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內集·卷一 (38)

回本書目錄

內集·卷一 (38)

1. 臟腑條分

肛之重也,僅十二兩;腸之重也,再加二斤。

肛門重十二兩,大腸重二斤十二兩。

總通於肺,而心腎膀胱連絡系膈;

肛門亦大腸之下截也,總與肺為表裡。大小腸之系自膈下與脊膂連心腎膀胱相系,脂膜筋絡,散布包裹,然各分紋理,羅絡大小腸與膀胱。其細脈之中,乃氣血津液流走之道。

外應在皮,而氣血津液潤燥不均。

肺應皮,腹皮厚者,大腸厚;皮薄者,大腸薄;皮緩腹裡大者,大腸大而長;皮急者,大腸急而短;皮滑者,大腸直;皮肉不相離者,大腸結。氣血津液調和則大便亦調,燥熱則便堅而澀,寒濕則便潤而利。

風搏耳鳴齒痛便血,或時欲食不食嘔吐清水;

便血有遠近者,腸繫心腎膀胱故也。食則嘔吐者,肺風傳入大腸,令腸中宛轉搏上不欲食,食即嘔吐清冷水也。

血壅鼻衄目黃喉痹,或時大指次指肩痛頻。

手陽明脈起大指次指之端,循臂臑,外上肩髃之前廉,下齒還出口交人中,左之右,右之左,俠鼻孔交目側,故病如是。

氣秘腹滿切痛,外注皮膚堅硬;

氣滯腸中切痛或鳴,腹滿大便秘澀。重感於寒,當臍而痛,即泄。不能久立。若氣注於外,挾痰則皮膚堅而不痛。

熱秘臍滿口瘡,內結痔癰痢騂。

俠臍滿痛,大便不通,或喘不能立,或口生瘡,皆熱症也。濕熱內結,則為痔漏腸癰,痢下赤白。騂者,赤色也。

虛則腸鳴身易瘦,冷則滑脫耳難聞。

腸氣虛則鳴,身枯瘦如雞皮有鱗。虛冷則滑泄、脫肛、耳聾。經曰:邪克陽明之絡,令人耳聾,時不聞音。

補以粟殼五倍棕櫚,牡蠣、木香、肉豆蔻、蓮肉、蓁子、訶子、龍骨。

瀉必硝黃續隨桃仁;

芒硝、大黃、續隨子、枳殼、麻仁、石斛、檳榔、旋覆花、榧實、巴豆、蔥白、牽牛。

溫以吳萸人參薑桂,乾薑、肉桂、半夏、桃花石、木香、石蜜。

涼必芩連槐花茅根。

黃芩、黃連、天花粉、玄參、砂糖。

籲!水穀變化自然妙,經曰:大腸為傳道之官,變化出焉。《難經》曰:唇為飛門(言唇開則食入如飛也),齒為戶門(飲食由此而入也),咽為吸門(言咽入不得復出也),胃為賁門(言嚥下賁向於胃也),太倉下口為幽門(在臍下三寸。居於幽暗,故名也),並闌門、魄門,合之為七衝門,皆水穀變化出入相沖之要路也。

但水穀清芳甘美,運布則為精微,腐熟則為滓穢,乃陰陽自然之妙用也。

食息調燮由於人。

腎有兩枚,左屬水而右屬火;重各九兩,右主女而左主男。

左右兩枚,共一斤二兩,男以左腎為主,女以右腎為主。

連脅繫心貼脊膂兮,裹以脂膜,里白外紫如江豆兮,相合若環。

腎連脅下對臍,形如江豆,相併如環,曲貼脊膂膜中,里白外紫。兩腎二系相通下行,其上則與心系通而為一,所謂坎北離南,水火相感者也。左右氣常相通,靜養極者,左右相合,則精不泄矣。

白話文:

臟腑條分

肛門很輕,只有十二兩;腸子則重得多,再加二斤。

肛門重十二兩,大腸重二斤十二兩。

大腸與肺相通,而心、腎、膀胱則通過膈肌相互聯繫;

肛門也是大腸的末端,與肺臟互為表裡。大小腸的繫膜從膈肌下方與脊柱相連,並與心、腎、膀胱相繫,脂肪膜、筋絡遍布包裹,但各有紋理,將大小腸與膀胱相互連接。其間細微的血管,是氣血津液流動的通道。

外在表現於皮膚,氣血津液的滋潤乾燥程度不均勻。

肺與皮膚相應,腹部皮膚厚的人,大腸也厚;皮膚薄的人,大腸也薄;皮膚鬆弛腹部肥大的人,大腸粗大而長;皮膚緊繃的人,大腸則短而緊;皮膚光滑的人,大腸直;皮膚與肌肉緊密相連的人,大腸則容易結實。氣血津液調和則大便也正常,燥熱則大便乾燥堅硬,寒濕則大便稀溏。

風邪侵襲導致耳鳴、牙痛、便血,有時想吃東西卻吃不下,並嘔吐清水;

便血有遠近不同的情況,是因為腸與心、腎、膀胱相連的緣故。想吃東西卻嘔吐,是因為肺部的風邪傳入大腸,導致腸子蠕動上行,不想吃東西,一吃就嘔吐出清冷的水。

血瘀導致鼻出血、眼睛黃、喉嚨阻塞,有時大拇指、食指、肩膀疼痛。

手陽明經脈從大拇指、食指尖開始,沿著手臂、肩膀,經過肩髃穴前方,向下經過牙齒,回到人中穴,左側的經脈走向右側,右側的經脈走向左側,經過鼻孔,到達眼睛旁邊,所以才會出現這些症狀。

氣機阻滯導致腹部脹滿劇烈疼痛,外在表現為皮膚堅硬;

氣滯於腸道內,導致劇烈疼痛或腸鳴,腹部脹滿,大便秘結。受寒邪侵襲,臍周疼痛,則腹瀉。不能久站。如果氣機外泄,夾雜痰濁,則皮膚堅硬但不疼痛。

熱邪導致腹部脹滿、口瘡,內部形成痔瘡、癰腫、痢疾等症狀。

臍周脹滿疼痛,大便不通,或喘息不能站立,或口生瘡,都是熱證。濕熱內蘊,則會形成痔瘡、腸癰、痢疾(排出赤白膿血)。騂,就是赤色。

虛證則腸鳴、身體消瘦,寒證則大便稀溏、脫肛、耳聾。經書上說:邪氣侵犯陽明經絡,會導致耳聾,時常聽不見聲音。

補益可用粟殼、棕櫚五倍子、牡蠣、木香、肉豆蔻、蓮子、芡實、訶子、龍骨。

瀉下可用芒硝、大黃、續隨子、枳殼、麻仁、石斛、檳榔、旋覆花、榧子、巴豆、蔥白、牽牛子。

溫中可用吳茱萸、人參、生薑、桂枝、乾薑、肉桂、半夏、桃花石、木香、蜂蜜。

清熱可用黃芩、黃連、天花粉、玄參、砂糖。

唉!水穀的變化真是奇妙自然,經書上說:大腸是傳導糟粕的器官,變化由此而出。《難經》說:嘴唇是飛門(指嘴唇張開,食物像飛一樣進入),牙齒是戶門(食物由此進入),咽喉是吸門(指食物進入咽喉後不能再出來),胃是賁門(指食物嚥下後進入胃),太倉下口是幽門(在臍下三寸,位於幽暗處,故名),還有闌門、魄門,合稱七衝門,都是水穀變化出入、相互沖激的重要通道。

但是,水穀清香甘美,運化則成為精微物質,腐敗則成為糟粕,這都是陰陽自然運行的奇妙作用。

飲食起居的調養則取決於人。

腎臟各有兩個,左腎屬水,右腎屬火;每個重九兩,右腎主女子,左腎主男子。

左右兩個腎臟,共重一斤二兩,男子以左腎為主,女子以右腎為主。

它們與脅肋相連,繫於心臟,貼近脊柱,外面包裹著脂肪膜,裡面白色,外面紫色,像江豆一樣,相互環抱。

腎臟位於脅肋下方,對應著肚臍,形狀像江豆,相互併攏像環狀,彎曲地貼在脊柱的膜中,裡面白色,外面紫色。左右兩個腎臟的輸尿管相通向下運行,上面則與心臟相連,成為一體,這就是所謂的坎北離南,水火相感。左右腎臟的氣機經常相互流通,如果靜養到極致,左右腎氣相合,則精氣就不會洩漏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