹,這是因為風濕外侵,久而久之轉化為熱,最終影響到膀胱,然後傳遞至小腸,再由小腸影響到膽。

風性上衝,瘡形高,色赤作痛,小則為癤,大則為癰而已,非若疽之自里也。有因心氣鬱結,飢飽勞役,房室過度,水竭火炎,痰凝氣滯而成。所謂相火能為瘡瘍,諸痛癢瘡瘍,皆屬心火是也。因火有君相,瘡分微甚,或郁痛而不甚腫,或虛腫而不甚痛,雖然病該三因,總皆濕熱。

丹溪云:人身血行脈中,氣行脈外,氣血周流不息。惟寒濕搏之,則凝滯而行遲;火熱搏之,則沸騰而行速。氣為邪郁,津液為痰為飲,積久滲入脈中,血為之濁,此陰滯於陽而為癰;血為邪郁,隧道或溢或結,積久溢出脈外,氣為之亂,此陽滯於陰而為疽。蓋陽氣無形,陰血有質,必濕熱泣血,而後發為癰疽。

白話文:

風邪易向上沖擊,導致創傷形狀隆起,呈現紅色且伴有疼痛感,小則形成癤,大則形成癰,並非像是由內部形成的疽。這可能是由於心氣鬱結、飲食過量、勞累、房事過度、水分不足、火氣過旺、痰凝聚及氣流通受阻所引起。人們常說,相火會引發瘍瘡,各種疼痛、癢、瘍,都是心火所致。由於火氣有主次之分,瘍瘡分為輕重不同,有的雖有鬱積痛感但不顯著腫脹,有的則是虛腫但痛感不強烈,雖然疾病原因通常包括上述三個因素,總體來說,都與濕熱有關。

丹溪認為,人體的血液在脈管中循環,氣體則在脈管之外活動,氣血週而復始地流通。然而,當受到寒濕侵襲時,會造成血液凝滯和流動緩慢;當受到熱火影響時,則會使血液沸騰快速流動。氣體被邪氣困擾,體液轉化為痰或飲食積聚,長時間滲入脈管之中,血液因此混濁,這是陰氣滯留在陽氣中的結果,形成癰。血液受到邪氣的困擾,使得血管內的通道或滲漏或結塊,長時間滲出脈管之外,氣體因此紊亂,這是陽氣滯留在陰氣中的結果,形成疽。因為陽氣是無形的,陰血是有質的,必須在濕熱的作用下,才會發展成為癰疽。

故《局方》曰:癰疽皆熱勝血也。又曰:二熱相搏,熱化為膿。蓋熱非濕,則不能腐壞肌肉為膿,譬如夏熱諸物皆不壞爛,壞爛者,交秋濕熱大行之際,此理甚明。

純陽焮赤潰斂易,純陰色黯全不疼。半陰半陽腫痛慢,用藥回陽乃可生。

癰疽有大而愈者,有微如豆而死者。陽發,初起皮薄作熱,色赤焮腫疼痛,潰後肉色紅活,此為外發。更加身健能食,發熱便秘,脈數有力,為純陽,易治。陰發,初起皮厚不熱。色黯微腫,硬如牛皮,不痛陷軟,不作膿不潰,微開闊,破後肉色紫黑,此為內發。未潰臟腑已前壞爛,更加身倦少食,不熱便利,脈軟無力,為純陰,不治。

白話文:

因此,《局方》中提到:癰疽都與熱毒侵襲血氣有關。又說:兩種熱毒相遇,熱毒會轉化為膿液。因為熱毒若沒有濕邪的配合,就無法腐蝕肌肉形成膿液,就像夏天熱天裡各種物質都不會腐爛一樣,腐爛主要發生在秋天,濕熱盛行的季節,這道理十分明顯。

純陽性癰疽表現為紅腫熱痛,容易潰瘍收斂,使用回陽藥材可以治療。純陰性癰疽則表現爲色暗不紅,全無疼痛感。混合陰陽性的癰疽腫脹緩慢,需使用藥物來回復陽氣才能得到痊癒。

癰疽有大的但能痊癒的,也有小到像豆粒般卻死亡的。陽性發病時,初期皮膚薄嫩且有熱感,顏色紅腫熱痛,潰瘍後皮肉呈現紅活,這是外發的表現。如果患者體壯能食,發熱便祕,脈象數而有力,這表示是純陽性,比較容易治療。陰性發病時,初期皮膚厚實且不熱,顏色暗淡,腫脹硬如牛皮,無痛感,不易陷落,不會形成膿液,傷口微開,潰瘍後皮肉呈現紫黑色,這是內發的表現。在潰瘍之前,已經有器官組織壞死,如果患者疲倦食慾減少,不發熱排便順暢,脈象軟弱無力,這是純陰性,通常難以治療。

又有半陰半陽,似腫非腫,似痛非痛,似赤非赤,似潰非潰,脈數無力。如陽多陰少,用藥托裡變陽者生;陰多陽少,用藥托亦不起,投陰必死。就中尤以有熱無熱,為死生妙訣。蓋陽證有熱,則氣血行而生肌;陰證無熱,則氣血滯而不斂。遇有熱者,切不可退熱,但宜溫藥清滲。

些小癤毒,無熱亦不妨。

風則多癢氣則痛,濕腫食則熱寒增:

癰疽雖止發於一經,或兼二經,多有挾風、挾濕、挾痰、挾氣、挾血、挾陰虛等證。大較風、氣、食三種,俱以不換金正氣散加川芎、木香為主。兼風多癢,加祛風藥;兼氣多痛,加調氣藥;兼食多發寒熱,加消積藥;兼濕多腫,加滲濕藥。又云,熱瘡焮痛,虛瘡淡白,風寒瘡口帶白。

白話文:

又有半陰半陽的情況,看似腫脹但實際並非腫脹,感覺疼痛但又非真正疼痛,皮色看似紅腫但又不是真正的紅腫,表面看似潰爛但實際並非潰爛,脈搏跳動快卻力道不足。如果是陽氣多於陰氣的情況,使用能轉化陽氣的藥物,病人有可能會康復;若是陰氣多於陽氣,即使使用藥物也無法產生作用,投藥後必定會死亡。其中尤其要特別注意的是,是否有熱症狀,這對於生死有著關鍵的影響。因為陽性病徵伴隨熱症狀,體內的氣血能夠流通,有助於生成肌肉組織;而陰性病徵沒有熱症狀,氣血容易滯留,不易收斂。遇到有熱症狀時,切勿退燒,應使用溫和的藥物進行清滲。

對一些小範圍的癬毒,即使沒有熱症狀也不必過度擔心。

風邪會引起瘙癢,濕邪則會導致疼痛,濕氣造成的腫脹會在進食後更加嚴重:

癰疽即使已經停止發作,但可能會從某一經絡開始,或者同時影響到兩經絡,且常伴有風邪、濕邪、痰濁、氣血不順、陰虛等複雜的病徵。總體來說,風邪、氣血、食滯三種情況,大多以「不換金正氣散」加上「川芎」、「木香」作為主要藥物。若伴有風邪,可增加祛風藥物;若伴有氣血不順,可加入調理氣血的藥物;若伴有食滯導致寒熱交替,則需加入消積的藥物;若伴有濕邪,則需加入滲濕的藥物。另外,熱性瘡會出現紅腫和疼痛,虛性瘡則呈淡白色,風寒引起的瘡口常伴有白色分泌物。

古方,外因四氣,單用大黃(半生半熟)、甘草節等分為末,每空心,酒下一匙,以利為度。內因七情,單用遠志為末,酒調二錢,澄清服,以渣敷患處。不內外因,金石、炙爆、房勞,國老膏。一切熱毒,槐花酒。

藥毒堅硬有如石,金石藥毒,則堅硬如石不痛,宜甘草、黑豆煎湯解之。

虛瘦重著怕潮蒸:

白話文:

古法方程式,對於外部因素導致的四種氣候變化,使用大黃(半生半熟)和甘草節按照相同比例研磨成粉末,每天在空腹時服用一匙,以達到通便效果為止。對於內部因素,即由情緒所導致的問題,單獨使用遠志研磨成粉末,與酒調和成二錢,澄清後服用,並將其殘渣敷於患處。對於既非外部也非內部因素導致的問題,如金屬、火烤過的物品或是房事過度所引起的情況,則可以使用國老膏進行治療。所有熱毒問題,則使用槐花酒進行處理。

對於藥物中毒且硬結狀如石塊的情況,若是由金屬或石質藥物所引起的中毒,通常會變得硬結且無痛感,這種情況下適合使用甘草和黑豆煎湯來解毒。

對於體弱多病、怕受潮濕蒸氣影響的人羣:

虛勞瘦弱,榮衛痞澀,患處重著,如負石然,因其有骨蒸潮也,治宜滋補。故不可用賽命丹等香燥疏泄之藥,亦不可過用降火滯脾之藥,惟腎氣丸、托裡散甚得其宜。且古方謂,藥毒勞蒸,癰疽極重。

近骨生蟲近虛漏,近骨者多冷,久則化血為蟲,多癢少痛;近虛者多熱,久則傳氣成漏,多痛少癢。

細認穴道屬何經。

腦發,屬督脈、足太陽經;鬢髮,手足少陽經;眉發,手足太陽、少陽經;頤發、髭發,足陽明經;腮發,手陽明經,背發,中屬督脈,余皆足太陽經;腋發,手太陽經;乳癰,內陽明,外少陽經,乳頭足厥陰經。腎癰,足太陽經;外腎癰;足厥陰經;腿發,外足三陽,內足三陰經;喉癰、臍癰,任脈、足陽明經;穿襠發,督、沖、任三脈;跨馬癰、囊癰,足厥陰經。內疽:肺癰,手太陰經;腸癰,手太陽、陽明經;胃脘癰,足陽明經。

白話文:

【虛勞瘦弱,榮衛痞澀,患處重著,如負石然,因其有骨蒸潮也,治宜滋補。】虛弱的勞累症狀,以及血液和氣血流通不暢(榮衛痞澀),在病竈處感覺沈甸甸的,如同背負著大石頭一般,這通常是因為有骨蒸潮現象所導致的。對於這樣的病症,應以滋養補充的方法進行治療。

【故不可用賽命丹等香燥疏洩之藥,亦不可過用降火滯脾之藥,惟腎氣丸、託裡散甚得其宜。】因此,不宜使用如賽命丹等香燥疏洩類的藥物,也不應過度使用降火滯脾的藥物,而腎氣丸和託裡散則是較為適合的選擇。

【且古方謂,藥毒勞蒸,癰疽極重。】根據古老的藥方理論,藥物的毒性與勞累蒸騰的情況,會使癰疽(一種膿腫)變得非常嚴重。

【近骨生蟲近虛漏,近骨者多冷,久則化血為蟲,多癢少痛;近虛者多熱,久則傳氣成漏,多痛少癢。】靠近骨頭的位置容易出現蟲子生長,靠近虛弱的地方則多為寒冷,長期下去可能會把血液轉化成蟲子,多癢少痛;靠近虛弱的部位常伴有熱感,長期下去可能會導致氣體的流失,多痛少癢。

【細認穴道屬何經。】仔細辨別身體穴位屬於哪一經絡。

【腦發,屬督脈、足太陽經;鬢髮,手足少陽經;眉發,手足太陽、少陽經;頤發、髭發,足陽明經;腮發,手陽明經,背發,中屬督脈,餘皆足太陽經;腋發,手太陽經;乳癰,內陽明,外少陽經,乳頭足厥陰經。腎癰,足太陽經;外腎癰;足厥陰經;腿發,外足三陽,內足三陰經;喉癰、臍癰,任脈、足陽明經;穿襠發,督、沖、任三脈;跨馬癰、囊癰,足厥陰經。內疽:肺癰,手太陰經;腸癰,手太陽、陽明經;胃脘癰,足陽明經。】頭髮、鬢髮、眉髮、頦髮、鬍鬚、腮髮、背髮、腋下、乳房、腎癰、外腎癰、腿髮、喉癰、臍癰、穿襠癰、跨馬癰、囊癰等各種癰癥,分別與不同的經絡系統相對應,例如頭髮主要與督脈、足太陽經有關,腎癰則主要與足太陽經相關,而內疽如肺癰、腸癰、胃脘癰等,則與手太陰經、手太陽、陽明經及足陽明經等相連。

惟少陽、少陰、太陰多氣少血;厥陰、太陽多血少氣,肉皆難平。惟手足陽明,氣血俱多。分經用藥,則不犯經禁,病禁,以致妄下、妄汗。且瘡屬腎經者最重,脾肺二經者次之,他經者又次之。腦乃諸陽所在,咽喉飲食所通,腎俞命根所繫,皆至險之地,又不可多著艾灸。

俗方專圖人形瘡樣,而忽經絡,謬哉!

外因寒熱宜表散,毒因外感發者,內無便溺阻隔,外有六經形證,腫痛雖甚,飲食如常,脈浮數,邪在表也,宜托裡微汗以表散之。如發腦項背分,黃連消毒散;尻臀分,內托羌活湯;臂上,白芷升麻湯;乳胸,內托升麻湯;兩脅,十味中和湯;腿外側,內托酒煎湯;腿內近膝股,內托耆柴湯。通用:敗毒散、九味羌活湯。

辛熱手足太陰經分,自汗浮腫,流注四肢,附子六物湯。辛溫發熱,十六味流氣飲、賽命丹。暑月,內托復煎散;寒月,內托十宣散,或不換金正氣散。丹溪治形實脈浮數,冬月背生紅腫,及胛骨下痛者,用桂麻各半湯加生附、酒柏、栝蔞仁、甘草節、羌活、青皮、人參、黃芩、半夏,姜煎服,六帖而愈。此正內托法也。

白話文:

在手足太陰經脈循行的區域出現自汗、浮腫,並有流注四肢的症狀,可以使用「附子六物湯」來治療。若症狀表現為辛溫發熱,則可使用「十六味流氣飲」、「賽命丹」等藥方。在暑季時,可用「內託復煎散」;在寒冷季節,則可使用「內託十宣散」,或者選擇「正氣散」進行治療。

丹溪認為對於形體壯實、脈象浮數的患者,在冬季背部出現紅腫以及腋下疼痛的情況,可以使用桂麻各半湯加入生附、酒柏、栝蔞仁、甘草節、羌活、青皮、人參、黃芩、半夏,用姜煎煮後服用,一般六帖後就能痊癒。這正是內託法的應用。

有謂瘡家身痛不可汗,汗之則發痓者,邪不在表而誤汗也。

內熱痛秘急疏行;

內傷飲食積毒者,腫痛異常,外無六經形證,內有便溺阻隔,口渴煩躁,脈沉實,為邪在裡,急與寒涼攻裡,內疏黃連湯、瀉心湯、活命飲、四順清涼飲。輕者,清熱消毒飲加紫草,或清心散滲之。內積熱毒,外又感邪者,宜發表攻裡,五香連翹湯、防風通聖散。毒盛者,解毒湯下神芎丸;濕盛者,除濕丹。

白話文:

關於創傷患者出現全身疼痛的情況,如果使用汗法治療,可能會導致筋肉緊張僵硬,這表明病邪並非在體表卻被誤用了發汗方法。

對於內熱引起的腹痛,會表現得非常急迫,並且腹部腫脹疼痛異常,外部可能沒有六經辨證的症狀,但內部會有排便不暢或尿瀦受阻的情況,同時伴有口渴和焦躁不安,脈象沈實,這表示病邪在體內,應當迅速使用寒涼藥物進行內治,如「內疏黃連湯」、「瀉心湯」、「活命飲」、「四順清涼飲」等。對於病情較輕的患者,可以使用「清熱消毒飲」加上「紫草」,或者使用「清心散」進行調理。

若是由於體內積聚熱毒,外部又受到邪氣侵襲,則需兼顧發汗和攻逐體內邪毒,可以使用「五香連翹湯」、「防風通聖散」等方劑。如果毒力過強,則需要使用「解毒湯」配合「神芎丸」進行清潔排毒;如果濕氣過重,則可使用「除濕丹」來消除體內的濕邪。

以上是針對不同情況下,中醫對創傷患者疼痛、腹痛、熱毒、濕氣等不同病症的處理方法和對應的方劑,這些方劑的使用需要根據具體的症狀和病情來確定。

勞傷氣鬱無表裡,邪在經中和衛榮:

毒因內傷虛損,房勞鬱怒而發者,形雖腫痛,外無六經之形證,內無便溺之阻隔,知邪在經也,不可妄施汗下,只宜補形氣,調經脈,和榮衛,或專補脾胃可也。鬱怒者,十六味流氣飲;虛勞者,托裡消毒散、內托八風、補中益氣湯。古人治癰以寒藥者正治法也;治疽以熱藥者,從治法也。

蓋藥性熱則開行,寒則疏泄,疽乃有形之物,非熱藥從治,豈能行之乎?此內托、內疏、正治、從治之義也。

白話文:

勞累導致的氣血鬱滯不分表裏,邪氣在經絡中:

當身體因內傷虛弱,由於房勞、鬱怒所引起症狀時,雖然會出現腫痛現象,但外表並不會表現出六經(太陰、陽明、少陰、厥陰、太陽、少陽)的特徵,內部也沒有排尿或大便受阻的情況。這表明邪氣在經絡中,因此不能胡亂使用發汗或通便的方法,而是應該滋補形體與氣血,調理經絡,和諧營衛系統。對於鬱怒所引起的問題,可以使用「流氣飲」這種方劑;對於因虛勞所導致的問題,可以使用「消毒散」、「內託八風」、「補中益氣湯」等方劑。

古人治療腫塊時使用寒藥,這是按照正確的治療原則;對於腫瘍則使用熱藥,這是根據相對的治療原則。藥物的性質熱則能促進流通,寒則能舒緩解滯,腫塊是具體的物質,如果不使用熱藥進行相對治療,怎能有效處理它呢?這就是內託、內疏、正治、從治的意義所在。

潰後托裡排膿毒,膿盡肌肉自然平。

潰後氣血大虛,惟恐毒陷,托裡之法,一日不可缺也。古方托裡散、托裡清中湯、托裡溫中湯、托裡和中湯、托裡建中湯、托裡抑青湯、托裡益黃湯、托裡益氣湯,選用。蓋托裡則氣血壯而脾胃盛,膿穢自排,毒氣自解,死肉自潰,新肉自生,瘡口自斂。若不務補托,而誤用寒涼,反助邪火,膿多臭穢,甚則脈洪、大渴,真氣虛而死矣。

白話文:

瘡瘍潰破後,要以托裡法排出膿毒,膿液排淨後,肌肉自然會恢復正常。潰後氣血大虛,最怕毒氣入侵,托裡法不可一日或缺。古代常用的托裡方劑有托裡散、托裡清中湯、托裡溫中湯、托裡和中湯、托裡建中湯、托裡抑青湯、托裡益黃湯、托裡益氣湯,可依病情選用。因為托裡法能補氣血、壯脾胃,使膿液自然排出,毒氣自然消解,腐肉自然潰爛,新肉自然生長,瘡口自然癒合。若不注重補托,誤用寒涼藥物,反而會助長邪火,導致膿液增多、臭穢加重,嚴重者甚至會脈洪、口渴,真氣虛竭而亡。

丹溪云:但見腫痛,參之脈證虛弱,更與滋補,乃可萬全。又不必泥氣質素實,及參、耆滿中滯痰也。但初潰時,間有熱毒盛者,量加消毒清劑。如發背、搭肩,膜破穿心必死,尤宜托裡,免致毒陷,托裡即護心也。若毒氣上攻,心神昏悶欲嘔者,間服護心散以救之。如帶表邪面赤等證,勢未甚起者,內托復煎散,或內托十宣散,暫服。

若無熱毒表邪,但見穢氣觸犯,虛熱少食不睡者,便進人參黃耆湯;但見膿多心煩少睡者,便進聖愈湯;但見脾虧氣弱,不能生肌收斂者,便進補中益氣湯;但見腎虛不能消潰收斂,或晡熱作渴者,便進八味丸,或腎氣丸。緊急不及作丸,大料煎服,預防救危,始終妙劑。

白話文:

丹溪認為,當看到腫脹疼痛時,如果脈象和症狀顯示體虛,那麼應該施以滋補藥物,這樣才能確保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。他指出並非所有患者都必須符合氣質堅實的標準,或者因為參、耆(兩種藥材)而阻塞中焦和產生痰液的問題。對於剛開始潰瘍的患者,如果發現熱毒過盛,可以酌情添加具有消毒和清熱效果的藥物。例如對於發背、搭肩這種情況,如果皮膚破裂,心臟受損,則必須使用託裡的方法來保護心臟,避免毒素深入體內。如果病情發展到毒素向上侵犯,導致心神混亂、想吐的情況,可以間歇性服用「護心散」來救治。對於伴有表邪、面色潮紅等症狀,且病情尚未嚴重升級的患者,可以使用「內託復煎散」或「內託十宣散」進行短期治療。

如果沒有熱毒和外感邪氣,只是因為污濁的氣息觸犯了身體,出現虛熱、食慾不振、睡眠不佳的情況,可以服用「人參黃耆湯」。如果發現膿液過多,心煩意亂、睡眠不足的情況,可以服用「聖愈湯」。如果出現脾氣不足、體力減弱,不能有效生成肌肉和促使傷口癒合的情況,則應使用「補中益氣湯」。如果腎功能不足,無法有效地消除潰瘍,或者下午發熱口渴,則可以考慮使用「八味丸」或「腎氣丸」。在緊急情況下,如果無法製成丸藥,可以大量煎煮藥物來救急,以預防和輓救危急狀況,從治療開始到結束,都能運用這些靈活有效的方劑。

若不務本根,而專用敷圍生肌之藥,則斂口太速,毒反內攻,或傍邊再發一癰者有之,或愈後而惡證頓起,大命隨去者有之。惟務內治,而不貴外治者為高。

外治初起灸最妙,形傷則痛,氣傷則腫。或先痛後腫傷乎血;先腫後痛傷乎氣;腫痛並攻,氣血俱傷,皆因臟腑不和,而非外治能調。古法,隔蒜灸法、豆豉餅,惟外傷成瘡者不宜。自內發者,痛則灸至不痛,不痛則灸至痛時方住,早覺早灸為佳。一日二日,十灸十活;三日四日,十灸七活;五日六日,十灸四活;過七日,則不可灸矣。

其餘點割敷透,間有毒盛者,量用之則可。

熱痛半軟針相當;

白話文:

如果不注重根本治療,而單純使用敷料和生肌藥物,那麼病情會迅速惡化,毒素反而會向內部侵襲,甚至在旁邊再出現新的病竈。有些情況是病情已經痊癒,但惡化的症狀突然出現,生命隨之而去。唯有注重內在的治療,而不是過度依賴外在的治療方法,才能算是高明的療法。

外在治療初期使用灸法最為精妙,如果身體受到傷害,通常會感到疼痛;如果氣血受損,則會出現腫脹。有些情況可能是先感到疼痛後出現腫脹,這可能是血液受損;有些情況可能是先出現腫脹後感到疼痛,這是氣血受損;如果腫脹和疼痛同時發生,則是氣血雙重受損,這都是因為內臟功能失調造成的,而不是外在治療可以調節的。按照古代的方法,使用隔蒜灸法或豆豉餅灸,只適合於外傷形成的傷口。如果是從內部發病,那麼在感到疼痛時開始灸療,直到不再感到疼痛,然後在再次感到疼痛時再開始灸療,越早發現問題越早進行灸療越好。一般來說,一天灸兩次,十次灸療就可以痊癒;三天四天,十次灸療可以痊癒七次;五天六天,十次灸療可以痊癒四次;超過七天,就無法再進行灸療了。

對於其他點割和敷料等方法,可能會有一些毒性較強的情況,但根據病情輕重適量使用即可。

對於熱痛且半軟的病竈,可以使用針灸進行治療。

癰疽毒氣已成,宜托裡以速其膿。膿成者,當驗其生熟淺深而針之。若腫高而軟者,發於血脈;腫下而堅者,發於筋脈;肉色不變者,附於骨也。按之熱者有膿,不熱者無膿;按之便痛者膿淺,大按方痛者膿深;按之陷而不起者膿未成,按之而復起者膿已成;按之都軟者無膿,不痛者血瘤,痛者氣瘤;按之一邊軟者有膿。若膿生而用針,氣血既泄,膿反難成;若膿熟而不針,腐潰益深,瘡口難斂。

若瘡深而針淺,內膿不出,外血反泄;瘡淺而針深,內膿雖出,良肉受傷。元氣虛者,必先補而後針其膿,諸證自退。若瘡毒熾盛,中有肉黯者;宜內壯脾胃,外塗單巴豆膏。令其黯處漸低,赤處漸高,六七日間,赤黯之處,自有裂紋如刀劃狀,黯肉漸潰,當用披針利剪,徐徐引去。

白話文:

癰疽的毒素已經形成,應使用扶正方法促進膿液生成。當膿液形成時,需根據其生長、成熟度和深淺來選擇是否進行針刺治療。如果腫塊高且軟,表示它發源於血管;腫塊在下方且硬,則是筋脈問題;肉色未改變,表示它附著於骨骼。

按壓腫塊,如果感覺到熱度,表示有膿液存在;若按壓時不感到熱度,則可能沒有膿液。按壓時若有疼痛感,表明膿液較淺;用力按壓才感到疼痛,則表明膿液較深。按壓時若腫塊下陷且無法抬起,表示膿液尚未形成;按壓後腫塊能再次升起,則表明膿液已經形成。按壓時整體感覺軟軟的,表示沒有膿液;不感到疼痛的可能是血瘤,感到疼痛的則是氣瘤;一邊按壓時感到軟軟的,表示那一邊有膿液。

如果在有膿液的情況下進行針刺,會導致血液和氣體流失,反而使膿液難以生成。如果膿液已經成熟但未進行針刺,腐爛和潰瘍會加深,使得傷口不易癒合。

對於深度較深的傷口,若針刺得過淺,內部膿液無法排出,外部的血液反而會流失;對於深度較淺的傷口,若針刺得太深,內部的膿液雖然可以排出,但會損傷健康的組織。體質虛弱的人,必須先補充元氣再進行針灸治療,這樣各種症狀自然會消失。如果傷口感染嚴重,且其中肉色暗淡,應從內調理脾胃,外用單[巴豆膏]。讓暗淡的部位逐漸降低,紅色的部位逐漸升高,六七天後,紅暗交界處會出現如刀劃般的裂紋,暗淡的肉質會開始潰瘍,此時可用披針和利剪,緩慢地去除。

若膿出肉腐,腫痛仍作,必內有筋間隔,宜再引之,急補脾胃,不痛者純用補藥,庶可收斂。若妄施針刀,傷肉出血,斷之不止者立危。其披針用馬銜鐵為之。

敷圍點瘀非得已,人身氣血遇溫則散,遇寒則凝。概敷寒涼,閉塞腠理,氣凝血瘀,舊肉不潰,新肉不生,則毒反內攻,難以潰斂,甚則不起。必內分陰陽用藥,外分陰陽敷圍,內外夾攻,藥氣相通為妙。純陽證,內服內疏黃連湯、清熱消毒飲之類,外敷柳陽散;半陰半陽證,內服托裡消毒散,外敷陰陽散;純陰證,內服補中益氣湯加薑、附,入酒煎,外敷抑陰散。

白話文:

如果膿水流出,肉質腐爛,但腫脹疼痛依舊存在,這表示內部可能有筋絡阻隔,需要再次進行引導治療。此時,應當急切地補養脾胃功能,對於不再感到疼痛的情況,可以單純使用補益藥物,這樣有可能使病情得到收斂。若無經驗地使用針灸或刀割療法,導致傷及肉質並引起出血,而這些傷口無法止血,這將立即產生危險。在這種情況下,使用披針時應當以馬銨鐵為材料製造。

對於周圍瘀滯的處理,如果不是萬不得已,應該避免。人體的氣血遇到溫暖會散開,遇到寒冷則會凝固。因此,在處理時應當普遍使用寒涼藥物,以封閉皮膚,讓氣血凝結,舊傷難以潰破,新傷也難以生成,這樣毒素就會向內部攻擊,難以痊癒,甚至會出現生命危險。在治療時,必須根據身體內部的陰陽狀態來選擇藥物,外部也要分清陰陽進行包紮,內外雙管齊下,藥力相互配合效果最佳。對於純陽性病症,可以內服黃連湯、外敷柳陽散等清熱解毒藥物;對於半陰半陽性病症,可以內服託裡消毒散,外敷陰陽散;對於純陰性病症,可以內服補中益氣湯加薑、附,並加入酒煎煮,外敷抑陰散。

點瘀爐灰膏,以去惡肉,藥線三品錠子,以透膿管,皆欲敗腐盡除,不至侵蝕筋骨,非得已而用也。

止痛斂口免開張。

癰疽不可不痛,不可大痛。未潰前痛者為熱毒,便秘,宜內疏黃連湯、解毒湯。作膿痛者,排之;膿脹痛者,針之。已潰膿出反痛者,虛也。氣虛,四君子湯加歸、耆;血虛,四物湯加參、耆;氣血俱虛,托裡益氣湯;脾虛者,托裡和中湯;腎虛者,腎氣丸。因登廁犯穢氣觸者,藥中加乳香、芷、芍之類和之;風寒逼者,加防風、桂枝之類溫散之。

白話文:

使用「爐灰膏」點擊瘀血,去除壞死組織,使用「藥線」三品錠子穿透膿管,都是為了徹底清除腐敗物質,避免感染到筋骨,是不得已時才會使用的治療方法。

為了止痛並避免口腔開張。

對於癰疽,痛感是必要的,但不能過於劇烈。在未破膿前的痛感,可能是由熱毒和便祕引起,應使用「黃連湯」或「解毒湯」內服進行調理。如果已經形成膿包且痛感,則應排膿;如果膿包脹痛,則需要針灸治療。若已破膿後反而感到疼痛,這通常是因為體虛所致。如果是氣虛,可以使用「四君子湯」加上當歸和黃耆;如果是血虛,則可以使用「四物湯」加上黨參和黃耆;若是氣血雙虛,則需使用「託裡益氣湯」;若是脾虛,則需使用「託裡和中湯」;若是腎虛,則需使用「腎氣丸」。如果是由於上廁所時吸入污濁氣息導致,可以在藥方中加入乳香、白芷、芍藥等藥材混合使用;若是風寒之氣逼迫,則需加入防風、桂枝等藥材進行溫散。

以上內容為中醫古籍中的治療方法,請根據自身情況,尋求專業醫師的指導和診斷。

燥者,潤之;濕者,導之。果系瘀血惡肉凝滯者,方可赤小豆和之。瘡口不斂,由於肌肉不生;肌肉不生由於腐肉不去;腐肉不去,由於脾胃不壯、氣血不旺。必以補托為主,而佐以行經活血之藥,則肌肉受毒者自生;死者自潰,又何待於點割耶!大要:氣虛體倦食少者,補中益氣湯;血虛晡熱內熱者,四君子加歸、地、牡丹皮;膿水清稀者,氣血俱虛,十全大補湯。或不痛,或赤痛。

或不赤,或內膿不潰,或外肉不腐者,氣血虛敗,桑枝灸法,十全大補湯加薑、桂,壯其陽氣,則四畔即消,瘡頭即腐。若脾胃虛弱,漫腫不赤者,六君子湯倍白朮。若初起腫痛,或因克伐及入房,以致色黯而不痛者,乃陽脫變陰,急用古參附湯以救之。間有血分虛熱者,瘡口肉色必赤,四物湯加山梔、連翹;氣分虛熱煩渴者,竹葉黃耆湯。

白話文:

乾燥的,要潤澤它;濕潤的,要引導它。如果是因為瘀血和壞死組織積聚所導致的問題,那可以使用赤小豆來進行處理。如果傷口不能癒合,原因可能是肌肉沒有生長;肌肉沒有生長的原因可能是腐爛的組織沒有清除掉;腐爛的組織沒有清除掉,可能是因為脾胃功能不足、氣血不足。必須以補充和託舉作為主要治療方法,並配合活血化瘀的藥物,這樣受毒害的肌肉就會自行恢復;死亡的組織也會自行破潰,何必等待切割呢!總之:

  • 氣血虛弱、疲倦、食量減少的人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來調理。
  • 血液虛弱、下午發熱、內部熱症的人,可以使用四君子湯加上當歸、地黃、牡丹皮。
  • 如果膿水清稀,這表示是氣血雙虛,可以使用十全大補湯。
  • 有的情況可能不會疼痛,有的可能會出現紅腫疼痛。
  • 有的可能不見紅腫,有的可能是內部的膿水未破,有的可能是外部的肉質沒有腐爛。這些都是氣血虛弱、衰敗的情況,可以使用桑枝灸法,並加上十全大補湯加薑、桂枝,以壯大陽氣,這樣四周就會逐漸消散,傷口也會開始腐爛。
  • 如果脾胃虛弱,導致腫脹但不見紅腫,可以使用六君子湯,其中白朮的份量要加倍。
  • 如果剛開始腫脹疼痛,或者因為攻擊或房事導致顏色晦暗但不疼,這是陽氣脫離轉為陰性,需要緊急使用古參附湯來救援。
  • 有些情況可能血液部分虛熱,傷口肉色會變紅,可以使用四物湯加上山梔、連翹。
  • 若氣分虛熱導致口渴,可以使用竹葉黃耆湯。

要知瘡口難斂,或漸大漸開出血者危。俗皆以腫痕所至為暈,非真暈也。暈生於瘡口之畔,狀如紅筋三暈,三暈尚可,四暈、五暈者死。

洗能疏毒活血氣,洗藥疏通氣血,膿血焮聚之時,所賴朝夕暖醋蘸洗敗肉,或洗毒散,肉汁湯。風冷瘡口白者,干艾煎湯亦好。

貼膏不被風寒傷。

膏藥多熱,輕小瘡癤貼之即消,發表不遠熱之意也。若大毒初起用之,迷塞凝滯,為禍不小。惟潰後只用白蠟膏、太乙膏,或水粉膏外護,不致破傷風寒。

白話文:

要辨識傷口不易癒合,或者傷口逐漸擴大且出血的情況,這通常是危險的徵兆。一般人常誤認為腫塊範圍擴張是暈圈,但實際上暈圈是在傷口周邊生成,形狀類似紅色的筋絡,三圈內還可以處理,但若出現四圈或五圈,則表示病情危急。

洗療法能夠疏散毒素,活躍血氣,當膿血聚集時,需要每日早晚以暖醋蘸洗傷口,或是使用「洗毒散」、「肉汁湯」等洗療品。對於受風冷影響導致傷口呈白色的情況,可以用乾艾煎湯進行治療。

使用膏藥時要注意不要受到風寒侵襲。

膏藥通常具有溫熱的性質,對於輕微的疹子和痘痘,貼上後會自然消退,這反映了膏藥具有發散熱邪的功效。然而,對於剛開始出現嚴重的毒性反應,如果使用膏藥,可能會導致阻塞和凝滯,帶來較大的危害。在傷口已經潰破後,只適用「白蠟膏」、「太乙膏」或「水粉膏」等膏藥外敷,這樣可以防止因風寒而引起的傷口破損。

婦幼患此無他異,婦宜調血幼宜清。

婦人調血開鬱為主。值經閉及潰後月水又發,所患堅硬,不破不腫不疼者凶。小兒主去胎毒。或有飲食積熱者,藥稍宜清涼。如素稟受體薄,及稍長而久病者,仍以補托氣血脾胃為主治之。

雜證仍以瘡為主,潰未清心要酌量。

脈證俱熱者,未潰前內消解毒,已潰後托裡消毒;脈證俱虛者,未潰前托裡消毒,已潰後托裡補中。治其瘡而諸證自退。瘡為本,病為標,若病急而元氣實,暫治其標;病緩而元氣虛,只治其本。心通諸竅,臟腑所包者一膜耳。若憂驚入心,膜破必死,藥中常加茯神、遠志為妙。

白話文:

對於婦女和兒童患有這種病症,並沒有其他的特殊症狀,婦女應該調節血液,兒童則應清熱解毒。

對於婦女來說,主要應調節血液和疏解鬱氣。如果遇到月經不通暢或者月經來潮後出現堅硬、不痛不腫的情況,這樣的病情比較嚴重。對兒童而言,主要應去除胎毒。如果兒童有飲食過度導致的積熱,藥物應選擇性質稍微涼性的。對於先天體質較弱,或者長期患病的兒童,仍然以補充氣血和脾胃為主要治療方式。

各種病症仍以治療傷口為主,傷口未清潔時,需根據情況酌情處理。

如果脈象和證狀表現出熱性,傷口在未癒合前,應內部消炎解毒;傷口癒合後,應使用補託的藥物進行消毒。如果脈象和證狀表現出虛性,傷口在未癒合前,應使用補託的藥物進行消毒;傷口癒合後,應使用補託的藥物進行補中。治療傷口時,其他症狀自然會得到改善。傷口是根本,疾病是表徵,如果病情急劇且元氣充足,暫時治療表徵;如果病情緩慢且元氣虛弱,則專注於根治根本。心臟通達全身各處,身體的五臟六腑都被一層薄膜包裹著。如果憂慮和驚嚇進入心臟,薄膜破裂,患者必死。在藥方中,經常加入茯神和遠志會更佳。

五善能食便調順,膿鮮不臭聲音長;

五善:動息自寧,飲食知味,一也;便利調勻,二也;膿潰腫消,水鮮不臭,三也;神彩精明,語音清朗,四也;體氣和平,五也。此屬腑證,病微邪淺,若能慎節,勿藥自愈。

七惡皆因真氣損,七惡,乃五臟虧損之證,外似有餘,而內實不足。法當純補胃氣,多有可生。不可因其惡而遂棄不治。大抵元氣虛弱,或膿水出多,氣血虧損;或汗下失宜,榮衛消爍;或寒涼克伐,氣血不足;或峻厲猛劑,胃氣受傷,以致真氣虛而邪氣實矣。

煩躁口乾渴非常。或泄或閉或淋瀝,大渴發熱,或泄瀉淋閉者,邪火內淫,一惡也。凡瘡腫發熱潮煩,或失血過多,或潰膿大泄,或汗多亡陽,或下多亡陰,以致陰血耗散,陽無所附,浮於肌表而非火也。

白話文:

五種好的徵兆包括能正常進食且消化良好,排便順暢且無異味,這是一種良好的狀態;其次是排便調節得當,確保腸道健康;第三是膿包消除,身體的水分保持清潔且無異味;第四是精神飽滿,語音清晰,這反映了一個整體健康的狀態;第五是全身氣血平和,無偏盛或偏衰的情況。這些都是屬於腑證,也就是病態輕微、邪氣不深的狀態,如果能謹慎調節生活習慣,通常可以自行康復。

七種惡症都是因為真正氣力的損失,這七種病症是因為五臟的損傷所導致的症狀,外表看起來可能表現為強壯,但實際上內在是缺乏能量的。治療的方法應該是純粹補充胃氣,大多數情況是可以康復的。不能因為病情惡化就放棄治療。總體來說,元氣虛弱,或者體液流失過多,導致氣血不足;或者是出汗和下利失度,導致榮衛系統受到破壞;或者是寒涼的藥物使用過量,導致氣血不足;或者是使用了強烈的藥物,導致胃氣受到傷害,最終導致真正氣力的虛弱和邪氣的實在。

煩躁、口乾舌燥到極點。或者大便不通,小便頻繁,或者口渴發熱,或者大便不通,尿頻尿急,這些是因為邪火在體內橫流,這是第一種惡症。對於所有出現紅腫發熱、潮濕煩躁的皮膚病,或者出血過多,或者膿包大量洩露,或者出汗過多導致陽氣流失,或者下利過多導致陰液流失,導致陰血消耗散失,陽氣無處依附,浮現於皮膚表面,但這並不是真正的火熱症狀。

若發熱不寢,虛熱也,聖愈湯;兼汗不止,氣虛也,單人參湯;發熱煩躁,肉瞤筋惕,氣血俱虛也,八物湯;大渴面赤,脈洪大而虛,陰虛發熱也,古歸耆湯;微熱煩躁,面赤脈沉而微,陰盛發躁也,四君子湯加薑、附。凡渴不可專泥於火。若焮痛發熱,便利調和者,竹葉石膏湯;腫痛發熱,大便秘澀者,四順清涼飲;焮痛熾盛者,活命飲;膿水多者,聖愈湯;胃傷內亡津液者,錢氏白朮散:腎水乾涸者,八味丸。

白話文:

如果發熱但無法入睡,這是虛熱的表現,可以使用聖愈湯來治療;如果還伴有出汗不止,這可能是氣虛的症狀,可以單用人參湯;如果發熱且感到煩躁,肌肉抽搐,這表示氣血都出現了虛弱,可以使用八物湯來調理;如果感到極度口渴且臉色紅潤,脈搏洪大而虛弱,這可能是陰虛導致的發熱,可以使用古歸耆湯;如果輕微發熱且煩躁,臉色紅潤但脈搏沈細,這是陰盛引發的煩躁,可以使用四君子湯加上薑和附子。在治療口渴時,不能單純認為是火旺,必須綜合考慮。

如果出現紅腫疼痛且伴有發熱,並且大小便調節正常,可以使用竹葉石膏湯;如果出現腫痛且伴有發熱,大便幹結,可以使用四順清涼飲;如果紅腫疼痛加重,可以使用活命飲;如果有大量的膿水,則可以使用聖愈湯;如果因為胃部受損導致體內津液流失,可以使用錢氏白朮散;如果腎水乾涸,則可以使用八味丸進行治療。

有先作渴,小便頻數,而後患疽者;或愈後作渴,或舌黃乾硬,小便頻數,而後患疽者,尤其惡也,宜預服八味丸、補中益氣湯,以滋化源,可免是患。蓋癰疽未有不因腎虛而作,切忌知母、黃柏損陽則陰氣無由而生。

泄瀉因寒涼傷脾者,六君子湯加砂仁,或托裡建中湯、托裡溫中湯;脾虛下陷者,補中益氣湯吞二神丸;命門火衰者,八味丸料煎吞四神丸;腎虛不固者,古姜附湯加吳萸、五味子;大孔痛者,附子理中湯、四逆湯。凡癰疽嘔瀉,腎脈虛者,死。便秘因熱毒入臟,嘔啘心逆,發熱腫硬秘結,固宜通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先出現口渴、頻繁小便,之後患上癰疽,或者病癒後出現口渴,舌頭乾燥發黃且硬,同時頻繁小便,之後患上癰疽,這就更糟糕了,應該預先服用八味丸、補中益氣湯,滋養化生精氣,可以避免患上這種病。因為癰疽的發病都與腎虛有關,要避免使用知母、黃柏等寒涼藥物,損傷陽氣,會導致陰氣無法生成。

瀉痢是由於寒涼傷脾引起的,可用六君子湯加砂仁,或托裡建中湯、托裡溫中湯;脾虛下陷者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二神丸;命門火衰者,可以用八味丸加四神丸;腎虛不固者,可以用古姜附湯加吳萸、五味子;大孔疼痛者,可以用附子理中湯、四逆湯。凡是患有癰疽嘔瀉,並且腎脈虛弱的人,都容易死亡。便秘是由於熱毒入侵臟腑,導致嘔吐、噁心、心煩、發熱、腫硬、秘結,所以應該服用通便藥物。

又有伏熱,陽氣怫鬱,面赤便秘者,為邪火在經,宜汗以發之,潰後氣虛血涸便秘者,十全大補湯,或因入房傷腎便秘者,加姜。附以回陽氣,則大便自潤。凡便秘能食,而肚腹不脹者,切不可下。若腹痞脹而秘者,豬膽法:用豬膽一枚,剪去頭,入鹽、醋少許,以鵝管插入膽中,灌穀道內,須臾自通。小便淋瀝,頻數短少,或莖中澀痛,皆腎虛惡證,詳四卷淋類。

潰後腫痛臭難當;

膿血既泄,腫痛尤甚,膿色臭敗者,胃虛火盛,二惡也,人參黃耆湯,或十全大補湯加麥門冬、五味子。

白話文:

對於有潛伏熱,陽氣鬱積,面紅便祕的情況,這可能是邪火在經絡,應使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。如果潰瘍後出現氣虛血涸、便祕的情況,可以使用「十全大補湯」。如果是因為性行為過度傷害腎臟導致便祕,可以在方子中加入姜,這樣可以幫助回復陽氣,使大便變得順暢。

對於那些能夠進食但肚子不會脹滿的便祕情況,千萬不能使用下藥的方式來治療。如果肚子脹滿且排便困難,可以用「豬膽法」:取一個豬膽,去掉頭部,加入少量的鹽和醋,然後使用鵝管插入膽中,灌入腸道,很快就能自行通暢。

小便頻繁、淋灕不斷或者尿道疼痛,這都是腎虛的嚴重症狀,詳細請參考第四卷的淋病類別。

潰瘍後出現腫痛且難以忍受;

如果膿液已經排出,但腫痛仍然加重,而且膿液呈惡臭,這表明是胃虛火旺,這是第二種惡化的狀況。可以使用「人參黃耆湯」,或者在「十全大補湯」中添加「麥門冬」和「五味子」來進行治療。

黑睛緊小白青赤,目視不正,黑睛緊小,白睛青赤,瞳人上視者,肝腎陰虛而目系急,三惡也,腎氣丸料,或八物湯,俱加炒山梔、麥門冬、五味子。

喘急恍惚喜臥床;

喘粗短氣,恍惚嗜臥者,脾肺虛火,四惡也,六君子湯加薑、棗,或補中益氣湯加麥門冬、五味子。心火克肺金,人參平肺散;陰火傷肺,腎氣丸料加五味子煎服。

虛惡肩背四肢重,肩背不硬,四肢沉重者,脾腎虧損,五惡也,補中益氣湯、十全大補湯,俱加山藥、山茱萸、五味子。

白話文:

眼睛的黑色部分緊縮,白色部分呈現青紅色,視線歪斜,這是肝腎陰虛導致眼脈緊繃的情況,被稱為「三惡」。對於這種情況,可以考慮使用腎氣丸配方,或者八物湯,同時加入炒山梔、麥門冬、五味子等成分。

呼吸急促,精神恍惚,喜愛躺臥在牀。

呼吸困難,氣息粗重,精神恍惚,喜愛躺臥,這是脾肺虛火所導致的症狀,被稱為「四惡」。對於這種情況,可以使用六君子湯加上薑、棗,或者補中益氣湯加上麥門冬、五味子等成分。

心火剋制肺金,可以使用「人參平肺散」進行治療;如果陰火傷害了肺,則需要在腎氣丸配方中加入「五味子煎」進行服食。

感到全身虛弱,特別是肩背和四肢有沈重感,但肩背並非僵硬,而是四肢沈重,這可能是脾腎功能不足所導致的,被稱為「五惡」。對於這種情況,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或者十全大補湯,同時加入山藥、山茱萸、五味子等成分。

食少嘔藥傷寒涼;

不能下食,服藥而嘔,食不知味者,胃氣虛弱,六惡也,六君子湯加木香、砂仁;甚,加附子。挾痰者,托裡清中湯;挾火者,托裡益黃湯。抑論瘡腫時作嘔,熱毒攻心;潰時作嘔,陰虛;潰後作嘔,脾虛。如熱盛焮痛,活命飲、護心散;作膿焮痛,托裡消毒散;膿熟脹痛,托裡散,或針以泄之。

焮痛便秘者,內疏黃連湯。寒涼傷胃者,六君子湯加乾薑、木香。木乘土位加芍藥、柴胡;胃脘停痰,加桔梗;脾虛自病,或水侮土,加益智仁、砂仁;鬱結傷脾,加川芎、山梔、蒼朮、香附;濕氣侵胃,倍白朮。白朮,生肌斂口妙劑。又有登廁觸穢作嘔者,仍宜補胃。

白話文:

飲食不足,服藥引致嘔吐,食物失去滋味,是因為胃氣虛弱,這屬於六種疾病中的其中一種。治療上可使用六君子湯加入木香和砂仁,若病情嚴重,則需加入附子。若伴有痰,可用託裡清中湯;若有火熱之症,則可用託裡益黃湯。

對於傷口時常出現嘔吐的狀況,可能是熱毒侵心;在傷口癒合期間出現嘔吐,可能與陰虛有關;傷口癒合後仍持續嘔吐,則可能是脾虛所致。對於熱盛引起的紅腫疼痛,可使用活命飲和護心散;若形成膿包且有紅腫疼痛,則可用託裡消毒散;當膿包成熟但仍然有脹痛感時,可用託裡散,或者進行針刺以排解疼痛。

對於紅腫伴有便祕的情況,可以使用內疏黃連湯。寒涼導致胃部受損時,則使用六君子湯加入乾薑和木香。若肝木乘土,則加入芍藥和柴胡;胃部積存痰液時,加入桔梗;脾虛自發疾病,或是水侵擾土時,加入益智仁和砂仁;情緒壓抑影響脾臟功能時,加入川芎、山梔、蒼朮和香附;若為濕氣侵入胃部,則加重白朮的用量。白朮是一種能生肌收口的良藥。還有一種情況,即因上廁所時碰到不潔物質而導致嘔吐,仍需補養胃部。

聲嘶唇鼻變青色,面目四肢腫且黃;

脾肺俱虛,七惡也,補中益氣湯加薑、棗,或六君子湯加炮姜,甚,加附子,或十全大補湯加炮姜。

陽虛寒戰腹疼甚,自汗呃逆雷鳴腸;

陽虛皆因誤服寒涼,或潰後勞役,或吐瀉之後,或誤入房、夢遺,或外邪所乘。初則虛火假證,仍發熱頭痛;良久寒戰咬牙、腹痛雷鳴、泄瀉呃逆、自汗盜汗,陽虛寒氣所乘之證,八惡也。急用托裡溫中湯,後用六君子湯加附子,或加薑、桂;甚者,用大劑參、耆、歸、術,倍加薑、附,以手足溫為度。

虛極發躁欲坐井,驀然變痙身反張;

潰後發熱惡寒,作渴怔忡,睡臥不寧,陽衰陰盛,發躁,脈洪大,按之微細或無,此陽虛極。驀然牙關緊急、腰背反張,變為痙痓病,或無汗惡寒,或有汗不惡寒,九惡也。俱宜八味丸料加參、耆、歸、術,大劑煎服。

白話文:

聲音嘶啞,嘴脣和鼻子變為青色,臉部、四肢腫脹且呈黃色;

脾和肺都虛弱了,這是七種惡症中的其中一種,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薑和棗,或者使用六君子湯加上炮姜,如果情況嚴重,可以再加上附子,或者使用十全大補湯加上炮姜。

如果陽氣虛弱導致身體發冷、腹部疼痛加重,還伴有自汗、呃逆、腸鳴聲;

陽氣虛弱通常是因為誤服了寒涼藥物,或者是傷口後勞累,或者是吐瀉後,或者是誤行房事、夢遺,或者是受到外邪的侵襲。起初可能只是虛火造成的假象,仍然會發熱、頭痛;但時間久了會出現寒戰、咬牙、腹部雷鳴般的疼痛、腹瀉、呃逆、自汗、盜汗等現象,這是因為陽氣被寒氣所侵,這被稱為八種惡症之一。應該立即使用託裡溫中湯,接著使用六君子湯加上附子,或者再加入薑、桂;如果情況非常嚴重,可以使用大量的人參、耆、歸、術,並且加倍薑、附,直到手腳感到溫暖為止。

如果虛弱到極點,出現焦慮不安,想要坐在井裡,突然間變得僵硬,身體反向彎曲;

傷口後發熱、畏寒,口渴、心神不定,睡眠不安,陽氣衰敗,陰氣旺盛,出現焦慮,脈搏強大但按下去微細或感覺不到,這是陽氣虛極的表現。突然之間牙關緊閉、腰背向後彎曲,變成痙癱,或者沒有汗液卻畏寒,或者有汗卻不畏寒,這被稱為九種惡症之一。都應該使用八味丸料加上人參、耆、歸、術,大量煎煮服用。

陰虛晡熱夜不寐,消渴便汙血難藏;

原稟瘦怯,或房欲竭精,或瘡出膿多,或誤汗下,以致日晡潮熱、口乾作渴、夜寐不著、瘡出紫血,四物湯、托裡益氣湯、腎氣丸主之。便汙黑者,不治;便血瘀滯者,犀角地黃湯飲之。瘡瘍時,或愈後,口鼻吐衄、牙宣齦露,皆因瘡瘍出血,為火動而錯經妄行,當求經審其因而治之。

肝熱則血妄行,四物湯加山梔、牡丹皮、黃芩、白朮;肝虛則不能藏血,腎氣丸;心火不能生血,四物湯加炒黃連、牡丹皮、苓、術;脾虛熱不能統血,四君子湯加炒山梔、牡丹皮;脾經鬱結者,歸脾湯加五味子;脾肺氣虛者,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;氣血俱虛者,十全大補湯;陰火動者,腎氣丸加五味子。大凡失血過多,而見煩熱發渴等證,勿論其脈,急用單人參湯補之。

白話文:

陰虛導致下午發熱,晚上難以入睡,並有口渴和大便失禁的症狀;

體形瘦弱,可能因為房事過度耗損精力,或者傷口流膿多,或是誤用了發汗和下藥,導致下午潮熱、口乾舌燥、晚上難以入眠、傷口流出紫黑色血液。對於這種情況,可以使用四物湯、託裡益氣湯和腎氣丸來治療。如果大便呈黑色,那麼病情可能較為嚴重,需要進行對症治療;如果大便血是瘀滯的,可以使用犀角地黃湯。在傷口發病期間,或者癒合後出現口鼻出血、牙齦外露的情況,都是因為傷口出血導致火動,使血液亂行,應當找出病因進行對症治療。

肝火旺盛會導致血液無序循環,可以使用四物湯加入山梔、牡丹皮、黃芩、白朮進行調理;肝虛則不能藏血,可以使用腎氣丸;心火不能生血,則使用四物湯加入炒黃連、牡丹皮、苓、術進行調理;脾虛熱不能統血,可以使用四君子湯加入炒山梔、牡丹皮;脾經鬱結的情況,可以使用歸脾湯加入五味子;脾肺氣虛的情況,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加入五味子;氣血雙虛的情況,可以使用十全大補湯;陰火動的情況,可以使用腎氣丸加入五味子。總的來說,如果失血過多,出現煩熱、口渴等症狀,無論脈象如何,都需要立即使用單人參湯來補充體力。

經云:血生於氣。苟非甘溫參、耆、歸、術之類,以生心肝之血,決不能愈。若發熱脈大者,死。

五善見三容易治,七惡見四真惡瘡。

正傳以善為順,惡為逆。瘡瘍仍忌倒陷,又增為九逆,殊為有理。

又有一般無名腫,非癰、非疽、非瘡、非癬,狀如惡瘡,或瘥或劇,名曰無名腫毒。隨其見證,在表在裡在經用藥,外以槐枝煎湯洗淨,後以赤小豆、吳萸、白膠香、黃連、黃柏、貝母、硫黃、糯米、黃丹、輕粉為末,麻油調搽。一切惡瘡,人所不識者皆同。

白話文:

經書上說:血液源自於氣息。除非使用甘溫的參、耆、歸、術等類藥物來滋養心肝之血,否則病情無法得到改善。如果出現發熱和脈象大強的症狀,則預示著病情危急,有可能會死亡。

五種善狀出現三個以上的情況,治療起來比較容易;七種惡狀出現四個以上的情況,則病情確實非常嚴重,可能出現真正的惡性腫瘍。

疾病傳播順應善狀為正常情況,逆反善狀則為異常情況。腫瘍仍然要避免出現倒轉的情況,進一步增加為九種逆轉的情況,這樣的理論很有道理。

還有一種無名腫塊,它既不是癰,也不是疽,既不是普通的腫瘤,也沒有特定的名稱,但看起來像惡性腫瘤一樣,病情時好時壞,這種情況被稱為無名腫毒。根據具體症狀的不同,是表症還是裡症,或者是在經絡上的問題,都需要對症下藥。外用槐枝煎湯清洗患處,然後使用赤小豆、吳茱萸、白膠香、黃連、黃柏、貝母、硫磺、糯米、黃丹、輕粉等藥物研磨成粉末,再用麻油調製後塗抹患處。對於所有類型的惡性腫瘤,都適用這種方法。

癤癌瘭痼也同方。

闊一寸至二寸為癤;一寸至五寸為癰;五寸至一尺為癌;一尺至二尺為竟體疽。未潰色紫黑堅硬,已潰深陷如岩為癌。四畔生如牛唇黑硬,為瘭。無頭,面色淡紅為痼。四輪腫起為癰;沉潰為疽;發出於外者,為外疽;隱伏腸胃者,為內疽。癤比癰、疽更輕,癌、瘭、痼多難治。

癌多生乳、脅、臀、胯,全宜大補氣血脾胃,及蠟礬丸護膜生肌,冀其萬一。瘭、痼見後周身部。

白話文:

"癤、癌、瘭、痼"這四種疾病同屬於中醫的範疇。

在中醫學中,癤是指病竈大小約一寸到二寸的疾病;而癰則是病竈大小從一寸到五寸的疾病;當病竈大小達到五寸至一尺時,稱為癌;若病竈大到一尺至二尺,則稱為竟體疽。

在未潰破時,如果病竈呈現紫色或黑色,並且堅硬,這通常被認為是癌症的特徵。一旦潰破,病竈會像巖層一樣深陷,這是癌症的典型表現。

至於瘭,邊緣長得像牛脣一樣,顏色和質地都較為黑硬。它沒有明顯的頭部,但面呈淡紅色,這是痼的特徵。

癰則指四周隆起的病竈;潰瘍則是疾病的另一種表現形式,稱為疽。若疾病發於皮膚表面,則稱為外疽;若疾病藏於腸胃之內,則稱為內疽。

在所有這些疾病中,癤的嚴重程度相對較輕,而癌、瘭、痼則較難治療。

癌症多發生於乳房、肋骨、臀部、胯部等部位,治療上應該注重大補氣血脾胃,並使用如「蠟礬丸」這樣的藥物來保護皮膚和生長新組織,希望能在萬一的情況下獲得療效。而瘭和痼的出現,則通常在整個身體的各個部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