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內集·卷一 (33)

回本書目錄

內集·卷一 (33)

1. 臟腑條分

公直果斷自降衷,膽生於金,金主武,故為中正之官,決斷出焉,人稟剛正果斷,直而無疑無私者,膽氣正也。

壯膽安神資藥餌。

所稟怯者,參棗丸,朱雀丸亦可資助,以全膽氣。

脾鎮黃庭,磨水穀以養四臟;

黃,脾色;庭,中也。脾居中脘一寸二分,上去心三寸六分,下去腎三寸六分,中間一寸二分,名曰黃庭。在天為太陽,在地為太陰,在人為中黃祖氣。脾氣壯,則能磨消水穀,以榮養四臟。

職兼諫議,卻生硬以輔心君。

脾本倉廩之官,五味出焉。飲食人之大欲,凡生冷堅硬之物,心所欲食,而脾不能化則不敢食,故又名諫議大夫。誤食者,留而傷質,甚於傷氣也。

中理五氣,運布於體面;

脾居於中,和合四象,中理五氣,運布水穀精微,以潤肌體而面肉滑澤。脾壯則臀肉肥滿,脾絕則臀之大肉去矣。

上應兩眉,榮通乎口唇。

脾神上通兩眉間,明堂穴內一寸。脾裹血,主藏榮,上通於口而知五味,其華在唇。黃色。小理者,脾小,脾小則臟安難傷於邪;粗理者,脾大,脾大則苦湊䏚而痛不能疾行。揭唇者,脾高,脾高則䏚引季脅而痛;唇下縱者,脾下,脾下則下加於大腸臟苦受邪。唇堅者,脾堅,脾堅則臟安難傷;唇大而不堅者,脾脆,脾脆則善病消癉易傷。

唇上下好者,脾端正,脾端正則和利難傷;唇偏舉者,脾偏傾,脾偏傾則善脹善滿也。

扁似馬蹄,廣三寸而長有五寸。

形扁似馬蹄,又如刀鐮。

膜連胃腑,重二斤(三兩)而散膏半斤。

脾之有大絡,其系自膈下正中,微著左脅於胃之上。與胃包絡相附。其胃之包在脾之上,與胃相併,結絡周迴,漫脂遍布。上下有二系,上者貫膈入肺中,與肺系相併,而在肺系之後,其上即咽門也。嚥下胃脘也,胃脘下,即胃之上口也,其處謂之賁門者也。水穀自此而入胃,以胃出穀氣,傳之於肺,肺在膈上,因曰賁門。

其門膈膜相貼之間,亦漫脂相包也。若胃中水穀腐熟,則自幽門而傳入於小腸,故言太倉之下口為幽門。散膏主裹血,各臟血脈,皆其所主也。

氣痛膨脹水腫,久則右臍有痞;

氣滯則心腹㽲痛,膨脹水腫。痞者,痞塞不通。脾之積名痞氣,在胃脘,大如覆杯。以冬壬癸日得之,何以言之?肝病傳脾,脾當傳腎,腎以冬適旺,旺者不受邪。脾復欲還肝,肝不肯受,故留結為積。久則四肢不收,發為黃疸,或為消中,飲食不為肌膚。

風羈癱瘓肉蠕,輕則四體不勤。

輕則怠惰,重則癱瘓,皆脾精不行,陰道不利,筋骨肌肉無氣以生,故不用焉。肉屬牌,脾受風濕,則衛氣不榮而肌肉蠕動,或痿痹不仁,謂之肉痿。經曰:肉痿者,得之濕地也。又曰:脾熱者,色黃而蠕動也。

肥甘熱泛,口瘡舌強,中消發疸:

白話文:

臟腑條分

膽氣正直果斷,源於金性,金主剛毅,故膽為決斷之官。人若剛正果斷,處事公正無私,便是膽氣正盛。 需藉由藥物滋補來壯膽安神。膽氣不足者,可服用參棗丸或朱雀丸等藥物來增強膽氣。

脾居於中焦,如同黃色的庭院,負責消化吸收水谷精微,以滋養全身臟腑。脾位於中脘穴上一寸二分處,上距心臟三寸六分,下距腎臟三寸六分,居中一寸二分,此處稱為黃庭。在五行屬土,在天為太陽,在地為太陰,在人體為中黃之祖氣。脾氣旺盛,才能有效消化吸收食物,營養全身臟腑。

脾的功能如同諫議大夫,輔助心臟,但脾性較為耿直。脾為倉廩之官,負責消化吸收五味,人體的飲食慾望都由脾來掌控。若遇到生冷堅硬的食物,即使心臟想吃,但脾臟無法消化,脾就會阻止進食。如果誤食了不適合的食物,則會損傷脾的組織,比單純損傷脾氣更為嚴重。

脾居中焦,調和陰陽五行,運送水谷精微,滋養肌膚,使面色紅潤光澤。脾氣旺盛的人,臀部肌肉豐滿;脾氣虛弱的人,臀部肌肉就會消瘦。

脾經循行至兩眉之間,連通口唇。脾神上達兩眉之間的明堂穴內一寸處。脾主運化血液,營養全身,上通於口,使人能分辨五味,其華彩在嘴唇,顏色應為黃色。脾小者,臟腑穩固不易受邪侵;脾大者,則容易腹脹疼痛,行動不便。嘴唇上掀者,脾氣上升,會牽引脅肋疼痛;嘴唇下垂者,脾氣下陷,會影響大腸,容易受邪。嘴唇堅實者,脾氣堅固,不易受邪;嘴唇肥大而鬆軟者,脾氣虛弱,容易患消渴症,且易受邪侵。

嘴唇上下對稱者,脾氣正常,身體健康不易受損;嘴唇偏斜者,脾氣偏斜,容易腹脹。

脾臟形狀扁平,如同馬蹄或刀鐮,寬約三寸,長約五寸。

脾臟與胃腑相連,重約二斤(約三百克),含脂肪約半斤。

脾臟有大絡,起始於膈肌下方正中,輕微偏左,位於胃的上方,與胃的包膜相連。胃的包膜位於脾臟上方,與脾臟相連,互相包裹,脂肪遍布其中。脾臟上下各有一條支脈,上行穿過膈肌,進入肺部,與肺的支脈相連,位於肺支脈之後,上接咽喉;往下則為胃上口,稱為賁門。水谷由賁門進入胃部,胃部排出穀氣,傳輸給肺部,因肺位於膈肌上方,故稱此處為賁門。

賁門與膈肌之間,也由脂肪包裹。當胃中水穀腐熟後,則由幽門進入小腸,故稱太倉下口為幽門。脾臟的脂肪主要包裹血液,各臟腑的血液循環,都由脾臟掌控。

脾氣滯礙會導致腹部脹痛、水腫,久則右腹部臍周會有痞塊。氣滯則心腹脹痛,身體浮腫。痞塊指的是氣機阻塞不通。脾臟積聚的病症稱為痞氣,位於胃脘部,大小如覆蓋的杯子。多在冬季壬癸日發病。這是因為肝病傳脾,脾再傳腎,而冬季腎氣旺盛,旺盛的腎氣不易受邪氣侵犯。脾氣想回歸肝臟,但肝臟不肯接受,於是滯留在脾胃形成積聚。時間久了,四肢無力,出現黃疸,或消瘦,飲食無法轉化為營養。

脾虛則易導致癱瘓、肌肉萎縮等症狀,輕則四肢無力,重則癱瘓,都是因為脾的精氣運行不暢,陰道不利,筋骨肌肉得不到濡養。肉屬脾,脾受風濕侵犯,衛氣不能滋養肌肉,則肌肉會萎縮或麻痺,稱為肉痿。經書記載:「肉痿者,得之濕地也。」又說:「脾熱者,色黃而蠕動也。」

飲食過於肥甘厚膩,容易出現口瘡、舌強、消瘦、黃疸等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