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七 (16)
外集·卷七 (16)
1. 標本論
天陽無圓,氣上外升,生浮晝動,輕燥六腑;地陰有方,血下內降,殺沉夜靜,重濕五臟。
夫治病者,當知標本。以身論之,則外為標,內為本;陽為標,陰為本。故六腑屬陽為標,五臟屬陰為本。各臟腑之經絡,在外為標,在內為本。更人身之氣為標,血為本。以病論之,先發病為本,後傳流病為標。凡治病者,必先治其本,後治其標。若先治其標,後治其本,邪氣滋甚,其病益蓄;若先治其本,後治其標,雖病有十數,證皆去矣。謂如先生輕病,後滋生重病,亦先治輕病,後治重病。
如是則邪氣乃伏,蓋先治本故也。若有中滿,無問標本,先治中滿,謂其急也。若中滿後有大小便不利,亦無問標本,先治大小便,次治中滿,謂尤急也。又如先病發熱,加之吐利大作,粥藥難入,略緩治熱一節,且先定嘔吐,漸進飲食,方兼治瀉;待元氣稍復,乃攻熱耳。此所謂緩則治其本,急則治其標也。
(推其至理,先治其標,亦先治其本也。)除大小便不利,及中滿吐瀉之外,其餘皆先治其本,不可不慎也。假令肝受火之邪,是從先來者為實邪,實則瀉其子也。然非直瀉其火,入肝經藥為之引,用瀉火為君,是治實邪之病也。假令肝受腎邪,是從後來者為虛邪,虛則補其母,入腎經藥為引,用補肝經藥為君是也。
又《經》云:工為標,病為本。但標本已得,邪氣乃服。(治療不相應者,謂之標本不得。)謂醫工無失色脈,用之不惑,治之大則(大法)。若反理到行,所為弗順,豈惟治人,而神氣受害。病者當去故(醫)逆理之人,宜就新(醫)明悟之士,乃得至真精曉(之醫)以全已也。
此二法乃治病之至理,誠醫之良規也。
白話文:
[標本理論]
在自然界中,天空的陽氣沒有形狀,氣息向上向外升騰,產生白天的活動與輕燥,影響六腑的功能。大地的陰氣則有其固定形狀,血液向下向內下降,導致夜晚的平靜與凝重,使五臟得到濡養。
對於醫生來說,理解「標」和「標」的概念非常重要。以人體來說,外在可視為標,內在則是本;陽性是標,陰性是本。因此,六腑屬於陽性,可看作是標;五臟屬於陰性,可看作是本。各臟腑的經絡,外在的是標,內在的是本。此外,氣可視為標,血則是本。
在疾病上,最先出現的病症是本,隨後擴散或轉移的病症是標。治療疾病時,應該先治本,再治標。如果先治標,後治本,病情可能會惡化,疾病會持續存在;如果先治本,後治標,即使有多種疾病,症狀都能消失。例如,如果病人先有輕微的疾病,然後發展成嚴重的疾病,也應先治輕病,再治重病。
這樣做可以使邪氣受到抑制,因為我們首先治了本。如果有中度以上的腹脹,無論標本如何,都應先治療腹脹,因為這是緊急情況。如果腹脹後接著出現大小便不順暢,也應先處理大小便問題,然後再治腹脹,因為這更是緊急情況。再比如,如果病人先發燒,然後開始嘔吐和嚴重腹瀉,無法攝取食物和藥物,可以暫時放緩對發燒的治療,先止住嘔吐,逐漸恢復飲食,再開始治療腹瀉;等到病人的元氣稍微恢復,再專注於退燒。這就是所謂的緩則治其本,急則治其標。
除了大小便不順暢、腹脹、嘔吐和腹瀉之外,其他情況都應先治本,不可掉以輕心。例如,如果肝臟受到火邪侵害,這是由先前的實邪引起的,實邪應通過泄其子的方式治療。然而,這並非單純地洩火,而是使用進入肝經的藥物作為引導,以洩火的藥物為主,這是治療實邪疾病的正確方法。同樣的,如果肝臟受到腎臟的邪氣影響,這是後期的虛邪,虛邪應通過補其母的方式治療,使用進入腎經的藥物作為引導,以補肝經的藥物為主。
根據古籍所述,醫生是標,疾病是本。只要醫生能準確判斷標本,邪氣就能被抑制。(如果醫生的診斷和治療不正確,就是標本不得。)醫生必須不誤解病人的面色和脈象,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治療,這是醫生的最高原則。如果醫生違反這個原則,做出不合適的治療,不僅不能治好病人,甚至可能損害病人的健康。病人應遠離這樣的醫生,尋找更有經驗和智慧的新醫生,才能得到真正有效的治療,保護自己的健康。
以上兩種方法是治療疾病的至高原則,也是醫生的行為準則。
2. 求本論
將以施其療病之法,當以窮其受病之源。蓋疾疢不離陰陽二邪,風熱火病屬陽,濕燥寒病屬陰。苟不求而治之,則陰陽邪氣滋蔓而難制矣。(久而傳變,不勝其眾。)今夫厥陰為標,風木為本,風邪傷人,掉搖瘛瘲,卒露強直之病生焉。少陰為標,君火為本,熱邪傷人,瘡瘍暴下,水液渾濁之病生焉。
少陽為標,相火為本,火邪傷人,躁擾狂越,如喪神守之病生焉。善為治者,風淫所勝,平以辛涼;熱淫所勝,平以鹹寒;火淫所勝,平以鹹冷。以其病本於陽,故必求其陽而療之。太陰為標,濕土為本,濕邪傷人,腹滿身腫,諸痙強直之病生焉。陽明為標,燥金為本,燥邪傷人,膹郁皴揭,諸澀枯涸之病生焉。
太陽為標,寒水為本,寒邪傷人,吐利腥穢,諸寒收引之病生焉。善為治者,濕淫所勝,平以苦熱;燥淫所勝,平以苦溫;寒淫所勝,平以辛熱。以其病本於陰,故必求其陰而治之。如是而病之不愈者,未之有也。
六氣為本,三陰三陽為標。蓋天之三氣,其氣自上而下,在人足三陽經受之;地之三氣,其氣自下而上,在人足三陰經受之。太陽寒水證,其脈浮而緊。緊者寒水之本也,浮者太陽標也。發於三陽經,急以辛熱之藥,攻本之緊,估以甘寒輕劑,解標之浮。由經入腑,又當審脈之浮緊。
若緊去浮在,是浮入腑也,以寒藥解之;浮去緊在,是緊入腑也,以熱藥攻之;浮緊不去,是浮緊俱入也,仍以熱藥攻其本,寒藥解其標。發於三陰經,急以辛熱之藥,攻本之緊,佐以甘寒重劑,解標之浮。由經之藏,又當審脈之浮緊。若緊去浮在,是浮入臟也,以寒藥解之;浮去緊在,是緊入臟也;以熱藥攻之;浮緊不去,是浮緊俱入也,仍以熱藥攻其本,寒藥解其表。少陰君火證,其脈沉而大。
大者君火本也,沉者少陰標也。發於三陽經,則以辛寒之藥,攻本之火;佐以甘溫輕劑,解標之沉。發於三陰經,則以辛寒之藥攻本之火,佐以甘溫重劑解標之沉,少陽相火證,其脈浮而數;太陰濕土證,其脈沉而緩。本末同,故從本也。厥陰風木症,其脈沉而弦。陽明燥金證,其脈浮而短。
本末與中不同,故不從標本從乎中也。
抑論治法,各有其要,豈止於一端而已!其在表者,汗以發之;其在裡者,下之奪之;其在高者,因而越之,謂可吐也;慓悍者,按而收之,謂按摩也;臟寒虛奪者,治以灸焫;脈病攣痹者,治以針刺;血實蓄結腫熱者,治以砭石;氣滯痿厥寒熱者,治以導引;經絡不通,病生於不仁者,治以醪醴;血氣凝泣,病生於筋脈者,治以熨藥。始焉求其受病之本,終焉蠲其為病之邪者,無出於此也。
昔者黃帝坐於明堂,受業於岐伯,傳通於雷公,曰:陰陽者,天地之道也。綱紀萬物,變化殺生,蓋有不測之神,斡旋宰制於其間。病既本於此,為工者,奚可他求哉!又曰:有者求之,無者求之。此求病機之說,與夫必求其本之理一也。
白話文:
[探求疾病根源論]
治療疾病的方法,必須徹底探究其病因。疾病不外乎陰陽兩種邪氣,風熱火病屬於陽邪,濕燥寒病屬於陰邪。如果不探尋其根本而進行治療,陰陽邪氣會蔓延,變得難以控制。
厥陰為表象,風木為根本,風邪傷害人體,會引起抽搐和強直等病症。少陰為表象,君火為根本,熱邪傷害人體,會產生潰瘍和急性下痢等病症。
少陽為表象,相火為根本,火邪傷害人體,會使人煩躁不安、精神錯亂。高明的醫生會用辛涼的藥來對抗風邪,用鹹寒的藥來對抗熱邪,用鹹冷的藥來對抗火邪。
太陰為表象,濕土為根本,濕邪傷害人體,會導致腹脹和身體浮腫。陽明為表象,燥金為根本,燥邪傷害人體,會導致皮膚乾燥和各種枯竭之病。
太陽為表象,寒水為根本,寒邪傷害人體,會導致嘔吐、瀉痢等病症。對於這些病症,高明的醫生會用苦熱的藥來對抗濕邪,用苦溫的藥來對抗燥邪,用辛熱的藥來對抗寒邪。
如果遵循這些原則治療,疾病不會不被治癒的。
六氣為根本,三陰三陽為表象。天上的三氣,自上而下,人體的足三陽經會感受到;地上的三氣,自下而上,人體的足三陰經會感受到。
太陽寒水證,脈象浮而緊。緊是寒水的根本,浮是太陽的表象。在三陽經發生時,應先用辛熱的藥來攻擊寒水的根本,再用甘寒的藥來解除太陽的表象。由經入腑時,應審視脈象的浮緊。如果緊脈消失,只剩下浮脈,表示病已進入腑,應用寒藥來治療;如果浮脈消失,只剩下緊脈,表示病已進入腑,應用熱藥來治療;如果浮脈和緊脈都存在,表示病已進入腑,應同時使用熱藥和寒藥。
少陰君火證,脈象沉而大。大是君火的根本,沉是少陰的表象。在三陽經發生時,應先用辛寒的藥來攻擊君火的根本,再用甘溫的藥來解除少陰的表象。在三陰經發生時,也應如此處理。
少陽相火證,脈象浮而數;太陰濕土證,脈象沉而緩。由於根本和表象相同,所以應從根本治療。厥陰風木症,脈象沉而弦;陽明燥金證,脈象浮而短。由於根本、表象和中間狀況不同,所以不能只從根本或表象治療,而應根據中間狀況來治療。
治療方法各有所需,不僅僅侷限於某一方面。對於在表的疾病,應用汗法來發散;對於在裡的疾病,應用下法來清除;對於在上部的疾病,應用越法來排除,即可以嘔吐;對於慓悍的疾病,應用按摩法來收斂;對於臟寒虛弱的疾病,應用灸焫法來治療;對於脈病攣痹的疾病,應用針刺法來治療;對於血實蓄結腫熱的疾病,應用砭石法來治療;對於氣滯痿厥寒熱的疾病,應用導引法來治療;對於經絡不通,病生於麻木的疾病,應用醪醴法來治療;對於血氣凝滯,病生於筋脈的疾病,應用熨藥法來治療。
從開始就應該探尋疾病的根源,最後消除疾病的邪氣,沒有超出這些方法的。
昔日黃帝坐在明堂,向岐伯學習,再傳授給雷公,說道:陰陽是天地的法則,統攝萬物,影響變化和生死,其中蘊含著不可預測的神妙力量,病根由此而來,作為醫生,怎麼能從其他地方尋找呢!又說:有的病要尋找其原因,沒有的病也要尋找其原因。這是探求疾病機制的說法,與必須探求其根本的原理是一致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