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內集·卷一 (31)
內集·卷一 (31)
1. 臟腑條分
四斤四兩,沉重庚金吸射。
肝重四斤四兩。《難》曰:肝得水而沉,木得水而浮,肺得水而浮,金得水而沉,其意何也?肝非純木,乙與庚合而吸其微陰之氣,其意樂金,故令肝得水而沉也。肺非純金,辛與丙合而就火,其意樂火,故令肺得水而浮也。肺熟而復沉,肝熟而復浮者,何也?故辛當歸庚,乙當歸甲也。
連膈膜而形有軟堅,肝之系者,自膈下著右脅肋上,貫膈入肺中,與膈膜相連也。筋脈皆肝所主。如青色。小理者,肝小,肝小則臟安無脅下之病;粗理者,肝大,肝大則逼胃迫咽,苦膈中且脅下痛。
廣胸反骹者,肝高,肝高則上支賁切脅,俯為息賁;合脅兔骹者,肝下,肝下則逼胃脅下空,易受邪;胸脅好者,肝堅,肝堅則臟安難傷;脅骨弱者,肝脆,肝脆則善病消癉易傷;膺腹好相得者,肝端正,肝端正則和利難傷:脅骨偏舉者,肝偏傾,肝偏傾則脅下痛也。
名血海而歸於暮夜。
肝藏血,故名血海,血海有餘,則常想其身大;不足,則常想其身狹小。晝則運行,眼受血能視,足受血能步,掌受血能握,指受血能攝,夜臥則血歸於肝。如有謀慮不決,肝虛為他臟移熱,則妄行於口鼻,或為便溺,乃肝不藏血也。又思色不遂,意淫於外,入房太甚,宗筋弛縱,發為筋痿,及為白淫。故經曰:筋痿者,生於肝,使內也。又轉筋,亦肝所主也。
風動筋脈蜷縮,胠滿不便癰疽;
肝之合,筋也,凡外瘡發於筋脈者,皆肝所主也。經曰:脾移寒於肝,癰腫筋攣。
氣逆頭頂眩痛,積肥杯覆脅罅。
有所大怒,氣上而不下。氣逆於上,則頭痛眩暈;積於脅,則為肥氣,突出如肉肥盛之狀也。《難》曰:肝之積名肥氣,在左脅下如覆杯,有頭足,久不愈,令人咳逆痎瘧,連歲不已,以季夏戊己日得之。何以言之?肺病傳肝,肝當傳脾,脾季夏適旺,旺者不肯受邪。肝復欲還於肺,肺不肯受,故留結為積。小兒多有此病。
熱爭目赤驚狂,脅痛肢躁為疝㿗。
經絡雖已受熱,本臟猶未受邪,曰爭。肝血熱則目赤腫,虛則眼前生花。肝性靜,熱則狂言多驚駭,四肢躁擾,臥不得安。肝熱鬱則脅痛。小腹牽莖囊痛者,名㿗疝。肝經濕熱,為疝之本也。
虛則關節不利,腰連腳弱多懼怕。
血虛則周身關節不利,甚則筋骨蜷痿。血枯則腰疼腳弱,挾濕熱者,膝脛痿痹。血不足則多懼,有餘則多怒。
血枯食至聞腥,有病胸脅支滿者,妨於食,食至則先聞腥臊臭氣,唾出清液。先唾血,四肢清,目眩,時時前後泄血,病名血枯。此得之年少時大脫血,若醉入房,中氣竭,肝傷,故月事衰少不來也。
痰冷遺溺吐瀉。
冷則痰起,胸滿吐清水,惡食鮮菜,甚則遺溺不禁,或為洞瀉。凡冷症皆難治。
白話文:
臟腑條分
肝臟重四斤四兩,如同沉重的庚金之物。肝臟得水則沉,這與《難經》中所述相符。《難經》說肝得水而沉,木得水而浮,肺得水而浮,金得水而沉,其原因何在呢?因為肝臟並非純粹的木,乙木與庚金相合,吸取庚金的微弱陰氣,所以肝喜金,故得水則沉。肺臟則不同,它並非純粹的金,辛金與丙火相合而趨向火,所以肺喜火,故得水則浮。肺臟成熟後又會下沉,肝臟成熟後又會上浮,這是因為辛金最終歸於庚金,乙木最終歸於甲木的緣故。
肝臟與膈膜相連,形狀柔軟堅實。肝臟的聯繫部位,從膈膜下連接右脅肋,穿過膈膜進入肺臟,與膈膜相連。筋脈都由肝臟所主,顏色青綠。如果肝臟小,則臟腑安寧,不會有脅下疾病(小理);如果肝臟大,則會壓迫胃部和咽喉,導致膈中疼痛以及脅下疼痛(粗理)。
胸部寬廣而足部反向彎曲,說明肝臟位置偏高,肝高則向上牽拉賁門,壓迫脅肋,向下則會造成呼吸困難;脅肋部位下陷,說明肝臟位置偏低,肝低則會壓迫胃部,使脅下空虛,容易受到外邪侵襲;胸脅部良好,說明肝臟堅實,肝堅則臟腑安寧,不易受損;脅骨薄弱,說明肝臟脆弱,肝脆則容易患消瘦、癉瘍等疾病,且容易受損;胸部和腹部相協調,說明肝臟位置端正,肝端正則和諧通暢,不易受損;脅骨偏向一邊,說明肝臟位置傾斜,肝傾斜則會導致脅下疼痛。
肝臟是貯藏血液的器官,故名血海。血海充盈,則常感覺身體龐大;血海不足,則常感覺身體瘦小。白天血液運行全身,眼睛依靠血液視物,腳依靠血液行走,手掌依靠血液握物,手指依靠血液拿取東西;夜晚臥息時,血液則歸於肝臟。如果思慮過多,肝臟虛弱,導致其他臟腑的熱邪移至肝臟,則會通過口鼻或大小便排出,這是肝臟不能貯藏血液的表現。此外,思慮不當,淫欲過度,房事過於頻繁,導致宗筋鬆弛,就會出現筋痿,以及白淫等症狀。所以經書上說:「筋痿,生於肝,使內也。」轉筋也是肝臟所主。
風邪刺激筋脈,導致筋脈蜷縮,疼痛腫脹,活動不便,甚至出現癰疽等症狀。肝臟與筋脈相通,凡是外瘡發於筋脈者,都屬於肝臟所主。經書上說:「脾移寒於肝,癰腫筋攣。」
肝氣逆上,導致頭頂眩暈疼痛,腹部積聚肥大的氣塊,突出於脅肋之間。大怒時,氣機上逆而不下降,氣逆於上則頭痛眩暈;積聚於脅肋則形成肥大的氣塊,突出如肥肉般。 《難經》中說:「肝的積聚叫做肥氣,位於左脅下,形狀像覆蓋的杯子,有頭有腳,久治不愈,會導致咳嗽、嘔逆、瘧疾等症狀,連年不斷,多在季夏戊己日發病。」這是因為肺病傳給肝,肝病應傳給脾,而脾在季夏旺盛,旺盛的臟腑不易受邪。肝氣又想回到肺臟,但肺臟不肯接受,所以停留在肝臟,形成積聚。小兒多有此病。
肝臟熱邪亢盛,導致目赤、驚狂、脅痛、肢體躁動以及疝氣等症狀。經絡雖然已經受到熱邪侵襲,但臟腑本身尚未受邪,稱為「爭」。肝臟血熱則目赤腫痛,肝血虛則眼前出現黑點。肝臟性情平和,如果肝熱則會狂言多語,驚恐不安,四肢躁動,輾轉難眠。肝熱鬱結則會脅痛。小腹部及陰莖疼痛的,叫做疝氣。肝經濕熱是疝氣的根本原因。
肝臟虛弱則關節不利,腰部酸軟,腿腳無力,容易恐懼。血虛則全身關節不利,嚴重者筋骨蜷縮痿廢。血枯則腰痛腳弱,如果兼有濕熱,則會出現膝脛痿痹。血不足則容易恐懼,血有餘則容易發怒。
血枯竭時,即使食物送到面前也會聞到腥臭味。患者胸脅部脹滿,妨礙飲食,食物送到面前,首先聞到腥臊臭味,並吐出清澈的唾液。起初會吐血,四肢冰冷,目眩,反覆前後出血,此病名為血枯。這種病多因年輕時大出血,或者醉酒後房事過度,導致中氣耗竭,肝臟受損,月經量少或停經所致。
肝臟寒邪導致痰飲、遺尿、嘔吐、泄瀉等症狀。寒邪則痰飲上逆,胸部滿悶,嘔吐清水,不思飲食,甚至出現遺尿、便溏等症狀。凡是寒症都難以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