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卷首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首 (9)

1. 儒醫

劉完素,字守真,金河間人。少聰明博學,忽遇異人,以酒飲之,大醉,及寤,洞達醫術。撰《運氣要旨論》、《精要宣明論》、《素問玄機原病式》。然好用涼劑,以降心火、益腎水為主,自號通元處士。

張元素,字潔古,金易州人。八歲試童子舉,二十七歲試經義進士,犯廟諱下第。乃學醫,洞徹其術,治病不用古方。其說曰:運氣不齊,古今異軌,古方新病,不相能也,自為家法云。故其書不傳,其學則李東垣深得之。

李慶嗣,洛人。少舉進士不第,棄而讀《素問》,洞曉其義,著《傷寒纂類》四卷,《改正活人書》二卷,《傷寒論》三卷,《針經》一卷。年八十,無疾而逝。

李杲,字明之,號東垣,元之鎮人也。幼好學,博經史,尤樂醫藥,捐千金從張元素,盡傳其業。家富自重,人不敢以醫名之。大夫士或病,其資性高謇,少所降屈,非危急之疾不敢謁也。其學於傷寒、癰疽、眼目病為尤長,當時稱為神醫。《東垣十書》多其著述。治傷寒發熱,誤服白虎湯,面黑脈細,小便不禁,公曰:白虎湯大寒,非行經之藥,止寒臟腑,不善用之,則傷寒本病隱曲於經絡之間,或更以大熱之藥救之,則他證必起,但宜溫藥升陽行經。蓋病隱於經絡,陽不升則陰不行,經行而本症見矣,治之何難?又治十五歲人病傷寒,煩渴目赤,脈七八至,按之不鼓,用古姜附湯冷飲而愈。

王好古,字進之,號海藏,元古趙人。任趙州教授,兼提舉管內醫學。性識明敏,博通經史,篤好醫方,師事李東垣,盡得所學,遂為明醫。著有《醫壘元戎》、《醫家大法》、《仲景詳辨》、《活人節要歌括》、《湯液本草》、《此事難知》、《斑疹論》、《光明論》、《標本論》、《小兒弔書》、《傷寒辨惑論》、《守真論》、《十二經絡藥圖》。

滑壽,字伯仁,世為許襄城大家,元初祖父官江南,自許徙儀真而公生焉。性警敏,習儒,日記千言,操筆為文,尤長於樂府。受王居中習醫,而理識契悟過之。著《素問鈔》。治婦人病小便澀,中滿喘渴,脈三部皆弦而澀,醫投以瞿麥、梔、苓諸滑利藥而秘益甚。公曰:水出高源,膻中之氣不化,則水液不行,病因於氣,徒行水無益,法當治上焦,乃與朱雀湯,倍枳、梗,長流水煎,一服而溲,再服氣平而愈。治一婦人,年六十餘,亦病小便秘若淋狀,小腹脹,口吻渴,脈沉且澀。公曰:此病在下焦血分,陰火盛而水不足,法當治血。血與水同,血有形而氣無形,有形之疾,當以有形之法治之。乃與滋腎丸,服之而愈。治一婦人有孕,九月病滯下,日五七十起,後重下迫。公以消滯導氣丸藥下之,病愈而孕不動。《素問》曰:有故無殞是也。殞者,損也。治一婦經水將來,三五日前臍下㽲痛如刀刺狀,寒熱交作下如黑豆汁,既而水行,因之無孕,兩尺沉澀欲絕,餘部皆弦急。公曰:此下焦寒濕,邪氣搏於衝任。沖主血海,任主胞胎,為婦人血室。故經事將來,邪與血爭作痛,寒熱生濁,下如豆汁,宜治下焦。遂以辛散苦溫理血之藥,令先經期日日服之,凡三次而邪去,經調有孕。治一人因心高志大,所謀不遂,怔忡善忘,口淡舌燥,多汗,四肢疲軟,發熱,小便白濁。諸醫以內傷不足,擬進茸、附。公視其脈,虛大而數,曰:此思慮過度,少陰君火行患耳。夫君火以名,相火以位,相火代君火行事也。相火一擾,能為百病,況少陰乎!用補中益氣湯、硃砂安神丸,空心則進坎離丸,月餘而愈。治一孕婦,五月病咳痰氣逆,惡寒,咽膈不利,不嗜食者浹旬,脈浮緊,形體瘦,公曰:此上受風寒也。投以辛溫與之,致津液,開腠理,散風寒,而嗽自止矣。治一婦暑月身冷自汗,口乾煩躁,欲臥泥水中,脈浮而數,沉之豁然虛散,公曰:脈至而從,按之不鼓,為陰盛格陽,得之飲食生冷,坐臥風露。乃與玄武湯,冷飲,三服而愈。治一婦病寒疝,自臍下上至心皆脹滿攻痛,而脅疼尤甚,嘔吐煩滿,不進飲食,兩手脈沉結不調。公曰:此由寒在下焦,宜亟攻其下,無攻其上。為灸章門、氣海、中脘,內服玄胡索、官桂、胡椒,佐以茴、木諸香,茯苓、青皮等而愈。

白話文:

儒醫

劉完素,字守真,金朝河間人。年輕時聰明好學,偶然遇到一位奇人,被其以酒款待而醉倒,醒來後便對醫術有了透徹的理解。著有《運氣要旨論》、《精要宣明論》、《素問玄機原病式》。他常用寒涼藥物,以降低心火、滋補腎水為主要治療方法,自稱通元處士。

張元素,字潔古,金朝易州人。八歲參加童子試,二十七歲參加經義進士考試,因觸犯廟諱而落榜。於是改學醫,精通醫術,治病不用古方。他認為:人體運氣不平衡,古今醫理也不相同,古代的方劑治療現代的疾病,效果不好,因此自創一套醫學理論。所以他的著作沒有流傳下來,但他的醫學思想卻被李東垣深刻繼承。

李慶嗣,洛陽人。年輕時參加進士考試落榜,便放棄仕途,專心研讀《素問》,徹底理解其精髓,著有《傷寒纂類》四卷、《改正活人書》二卷、《傷寒論》三卷、《針經》一卷。八十歲時無疾而終。

李杲,字明之,號東垣,元朝鎮州人。自幼好學,博覽經史,尤其喜愛醫藥,曾花費大量錢財拜張元素為師,完整地繼承了他的醫學思想。家境富裕,為人清高自重,別人不敢以醫術來稱呼他。只有達官貴人患了重病,他才肯出手治療,除非病情危急,否則很少應診。他在治療傷寒、癰疽、眼科疾病方面尤其擅長,當時被譽為神醫。《東垣十書》是他的主要著作。他曾治療一位服用白虎湯後出現面色發黑、脈細、尿失禁的傷寒病人,指出白虎湯寒涼之性過於強烈,非治療傷寒的藥物,如果使用不當,會使寒邪滯留臟腑,反而加重病情。若再用溫熱藥物治療,則會引起其他症狀。他認為應當使用溫和的藥物,提升陽氣,使經絡通暢。因為病邪隱伏於經絡,陽氣不升則陰氣不通,經絡通暢,則病症自然顯現,治療也就容易了。他又治療了一位十五歲的傷寒病人,症狀是煩渴、目赤、脈象微弱,他用生薑附子湯加冷水服用,使其痊癒。

王好古,字進之,號海藏,元朝趙州人。曾擔任趙州教授,兼管內醫學提舉。他聰明敏捷,博通經史,熱衷於研究醫方,拜李東垣為師,完全掌握了他的醫學知識,成為一位著名的醫生。著有《醫壘元戎》、《醫家大法》、《仲景詳辨》、《活人節要歌括》、《湯液本草》、《此事難知》、《斑疹論》、《光明論》、《標本論》、《小兒弔書》、《傷寒辨惑論》、《守真論》、《十二經絡藥圖》。

滑壽,字伯仁,世代居住在許州襄城,元朝初期,他的祖父在江南做官,從許州遷居到儀真,滑壽便出生在那裡。他聰明敏捷,學習儒學,每天寫作千字,善於寫文章,尤其擅長樂府詩詞。他跟隨王居中學習醫術,但其醫學見解卻超過了老師。著有《素問鈔》。他曾治療一位婦女小便澀痛、腹部脹滿、口渴喘息、脈象弦澀的疾病,其他醫生用瞿麥、梔子、茯苓等利尿藥物治療,反而病情加重。他認為此病是因氣機不暢導致水液代謝異常,單純利水無益,應當調理上焦,於是給病人服用朱雀湯,加倍使用枳實、厚朴,煎煮時水要多,一劑藥後小便通暢,再服一劑後氣機平順而痊癒。他又治療了一位六十多歲的婦女,患有尿頻、小腹脹滿、口渴等症狀,脈象沉澀,他認為此病是下焦血瘀、陰虛火旺,應當治療血分,用滋腎丸治療,病人痊癒。他還治療了一位懷孕九個月,出現胎停育徵兆的婦女,給她服用消滯導氣的藥物,使其病情痊癒,胎兒安然無恙,印證了《素問》中“有故無殞”的說法。他又治療了一位婦女,月經來潮前幾天出現下腹部刀割般的疼痛,寒熱交替,經血如同黑豆汁,之後經血排出,導致不孕,脈象沉澀,其他部位脈象弦急。他認為是下焦寒濕,邪氣阻礙衝任二脈,衝脈主血海,任脈主胞胎,是婦女的胞宮,月經將來,邪氣與經血相搏,產生疼痛,寒熱交加,形成濁血排出,應當治療下焦。於是給病人服用辛散苦溫的理血藥物,讓她在經期前每天服用,三次療程後,邪氣去除,經血調和,並成功懷孕。他還治療了一位因憂思過度,出現心悸健忘、口淡舌燥、多汗、四肢無力、發熱、小便白濁的病人,其他醫生診斷為氣血不足,打算用鹿茸、附子等藥物治療。他診脈發現脈象虛大而數,認為這是思慮過度,導致少陰君火受損。他解釋說君火是名稱,相火是位置,相火代替君火運作,相火擾亂則會引起百病,更何況是少陰之火呢?於是給病人服用補中益氣湯、硃砂安神丸,空腹服用坎離丸,一個多月後痊癒。他又治療一位懷孕五個月的婦女,患有咳嗽、痰多、氣逆、惡寒、咽喉不利、食欲不振等症狀,脈象浮緊,體形消瘦,他認為這是上焦感受風寒,便用辛溫藥物治療,促進津液分泌,疏通經絡,散寒解表,咳嗽很快痊癒。他還治療一位婦女,夏天患有畏寒自汗、口乾煩躁、想臥在泥水中等症狀,脈象浮數,按之無力,他認為這是陰盛格陽,由於飲食生冷,或久處風寒所致,便用玄武湯,加冷水服用,三次痊癒。最後,他還治療了一位婦女患寒疝,從臍下至心口都脹痛,尤其脅肋疼痛劇烈,嘔吐煩悶,飲食不進,脈象沉結。他認為是寒邪在下焦,應該迅速攻下,而不宜攻上,於是給病人灸刺章門、氣海、中脘穴位,內服玄胡索、官桂、胡椒等藥物,輔以茴香、木香等芳香藥物及茯苓、青皮等,最終治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