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七 (43)
外集·卷七 (43)
1. 婦人小兒外科用藥賦
若瘡色或白或紫不起發,不大痛不作膿,不問日期,最宜多灸,未成者消,已成者殺其大勢。
豆豉餅,淡豆豉為末,用唾津或漱口水和作餅如錢大,半分厚,置患處,以艾炷餅上灸之,餅乾又易。治癰疽腫硬不潰,潰而不斂,並一切頑瘡惡瘡,未成即消,已成即潰。不效者,氣血虛敗也。
桑蔥熨以祛風。
桑枝灸法,治發背不起發,不腐。用桑枝燃著吹息火焰,以火頭灸患處,日三五次,每次片時,取瘀肉腐動為度;若腐肉已去,新肉生遲,宜灸四圍;陰瘡、瘰癧、流注、臁瘡,寒邪所襲久不愈者,尤宜用之,未潰則拔毒止痛,已潰則補接陽氣;其陽證腫痛焮甚,或重如負石,初起用之,水出即消;其經數日者,用之雖潰亦淺,且無苦楚。
蔥熨法,生蔥搗爛炒熱,頻熨患處,至冷再換。治流注結核,骨癰鶴膝等證。先用隔蒜灸,余腫尚存,用此熨之,以助氣血、行壅滯,其功甚大。又跌撲損傷,止痛消腫散血之良劑也。
洗毒肉汁易求,,洗毒散,蛇床子、地骨皮、紫花地丁草、麻黃、荊芥、防風、枯礬各三錢,蔥白三根,水三碗,煎至二碗,於無風處洗之。治諸般惡瘡,及風濕陰蝕瘡。
肉汁湯,白芷、甘草、羌活、蜂房、黃芩、赤芍、當歸各一錢,用豬蹄爪肉一斤煮汁,分二次去油花肉渣,方入前藥煎十沸,俟溫以絹蘸湯揩洗,惡血隨洗而下。忌風冷、婦人、貓、犬。治一切瘡疽有口。
點瘀爐灰當審。
爐灰膏,用響糖爐內灰一升半,風化石灰一升炒紅,以竹箕盛貯,用滾湯三碗,慢慢淋自然汁一碗,銅鍋盛慢火熬如稀糊,先下巴豆末,次下蟾酥各二錢,白丁香末五分,炒石灰一錢,攪勻,再熬如干麵糊,取起俟冷,以瓷罐盛貯,勿令泄氣。每用時以簪頭挑少許放指甲上研,口呵氣,調勻如泥,將患處用針撥開,以藥點之。治一切無名腫毒、惡瘡及外痔瘰癧、氣粟,除瘤點痣等症,有膿者蹴,無膿者就散,惟好肉及眼上忌用。如點瘰癧,去蟾酥,加輕粉一錢;畏痛加乳香、沒藥各一錢;尋常消瘤點痣,只用灰膏,不必加藥。
去惡散,雄黃一錢,巴豆一個,同研如泥,入乳香、沒藥各末少許,又再研勻。如諸瘡毒有惡肉不能去者,每取少許點上即去。
敷分陰陽,,陰陽散,赤芍生血止痛去風,白芷去風生肌止痛,石菖蒲和氣行血、能破腫硬,五倍子消腫生肌,各二兩;獨活三兩,止風動血;紫荊皮五兩,破氣逐血消腫。為末,蔥酒或醋調敷。治癰疽腫毒流注。此藥平和,故曰陰陽。
抑陽散,天花粉三兩,薑黃、白芷、赤芍各一兩,為末,茶湯任調敷。治癰疽屬陽症。
抑陰散,草烏二兩,白芷、赤芍、南星各一兩,肉桂五錢,蔥湯或熱酒調敷。治癰元氣虛寒、腫不消散,或不潰斂,或筋攣骨痛,一切冷證神效。
白話文:
婦人小兒外科用藥賦
若瘡瘍顏色發白或發紫,不紅腫,不疼痛,不化膿,不論病程長短,最適合多灸,尚未成形的瘡瘍可以消散,已經成形的瘡瘍可以遏制其發展。
豆豉餅:將淡豆豉研磨成粉,用唾液或漱口水調成如錢幣大小、半指厚度的餅狀,敷於患處,在其上用艾炷灸之,餅乾了再換新的。治療癰疽腫硬不潰爛,或潰爛而不癒合,以及各種頑固性瘡瘍,尚未成形的可使其消散,已成形的可使其潰爛。若無效,則表示氣血虛衰。
桑蔥熨法可以祛除風邪。
桑枝灸法:治療發背(背部癰腫)不紅腫,不化膿的。用桑枝點燃後吹熄火焰,用燃燒的桑枝頭灸患處,每日三到五次,每次灸一小會兒,以見到瘀血腐爛為度;如果腐肉已去除,但新肉生長遲緩,則宜在患處四周灸;陰部瘡瘍、瘰癧、流注、臁瘡等因寒邪侵襲久治不癒者,尤其適合使用此法,未潰爛則能拔毒止痛,已潰爛則能補充陽氣;對於陽證,腫痛紅腫厲害,或重如負石,初期使用此法,膿水排出即可消腫;如果已經持續數日,即使使用此法使其潰爛,潰爛也較淺,且不會疼痛劇烈。
蔥熨法:將生蔥搗爛炒熱,頻頻熨燙患處,冷了就換新的。治療流注、結核、骨癰、鶴膝等症。先用隔蒜灸,如果腫脹仍然存在,再用此法熨燙,可以幫助氣血運行,消除壅滯,療效很大。此外,跌打損傷,也是止痛消腫散瘀的良藥。
洗毒肉汁容易取得,洗毒散的藥方是:蛇床子、地骨皮、紫花地丁、麻黃、荊芥、防風、枯礬各三錢,蔥白三根,水三碗,煎至二碗,在無風處清洗患處。治療各種惡瘡,以及風濕引起的陰蝕瘡。
肉汁湯:白芷、甘草、羌活、蜂房、黃芩、赤芍、當歸各一錢,用豬蹄爪肉一斤煮汁,分二次去除油脂和肉渣,再加入前述藥物煎十沸,待溫熱後用絹布蘸取藥汁擦洗患處,惡血會隨著藥汁排出。忌風寒,孕婦、貓、犬忌用。治療一切瘡疽有口者。
點瘀用爐灰需謹慎。
爐灰膏:用響糖爐內灰一升半,風化石灰一升炒紅,用竹篩盛裝,用滾水三碗,慢慢淋入,使其自然析出約一碗藥汁,用銅鍋小火熬成稀糊狀,先加入巴豆末,再加入蟾酥各二錢,白丁香末五分,炒石灰一錢,攪拌均勻,再熬成乾麵糊狀,取出待涼,盛入瓷罐保存,防止泄氣。每次使用時,用簪子挑取少許放在指甲上研磨,用嘴呵氣,調勻成泥狀,用針將患處挑開,再將藥膏點於患處。治療一切無名腫毒、惡瘡以及外痔、瘰癧、氣粟,去除瘤子、痦子等,有膿者可使其排出膿液,無膿者則可使其消散,唯獨好肉及眼部忌用。如果用於治療瘰癧,則要去除蟾酥,加入輕粉一錢;如果怕痛,則加入乳香、沒藥各一錢;尋常的消瘤點痣,只用爐灰膏即可,不必加藥。
去惡散:雄黃一錢,巴豆一個,研磨成泥狀,加入乳香、沒藥各少許粉末,再研磨均勻。如果各種瘡毒有惡肉無法去除,每次取少許點於患處即可去除惡肉。
敷藥需分陰陽,陰陽散:赤芍可以生血止痛祛風,白芷可以祛風生肌止痛,石菖蒲可以調和氣血、消腫硬,五倍子可以消腫生肌,各二兩;獨活三兩,可以止風活血;紫荊皮五兩,可以破氣逐瘀消腫。研磨成粉末,用蔥酒或醋調敷。治療癰疽腫毒流注。此藥性平和,故名陰陽散。
抑陽散:天花粉三兩,薑黃、白芷、赤芍各一兩,研磨成粉末,用茶湯調敷。治療癰疽屬於陽證者。
抑陰散:草烏二兩,白芷、赤芍、南星各一兩,肉桂五錢,用蔥湯或熱酒調敷。治療癰疽元氣虛寒、腫脹不消散,或潰爛不癒合,或筋攣骨痛,一切寒證,療效甚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