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卷首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首 (8)

1. 儒醫

狄梁公,知針術。有富兒鼻端生贅,為腦下針,贅應手而落。

王績,字無功,絳州人,王通之弟。唐太宗秘書正字,不樂在朝,還里蒔藥自供,或以濟人。以《周易》置床頭,他書罕讀,遊北山東皋著書,自號東皋子。

孟詵,唐汝州梁人。舉進士,累遷鳳閣舍人。睿宗即位,加銀青光祿大夫,後致仕,以藥餌為事。常曰:保身養性者,善言莫離口,良藥莫離手。年九十三卒。著《補養方》、《必效方》各三卷,《食療本草》。

陳藏器,唐開元中,京兆府三原縣縣尉。撰《神農本經》,總曰《本草拾遺》,共一十卷。

許胤宗,唐義興人,仕陳為新蔡王外兵參軍,後為散騎侍郎。王太后病風不能言,脈沉難對,醫家告術窮,公以黃耆、防風煮湯數十斗置床下,氣如霧熏薄之,是夕語。關中多骨蒸病,遞相傳染,得者皆死,公療必愈。或勸其著書貽後世者,答曰:醫者意也,思慮精則得之,脈之候幽而難明,吾意所解,口莫能宣也。古之工醫,要在視脈,病乃可識,病與藥值,唯用一物攻之,氣純而愈速;今人不善為脈,以情度病,多其物以幸有功,譬獵不知兔,廣絡原野,冀一人獲之,術亦疏矣。一藥偶得,他藥相制,弗能專力,此難愈之驗也。脈之妙處,不可言傳,虛著方論,終無人能悟,此吾所以不著書也。卒年九十餘。

許叔微,字知可,宋白沙人。嘗獲鄉薦,省闈不利而歸,舟次吳江平望,夜夢白衣人,曰:汝無陰德,所以不第,何不學醫?吾助汝智慧。歸踐其言,果得扁鵲之妙。人無高下,皆急赴之,後紹興登科第五。著《本事方》,撰《傷寒辨疑》。

鄭樵,莆田人。博學強記,搜奇訪古,好著方書。紹興中,以薦召對,授樞密院編修,嘗居夾漈山,學者稱夾漈先生。

紀天錫,字齊卿,宋泰安人。棄進士業,精醫,注《難經》五卷。太定十五年上其書。授醫博士。

楊文修,字中理,浙人。性純孝,因母病遂去舉業,讀軒岐氏書,藥不效,割股和饘粥以進,母疾即起。母死,廬墓有群鳥隨文修起止,府縣旌表其宅。修曰:某之事親,不足以起名哉!朱文公就見,與談性理及天文、地理、醫學之書,竟夕乃去。晚年著《醫衍》二十卷,編《地理撥沙經圖》,卒年九十九。

李惟熙,舒州人。博學通醫,善論物理。云:菱、芡皆水物,菱寒而芡暖者,菱花開背日,芡花開向日故也。又曰:桃、杏雙仁輒殺人者,其花本五出,六出必雙仁。草木花皆五出,惟山梔、雪花六出,此殆陰陽之理。今桃、杏六出雙仁殺人者,失其常也。

麻九疇,字知幾,金莫州人。三歲識字,七歲能草書,作大字,有神童之目。章宗召見,問:汝入宮殿懼否?對曰:君臣,父子也,子寧懼父耶?上大奇子。弱冠往太學,有聲場屋間。南渡後,讀書北陽山中,始以古學自力,博通五經,於《易》、《春秋》為尤長。少時有惡疾,就道士學服氣數年,疾遂平復。又從張子和學醫,子和以為能得其不傳之妙。大率九疇於學也專,故所得者深,飢寒勞苦,人所不能堪者,處之怡然,不以略其業也。

白話文:

儒醫

狄梁公精通針灸之術,曾為一位富家子弟治療鼻端贅瘤,只需一針便使其脫落。

王績,字無功,絳州人,王通之弟。曾任唐太宗秘書正字,但厭倦朝中事務,便歸隱田園,種植藥草自給自足,也用以幫助他人。他將《周易》放在床頭,其他書籍很少閱讀,常在北山東皋著書,自稱東皋子。

孟詵,唐汝州梁人。考中進士,官至鳳閣舍人。睿宗即位後,被加封為銀青光祿大夫,後來辭官,專心從事醫藥事業。他常說:保養身心的人,要謹言慎行,手中常備良藥。他享年九十三歲,著有《補養方》、《必效方》各三卷,以及《食療本草》。

陳藏器,唐開元年間,擔任京兆府三原縣縣尉。編撰了《神農本經》,並總名為《本草拾遺》,共十卷。

許胤宗,唐義興人,曾仕於陳朝,擔任新蔡王外兵參軍,後為散騎侍郎。王太后患風疾不能言語,脈象沉細難以診斷,眾醫束手無策,許胤宗用黃耆、防風煮成數十斗藥湯置於床下,藥氣如霧般熏蒸太后,當晚太后就能說話了。關中地區流行骨蒸病,患者多死,他治療此病卻屢屢治愈。有人勸他著書造福後世,他回答說:醫術重在用心,思慮精微才能有所成就。脈象的變化奧妙難測,我憑經驗所領悟的醫理,難以用言語表達。古代精通醫術者,關鍵在於辨析脈象,才能了解病情,用藥也應精準,只用一種藥物攻治,藥性純粹,療效更快;現在的人不善於診脈,憑猜測判斷病情,用很多藥物碰運氣,好比打獵不知道兔子的蹤跡,就廣撒網,希望能捕獲一隻,醫術也就粗淺了。一種藥物偶然奏效,其他藥物又相互抵消,不能專注於一種藥物,這就是難以治愈的原因。脈象的微妙之處,難以言傳,徒然寫作方論,終究無人能領悟,所以我不著書立說。他卒年九十多歲。

許叔微,字知可,宋朝白沙人。曾鄉試中舉,但科舉失利後回家。船行至吳江平望,夜夢白衣人對他說:「你缺乏陰德,所以考試不中,何不學習醫術?我會幫助你增長智慧。」他回鄉後遵從夢中之言,果然精通醫術,達到扁鵲的境界。無論貧富貴賤,都爭相求醫於他,後來在紹興年間登科,名列第五。著有《本事方》,撰寫了《傷寒辨疑》。

鄭樵,莆田人。博學多才,記憶力超群,喜愛搜集奇聞異事和古代典籍,也喜好編撰醫方。紹興年間,因薦舉被召見,授予樞密院編修一職,曾居住在夾漈山,學者稱其為夾漈先生。

紀天錫,字齊卿,宋朝泰安人。放棄了進士科考,專心研究醫術,注釋《難經》五卷,在太定十五年進獻朝廷,被授予醫博士的官職。

楊文修,字中理,浙江人。性情孝順,因母親生病而放棄科考,研讀軒轅黃帝與岐伯的醫書,但藥物無效,他便割下自己的大腿肉,熬成粥給母親服用,母親的病很快就好了。母親去世後,他守墓,有群鳥隨他一起起居,府縣為此表彰他的家門。文修說:「我侍奉母親,不足以揚名。」朱熹曾拜訪他,與他徹夜談論性理學以及天文、地理、醫學等書籍。晚年著有《醫衍》二十卷,編撰了《地理撥沙經圖》,卒年九十九歲。

李惟熙,舒州人。博學多才,精通醫術,善於闡述自然規律。他說:菱角和芡實都是水生植物,菱角性寒而芡實性溫,是因為菱角花背向太陽開放,而芡實花朝向太陽開放的緣故。又說:桃子和杏子雙仁容易致人死命,是因為它們的花一般是五瓣,六瓣的花才會有雙仁。草木的花多是五瓣,只有山梔子和雪花是六瓣,這大概是陰陽之理。現在桃杏六瓣雙仁會致人死命,是因為失去了常態。

麻九疇,字知幾,金朝莫州人。三歲識字,七歲能寫草書和楷書,被譽為神童。章宗皇帝召見他,問他:「你進入宮殿害怕嗎?」他回答說:「君臣如同父子,兒子怎麼會害怕父親呢?」皇帝非常驚奇。弱冠之年便進入太學,在場屋中名聲顯赫。南渡後,在北陽山中讀書,開始憑藉自己努力鑽研古學,博通五經,尤其精通《易經》和《春秋》。年輕時患有重病,跟隨道士學習服氣功數年,病就好了。他又跟隨張子和學習醫術,張子和認為他能領悟到他未曾傳授的精妙醫術。總之,九疇治學專注,所以收穫很深,他忍受飢寒勞苦,這些常人難以承受的苦難,他卻能怡然自得,從不因此而懈怠自己的學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