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七 (3)

回本書目錄

外集·卷七 (3)

1. 腳氣

檳蘇散內香蘇多,甘陳檳瓜一半和,薑蔥煎服治腳氣,風濕疏通效若何。

蘇梗、香附各二錢,甘草、陳皮、檳榔、木瓜各一錢,薑蔥煎。治風濕腳氣,疏通氣道。

左經湯麻桂芩殼,柴半甘加羌防樸,姜苓小草己門冬,對症加減旋斟酌。

麻黃、桂心、黃芩、枳殼、柴胡、半夏、甘草、羌活、防風、厚朴、白薑、茯苓、小草、防己、麥門冬各等分,薑棗煎服。治三陽經腳氣,痰濕風腫,腰足拘攣,喘滿煩悶,大小便秘。如自汗去麻黃,加白朮、牡蠣;有熱去桂,加前胡、升麻;腹痛加芍藥或附子;便閉加大黃、竹瀝;喘滿加杏仁。

大腹皮散宣木瓜,蘇葉子同蘿蔔佳,沉香烏藥檳榔橘,枳殼桑皮荊芥花。

大腹皮六分,木瓜五分,蘇葉、蘇子、烏藥、檳榔、橘皮各二分,蘿蔔子、沉香、枳殼、桑白皮、荊芥穗各三分,姜煎溫服。治諸腳氣腫痛,小便不利。

烏藥平氣(散)茯神甘,參朮芎歸木芷含,五味蘇子皆等分,姜煎腳氣悉皆堪。

烏藥、茯神、甘草、人參、白朮、川芎、當歸、木瓜,白芷、五味子、蘇子各等分,薑棗煎服。治腳氣上攻,頭目昏眩,腳膝痠疼,諸氣不和,喘滿迫促。

當歸拈痛(湯)羌茵陳,草芩升葛苦參人,蒼白朮防豬澤瀉,茯苓知母去渣塵。

當歸、防風、豬苓、澤瀉、茯苓、知母各三分,羌活、茵陳、甘草、黃芩各五分,升麻、乾葛、苦參、人參、蒼朮各二分,白朮一分半,水煎溫服。治濕熱為病,肢節煩疼,肩背沉重,胸膈不利,遍身疼痛,足脛腫痛等證。

獨活寄生(湯)桑寄生,杜仲牛膝細辛參,秦艽茯苓桂芍甘,地黃防風當歸芎。

獨活三錢,桑寄生、杜仲、牛膝、細辛、人參、秦艽、茯苓、桂心、防風、川芎各二分,芍藥、生地、當歸各三分,甘草半分,姜煎溫服,或為丸,加乳香、沒藥。治腎氣虛弱,腰背拘急,筋攣骨痛,腳膝偏枯,冷痹緩弱。一方有附子。如歷節風並腳氣,加乳香、沒藥,酒糊為丸服。

白話文:

【腳氣】

在「檳蘇散」裡,香蘇的用量較多,而甘草、陳皮、檳榔、木瓜則是各用一半的量,此方可用薑蔥來煎煮服用,專治腳氣,對於風濕的疏通效果如何呢?

方中有蘇梗、香附各兩錢,甘草、陳皮、檳榔、木瓜各一錢,薑蔥煎煮。這方主治風濕引起的腳氣,能疏通氣道。

「左經湯」中,麻黃、桂心、黃芩、枳殼、柴胡、半夏、甘草、羌活、防風、厚朴、白薑、茯苓、小草、防己、麥門冬的份量都相同,薑棗煎煮後服用。此方主治三陽經絡引起的腳氣,痰濕風腫,腰足拘攣,喘滿煩悶,以及大小便的祕結。如患者自汗,可去掉麻黃,加白朮、牡蠣;如有熱象,去掉桂心,加前胡、升麻;腹痛者可加芍藥或附子;便閉者加大黃、竹瀝;喘滿者加杏仁。

「大腹皮散」中,大腹皮六分,木瓜五分,蘇葉、蘇子、烏藥、檳榔、橘皮各二分,蘿蔔子、沉香、枳殼、桑白皮、荊芥穗各三分,薑煎溫服。此方主治各種腳氣腫痛,小便不通暢。

「烏藥平氣散」中,烏藥、茯神、甘草、人參、白朮、川芎、當歸、木瓜,白芷、五味子、蘇子各等分,薑棗煎服。此方主治腳氣上攻,頭目昏眩,腳膝痠疼,各種氣血不和,喘滿迫促。

「當歸拈痛湯」中,當歸、防風、豬苓、澤瀉、茯苓、知母各三分,羌活、茵陳、甘草、黃芩各五分,升麻、乾葛、苦參、人參、蒼朮各二分,白朮一分半,水煎溫服。此方主治濕熱導致的肢節煩疼,肩背沉重,胸膈不利,全身疼痛,足脛腫痛等症狀。

「獨活寄生湯」中,獨活三錢,桑寄生、杜仲、牛膝、細辛、人參、秦艽、茯苓、桂心、防風、川芎各二分,芍藥、生地、當歸各三分,甘草半分,薑煎溫服,或製成丸藥,再加入乳香、沒藥。此方主治腎氣虛弱,腰背拘急,筋攣骨痛,腳膝偏枯,冷痹緩弱。另有一種配方會添加附子。如遇歷節風或腳氣,可加乳香、沒藥,用酒糊製成丸藥服用。

2. 燥渴

活血潤燥生津飲,天麥門冬五味子,栝蔞麻仁草當歸,地黃生熟天花使。

天門冬、麥門冬、五味子、栝蔞仁、麻子仁、甘草、當歸、生地黃、熟地黃、天花粉各等分,水煎溫服。

錢氏白朮散參苓,甘草葛根五味寧,藿香木香柴枳殼,中消善谷十分靈。

白朮、人參、茯苓、甘草、藿香各四分,葛根八分,枳殼、五味子、木香、柴胡各二分,水煎溫服。治消中善飢消穀。如小兒,去柴胡、枳殼、五味子。

白話文:

[對於口乾舌燥且極度口渴的情況]

有一個叫做「活血潤燥生津飲」的處方,其成分包含天門冬、麥門冬、五味子、栝蔞仁、麻子仁、甘草、當歸、生地黃、熟地黃、天花粉各取相等份量,用水煎煮後溫熱服用。

另外,錢氏的白朮散也是一個好選擇,其成分有白朮、人參、茯苓、甘草、藿香各取四分,葛根取八分,再加入枳殼、五味子、木香、柴胡各取二分,用水煎煮後溫熱服用。這個處方特別適用於治療中消症狀,也就是非常容易感到餓,吃很多卻仍覺得餓的狀況。如果服用者是兒童,則需要去掉柴胡、枳殼、五味子這三種成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