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卷首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首 (7)

1. 歷代醫學姓氏

按《醫林史傳》、《外傳》及《原醫圖贊》而類編之,俾後學知所觀感云。

白話文:

根據《醫林史傳》、《外傳》以及《原醫圖贊》這些資料來源,我將它們相關的醫學姓氏進行整理編輯,目的是讓後世學習醫學的人能有所感悟和啟發。

2. 上古聖賢

三代以前,聖君賢相,創為醫藥,以濟死生者也。

伏羲氏,有《天元玉冊》,乃鬼臾區十世祖口誦而傳之,《素問》中多載其語。

神農氏,有《本草》傳世。

黃帝氏,與下九人更相回答,作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內外一十八卷。素者,本也,五行之本也;問者,黃帝問也。贊於《易》,載於《史》,序於《大學》,古之聖人也。後世輒言黃老之學,不知黃乃黃石公也。

僦貸季,三皇時岐伯師也。定經絡穴道、臟腑陰陽度數,以人法天地萬物,理色脈而通神明,醫之端肇於此。

岐伯,黃帝時臣也。與帝更相問難而作《內經》,以垂教萬世。

伯高、少俞、鬼臾區,黃帝三臣也。發明五行,詳論脈理,以為經論。又有少師,亦同時臣也。

俞跗,黃帝臣。治病不用湯液,割皮解肌,決脈結筋,搦髓腦,揲荒爪幕,湔浣腸胃,漱滌五臟,煉精易形,以去百病。

桐君,黃帝臣也。多識草木性味,定三品藥物為君臣佐使,撰《採藥對》四卷、《採藥別錄》十卷。

雷公,名斆,黃帝臣也。善醫術,著《至教論》及《藥性炮炙》二冊。

巫咸,堯臣也,藥方之始。

伊尹,殷時聖人。制《湯液本草》,後世多祖其法。

白話文:

在三代之前,那些被尊崇的君主和賢能的大臣們,他們創立了醫藥,用來救助生命瀕危的人。

伏羲氏,他有《天元玉冊》這本書,這是從鬼臾區第十代祖先口述傳下來的,在《素問》裡頭,有很多他的言論被記載。

神農氏,他有《本草》這本書,流傳至今。

黃帝,他和另外九個人互相討論,共同編寫了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共十八卷。素,就是本,是五行的根本;問,是黃帝的問題。這些書受到《易經》的讚揚,被《史記》所記載,也在《大學》中有敘述,這些都是古代的聖人。後世的人們常常提到黃老學說,但他們不知道黃實際上是指黃石公。

僦貸季,他是三皇時代岐伯的老師。他確定了經絡穴道、臟腑陰陽的數值,以人體模擬天地萬物,通過診斷面色脈象來通達神明,醫學的起源就在此。

岐伯,他是黃帝時代的一位臣子。他和皇帝互相質疑辯論,然後編寫了《內經》,以此來教育後世萬代。

伯高、少俞、鬼臾區,他們是黃帝的三位臣子。他們發明瞭五行理論,詳細地討論了脈象原理,並將這些寫入經典。另外還有一位叫少師的臣子,他也是同一時期的人物。

俞跗,他是黃帝的臣子。他治病不使用湯藥,而是通過割開皮膚肌肉,疏通脈絡,調整筋骨,按摩骨髓,清洗腸胃,清潔五臟,精煉體質,改變形態,以此來根除各種疾病。

桐君,他是黃帝的臣子。他熟悉各種草木的性質和味道,確定三種類型的藥物作為君臣佐使,並撰寫了《採藥對》四卷、《採藥別錄》十卷。

雷公,名字叫斆,是黃帝的臣子。他擅長醫術,著有《至教論》以及《藥性炮炙》兩冊。

巫咸,他是堯帝的臣子,他是藥方的創始人。

伊尹,殷商時代的聖人。他制定了《湯液本草》,後世很多人遵循他的方法。

3. 儒醫

秦漢以後,有通經博史,修身慎行,聞人巨儒,兼通乎醫。

張機,字仲景,東漢南陽人。舉孝廉,官至長沙太守。作《傷寒論》,醫方大備,扁鵲、倉公無以加焉。後世稱為醫聖。其門人衛沈撰《四逆三部厥經》及《婦人胎臟經》、《小兒顱囟經方》。

皇甫謐,幼名靜,字士安,西晉安定朝那人,漢太尉嵩之曾孫也。居貧,年二十始感激讀書,帶經而鋤,博通典籍百家,以著述為務。沉靜寡欲,高尚其志,徵辟不就,號玄晏先生。後得風痹羸疾知醫,著《甲乙經》及《針經》。

裴頠,字逸民,西晉河東人也。多學術,善醫經,官至尚書左僕射,校正《太醫權衡》及上古藥物輕重分兩。

範汪,字玄平,東晉穎陽人,雍州刺史略之孫也。博學,善談性理,以拯恤為心,著方書百餘卷。

殷仲堪,東晉陳郡人,性至孝,善屬文談理。祖融吏部尚書,父師驃騎咨議參軍。因父病精醫,執藥揮淚,遂眇一目。孝武帝召為太子中庶子。

殷浩,字深源,陳郡長平人,好古《易》,精醫術,妙解經脈,著方書。

徐熙,南宋東海人。早好黃老,隱泰望山,遇道士授以《扁鵲鏡經》。晚精心學,名振海內,官至濮陽太守。世醫徐秋夫、道度、文伯、徐雄、之才等,皆其子孫也。

褚澄,字彥通,齊河南陽翟人。宋武帝之甥,尚書左僕射湛之子。博學善醫,官尚書。論僧道尼姑異乎妻妾,求嗣必有子,婦人如未笄之女則不宜也。著《醫論》一帙,發身中造化之秘。治一人服雞子多而得奇疾,煮蘇汁一升飲之,吐涎升許,其中有一雞雛,翅距已全而能走,後吐三十餘枚而瘳。

王顯,字世榮,後魏陽平樂平人。好學精醫,少曆本州從事,明敏有斷才,領軍有功,遷廷尉御史,官至太子詹事,兼吏部行事,仍在侍御營進御藥。著《醫方》三十五卷,頒行天下。

徐之才,字士茂,後周雄之子。幼雋發,年十三召為太學生,通《禮》、《易》,善醫術,兼有機辨,藥石多效。官尚書,贈司徒公,錄尚書事,諡曰文明。撰《藥對》。治一人患足跟腫痛,諸醫莫識,公曰:蛤精疾也,由乘舡入海,垂腳水中而得。為剖出二蛤子而愈。治一人酒色過度,眼見空中有五色物,稍近變成一美婦人,去地數尺,亭亭而立。公曰:此色欲多,大虛所致。乃處補藥飲之,數劑而愈。

孫思邈,唐京兆華原人。幼稱聖童。隋文帝召不拜。太宗即位,召見拜諫議大夫,固辭,隱太白山,學道養氣,求度世之術,洞曉天文,精究醫業,著《千金言》三十卷,《脈經》一卷,獨於傷寒不及。朱子《小學箋註》謂思邈為唐名進士,因知醫貶為技流,惜哉!孟詵、盧照鄰師事之,與論心欲小,膽欲大,智欲圓,行欲方之語。

白話文:

儒醫

秦漢以後,有些通曉經史、修身律己、德高望重的儒學大師,同時也精通醫術。

張機,字仲景,是東漢南陽人。他被舉薦為孝廉,後來當到長沙太守。他寫了《傷寒論》,醫方內容非常完備,連扁鵲、倉公都無法超越。後世尊稱他為「醫聖」。他的門人衛沈撰寫了《四逆三部厥經》、《婦人胎臟經》和《小兒顱囟經方》。

皇甫謐,小名靜,字士安,是西晉安定朝那人,是漢朝太尉皇甫嵩的曾孫。他家境貧寒,二十歲才開始發憤讀書,邊耕田邊讀書,廣泛閱讀各類典籍,並以著書立說為職志。他為人沉靜寡欲,志向高潔,多次被朝廷徵召都不就任,被稱為「玄晏先生」。後來他得了風濕癱瘓的病,開始研究醫學,著有《甲乙經》和《針經》。

裴頠,字逸民,是西晉河東人。他學識淵博,精通醫學經典,官至尚書左僕射,負責校正《太醫權衡》並釐定古代藥物的重量單位。

范汪,字玄平,是東晉穎陽人,雍州刺史范略的孫子。他學識淵博,善於談論性理,以救濟百姓為己任,撰寫了醫方書籍一百多卷。

殷仲堪,是東晉陳郡人,他非常孝順,擅長寫文章,也善於議論道理。他的祖父殷融曾任吏部尚書,父親殷師則是驃騎諮議參軍。他因為父親生病而鑽研醫術,在煎藥時常常流淚,因此瞎了一隻眼睛。孝武帝曾任命他為太子中庶子。

殷浩,字深源,是陳郡長平人,他喜歡研究《易經》,精通醫術,對經脈的理解非常透徹,也撰寫了醫方書籍。

徐熙,是南宋東海人。他早年喜好黃老之術,隱居在泰望山,遇到一位道士傳授他《扁鵲鏡經》。晚年他專心研究醫學,名聲傳遍天下,官至濮陽太守。世醫徐秋夫、道度、文伯、徐雄、之才等人,都是他的子孫。

褚澄,字彥通,是齊河南陽翟人,是宋武帝的外甥,尚書左僕射褚湛之的兒子。他學識淵博,精通醫術,曾任尚書。他認為和尚、道士、尼姑不同於妻妾,如果想要求子,必然要和妻子結合,如果婦女尚未成年,則不適合生育。他寫了《醫論》一帙,闡述了人體內在的奧秘。他曾醫治一人,因吃太多雞蛋而得了怪病,他用一升的紫蘇汁給病人喝,病人吐出許多口水,其中竟然有一隻小雞,翅膀和腳爪都已經長全,而且還能走動,後來又吐了三十多隻,病就好了。

王顯,字世榮,是後魏陽平樂平人。他好學精醫,年輕時就擔任本州從事,聰明果斷,帶兵有功,升任廷尉御史,官至太子詹事,兼任吏部相關職務,仍在宮中負責進獻御藥。他撰寫了《醫方》三十五卷,頒行天下。

徐之才,字士茂,是後周徐雄的兒子。他從小就聰明,十三歲就被召入太學學習,通曉《禮記》、《易經》,精通醫術,而且機智善辯,用藥往往能見奇效。他曾任尚書,死後被追贈為司徒公,追封為文明公。他撰寫了《藥對》。他曾醫治一人,腳跟腫痛,許多醫生都看不出原因,徐之才說:「這是蛤精病,是因為乘船入海,腳垂在水中引起的。」剖開患處,取出兩隻蛤蜊,病就好了。他又曾醫治一人,因為縱慾過度,眼睛看到空中有五彩的光芒,慢慢靠近就變成一位美貌的婦人,離地數尺,亭亭玉立。徐之才說:「這是因為色慾過多,身體極度虛弱所致。」於是開了補藥給他服用,幾劑藥後,病就好了。

孫思邈,是唐朝京兆華原人。他從小就被稱為神童。隋文帝曾想請他做官,但他拒絕了。唐太宗即位後,召見他並想授予他諫議大夫的官職,但他堅決推辭,隱居在太白山,修道養氣,尋求長生不老的辦法。他精通天文,深入研究醫學,著有《千金方》三十卷和《脈經》一卷,唯獨在傷寒方面沒有著述。朱熹在《小學箋註》中說,孫思邈是唐朝進士,因為精通醫術而被貶為技工,真是可惜!孟詵、盧照鄰曾向他學習,並與他討論「心要小,膽要大,智慧要圓融,行為要方正」的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