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內集·卷一 (35)
內集·卷一 (35)
1. 臟腑條分
氣通於口,而脈息是主。
五味入口,藏於胃,以養五臟氣,氣口亦太陰。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,變見於氣口。氣口在手魚際之後,所候動脈者,是手太陰脈氣所行,故言氣口亦太陰也。
清升濁降,六腑大源;食化飲消,五臟安堵。
胃中清氣升則濁氣降,飲食消化則百病不生,五臟調和,安然如堵,是胃主陽氣發生,而為六腑之源也。噫!至濁之中,而有至清者存焉。
風中口喎喉痹,頸汗膈塞腹大,或時目黃目泣;
胃脈起於鼻,交額中,循鼻外,入齒縫,還出俠口環唇,下交承漿,循頤後下廉,至人迎,循咽,入缺盆,下乳膈,循腹裡,至氣衝而合,故病如是。《內經》曰:胃風之狀,頸多汗,惡風,飲食不下,膈塞不通,腹善滿,失食則䐜脹,食寒則泄,形瘦而腹大是也。目黃者,人肥,風氣不得外泄,則熱中而上蒸於目變黃色。
目泣者,人瘦,腠理開,風得外泄,則寒中而目淚自出。
氣逆喘急不臥,食脹妨悶嘔噦,或時痛心痛乳。
上喘者,陰氣下而復上,上則邪客臟腑為水而喘。又曰:陽明盛則喘而惋,惋則惡人,不臥而息有音者,陽明氣不得從其道,故胃不和而臥不安,且息有音也。脹滿妨悶者,腹屬脾絡胃,故病則妨悶,吃食則脹滿。如十一月屬子,萬物氣皆藏於中也,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者,陰氣衰而陽氣將出也。
嘔者,陽明病氣,至則善嘔,嘔已乃衰,挾寒則嘔腥水,挾風則嘔甜水,挾濕則嘔酸水也。噦者,其人舊有寒氣,因穀氣入胃,上注於肺,寒氣與新穀氣相攻相併,復出於胃而為乾噦也。心痛者,氣鬱胃脘當心而痛也。乳痛者,陽明主乳房也。
熱惡炎氣(人聲亦惡),腋腫口渴流涎,甚則登高發狂;
發狂逾牆上屋者,陽盛則能升高也。經曰:陽明之厥,則巔疾欲走呼,腹滿不得臥,面赤而熱,妄言妄見。
虛惡木音,呵噫腹響脛枯,甚則身嚲腰俯。
胃,土也,虛則聞木音惕然而驚,聞鐘鼓則不動,土惡木喜金也。噫者,陰氣上走入陽明,陽明絡屬心,故曰上走心為噫。所以時時心悶,欲食不喜,食來欠多也。腹響者,腹中谷谷,便溺難,多寒氣也。胃陽虛,則陰氣上與陽拒,故脛寒或腫或枯,而股不能收也。虛寒者,面目俱浮,骨節皆痛,虛甚則筋脈解墮,氣不復用,故為身嚲也。
腰俯者,陽明腰痛不可以顧,顧而有見者善悲。
冷則振寒鼓頷,翻胃吐清;
陽虛則寒慄鼓頷,又陰氣虛而陽氣加之,故洒洒振寒也。翻胃吐清水不止者,冷敗證也。
血瘀鼻衄腸風,酒癥食蠱。
血熱或衄或吐。胃風在下,則為腸風下血,在上則為面腫。酒癥、食瘕、蠱注,皆胃氣不行,而瘀血與痰相結而成也。
巴豆大黃立瀉,石膏連翹頗涼,瀉用巴豆、大黃、枳殼、芒硝、硝石。涼用石膏、連翹、玉屑、元明粉、滑石、寒水石、白朮、石斛、茅根、黃連、黃芩、乾葛、天花粉、升麻、紫參、山梔、松脂、竹茹、韭汁。
白話文:
臟腑條分
呼吸之氣與口相通,脈搏則由它主宰。
食物中的五種味道進入口中,貯藏於胃中,以滋養五臟之氣,胃經(太陰)與呼吸之氣也相關。因此,五臟六腑的氣味都來自胃,並在呼吸之氣的出入處(氣口)表現出來。氣口位於手掌魚際穴之後,脈搏在此處可以感知,這是手太陰經脈氣運行之處,所以說氣口也屬於太陰經。
清氣上升,濁氣下降,這是六腑運作的基本原則;食物消化吸收,五臟才能安然無恙。
胃中清氣上升則濁氣下降,飲食消化良好則百病不生,五臟調和,如同穩固的城牆一般,這是因為胃主宰陽氣的產生,並為六腑的來源。唉!即使在最濁穢之物中,也存在著至清之物。
風邪侵襲,導致口角歪斜、咽喉腫痛、頸部汗出、膈肌阻塞、腹部膨脹,有時還會出現黃疸或流淚。
胃經從鼻部起始,經過額頭中央,沿著鼻樑外側,進入牙齒縫隙,再從嘴角繞行嘴唇,向下到達承漿穴,沿著下巴後側下降,到達人迎穴,循著咽喉,進入鎖骨上窩,向下經過乳房、膈肌,沿著腹部內側,到達氣衝穴而匯合,所以才會出現上述症狀。《內經》記載:胃風的表現為頸部多汗、怕風、飲食不進、膈肌阻塞不通暢、腹部脹滿,飢餓時則更加脹滿,吃寒涼食物則腹瀉,形體消瘦而腹部膨脹。眼睛發黃的人,通常體型肥胖,風邪之氣無法外泄,則內熱上蒸於目而變黃。
眼睛流淚的人,通常體型消瘦,肌膚疏鬆,風邪之氣得以外泄,則寒邪內侵而導致流淚。
氣逆導致呼吸急促而無法平臥,飲食後脹滿、胸悶、嘔吐,有時還會心痛、乳房疼痛。
上喘即氣喘,是因為陰氣下降後又上升,上升則邪氣侵入臟腑,導致水液停滯而氣喘。又說:陽明經氣盛則氣喘且煩躁,煩躁則厭惡他人,無法平臥且呼吸有聲音,這是陽明經氣無法順利運行,所以胃氣不和,無法安臥,且呼吸有聲音。脹滿胸悶,是因為腹部與脾胃經絡相關,所以生病時就會胸悶,吃東西則脹滿。就像十一月屬子月,萬物之氣都收藏於內,等到之後陽氣出來時,就會感到舒暢,如同衰老之人忽然恢復活力一般,這是因為陰氣衰退而陽氣將要出現。
嘔吐,是陽明經的病氣到達極點時的表現,嘔吐後則病情減輕,夾雜寒邪則嘔吐腥臭的液體,夾雜風邪則嘔吐甜味液體,夾雜濕邪則嘔吐酸味液體。乾嘔,是患者舊有寒邪,因食物之氣進入胃中,上注於肺,寒邪與新食物之氣相互攻擊,再次從胃中湧出而引起乾嘔。心痛,是氣鬱阻滯於胃脘,壓迫心臟而引起疼痛。乳房疼痛,是因為陽明經主宰乳房。
發熱惡寒、炎症、聲音嘶啞,腋下腫痛、口渴、流涎,嚴重者則會登高、發狂。
發狂,攀爬牆壁、屋頂,這是因為陽氣盛則能向上升騰。經書記載:陽明經的厥證(中風),則頭部疼痛欲走動呼叫,腹部脹滿不能平臥,面部發紅發熱,胡言亂語,出現幻覺。
虛弱,聲音低沉如木聲,呃逆、腹部鳴響、小腿瘦弱,嚴重者則身體癱軟、腰部彎曲。
胃屬土,虛弱則聽到木頭的聲音會驚恐,而聽到鐘鼓聲則無動於衷,因為土克木,土喜金也。呃逆,是陰氣上升進入陽明經,陽明經與心經相連,所以說陰氣上升到心臟而引起呃逆。因此,患者經常會胸悶,想吃東西但又不想吃,吃了東西又覺得吃得太多。腹部鳴響,是因為腹中空虛,排便困難,多是寒氣所致。胃陽虛弱,則陰氣上升與陽氣相抗,所以小腿寒冷、腫脹或枯萎,大腿也無法收縮。虛寒者,面色浮腫,關節疼痛,虛弱至極則筋脈鬆弛下垂,氣血無法運行,所以身體癱軟。
腰部彎曲,是因為陽明經導致腰痛,不能回頭,回頭看則會悲傷。
遇冷則發抖、下巴顫動、胃翻騰、嘔吐清水;
陽氣虛弱則發冷、下巴顫動,又因為陰氣虛弱而陽氣加重,所以會瑟瑟發抖。胃翻騰、不停嘔吐清水,是寒邪敗壞的症狀。
血液瘀滯導致鼻出血、腸風下血、酒疸、食積、蠱毒。
血液過熱則鼻出血或嘔血。胃風在下則導致腸風下血,在上則導致面部腫脹。酒疸、食積、蠱毒,都是因為胃氣運行不暢,而瘀血與痰液相互凝結而成的。
瀉下藥物使用巴豆、大黃、枳殼、芒硝、硝石。清熱藥物使用石膏、連翹、玉屑、元明粉、滑石、寒水石、白朮、石斛、茅根、黃連、黃芩、乾葛、天花粉、升麻、紫參、山梔、松脂、竹茹、韭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