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卷首 (7)
卷首 (7)
1. 陰騭
《永類鈐方》、《體仁彙編》等書,皆載陰騭方論,何也?蓋自古得醫道之傳者,皆以好生為心,不務聲名,不計貨利,不忌人識能,不論人恭慢,惟知救人之命,愈人之病而已。有此心胸,然後醫可明可行,至於病久不痊,尤當恐懼修省,以自重其生,如虛損、癆瘵、癰疽、耳目廢壞等症,皆天刑也,可不知所務乎?是以恪遵聖制,為說於後。
恆言醫通仙道,半積陰功,然陰功可半積而已乎?我朝為善陰騭錄者,陰功之大用也。
富或效其平糶焚券,歸妾葬友,嫁孤保孤,施藥施棺,舉喪助葬,賑貧賑饑,代償代納,還金還產。貴或效其雪冤理枉,活降出罪,潔獄禁溺,救災興利,賤則效其補敝屨,檢漏屋。貧則效其習醫救疾,娶瞽娶啞,放鶴放魚,渡蟻療鵲,傾囊活命。
白話文:
《永類鈐方》和《體仁彙編》等書中都記載了陰德善行的方論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自古以來,真正掌握醫道的人,都是以救人性命為己任。他們不追求聲名,不計較財利,不忌諱別人知道自己的醫術,也不論別人對自己是恭敬還是怠慢,只專注於救人治病。有這樣的心胸,才能真正理解並實行醫道。
對於病情長期不愈的患者,醫者更應該心懷恐懼,自我反省,以謹慎對待患者的生命。比如虛損、癆瘵、癰疽、耳目損壞等症狀,都是上天的懲罰,豈能不謹慎對待呢?因此,恭敬遵從聖人的教誨,將其記錄下來。
常說醫者通曉仙道,積累陰德。然而,陰德能夠只積累一半嗎?我朝記錄善行的《陰騭錄》,正是陰德的充分體現。
富裕的人,可以學習低價賣糧、燒毀借據、迎娶妾侍、安葬朋友、幫助孤兒嫁娶、捐藥施棺、辦理喪事、救助窮困、賑濟飢餓、代人償還債務和繳納賦稅、歸還他人財物等善行。地位尊貴的人,可以伸冤理枉,赦免罪犯,潔淨監獄,禁止溺刑,救災興利。地位低微的人則可以學習補鞋修屋等事。貧困的人可以學醫救病,娶盲女、啞女為妻,放生鶴和魚,幫助螞蟻過河,救治受傷的鳥雀,傾盡所有去拯救他人的生命。
孝順事實錄者,陰功之大本也。
生則效其養口養志,死則效其善繼善述,常則效其問安視膳,變則效其格奸諭道。幼如陸績懷橘,老如萊子戲斑。留繼母如閔損單衣,事祖母如李密陳情。貧如子路負米,微如庾兗躬耕,保身如子春傷足,受責如伯瑜泣杖。他如代命代死,求母尋母,刻木廬墓,感盜感獸,息火退水,召祥致瑞,訪藥夢藥,吮癰嘗糞,不能枚舉,歷歷可考,當置一冊座右。
二書相為表裡,本立用行,然後因微以顯其著。雖一事一物之小,亦足以動天地,達鬼神,而福澤響應。其所以教天下後世之心,至精至仁,宛如《周書》、《洪範》,先後一揆。蓋孝順事實,即《書》之惟天陰騭,彝倫攸敘也;為善陰騭,即《書》之曰食、曰貨,利用厚生也;感應之速,身致顯榮,慶流後裔,即《書》之曰壽、曰富、曰康寧,向用五福也。治教休美明白如此、宜乎家家諭而戶戶曉矣。
白話文:
孝順事實錄者,陰功之大本也。
這句話的意思是:孝順的事蹟,是陰德的根本之源。
生則效其養口養志,死則效其善繼善述,常則效其問安視膳,變則效其格奸諭道。幼如陸績懷橘,老如萊子戲斑。留繼母如閔損單衣,事祖母如李密陳情。貧如子路負米,微如庾兗躬耕,保身如子春傷足,受責如伯瑜泣杖。他如代命代死,求母尋母,刻木廬墓,感盜感獸,息火退水,召祥致瑞,訪藥夢藥,吮癰嘗糞,不能枚舉,歷歷可考,當置一冊座右。
這段文字列舉了許多孝順的事蹟,說明了孝順的各種表現形式:
- **生則效其養口養志:**父母在世時,要盡心盡力地孝敬他們,讓他們吃飽穿暖,精神愉悅。
- **死則效其善繼善述:**父母去世後,要繼承他們的遺志,將他們的優良傳統傳承下去。
- **常則效其問安視膳:**平常要經常去探望父母,關心他們的飲食起居。
- **變則效其格奸諭道:**父母犯錯時,要勇敢地勸諫,引導他們走上正道。
接著,舉例說明了孝順的不同表現:
- **幼如陸績懷橘:**陸績年幼時,懷著橘子拜見老師,表現出尊敬師長、孝敬父母的品格。
- **老如萊子戲斑:**萊子年老時,用斑布逗樂父母,表現出對父母的關愛和孝順。
- **留繼母如閔損單衣:**閔損以孝著稱,他為繼母縫製單衣,表現出對繼母的孝順和尊重。
- **事祖母如李密陳情:**李密為祖母陳情,表現出對祖母的孝順和孝心。
- **貧如子路負米:**孔子弟子子路貧困,仍不忘記孝敬父母,負米供養父母。
- **微如庾兗躬耕:**庾兗身為官員,卻願意放棄榮華富貴,躬耕田地,孝敬父母。
- **保身如子春傷足:**子春為了救父母,不惜傷足,表現出舍身救親的孝心。
- **受責如伯瑜泣杖:**伯瑜為父母受責,泣杖而死,表現出對父母的愛和忠誠。
最後,作者列舉了一系列其他孝順的事蹟,例如:代命代死、求母尋母、刻木廬墓、感盜感獸等等,這些事蹟都體現了孝道的精神和力量。作者認為,這些孝順的事蹟應該被記錄下來,成為後世子孫的榜樣,因此建議將這些事蹟編纂成冊,放在案頭隨時翻閱。
二書相為表裡,本立用行,然後因微以顯其著。雖一事一物之小,亦足以動天地,達鬼神,而福澤響應。其所以教天下後世之心,至精至仁,宛如《周書》、《洪範》,先後一揆。蓋孝順事實,即《書》之惟天陰騭,彝倫攸敘也;為善陰騭,即《書》之曰食、曰貨,利用厚生也;感應之速,身致顯榮,慶流後裔,即《書》之曰壽、曰富、曰康寧,向用五福也。治教休美明白如此、宜乎家家諭而戶戶曉矣。
這段文字論述了孝道的意義和影響:
- **二書相為表裡,本立用行:**孝道如同《周書》、《洪範》一樣,是治國安邦的根本,也是個人修身養性的基礎。
- **因微以顯其著:**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,也能彰顯孝道的精神,感動天地,感應鬼神,帶來福澤。
- **至精至仁:**孝道是一種至精至仁的行為,它體現了人與人之間最真摯的感情。
- **惟天陰騭,彝倫攸敘:**孝道是天地間的規律,是人倫道德的根本,是社會和諧的基礎。
- **食、曰貨,利用厚生:**孝道能夠帶來物質上的富足,使人生活富裕,安居樂業。
- **壽、曰富、曰康寧:**孝道能夠帶來長壽、富貴、健康等五福,使人生活美滿幸福。
作者認為,孝道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石,應該得到廣泛宣揚,讓所有人都明白孝道的意義和價值,並將它落實到實際生活中。
奈何愚民泥於報應,而有意為善,每以汗血之財,而供無益之費,甚則身心受累,而虧名節者有之。高明厚於大倫,而輕忽細務,每逞意氣之偏,而為自便之圖,甚則妨物害眾,而招咒咀者有之,皆非所以善體乎聖制也。
聖斷明言,上自卿相,下至乞丐,皆可行之。但以利人為念,則日用間無非利人之事,如人渴則與之杯水,一物不正礙人足則為正之,皆方便事也。又曰:獎勸誘掖,使人為善,乃陰騭之至大者,何必專一分財與人惠哉?至於禍福感應,一毫不可先萌於心,乃氣機自然而然之妙也。
蓋吾身未受中氣以生之前,則心在於天,而為五行之運用;吾身既受中氣以生之後,則天在吾心而為五事之主宰。一念之善,則不必其事之遂而後為吉也,即此與天相似,吉莫大焉,況積之久而休徵以類應乎;一念之惡,則不必其跡之著而後為凶也,即此與天隔絕,凶莫甚矣,況積之久而咎徵以類應乎。
白話文:
可憐那些愚昧的百姓,只相信報應,刻意做好事,往往耗費血汗財產,卻做些無用的事,甚至身心勞累,損害名節。那些聰明的人,重視大道理,卻輕忽細微的事,常常任性妄為,只為自己方便,甚至危害他人,招致怨恨,這些都不是真正理解聖人教诲的行為。
聖人明確地說,從官員到乞丐,所有人都可以遵循這個道理。只要懷著利人之心,日常生活中處處都是利人的事,例如有人口渴就給他一杯水,地上有東西阻礙人行走就把它移開,這些都是方便的事。聖人又說:獎勵、鼓勵、引導、扶持,使人行善,是陰德中最大的事,何必一定要把錢財分給別人呢?至於禍福感應,一點都不能在心中預先產生,而是氣機自然運作的奧妙。
因為我們的身體未受中氣而誕生之前,心就在天,是五行運作的依據;我們的身體既受中氣而誕生之後,天就在我們的心,是五事的主宰。一念善行,不必等事成之後才帶來吉利,就在這一念間,就與天相合,吉利至極,更何況積累久遠,就會有吉祥的徵兆應驗呢?一念惡行,不必等行為顯露才帶來凶險,就在這一念間,就與天隔絕,凶險至極,更何況積累久遠,就會有凶險的徵兆應驗呢?
或曰:今之善者未必得福,惡者未必得禍,豈亦氣數使然歟?殊不知數起於一,一即心之一念也。義之所當為而弗為者,非數之所能知也;義之所不當為而為者,亦非數之所能知也。故曰:《皇極》不言數,非數之所能盡也。善而未必得福,必其偶合於善,而不足以格乎天也;惡而未必得禍,必其偶陷於惡,而未至於通乎天也。
否則福善禍淫萬古,此天道也,何獨於今而疑之?惟其不屑屑然以顯露,而後有玩天理而不勇於為善者矣;惟其恆恢恢乎而不漏,而後有畏天威而不終於為惡者矣;惟其循環而無窮,變化而莫測,而後有樂善君子,雖處拂逆之境,無怨尤之作,蓋深信夫天意之有在,而人事之所以當修也。
白話文:
有人說:現在做好事不一定能得到福報,做壞事也不一定會招致禍患,難道這是命運使然嗎?殊不知命運從「一」開始,而「一」正是我們內心的一念。應該做的事情而沒有去做,命運也無法掌控;不應該做的事情而做了,命運也無法掌控。所以說,《皇極經》不談命運,因為命運不是能完全掌控的。做好事不一定能得到福報,可能是因為其善行還不夠深入,不足以感通上天;做壞事不一定會招致禍患,可能是因為其惡行還不夠徹底,尚未觸犯天條。
否則,福報與善行、禍患與惡行,自古以來都是相伴而生的,這是天道運行規律,為何偏偏在現在才懷疑呢?正是因為天道不刻意顯露,才會有玩弄天理而不肯行善的人;正是因為天道無所不在、無所不包,才會有畏懼天威而不敢徹底作惡的人;正是因為天道循環無窮、變化莫測,才會有樂善好施的君子,即使身處逆境,也從不怨天尤人,因為他們深信天意存在,而人應該修身行善。
籲!人不知之善為大善,人不知之惡為大惡,人不知而己獨知,天乎?人乎?故曰: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,醫學所繫甚重,必寄妻子,托死生,而後可以語此。養生者亦必有此志操,故敢述所聞,以質諸同儕,相與共守乎聖制,非敢好為言論也。
白話文:
呼籲大家!人們不知道的善行才是真正的善行,人們不知道的惡行才是真正的惡行。人們不知道而自己獨自知道的,是天意還是人為呢?因此說:禍福無不自己求之,醫學所繫甚重,必定要將自己的性命託付給醫生,才能談論醫術。養生之人也必須有這種志操,所以才敢將自己所學的知識講述出來,以質疑同儕,共同守護聖人之制,並不是為了喜歡說教。
2. 保養
醫家既知修德,又當愛惜自己精神,醫之難者難於此也。倘精神昏耗,察識必不能精,方藥必不能嘗,雖有濟人之心,而勢不能及也。若夫病有服藥針灸不能效者,以其不知保養之方。古云:與其病後善服藥,莫若病前善自防。是錄《天真論》於前者,保養之原也;錄《茹淡》、《陰火論》於中者,保養不過節食與色而已;更為說於後者,黜邪崇正,法頤之貞也。
白話文:
醫學界如果知道修養品德,同時也要珍惜自己的精神,這正是醫學的難點所在。如果精神疲憊消耗,察覺和辨識必定不夠精確,藥方和針灸治療也會無法試驗,即使有救人的意願,但實際上也無法達到效果。至於對於那些服藥或針灸治療都無效的疾病,原因可能是他們不知道如何保養自己。古人有雲:「與其病後善服藥,莫若病前善自防」。這就是我在前面錄入的《天真論》,它是關於保養的基本原則;我在中間錄入的《茹淡》和《陰火論》,則說明瞭保養主要在於節制飲食和控制情慾;最後,在結尾部分,我提倡排除邪惡,推崇正道,遵循這種正直的原則。
3. 天真節解(《素問》首篇)
黃帝曰:余聞上古春秋皆度百歲,而動作不衰,今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,時世異耶?人將失之耶?岐伯對曰:上古之人,其知道者,(一陰一陽之謂道。)法於陰陽,(陰陽者,萬物之終始,死生之本,逆之則災害生,從之則苛疾不起。)和於術數,(術者,陰陽所發;數者,陰陽節限也,和術數,即法陰陽也。
飲食起居,隨時安分而不縱欲是也。)飲食有節、起居有常,不妄作勞,(人身欲得小勞,則氣血不滯,過則傷人。)故能形與神俱,而盡終其天年,度百歲乃去。今時之人不然也,以酒為漿,以妄(作勞)為常,醉以入房,以欲竭其精,以耗散其真,不知持滿,不時御神。(不知愛惜此身,如持盈滿之器,惟恐其傾也:不能時時制御心神,如朽索之御六馬。
白話文:
黃帝說:「我聽說上古時代的人,都能活到一百歲,而且行動依然健壯。如今我年過五十,身體機能就開始衰退了,這是時代變遷了嗎?還是人將要失去這種長壽的能力了呢?」
岐伯回答說:「上古時代的人,懂得道的法則,(道指的是陰陽的相互作用。)他們遵循陰陽的規律,(陰陽是萬物的起源和終結,是生死的根本,逆悖陰陽就會招致災禍,順應陰陽則疾病不會發生。)並且與術數相協調,(術指的是陰陽的變化;數指的是陰陽的節律。協調術數,就是遵循陰陽的規律。
飲食起居,要根據時節變化而調整,不放縱慾望,這就是協調術數。)飲食有節制、起居有常規,不胡亂勞作,(人體需要適度的勞動,才能使氣血流通,過度勞作就會傷身。)所以他們能夠形神俱存,並且活到天年,活到一百歲才離世。
如今的人卻不然,他們把酒當水喝,把縱慾當作常事,醉酒後就尋歡作樂,縱慾耗竭精氣,消耗真氣,不懂得珍惜身體,也無法控制心神,(不懂得珍惜自己的身體,就好像手持盈滿的器皿,害怕它傾倒一樣:不能時時刻刻控制心神,就好像用腐朽的繩索駕馭六匹馬一樣。)」
)務快其心(之所欲,)逆於(養)生(真)樂,起居無節,(房勞亦起居內事。)故半百而(形神)衰也,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,皆謂之虛邪賊風,避之有時,恬澹虛無,真氣從之,精神內守,病安從來?是以志閒而少欲,心安而不懼,形勞而不倦,氣(血相)從以順(行),各從其欲,皆得所願,(志不貪,故所欲皆順;心易足,故所願必從;以不異求,故無難得也。)故美其食,(順精粗也。
)任其服,(隨美惡也。)樂其俗,(去傾慕也。)高下不相慕,其民故曰樸。(至無求也,是所謂心足也。)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,淫邪不能惑其心,愚智賢不肖,不懼於物,(不懼為外物所奪。)故合於道,所以能年皆度百歲,而動作不衰者,以其德全不危也。(不縱情恣欲,涉於危險之地。
白話文:
古人對於養生之道有著深刻的見解,強調要遵循心之所欲,但要適度,否則會對生命造成反效果。生活作息不規律、過度勞累,會導致人在五十歲左右就開始出現身體和精神上的衰弱。古代聖人教育我們,要避免邪氣、風寒等外在傷害,保持心情平靜、無憂無慮,這樣才能使身體的真氣跟隨,精神得到內守,從而減少疾病的發生。
因此,人們應該保持心境的平和,減少慾望,讓心靈得到安撫,不再感到恐懼。即使身體勞累,也不會感到疲倦。氣血循環順暢,每個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來生活,滿足自己的願望。這是因為人們的心境不貪婪,對事物容易滿足,不會因為外界事物的影響而感到困擾。他們享受食物,無論是精細還是粗糙都欣然接受;穿著隨意,不受美醜的束縛;欣賞當地的文化,不追求外在的名利榮譽。這就是他們被稱為樸素的人民。
因此,人們不會受到外在誘惑的影響,也無法迷惑他們的心思,無論是愚蠢、聰明、賢良或不肖之輩,都不會因外物而感到恐懼。他們的生活方式與自然之道相符,因此他們能夠活到一百歲以上,且動作靈活不減。這是因為他們的道德品質完整,不冒險,不放縱自己的慾望,避免進入危險的境地。
)帝曰:人年老而無子者,材力盡耶?將天數然也?岐伯曰:女子七歲腎氣盛,齒更髮長;(老陽之數極於九,少陽之數極於七,女子為少陰之氣,故以少陽數偶之,明陰陽氣和,乃能生成其形體。)二七而天癸至,任脈通,太衝脈盛,月事以時下,故有子;(癸謂壬癸北方水,干名也。
腎氣全盛,衝任流通,天真氣降,應時而下,故曰天癸,沖為血海,任主胞胎,月事調勻,故能有子。)三七腎氣平均,故真牙生而長極;(真牙,牙之最後生者,牙齒為骨之餘。)四七筋骨堅,髮長極,身體壯盛;五七陽明脈衰,面始焦,發始墮;(陽明之脈氣榮於面,故其衰也,面焦發墮。
白話文:
皇帝問:「人到老了還沒有孩子,是體力耗盡了?還是命中注定?」岐伯回答:「女子七歲腎氣旺盛,開始換牙長頭髮,二十一歲天癸來潮,任脈暢通,太衝脈強盛,每月按時來月經,所以能生育。三十五歲腎氣達到平衡,長出最後一顆牙齒,四十九歲筋骨強健,頭髮長到最長,身體最為強壯。五十五歲陽明脈衰弱,臉色開始暗淡,頭髮開始脫落。」
)六七三陽脈衰於上,面皆焦,發始白;(三陽之脈,盡上於頭,故三陽衰則面皆焦,發始白,所以衰者,以其經月數泄脫之故。)七七任脈虛,太衝脈衰少,天癸竭,地道不通,(經水絕,是為地道不通矣。)故形壞而無子也。(血氣不榮其自身形容,而況可生人乎。)丈夫八歲腎氣實,髮長齒更;(老陰之數極於十,少陰之數次於八,男子為少陽之氣,故以少陰數配之。
)二八腎氣盛,天癸至,精氣溢瀉,陰陽和,故能有子;(男女有陰陽之質不同,天癸則精血之形亦異,陰靜海滿而去血,陽動應血而泄精,二者通和,故能有子。《易》曰男女構精,萬物生化,此之謂也。)三八腎氣平均,筋骨勁強,故真牙生而長極;四八筋骨隆盛,肌肉滿壯;五八腎氣衰,發墮齒槁;(精無所養,故令發墮齒枯。)六八陽氣衰竭於上,面焦,髮鬢頒白;(陽氣,陽明之氣也。
白話文:
女人到了六十七歲,三陽經脈衰退,導致臉色焦黃,頭髮開始變白。七十七歲時,任脈虛弱,太衝脈衰退,天癸經停,經脈不通暢,因此身體衰敗,無法生育。男人八歲時,腎氣充實,頭髮長出,牙齒更換。二八歲時,腎氣旺盛,天癸出現,精氣充盈,陰陽調和,因此可以生育。三八歲時,腎氣均衡,筋骨強壯,真牙長出並達到巔峰。四八歲時,筋骨強健,肌肉飽滿。五八歲時,腎氣衰退,頭髮脫落,牙齒鬆動。六八歲時,陽氣衰退,臉色焦黃,頭髮鬢角變白。
)七八肝氣衰,筋不能動,天癸竭,精少,腎衰,形體皆極;八八齒髮去。(落也。)腎者主水,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,故五臟盛乃能瀉;(五臟各有精,隨用而灌注於腎,此乃腎為都會關司之所,非腎一臟而獨有精,故曰五臟盛乃能瀉也。)今五臟皆衰,筋骨解惰,天癸盡矣,故髮鬢白,身體重,行步不正,而無子耳。
帝曰: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,何也?岐伯曰:此天壽過度,氣脈常通,而腎氣有餘也。此雖有子,男不過盡八八,女不過盡七七,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。(雖老而生子,子壽亦不能過天癸之數。)帝曰:夫道者,年皆百數,能有子乎?岐伯曰:夫道者,能卻老而全形,身年雖壽,能生子也。
白話文:
到了七八歲,肝氣衰退,筋骨无力,天癸耗竭,精气不足,肾气衰弱,身体机能衰退到极限,头发脱落。八十八岁后,牙齿脱落,头发全白。肾脏主水,吸收五脏六腑的精气并储存起来,所以五脏功能旺盛才能滋养肾脏。现在五脏功能衰退,筋骨无力,天癸耗尽,所以头发变白,身体沉重,走路不稳,无法生育。
皇帝问:有些人到了老年还能生育,这是为什么呢?岐伯回答:这是因为他们的寿命超过了正常寿命,气血流通,肾气充足。虽然他们还能生育,但男性不会超过八十八岁,女性不会超过七十七岁,天地精气也会耗尽。即使老年生育,子女的寿命也不会超过天癸的限制。
皇帝又问:道家修炼能延年益寿,那么他们还能生育吗?岐伯说:道家修炼可以延缓衰老,保持身体机能,即使寿命很长,也能生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