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內集·卷一 (47)
內集·卷一 (47)
1. 臟腑定位
左心小腸肝膽腎,右肺大腸脾胃命。心與小腸居左寸,肝膽同歸左關定。腎脈元在左尺中,膀胱是腑常相應。肺與大腸居右寸,脾胃脈從右關認。心胞右尺配三焦,此為初學入門訣。
左心主血,肝膽腎膀胱皆精血之隧道,故次附之;右肺主氣,脾胃命門三焦各以氣為運化,故次附之。分之曰氣、曰血,曰脈,總之惟脈運行氣血而已。是以氣血盛脈盛,氣血衰脈衰,氣血和脈平,氣血亂脈病。由此知脈乃氣血之體,氣血乃脈之用也。心與小腸為表裡,旺於夏,而位左寸,沉取候心,浮候小腸。
肝與膽為表裡,旺於春,而位左關,沉取候肝,浮候膽。腎與膀胱為表裡,旺於冬,而位左尺,沉取候腎,浮候膀胱。肺與大腸為表裡,旺於秋,而位右寸,沉取候肺,浮候大腸。脾與胃為表裡,旺於四季,而位右關,沉取候脾,浮候胃。命門與三焦為表裡,寄旺於夏,而位右尺,沉取候命門,浮候三焦。
然以循環之序言之;則左尺水生左關木,左關木生左寸火,左寸火接右尺火,右尺火生右關土,右關土生右寸金,右寸金生左尺水,生生之意不絕,有子母之親也。若以對待之位言之:則左寸火克右寸金,左關木克右關土,左尺水克右尺火,左剛右柔,有夫婦之別也,然左手屬陽,右手屬陰,左寸君火以尊而在上,右尺相火以卑而在下,有君臣之道也。三部之中有此自然之理,是以善診者,診父而知其子也。
白話文:
[臟腑定位]
在人體的左側,主要有心臟、小腸、肝臟、膽囊及腎臟。右側則有肺臟、大腸、脾胃及命門(生殖系統)。具體來說,心臟與小腸的位置在左手脈搏的前段,肝臟與膽囊則位於左手脈搏的中間位置。腎臟的脈象在左手脈搏的後段,與之相應的是膀胱,作為腑的部位。肺臟與大腸在右手脈搏的前段,脾胃的脈象則在右手脈搏的中間位置。心包與右手脈搏的後段相配,代表三焦,這是初學者需掌握的要訣。
左側的心臟主宰血液,肝臟、膽囊、腎臟及膀胱都與精血的通道有關,因此它們緊密相連。右側的肺臟主管氣息,脾胃、命門及三焦都是以氣來進行運化的器官,所以它們也被安排在一起。我們可以分別稱之為「氣」、「血」或「脈」,但實際上它們都是脈在運行氣血。因此,當氣血旺盛時,脈象也會強勁;氣血衰退時,脈象也會顯得弱小;氣血和諧時,脈象平穩;氣血混亂時,脈象就會顯示異常。由此可知,脈象是氣血的實體,氣血則是脈象的功能。
心臟與小腸互為表裡,夏季時最為旺盛,它們的位置在左手脈搏的前段。若深按脈搏可探知心臟狀況,輕按則可瞭解小腸的情況。
肝臟與膽囊互為表裡,春季時最為旺盛,它們的位置在左手脈搏的中間。深按脈搏可探知肝臟狀態,輕按則可瞭解膽囊的情況。
腎臟與膀胱互為表裡,冬季時最為旺盛,它們的位置在左手脈搏的後段。深按脈搏可探知腎臟狀態,輕按則可瞭解膀胱的情況。
肺臟與大腸互為表裡,秋季時最為旺盛,它們的位置在右手脈搏的前段。深按脈搏可探知肺臟狀態,輕按則可瞭解大腸的情況。
脾臟與胃互為表裡,四季更迭時最為旺盛,它們的位置在右手脈搏的中間。深按脈搏可探知脾臟狀態,輕按則可瞭解胃的情況。
命門與三焦互為表裡,夏季時最為旺盛,它們的位置在右手脈搏的後段。深按脈搏可探知命門狀態,輕按則可瞭解三焦的情況。
然而,如果按照循環的順序來看,左側後段的腎臟(水)生成左側中間的肝臟(木),肝臟(木)生成左側前段的心臟(火),心臟(火)連接到右側後段的命門(火),命門(火)生成右側中間的脾臟(土),脾臟(土)生成右側前段的肺臟(金),肺臟(金)又生成左側後段的腎臟(水)。這種生生不息的循環,就像是父母與子女的親情。
若從相互對立的角度來看,左側前段的心臟(火)能剋制右側前段的肺臟(金),左側中間的肝臟(木)能剋制右側中間的脾臟(土),左側後段的腎臟(水)能剋制右側後段的命門(火)。左側為剛,右側為柔,就像夫妻之間的差異。然而,左手屬於陽性,右手屬於陰性,左側前段的心臟(君火)因其尊貴而處於上方,右側後段的命門(相火)因其低微而處於下方,這就像君臣之間的關係。三部脈象中蘊含了這些自然的原理,所以擅長診斷的醫生,通過診察父親的脈象就能推測出兒子的健康狀況。
2. 七表八里九道脈名
浮芤滑實弦緊洪,名為七表屬陽宮。微沉緩澀遲並伏,濡弱為陰八里同。細數動虛促結散,代革同歸九道中。又有長短大三脈,經書所載亦當通。
《脈經》無表裡九道之目,且七表以芤為陽,然為亡血失精半產。七表以弦為陽。仲景以弦為陰。九道以動為陰,仲景以動為陽。惟《脈經》則與仲景合也。經以上中下九候為九道,的非歌訣九道之謂也。戴同父有《脈訣刊誤》,朱文公謂其辭俚而淺。但《脈訣》世俗誦習已慣,表裡名義,初學不可不知。
九道從丹溪者,《脈經》有數無短,《內經》有革無牢故也。
白話文:
「浮、芤、滑、實、弦、緊、洪」這七種脈象被稱為七表,屬於陽性範疇。而「微、沉、緩、澀、遲、伏、濡、弱」這八種脈象則屬於陰性,被稱為八里。再來,「細、數、動、虛、促、結、散、代、革」這九種脈象統歸於九道脈象之中。另外,還有「長、短、大」這三種脈象,在古籍中也有記載,我們也應瞭解。
《脈經》中沒有提及表裡九道的分類,並且將芤脈視為陽性,但實際上芤脈是用於診斷失血、精虧或流產的情況。《脈經》中將弦脈視為陽性,然而在仲景的理論中,弦脈被視為陰性。對於動脈,九道脈中認為它是陰性,但在仲景的理論中,它又被視為陽性。只有在《脈經》中的脈象理論與仲景的觀點相符。《脈經》中提到的九道脈象是以人體上、中、下三部分的脈象來定義,這與九道脈象的歌訣有所不同。戴同父寫了一本名為《脈訣刊誤》的書,朱文公評價該書語言通俗淺顯。但是,《脈訣》一書因為在民間廣泛傳播,對於初學者來說,理解表裡脈象的含義是必要的。
在九道脈象的分類上,我們跟隨丹溪的理論。在《脈經》中只提到了數脈,未提及短脈;而在《內經》中提到了革脈,但未提及牢脈。這就是為什麼在九道脈象中,我們採用了丹溪的理論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