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內集·卷一 (43)
內集·卷一 (43)
1. 臟腑條分
腑在氣衝,水穀資胃以傳送。
氣衝在小腹毛中,去中行各二寸,乃陰陽道路,陽明脈之所發。足陽明主腐熟水穀之氣,三焦發用,貫通十二經絡,往來上下,腐熟水穀,營運氣血,皆其所主。是知氣衝為三焦行氣之府,蓋氣血必胃氣以為本也。
升中清,降下濁,造化出納無窮;
胃中濁氣下降而為溲便,清氣上升而為榮衛。上極必返於下,下極必復於上,造化自然之妙,循環無窮。至於水穀之所入者,自上而中,自中而下,糟粕轉輸傳導而無底滯,故云:水穀之道路也。
養精神,柔筋骨,襟懷喜氣若烘。
粹然清和之氣,上入中焦,則佐上德,翕受五穀,變化精微,內養精神,外柔筋骨。中焦既治,其氣上烘,入於膻中,以司入內,襟懷開害,喜樂由生。
虛則引氣於肺,而中寒痞脹,甚則溺窘耳鳴;
手少陽支脈從耳入耳中。經曰:三焦病者,腹氣滿,小腹尤堅,不得小便窘急。溢則水流,即為脹候。耳鳴者,手少陽支脈從耳後入耳中也。
熱則上結於心,而胸中煩滿,甚則口渴咽腫。
手少陽脈從膻中出缺盆,上項系耳後,直上出耳上角,以屈下頰至䪼。
風若縈纏,小指次指,肘臂肩臑肋外皆疼;
手少陽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,循手表腕上貫肘臑外,上肩而交足少陽之後,入缺盆交膻中,散絡心胞而下膈循肋,屬三焦。故病實則攣痛,虛則不收。
氣為是動,時秘時泄,耳後胸前目銳作痛。
氣症或秘或泄,手少陽別脈,繞臂注胸中,合心主病,其支脈自耳中走耳前,交頰至目銳眥,故氣滯則作痛。
血凝痿痹泣流,血凝於膚者則為痹,凝於脈者則為泣,凝於足者則為痿。因臥汗出而風吹之也。凡吐衄便溺諸血,皆三焦所生也。
冷敗汗多慄凍。
冷敗則自汗不止,發為振慄,四肢冰冷如凍,甚則陰頭縮入,名脫陽症。
瀉心痹以去中焦之熱,連柏豬牛相宜;
瀉心:黃連、黃柏、山梔、連翹、薄荷、生地、麥門冬、柴胡、桔梗、木通、龍腦。
瀉脾:豬苓、牽牛、澤瀉、赤茯苓、枳殼、木通、檳榔、芒硝、大黃、厚朴。
補肺胃以濟中焦之寒,參耆薑朮可供。
人參、黃耆、乾薑、白朮、甘草、益智仁、良薑。
下熱涼肝,荊防地皮劑皆輕;
荊芥、防風、地骨皮、銀柴胡、菊花、石膏。
下寒溫腎,附子補骨脂性重。
當歸、熟地、木香、地榆、阿膠、蒲黃。
噫!觀三焦妙用,而後知臟腑異而同,同而異,分之則為十二,合之則為三焦。約而言之,三焦亦一焦也。焦者,元也,一元之氣而已矣。
《五臟穿鑿論》曰:心與膽相通(心病怔忡,宜溫膽為主;膽病戰慄癲狂,宜補心為主),肝與大腸相通(肝病宜疏通大腸,大腸病宜平肝經為主),脾與小腸相通(脾病宜瀉小腸火,小腸病宜潤脾土為主),肺與膀胱相通(肺病宜清利膀胱水,後用分利清濁;膀胱病宜清肺氣為主,兼用吐法),腎與三焦相通(腎病宜調和三焦,三焦病宜補腎為主),腎與命門相通(津液胃虛,宜大補右腎),此合一之妙也。
白話文:
臟腑條分
腑臟依靠氣衝穴運作,水穀精華由胃部吸收並輸送全身。
氣衝穴位於小腹部毛髮生長處,距肚臍左右各二寸,是陰陽經脈交會之處,也是足陽明經脈的起始點。足陽明經負責水穀的腐熟和吸收,三焦經則發揮作用,貫穿十二經脈,上下運行,負責水穀的腐熟、氣血的運行等功能。因此,氣衝穴是三焦經氣運行的重要場所,氣血的根本來源在於胃氣。
人體能將精華之氣上升,將濁氣下降,新陳代謝生生不息。
胃部的濁氣下降形成大小便,清氣上升滋養全身。上升到極點會迴歸下降,下降到極點也會迴歸上升,這是自然界的奧妙,循環不止。水穀由上到中,由中到下,糟粕被運送排出體外,沒有阻塞,所以說這是水穀運行的通道。
滋養精神,柔韌筋骨,心情舒暢如沐春風。
清和之氣上升到中焦,輔助上焦運作,吸收五穀精華,變化為精微物質,內養精神,外柔筋骨。中焦功能正常,清氣上升到膻中,主管內臟功能,心情舒暢,喜樂自然產生。
如果三焦虛弱,會導致氣虛,出現中寒、痞脹,嚴重者甚至會小便不利、耳鳴。
手少陽經脈從耳後進入耳中。經書記載:三焦有病,腹部脹滿,小腹尤其堅硬,小便不利,十分急迫。如果氣機鬱結,則出現脹滿;耳鳴是因為手少陽經脈從耳後進入耳中。
如果三焦有熱,則熱邪上升到心臟,出現胸悶煩躁,嚴重者口渴咽喉腫痛。
手少陽經脈起於膻中,經過鎖骨上窩,上行至耳後,再直上至耳尖,然後向下彎曲經過面頰到達嘴角。
如果風邪侵襲,小指、無名指、肘臂、肩臑、肋外都會疼痛。
手少陽經脈起於小指與無名指之間,沿著手臂外側上行至肘部、肩部,與足少陽經交會,進入鎖骨上窩,與膻中相交,分佈到心包,向下經過肋骨,屬於三焦經。所以,三焦實證會出現攣縮疼痛,虛證則肌肉鬆弛無力。
三焦氣機失調,則大便時而便秘時而腹瀉,耳後、胸前、眼角都會疼痛。
氣機失調導致便秘或腹瀉,手少陽經的別支經脈繞過手臂到達胸中,與心經相合,引起心臟疾病;其支脈從耳中經過耳前,到達眼角,所以氣滯就會疼痛。
血液凝滯會導致痿證、痹證、泣證。血液凝滯在皮膚則為痹證,凝滯在經脈則為泣證,凝滯在足部則為痿證。這是因為臥汗後受風寒所致。一切吐血、衄血、便血、溺血都屬於三焦病變。
陽氣衰敗,則自汗不止,發抖,四肢冰冷如冰,嚴重者陰莖縮入,稱為脫陽症。
治療三焦熱證,可用瀉心方,黃連、黃柏、山梔、連翹、薄荷、生地、麥門冬、柴胡、桔梗、木通、龍腦等藥材。瀉脾方:豬苓、牽牛、澤瀉、赤茯苓、枳殼、木通、檳榔、芒硝、大黃、厚朴。
治療三焦寒證,可用補肺胃方,人參、黃耆、乾薑、白朮、甘草、益智仁、良薑等藥材。
治療下焦熱證,可用清肝藥:荊芥、防風、地骨皮、銀柴胡、菊花、石膏等。
治療下焦寒證,可用溫腎藥:附子、補骨脂等藥性較強的藥材。
當歸、熟地、木香、地榆、阿膠、蒲黃。
啊!觀察三焦的奇妙作用,才能理解臟腑既有差異又有聯繫,十二經絡分開來看,合起來看就是三焦。簡而言之,三焦也是一個整體。焦,是根本的意思,指的是一元之氣。
《五臟穿鑿論》說:心與膽相通(心病心悸怔忡,應以溫膽為主;膽病戰慄癲狂,應以補心為主),肝與大腸相通(肝病應疏通大腸,大腸病應以平肝為主),脾與小腸相通(脾病應瀉小腸之火,小腸病應以潤脾為主),肺與膀胱相通(肺病應清利膀胱水,然後分利清濁;膀胱病應清肺氣為主,並可配合吐法),腎與三焦相通(腎病應調和三焦,三焦病應補腎為主),腎與命門相通(津液胃虛,應大補右腎),這就是臟腑相互聯繫的奧妙之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