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七 (42)

回本書目錄

外集·卷七 (42)

1. 婦人小兒外科用藥賦

蠟礬丸,黃蠟二兩溶化待溫,入明礬末四兩和勻,眾手急丸梧子大。每三十丸,食前酒下,日二服。定痛生肌,護膜止瀉,消毒化膿及諸內癰,排膿托裡之功甚大;或金石補藥發疽,非此莫治。若遍身生瘡,狀如蛇頭者,每服百丸,大有神效;若蛇蠍及一切毒蟲所傷,溶化熱塗患處,內更服之,其毒即解。為外科癰疽之要藥也。服至三四兩後,愈見其功。癰毒潰後服之甚穩,腸癰、瘰癧及內科心痛尤效。如漏瘡,用丸溶化,加雞䏶胵、發灰末和勻成條,塞入漏孔。

蔥礬丸,端午午時取明礬為末,曬乾瓷器盛之。遇腫毒初起,用末三錢,和蔥白搗勻,酒調服,儘量一醉,或吐以茶壓之,或飯與蔥搗丸服亦可。外用礬末五錢,麝香一分,取蛤蟆腸肚和藥搗膏,敷瘡四圍,一日夜即愈。治諸腫發背,一切惡瘡。

返魂(湯)既可加減,赤芍、木通、白芷、何首烏、枳殼、小茴、烏藥、當歸、甘草各五分,水酒各半煎湯,便隨症用之。治血氣逆於肉理(故令壅結),癰疽(最宜調和榮衛),但此方宜與內托十宣散相間用之,並加忍冬藤(最治內癰),但當審其虛實,或通或補,補則用附子,通則用大黃。如不明虛實,則此方亦能通順,可無他變。

惟流注加獨活,毒重加穿山甲、全蠍、蟬蛻、連翹,隨症加減。

化毒(丸)仍要折衷。

大黃、牽牛、槐花、白芷、穿山甲、蜈蚣、殭蠶、全蠍、雄黃、硃砂、蟾酥、明礬、鉛丹各等分為末,米糊丸梧子大,每八丸,蔥酒下。癰疽初起用之,發汗如神。

痛極乳香內服,口渴竹耆見效;

乳香止痛散,粟殼六兩,白芷三兩,炙甘草、陳皮各二兩,沒藥、乳香各一兩,丁香五錢。每五錢,水煎服。治瘡腫疼痛不止。

竹葉黃耆湯,淡竹葉、生地各一錢,黃耆、麥門冬、當歸、川芎、甘草、黃芩、芍藥、人參、半夏、石膏各五錢,水煎服。治癰疽氣血虛,胃火盛而作渴等症。

潰甚聖愈作主,食少參耆收功。

聖愈湯,生地、熟地、川芎、人參各五錢,當歸、黃耆各一錢,水煎服。治癰疽膿水出多,心煩睡臥不安,五心煩熱等症。

人參黃耆湯,人參、白朮、陳皮、蒼朮、麥門冬、當歸各五分,黃耆一錢,升麻六分,黃柏四分,神麯三分,水煎服。治潰後少食不眠,發熱等症。

蒜豉灸以拔毒,,隔蒜灸法,先以濕紙覆上,立候紙先干處為瘡頭,記定,然後用獨蒜去兩頭,切中間三分厚,安瘡頭上,用艾炷於蒜上灸之,每五炷,換蒜再灸;如瘡大有十數頭作一處生者,以蒜搗爛攤患處鋪艾灸,蒜敗再換。治一切癰疽腫毒大痛,或不痛,或麻木。若痛灸到不痛,不痛灸至痛,其痛乃隨火而散,此拔引郁毒從治之法,有回生之功。

白話文:

婦人小兒外科用藥賦

蠟礬丸:將二兩黃蠟熔化至溫熱,加入四兩明礬粉末拌勻,搓成梧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飯前用酒送服,每日服用二次。此藥具有止痛、生肌、保護黏膜、止瀉、殺菌、化膿以及治療各種內部癰疽,排出膿液的功效,尤其對金石補藥引起的疽病療效顯著。若全身長瘡,形狀像蛇頭一樣的,每次服用一百丸,效果極佳;若被蛇、蠍子及其他毒蟲咬傷,將藥丸熔化後塗抹於患處,同時內服,毒性即可消除。此藥是外科癰疽的重要藥物,服用三四兩後,效果更明顯。癰毒潰爛後服用也很安全,對腸癰、瘰癧以及內科心痛也有效。如果是漏瘡,將藥丸熔化,加入雞內金、頭髮灰末拌勻,製成條狀,塞入漏孔。

蔥礬丸:端午正午時分採集明礬,研磨成粉末,曬乾後用瓷器盛放。遇到腫毒初起時,取三錢明礬粉末,與蔥白搗碎拌勻,用酒調服,盡量喝醉,或者用茶壓制嘔吐,也可以用飯與蔥搗碎製成藥丸服用。外用五錢明礬粉末、一分麝香,與蛤蟆腸肚一起搗碎製成膏藥,敷於瘡瘍周圍,一天一夜即可痊癒。此方治療各種腫毒、發背及一切惡瘡。

返魂湯:此方可根據實際情況加減藥量。赤芍、木通、白芷、何首烏、枳殼、小茴香、烏藥、當歸、甘草各五分,用等量水酒煎煮,根據病情使用。此方治療血氣逆於肌肉組織導致腫脹阻塞,以及癰疽(最適合調和營衛),但此方宜與內托十宣散交替使用,並加入忍冬藤(最善於治療內部癰疽),但需仔細判斷虛實,或疏通或補益,補益則用附子,疏通則用大黃。如果不清楚虛實,此方也能通利,不會有其他變化。如有流注,加獨活;毒性較重,加穿山甲、全蠍、蟬蛻、連翹,根據病情加減藥物。

化毒丸:需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藥物比例。大黃、牽牛子、槐花、白芷、穿山甲、蜈蚣、殭蠶、全蠍、雄黃、硃砂、蟾酥、明礬、鉛丹等分研磨成粉末,用米糊製成梧子大小的藥丸,每次服用八丸,用蔥酒送服。癰疽初起時服用,具有神奇的發汗作用。

痛極用乳香內服,口渴用竹葉黃耆湯見效;

乳香止痛散:粟殼六兩,白芷三兩,炙甘草、陳皮各二兩,沒藥、乳香各一兩,丁香五錢。每次服用五錢,水煎服。治療瘡腫疼痛不止。

竹葉黃耆湯:淡竹葉、生地黃各一錢,黃耆、麥門冬、當歸、川芎、甘草、黃芩、芍藥、人參、半夏、石膏各五錢,水煎服。治療癰疽氣血虛弱,胃火旺盛而導致口渴等症狀。

潰爛嚴重時,聖愈湯為主;食慾不振,參耆湯收功。

聖愈湯:生地黃、熟地黃、川芎、人參各五錢,當歸、黃耆各一錢,水煎服。治療癰疽膿水流出過多,心煩意亂、睡眠不安,五心煩熱等症狀。

人參黃耆湯:人參、白朮、陳皮、蒼朮、麥門冬、當歸各五分,黃耆一錢,升麻六分,黃柏四分,神麴三分,水煎服。治療潰爛後食慾不振、失眠、發熱等症狀。

蒜豉灸拔毒:隔蒜灸法,先用濕紙覆蓋患處,觀察紙張先乾燥的地方即為瘡頭,標記好位置。然後取獨蒜去頭尾,切成三分厚,放在瘡頭上,用艾條灸蒜頭,每灸五壯,更換蒜瓣繼續灸。如果瘡瘍較大,有多個瘡頭聚集在一起,則將蒜搗碎敷在患處,上面鋪艾條灸,蒜爛了再換。治療各種癰疽腫毒,疼痛劇烈或不痛,或麻木不仁。如果疼痛,灸到不痛為止;如果不痛,灸到痛為止,疼痛會隨著灸火的散開而減輕,這是引導郁毒從體內排出的一種治療方法,具有起死回生的功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