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內集·卷一 (34)

回本書目錄

內集·卷一 (34)

1. 臟腑條分

唇燥口瘡,舌根強痛,此肥甘之發也。食肥則腠理密而陽氣不得外泄,故肥令人內熱。甘者,性氣和緩而發散逆,故甘令人中滿。然內熱則陽氣炎上,炎上則欲飲而嗌乾;中滿則陽氣有餘,有餘則脾氣上溢,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。蓋脾熱則胃液滲泄,故干而渴。疸者,濕熱甚也。

酒色虛羸,節緩腸癖,吐瀉轉筋。

凡脾虛則夢飲食,虛則夢取,實則夢與,得其時,則夢築垣蓋屋。酒入於胃,則絡脈滿而經脈虛,經脈陰氣虛,則陽氣入而胃不和。前陰乃太陰陽明之所合,胃既不和,則精氣竭而四肢不榮矣。醉飽入房,則氣聚脾中不得散,酒氣與穀氣相搏,熱盛於中,故遍於身,內熱而溺赤也。

羸瘦者,能食不生肌膚,乃大腸移熱於胃,亦名食易。節緩者,脾之大絡名曰大包,出淵腋下三寸,布胸脅,實則身體盡痛,虛則百節盡皆縱緩。此脈若羅絡之血者,皆取之脾之大絡脈也。凡此十五絡者,實則必見,虛則必下,視之不見,求之上下,入經不同,絡脈異所別也。

腸癖者,腎虛精氣內消,下焦無主以守持,乃移熱於脾,脾虛不能制水而受病,久為虛損,腸癖除而氣不禁止者死。吐瀉轉筋者,飲食傷風,木乘土也。

血瘕癥而臥立皆倦,血瘀則為瘕癥,令人強立,嗜臥或不臥。

手足冷而痰飲宜分。

凡脾胃病手足冷而不渴者,乃冷痰壅滯,宜溫散分消。

補以參耆苓朮,茯苓、白朮、甘草、蒼朮、陳皮、半夏、蓮肉、芡實、山楂、扁豆、麥芽、滑石、山藥、白芍、乾薑、大腹皮、升麻、柴胡、枳殼、人參、黃耆。

瀉必巴稜枳殼;

巴豆、三稜、枳殼、赤芍藥、葶藶、桑白皮、青皮、鱉甲。

涼以梔連滑石,山梔、黃連、羚羊角、甘草、白芍、連翹、升麻、澤瀉、葳蕤、仙靈脾。

溫必香附砂仁。

乾薑、生薑、木香、肉桂,肉豆蔻、川芎、益智仁、吳萸、丁香、藿香、胡椒、附子、良薑、紅豆蔻。

豆慄藿豕宜於病,大豆、豕肉、慄、藿皆咸,脾病宜食。

飲食歌樂養其真。

凡脾病皆因飲食勞倦致虛,而後邪得以入之。然飲食一日不可無者,但宜調節,或歌樂鼓動脾氣,以養真元。

胃號太倉,俗呼為肚。

無所不容,若倉庫然。

上透咽門食管,而受其所吞;曲接小腸,而傳其所腐。容三斗五斗,而留亦如之;

橫屈受水穀三斗五升,其中常留谷二斗,水一斗五升。平人日再至圊,一行二升半,日中五升,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水穀盡矣。故平人不飲食七日而死者,水穀津液俱盡也。

長二尺六寸,而大一尺五。

寸徑五寸,重二斤十四兩。

形驗於䐃,而厚薄不同;

䐃者,肉之標,即肚皮也。脾應肉,肉䐃堅大者,胃厚;肉䐃麼者,胃薄;肉䐃小而麼者,胃不堅;肉䐃不稱身者,胃下,胃下者,下管約不利也;肉䐃不堅者,胃緩;肉䐃無小里累者,胃急;䐃肉多少里累者,胃結,胃結者,上管約不利也。

白話文:

臟腑條分

嘴唇乾燥,口腔潰瘍,舌根部疼痛劇烈,這是因為吃了過多肥甘厚味所致。吃肥膩的食物,會使肌膚毛孔閉塞,陽氣無法外泄,所以肥膩食物容易讓人內熱。甜食性質溫和,但卻容易導致氣機逆亂,所以甜食容易讓人感到飽脹。內熱會導致陽氣上浮,陽氣上浮則容易口乾舌燥;飽脹則陽氣過盛,過盛的脾氣上逆,就會導致消渴症。這是因為脾臟積熱,胃液滲洩不足,所以才會感到口乾舌燥。黃疸則是濕熱過盛的表現。

飲酒過度、房事過度導致身體虛弱,關節鬆弛,腸胃絞痛,嘔吐腹瀉,抽筋。

脾虛的人容易夢見吃東西,脾虛則夢到取物,脾實則夢到給予,如果夢境合乎時節,則會夢見築牆蓋房。酒入胃中,會使絡脈充盈而經脈空虛,經脈陰氣虛弱,陽氣就會侵入,導致胃失和調。前陰是太陰與陽明的交會處,胃失和調,則精氣耗竭,四肢冰冷無力。醉酒飽食後同房,則氣滯留在脾胃之中無法散發,酒氣與穀氣相搏,內熱盛極,所以遍佈全身,內熱而小便發紅。

消瘦的人,即使能吃也長不出肌肉和皮膚,這是因為大腸的熱氣移到了胃部,也稱為「食易」。關節鬆弛,是因為脾臟的大絡脈(稱為大包)循行於腋下三寸,佈於胸脅,此脈充實則全身疼痛,虛弱則百節鬆弛。這條脈絡若有瘀血,都取決於脾臟的大絡脈。凡是這十五條絡脈,充實則必然顯現,虛弱則必然下陷,看不見,上下尋找,進入經絡不同,絡脈分佈的部位也不同。

腸胃絞痛,是腎虛精氣內耗,下焦缺乏主宰來守護,熱氣移到脾臟,脾虛不能制水而致病,久而久之會造成虛損,腸胃絞痛雖除,但氣機失調則會導致死亡。嘔吐腹瀉抽筋,是飲食不節,感受風寒,木克土所致。

血瘀成塊而臥立皆感疲倦,血瘀則形成血塊,讓人強行站立,嗜睡或失眠。

手腳冰冷而有痰飲,應該分別治療。

凡是脾胃疾病引起的手腳冰冷而不口渴,是因寒痰阻滯,應該溫散化痰。

補益藥物:人參、黃耆、茯苓、白朮、甘草、蒼朮、陳皮、半夏、蓮子、芡實、山楂、扁豆、麥芽、滑石、山藥、白芍、乾薑、大腹皮、升麻、柴胡、枳殼。

瀉下藥物:巴豆、三稜、枳殼、赤芍藥、葶藶子、桑白皮、青皮、鱉甲。

清熱藥物:山梔子、黃連、羚羊角、甘草、白芍、連翹、升麻、澤瀉、葳蕤、仙靈脾。

溫中藥物:乾薑、生薑、木香、肉桂、肉豆蔻、川芎、益智仁、吳萸、丁香、藿香、胡椒、附子、良薑、紅豆蔻。

大豆、豬肉、栗子、豆葉適合脾胃病患者食用,因為大豆、豬肉、栗子、豆葉都屬鹹性,脾病宜食鹹。

飲食、唱歌、音樂可以養護真氣。

凡是脾胃病都是因為飲食勞倦導致虛弱,然後邪氣才能入侵。但是,人一天都不能不吃東西,只要調節飲食,或者唱歌跳舞來促進脾胃氣機,以養護真元。

胃如同大倉庫,俗稱肚子。

什麼都能容納,就像倉庫一樣。

上通咽喉食道,接受吞咽的食物;下接小腸,傳送消化後的食物。容量為三斗到五斗,無論多少都能容納;

橫臥容納水穀三斗五升,其中常留穀物二斗,水一斗五升。普通人一天排便兩次,每次約二升半,一天共五升,七天就是三斗五升,水穀排空。所以普通人七天不飲食就會死亡,因為水穀津液都耗盡了。

長二尺六寸,寬一尺五寸。

直徑五寸,重二斤十四兩。

形狀可從腹部觀察,厚度不一;

腹部(指肚皮)是肌肉的標誌。脾臟與肌肉相應,腹部堅實肥大,則胃厚;腹部消瘦,則胃薄;腹部小而消瘦,則胃不堅實;腹部與身材不成比例,則胃下垂,胃下垂則下部管道收縮不利;腹部不堅實,則胃鬆弛;腹部沒有小塊硬結,則胃急;腹部有很多小塊硬結,則胃結,胃結則上部管道收縮不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