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四 (14)
外集·卷四 (14)
1. 濕類
痞滿
痞滿先分便易難,痞與否卦義同。精神氣血,出入流行之紋理閉密,而為心下痞塞,按之不痛,非若脹滿外有脹急之形。大要:大便易而利者,為虛;大便難而閉者,為實。
外感半表同傷寒;
外感邪氣,自肌表傳至胸膈,為半表裡證,宜和解。或已經下,胸滿而痛者,為結胸;不痛者,為痞滿,同傷寒治法。
雜病食壅兼養血,雜病食積,下之太過,或誤下,則脾胃之陰頓亡,以致胸中至高之氣,乘虛下陷心肺分野,其所蓄之邪,又且不散,宜理脾胃,兼以血藥調之。若用氣藥導利,則氣愈降而痞愈甚,久則變為中滿鼓脹。蓋痞皆自血中來,但傷寒從外之內,宜以苦泄;雜病從內之外,宜以辛散。
白話文:
痞滿 解釋
痞滿症狀首先要區分大便容易還是困難。痞與否,其實跟卦象的意義相同。精神、氣血的運行紋理阻塞不通,就會造成心下痞塞,按壓時不疼痛,不像脹滿會有明顯的脹痛感。
重點是:
- 大便容易排泄的,屬於虛證;
- 大便困難、不通的,屬於實證。
外感引發的痞滿
如果痞滿是外感造成的,類似傷寒半表半裏的狀態,屬於外感邪氣從肌表傳入胸膈,需要用和解的方法治療。
如果已經發展到胸部脹滿疼痛,稱為「結胸」,不痛的則稱為「痞滿」,治療方法跟傷寒相同。
其他疾病引發的痞滿
如果是其他雜病引起的,例如飲食積滯,如果過度服用下瀉藥,或誤用下瀉藥,會損傷脾胃的陰氣,導致胸中上部的氣虛弱下降,沉積在心肺之間。原本積存的邪氣也無法散去,這時需要調理脾胃,並配合補血藥物治療。
如果使用溫熱的氣藥來導利,反而會使氣更加下降,痞滿加重,時間久了就會變成中滿鼓脹。
總之,痞滿大多源於血氣不足,但傷寒引起的痞滿是從外到內,需要用苦寒之藥來瀉下;其他疾病引起的痞滿是從內到外,需要用辛散之藥來疏通。
人徒知氣之不運,而概用枳梗、檳榔,而不知養陰調血,惜哉!古方,食壅胸中窒塞者,二陳湯探吐;傷飲食胸痞者,枳朮丸;食後感寒,以致飲食不化者,二陳湯加山楂、麥芽、神麯;虛寒不散,或寬或急,常喜熱物者,理中湯加枳實;稍久,郁成濕熱者,平補枳朮丸。
痰火氣鬱利膈間;
白話文:
人們只知道氣機不順暢,就一概使用枳實、檳榔,卻不知道要養陰調血,實在可惜!古方中,食物積聚在胸中造成阻塞者,用二陳湯探吐;傷食導致胸悶者,用枳朮丸;飯後感受寒涼,導致食物不消化者,二陳湯加入山楂、麥芽、神麴;虛寒不散,時而緩慢時而急促,常喜歡熱物者,理中湯加入枳實;時間一久,郁積成濕熱者,用平補枳朮丸。
痰火氣鬱,阻塞在膈膜之間;
痰火因厚味郁成。痰滯者,小陷胸湯,或枳梗二陳湯,導痰湯;火盛者,二陳湯,加芩、連、栝蔞,或黃芩利膈丸,用白朮、陳皮煎湯下,或古萸連丸,以瀉肝補脾,清濕熱開痞結;久病者,黃連消痞丸;如痰火濕熱太甚者,方敢用三黃瀉心湯,加減量下之。虛者,只宜分消上下,與濕同治。七情氣鬱成痞,不思飲食,食之不散者,氣痞,或順氣導痰湯。
白話文:
痰火是由於過食肥甘厚味導致的。痰滯者,可以服用小陷胸湯、枳梗二陳湯或導痰湯;火盛者,可以服用二陳湯,再加入黃芩、黃連、栝蔞,或黃芩利膈丸,用白朮、陳皮煎湯送服,或是古萸連丸,以瀉肝補脾,清濕熱,開痞結;久病者,可以服用黃連消痞丸;如果痰火濕熱太過嚴重,可以酌情服用三黃瀉心湯,並根據情況加減藥量。虛者,只宜分消上下,並與濕邪同治。
七情氣鬱導致的痞症,不思飲食,吃了也不消化,屬於氣痞,可以服用順氣導痰湯。
中虛如刺瘀礙阻,有稟受中虛,痞滯不運,如飢如微刺者,六君子湯加香附、砂仁;有內傷勞役,濁氣犯上,清氣下陷,虛痞者,補中益氣湯加黃連、枳實、芍藥。便閉,加大黃;嘔,加黃連、生薑、陳皮;冬月,加黃連、丁香。食已心下痞者,平補枳朮丸。停飲中寒者,枳實理中丸。
白話文:
如果感覺身體虛弱、有刺痛感,像是食物停滯不消化、像是飢餓又像是微刺,可以用六君子湯加上香附、砂仁。如果是因為勞累過度,導致濁氣上逆、清氣下陷,而出現虛弱的症狀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上黃連、枳實、芍藥。如果便秘,可以加些大黃;如果嘔吐,可以加些黃連、生薑、陳皮;如果是冬天,可以加些黃連、丁香。飯後感到心下痞塞,可以服用平補枳朮丸。如果停飲導致寒氣凝結,可以服用枳實理中丸。
瘀血結成窠囊下,而心下痞者,用桃仁、紅花、香附、大黃等分為末,酒調服利之,或犀角地黃湯。血虛挾火,遇勞則發,心下不快者,四物二陳湯加桔梗、栝蔞降之。氣血俱虛者,枳實消痞丸。
王道消補總可安。
王道消補,不輕吐下,故古方以芩、連、枳實苦泄,厚朴、生薑、半夏辛散,參、術甘苦溫補,茯苓、澤瀉淡滲,隨病所在調之。通用二陳湯為主,肥人多濕痰,加蒼朮、砂仁、滑石,倍茯苓、半夏;瘦人多鬱熱中焦,加枳實、黃連、乾葛、升麻;稟受素實,面蒼骨露者,加枳殼、黃連、青皮、厚朴;素虛者,加白朮、山楂、麥芽、陳皮;誤下陰虛者,去茯苓、半夏,加參、朮、升麻、柴胡、枳實以升胃氣,更合四物湯以濟陰血;飲食積痞,加枳殼、砂仁、薑汁炒黃連;食後感寒,加藿香、草豆蔻、吳萸、砂仁;氣痞、痰痞,加木香、枳殼、南星;中虛,加參、朮、香附、砂仁;瘀血,合四物湯,加桃仁、紅花。
白話文:
如果瘀血凝結形成包塊,導致心下痞塞,可以用桃仁、紅花、香附、大黃等量研磨成粉末,用酒調和服用,或者使用犀角地黃湯。若因血虛夾熱,勞累後發病,導致心下不適,可用四物二陳湯加桔梗、栝蔞來降火氣。如果氣血都虛弱,則可用枳實消痞丸。
總之,治療心下痞塞要消食化積、補益氣血,才能治本。古代的方劑中,常用黃芩、黃連、枳實來苦寒泄熱,用厚朴、生薑、半夏來辛散寒濕,用人參、白朮來甘溫補氣,用茯苓、澤瀉來淡滲利水,根據病人的症狀進行調整。一般以二陳湯為主方,肥胖的人多痰濕,可以加蒼朮、砂仁、滑石,並加大劑量的茯苓、半夏;瘦弱的人多鬱熱,可以加枳實、黃連、乾葛、升麻;素體強壯但面容蒼白,骨骼突露的人,可以加枳殼、黃連、青皮、厚朴;素體虛弱的人,可以加白朮、山楂、麥芽、陳皮;誤用瀉下藥導致陰虛的人,可以去掉茯苓、半夏,加人參、白朮、升麻、柴胡、枳實以升胃氣,並配合四物湯以補益陰血;飲食積滯導致痞塞,可以加枳殼、砂仁、薑汁炒黃連;食後感到寒冷,可以加藿香、草豆蔻、吳萸、砂仁;氣滯、痰阻,可以加木香、枳殼、南星;中氣虛弱,可以加人參、白朮、香附、砂仁;瘀血阻滯,可以配合四物湯,加桃仁、紅花。
泄瀉
五瀉須知溺赤清,五瀉:濡瀉即濕瀉,腸垢即熱瀉,鴨溏即寒瀉,虛瀉,滑瀉。大要,熱者小便赤澀,煩渴腹中熱,谷或不化,而色變青黃,或紅赤黑,身能動作,聲響亮,手足溫;寒者小便清白,不渴腹中冷,完穀色亦不色,變亦白色,身懶動作,目睛不了了,飲食不下。《機要》云:暴瀉非陽,久瀉非陰。正如傷寒始寒而終熱也。
濕瀉身重注如傾;
濕瀉,如水傾下,腸鳴身重,腹不疼。外濕者,胃苓湯、除濕湯,或朮附湯加茯苓;內濕者,白朮芍藥湯、白朮茯苓湯、二白丸;風濕相搏者,曲芎丸;痛甚者,治痛瀉方。
白話文:
腹瀉的類型很多,大致分為五種:濡瀉(濕瀉)、腸垢(熱瀉)、鴨溏(寒瀉)、虛瀉和滑瀉。熱瀉的人,小便顏色深紅,口渴、肚子發熱、吃進的食物不易消化,大便顏色偏青黃、紅或黑,身體能動,聲音洪亮,手腳溫暖;寒瀉的人,小便顏色清白,不渴、肚子發冷,吃進的食物顏色不變或偏白,身體懶得動,眼睛無神,食慾不振。古籍記載,急性腹瀉不是陽虛,久瀉不是陰虛,就像傷寒初期是寒症,後期會轉變成熱症一樣。
濕瀉的症狀是身體沉重,像水一樣瀉下去,腸鳴、身體沉重,肚子不痛。如果外濕,可以服用胃苓湯、除濕湯或朮附湯加茯苓;如果內濕,可以服用白朮芍藥湯、白朮茯苓湯或二白丸;如果風濕互搏,可以服用曲芎丸;如果疼痛厲害,可以服用治痛瀉方。
協風完穀寒急痛,風瀉,惡風自汗,或帶清血,即太陰飧瀉,反其所食原物。由春傷風寒,夏感冷濕發動,故其瀉暴,一方長幼相似,不可溫澀,以致變為痢脹。要知四季脾受風濕,亦名飧瀉。春,古蒼防湯、蒼芍湯;夏,二香散;秋,神朮散;冬,不換正金氣散,微汗之。
稍久者,三白湯、曲芎丸;帶血虛者,胃風湯。寒瀉,惡寒身痛,腹脹切痛雷鳴,鴨溏清冷,完穀不化,甚則脾敗肢冷,理中湯倍加茯苓、厚朴,治中湯加砂仁,或大已寒丸。又有一種臟冷瀉,以熱手按之則緩者,四柱散、古姜附湯。
白話文:
風寒入侵,導致腹痛急劇,腹瀉,怕風出汗,甚至帶有清血,這就是太陰飧瀉,吃什麼吐什麼。這多半是春天受風寒,夏天受冷濕的影響,因此發病急驟,大人小孩症狀相似。不可用溫燥的藥物,以免轉成痢疾或腹脹。要記住,一年四季脾胃都可能受到風濕的侵襲,導致飧瀉。春天可用蒼防湯、蒼芍湯;夏天可用二香散;秋天可用神朮散;冬天則可用不換正金氣散,並微微出汗。
如果病程稍久,可用三白湯、曲芎丸;若帶血且虛弱,可用胃風湯。如果是寒瀉,會怕冷、身體疼痛、腹脹且劇烈疼痛、腸鳴如雷、大便稀薄清冷、食物消化不良,嚴重者脾胃虛弱、四肢冰冷,可服用理中湯並加倍茯苓、厚朴,或服用治中湯加砂仁,或服用大已寒丸。還有一種臟腑寒冷的腹瀉,用手按腹部感覺溫熱則緩解,可用四柱散、古姜附湯。
身熱煩渴暑分明。
暑瀉,如水,煩渴尿赤,暴瀉,實者,薷苓湯加黃連、車前子,或桂苓甘露飲;虛者,六和湯、清暑益氣湯;有潮熱者,柴苓湯、升麻葛根湯;日久,香連丸、黃連阿膠丸、來復丹。
白話文:
身體發熱、口渴,明顯是暑熱所致。暑瀉,瀉下如水,口渴、小便赤,突然腹瀉,實證者用薷苓湯加黃連、車前子,或桂苓甘露飲;虛證者用六和湯、清暑益氣湯;有潮熱者用柴苓湯、升麻葛根湯;久病者用香連丸、黃連阿膠丸、來復丹。
內傷飲食痛且臭,食積痛甚,瀉後痛減,臭如抱壞雞子,噎氣作酸,須先消克所傷之物。傷冷食者,感應丸、平胃散加香附、砂仁、草果、山楂、麥芽;傷熱食及酒者,二黃丸加神麯;傷酒晨瀉者,理中加生薑、乾葛,或香茸丸;熱者,酒蒸黃連丸;傷面者,人參養胃湯加蘿蔔子;傷水飲者,五苓散、溫六丸。
白話文:
內傷飲食後疼痛且有臭味,食物積聚疼痛加劇,瀉後疼痛減輕,臭味像抱著壞雞蛋一樣。食慾不振、胸口發悶、反胃作酸,需要先消除損傷的食物。如果吃冷食受傷,就用感應丸、平胃散加香附、砂仁、草果、山楂、麥芽;如果吃熱食或喝酒受傷,就用二黃丸加神麯;如果喝酒後早上腹瀉,就用理中湯加生薑、乾葛,或者香茸丸;如果是熱症,就用酒蒸黃連丸;如果受傷的面部,就用人參養胃湯加蘿蔔子;如果喝水受傷,就用五苓散、溫六丸。
痞脹不順屬七情;
七情瀉,腹常虛痞,欲去不去,去不通泰,藿香正氣散加丁香、砂仁、良薑,或木香勻氣散、七氣湯、古萸連丸,調其氣而瀉自止矣。
痰瀉多少火暴速,痰瀉,或瀉不瀉,或多或少,此因痰流肺中,以致大腸不固,二陳湯加白朮、神麯。實者,海青丸;虛者,六君子湯。火瀉,實火口渴喜冷,痛一陳,瀉一陳,肛門焦痛,其來暴速,稠黏,五苓散去桂,加黃連、芍藥,或黃芩湯加木通、六一散,兼嘔者加薑汁。又火性急,或米穀不化者,薑汁炒黃連為丸服。
白話文:
胸腹胀满不顺畅,属于七情郁结所致。
七情郁结导致泻下,肚子经常感觉空虚胀满,想排泄却排不出来,排泄也不通畅,可以用藿香正气散加丁香、砂仁、良姜,或者用木香匀气散、七气汤、古萸连丸来调理气机,这样泻下就会停止了。
痰湿导致的泻下,泻下的程度和速度各不相同,可能泻多,也可能泻少,甚至不泻,这是因为痰湿流入肺部,导致大肠虚弱,可以用二陈汤加白术、神曲来治疗。如果是实证,可以用海青丸;如果是虚证,可以用六君子汤。
火热导致的泻下,实火表现为口渴喜冷,腹痛一阵,泻下一阵,肛门灼痛,泻下速度快,粪便稠黏,可以用五苓散去桂枝,加黄连、芍药,或者用黄芩汤加木通、六一散来治疗。如果伴有呕吐,可以加生姜汁。此外,火性急,或者米谷不化,可以用生姜汁炒黄连制成丸剂服用。
虛火,氣虛不能泌別水穀者,衛生湯。陰虛火動,不能凝聚者,三白湯斂之,久者,升陰丸。
虛瀉厥汗面多青。
虛瀉,困倦無力,脾虛飲食所傷。有遇飲食即瀉者,四君子湯加木香、砂仁、蓮肉、陳糯米為末,砂糖湯調服。久者,只加升麻、白芍,或平胃蒜肚丸。有停蓄飲食,數日乃瀉腹脹者,名瀼瀉,枳朮丸,沒石子丸。煩渴或兼嘔者,錢氏白朮散、參苓白朮散。食少腸鳴,四肢困倦者,升陽除濕湯。
白話文:
身體虛弱,火氣旺盛,氣虛導致無法正常代謝水穀,可用衛生湯。陰虛火旺,無法凝聚,可用三白湯收斂,時間長了可用升陰丸。
虛弱導致瀉痢,身體虛弱,容易出汗,面色青白。
身體虛弱導致瀉痢,容易感到疲倦無力,脾虛導致飲食損傷。遇到食物就瀉肚子的人,可以服用四君子湯加入木香、砂仁、蓮肉、陳糯米研末,用砂糖水調服。時間長了,可以加上升麻、白芍,或者服用平胃蒜肚丸。如果飲食停留在體內,好幾天之後才瀉肚子,並且腹脹,稱為瀼瀉,可以用枳朮丸、沒石子丸治療。如果感到口渴煩躁,或伴隨嘔吐,可以用錢氏白朮散、參苓白朮散治療。如果食量減少,腸鳴腹痛,四肢乏力,可以用升陽除濕湯治療。
日止夜瀉者,啟脾丸。又脾瀉久傳腎,為腸癖,經年不愈者,調中健脾丸。又老人脾腎虛瀉者,用吳茱萸鹽水浸透,以獖豬臟頭一截,洗去脂膜,將茱萸入內扎兩頭,蒸爛搗丸綠豆大,每五十丸,米飲下,暖膀胱,清水道,固大腸,進飲食。腎虛色欲所傷,瀉多足冷,久則肉削,五鼓臍下絞痛,或只微響,溏瀉一次者,古味萸散、二神丸、四神丸。陽虛者,三味安腎丸、金鎖正元丹、養氣丹;陰虛者,腎氣丸。
白話文:
白天止瀉,晚上腹瀉的人,可以服用啟脾丸。脾瀉久了會傷及腎臟,導致腸癖,經年不愈的,可以用調中健脾丸。老年人脾腎虛弱導致腹瀉的,可以將吳茱萸用鹽水浸泡透,用豬臟頭部一段,洗淨脂膜,將吳茱萸塞入其中,扎緊兩頭,蒸熟搗碎成綠豆大小的丸子,每次服用五十丸,用米湯送服,溫暖膀胱,暢通水道,固攝大腸,增進食慾。腎虛因色慾過度而導致的腹瀉,常伴隨足部冰冷,久而久之肉體消瘦,凌晨五點左右臍下絞痛,或只是微響,一天腹瀉一次的,可以服用古味萸散、二神丸、四神丸。陽虛者,可以服用三味安腎丸、金鎖正元丹、養氣丹;陰虛者,可以服用腎氣丸。
肝虛忿怒所傷,木克脾土,門戶不束,厥而面青,當歸厚朴湯,或熟料五積散去麻黃。汗多者,黃耆建中湯。凡瀉,脈細皮寒,前後瀉利,飲食不入,是謂五虛,不治。
滑瀉不禁氣陷脫,瀉久不止,大孔如竹筒直出無禁,氣陷者,升陽補胃湯、補中益氣湯加白芍;有風者,小白朮湯;挾熱者,訶子散、沒石子丸,或古萸連丸,罌粟殼煎湯下;氣欲脫者,真人養臟湯加附子,或四柱散、大斷下丸、古蔻附丸、香茸丸、婦人四制香附丸。又有大腸滑瀉,小便精出者,萬全丸。
白話文:
肝臟虛弱容易導致憤怒傷身,木剋脾土,脾胃功能失調,門戶失守,因此出現昏厥、面色青白。可以使用當歸厚朴湯或熟料五積散(去除麻黃)治療,如果出汗較多,則可用黃耆建中湯。如果出現腹瀉,脈搏細弱,皮膚寒冷,反覆腹瀉,飲食不進,這就是五虛,是不可治療的。
如果腹瀉不止,氣力下降,肛門像竹筒一樣鬆弛,無法控制,可以使用升陽補胃湯或補中益氣湯加白芍治療;如果有風寒,可以使用小白朮湯;如果有熱症,可以使用訶子散、沒石子丸或古萸連丸,並用罌粟殼煎湯服用;如果氣力衰竭,可以使用真人養臟湯加附子,或使用四柱散、大斷下丸、古蔻附丸、香茸丸、婦人四制香附丸。如果出現大腸滑瀉,小便精液流出,可以使用萬全丸。
交腸似痢何由名;
交腸瀉者,大、小便易位而出,此因氣不循故道,清濁混淆所致,當分利陰陽,使氣順各安其位,胃苓湯、木香勻氣散、腎氣丸。似痢非痢,寒熱不調之證,或熱積於中,而以冷物冷藥冰之;或冷積於中,而以熱物熱藥壓之,故熱與冷搏而成瀉,或澀或溏,裡急後重者,戊己丸、香連丸,或理中湯加黃連、木香。
風宜微發寒溫澀,虛補積消濕滲升。
凡瀉皆兼濕,初直分理中焦,滲利下焦,又則升提,必滑脫不禁,然後用藥澀之。其間有風勝兼以解表,寒勝兼以溫中,滑脫澀住,虛弱補益,食積消導,濕則淡滲,陷則升舉,隨證變用,又不拘於次序,與痢大同。且補虛不可純用甘溫,太甘則生濕;清熱亦不太苦,苦則傷脾,每兼淡劑利竅為妙。
白話文:
交腸好像痢疾,為什麼這樣命名呢?
交腸瀉的人,大小便會錯位排出,這是因為氣不走正常管道,清濁混淆造成的。應該要分開陰陽,讓氣順暢地回到各自的位置,可以用胃苓湯、木香勻氣散、腎氣丸。看起來像痢疾,但又不像痢疾,寒熱不調的症狀,可能是熱積在裡面,卻用冷的食物或藥物去冰;或冷積在裡面,卻用熱的食物或藥物去壓制,所以熱和冷互相搏鬥,就成了瀉肚子,有時會拉肚子,有時會便秘,裡急後重的情況,可以用戊己丸、香連丸,或理中湯加黃連、木香。
風邪容易引起寒溫澀的症狀,虛證要補,積食要消,濕氣要滲利,升提陽氣。
所有的瀉肚子都伴隨著濕氣,一開始要分清理中焦,滲利下焦,之後再升提陽氣。如果很滑脫,止不住,才能用藥物收澀。其中,如果有風邪,就要兼用解表藥;如果寒邪厲害,就要兼用溫中藥;如果很滑脫,就要收澀止瀉;如果虛弱,就要補益氣血;如果有食積,就要消導積滯;如果有濕氣,就要淡滲利濕;如果氣陷下垂,就要升舉陽氣。要根據不同的症狀,靈活變通,不用拘泥於順序,跟痢疾的治療方法基本相同。而且補虛不能只用甘溫的藥物,太甘就會生濕;清熱也不能過於苦,太苦就會傷脾,最好配合淡味的藥物,利通竅道才是最佳選擇。
抑考《難經》云:胃泄,飲食不化,色黃;脾泄;腹脹嘔逆,言瀉也;大腸泄,食已窘迫,色白,腸鳴切痛;小腸泄,溲而便膿血,小腹痛;大瘕泄,裡急後重,數至圊而不能便,莖中痛而溺澀,言痢也。觀此瀉與痢,亦惟膿血與糞之異,除傷寒三陽、三陰傳變自利,雜病濕熱,食積之根,皆責腸胃。
蓋泄瀉、瘧、痢,同由暑月飲食所致,輕者便作泄瀉,重者停為瘧痢,痰沖胸脅則為瘧,積滯腸胃則為痢。《局方》有分《難經》五瀉者,不免失之牽強。
吞酸
吞酸吐酸皆濕熱,經云:諸嘔吐酸,皆屬於熱。又云:少陽之勝嘔酸。蓋酸者,肝味,火盛制金不能平木,則肝木自甚為酸,譬之飲食熱則酸。但吐酸,乃平時津液上升之氣,郁為痰火,留飲不化,釀為酸水吐出;吞酸,乃濕熱伏於肺胃,咯不得上,咽不得下,宿食鬱遏而作,其因、治一也。惟濕多則吞而便利,熱多則吐而便閉。東垣言寒者,論其標耳。
白話文:
《難經》裡說:胃泄,飲食消化不良,大便顏色發黃;脾泄,肚子脹痛,嘔吐,也叫做泄;大腸泄,吃完東西就肚子不舒服,大便顏色發白,腸鳴且疼痛;小腸泄,小便帶有膿血,小腹疼痛;大瘕泄,裡急後重,頻繁想上廁所卻拉不出來,尿道疼痛且排尿困難,這叫做痢。觀察泄與痢,其實只是膿血和糞便的差別。除了傷寒三陽、三陰傳變所導致的自利,以及其他雜病因濕熱、食積造成的,都歸咎於腸胃。
因為泄瀉、瘧疾、痢疾,都是夏季飲食不當造成的。輕者會出現泄瀉,重者會停滯變成瘧疾或痢疾。痰氣衝擊胸脅就變成瘧疾,積滯在腸胃就變成痢疾。《局方》裡將《難經》的五泄分類,有點牽強。
吞酸和吐酸都是濕熱引起的。《內經》說:各種嘔吐酸水,都是熱造成的。又說:少陽亢盛會導致嘔吐酸水。酸屬於肝,火盛剋制金,不能平抑木,肝木就會過於旺盛而產生酸味,就像食物過熱也會變酸一樣。但吐酸是平時津液上升的氣,鬱結成痰火,停留不消化,變成酸水吐出來;吞酸則是濕熱積存在肺胃,既咳不出來,也咽不下去,宿食阻塞而產生酸味。其病因和治療方法是一樣的。只是濕氣較重時會吞酸並容易大便,熱氣較重時會吐酸並且便秘。東垣說寒證,只是論述其表象而已。
大要初起宜反折;
素有濕熱,因內感風寒,則內熱愈郁,酸味刺心,或即吐出,或欲吐不吐,胸中無奈,或得熱湯暫解,蓋風寒鬱在肌表,得暖則腠理開泄,譬之傷寒表熱,以麻黃熱藥發表而愈。不問外感風寒,內傷生冷,初起俱宜生薑汁半夏湯,或二陳湯加丁香、木香、肉桂、乾薑、砂仁,薑、棗煎服,暫與開豁,此反佐之藥,非正治也,中病即止。
如中寒停水者,神麯丸;上膈寒者,三味參萸湯;上熱下寒者,黃連一兩,附子七錢,神麯糊丸,淡薑湯下。
白話文:
一般來說,疾病剛開始的時候,應該採取相反的治療方法。
如果平常就有濕熱,又因為受到風寒侵襲,就會導致體內的熱氣更加鬱結,出現胸口酸痛、想吐或欲吐不能、胸口憋悶等症狀,喝熱湯可以暫時緩解。這是因為風寒停留在肌膚表層,遇到溫熱就會使毛孔張開,將寒氣排泄出去,就像傷寒表熱用麻黃等溫熱藥物發汗治療一樣。不論是外感風寒還是內傷生冷,剛開始都應該服用生薑汁半夏湯,或者在二陳湯中加入丁香、木香、肉桂、乾薑、砂仁,用薑、棗煎服,暫時使氣血流通,這是反佐的藥物,不是主要的治療方法,病症減輕就停止服用。
如果出現寒邪停滯在體內導致水腫,可以用神麯丸治療;如果上焦有寒邪,可以用三味參萸湯治療;如果上焦熱下焦寒,可以用黃連一兩、附子七錢,製成神麯糊丸,用淡薑湯送服。
久消食積降火痰,久則鬱熱,宜以寒藥調之下之,結散熱去,則氣自通和,所以中酸宜素食者,恐滯氣也。宿食,通用二陳湯,或生料平胃散加香附、砂仁、神麯、山楂、麥芽、山梔仁、黃連,或枳朮丸。宿食留飲,酸蜇心痛,牙齒亦酸者,曲術丸。專吐清水者,用蒼朮、茯苓、滑石、白朮、陳皮,水煎服。
兼嘈雜者,保和丸。痰火停食,一日半日,腐化酸水,吐出黃臭,或酸心不安,通用二陳湯加山楂、神麯、桔梗、南星、枇杷葉、黃連、竹茹,姜煎臨熟入薑汁一匙調服,或九味萸連丸。挾瘀血者,四味萸連丸。兼嘈雜者,清痰丸。通用,大便閉者,透膈湯;大便自利者,用六一散七兩,加吳萸一兩,飯丸服。
白話文:
長期消化不良積食會導致火痰,時間久了會產生鬱熱,應該用寒涼藥物調理,消除積熱,氣血就會通暢。因此消化不良的人應該多吃素食,避免食物停滯。宿食可以用二陳湯,或生料平胃散加香附、砂仁、神麴、山楂、麥芽、山梔仁、黃連,或枳術丸。宿食留滯導致胃酸逆流、心痛、牙酸可以用曲術丸。如果只吐清水,可以用蒼朮、茯苓、滑石、白朮、陳皮水煎服。
伴隨嘈雜的,可以用保和丸。痰火停食,一兩天后食物腐敗變成酸水,吐出黃臭,或胃酸不適,可以用二陳湯加山楂、神麴、桔梗、南星、枇杷葉、黃連、竹茹,姜煎臨熟加入薑汁一匙調服,或九味萸連丸。如果有瘀血,可以用四味萸連丸。伴隨嘈雜的,可以用清痰丸。所有這些情況,如果便秘,可以用透膈湯;如果腹瀉,可以用六一散七兩加吳萸一兩,飯丸服用。
陰虛暮劇須養血。
朝食甘養,至晡心腹刺酸吐出,此血虛火盛,宜四物湯加陳皮、黃連、黃芩、桃仁、紅花、麻仁、甘草。便閉結者,更加大黃;氣虛者,更合四君子湯。
黃疸
黃疸須知有濕干,發黃,譬如盦曲,五疸,同歸濕熱。蓋濕熱熏蒸血熱,土色上行面目,延及爪甲身體俱黃,黃即疸也。干黃熱勝,色黃而明,大便燥結;濕黃濕勝,色黃而晦,大便潤利。又濕病與黃病相似,但濕病在表,一身盡痛,黃病在裡,一身不痛。
渴多喘滿治之難。
凡疸,以十八日為期,十日以外,入腹喘滿渴多,面黑者死,要知疸兼雜證最多,脾胃稍實,更斷厚味可治。酒色傷,恣口腹者難。
白話文:
陰虛體質,到了晚上容易感到疲倦,需要滋養血液。
早上吃甜的食物可以滋養身體,但到了下午,卻感到心腹刺痛、酸楚,還會吐東西,這是血虛火盛的表現,應該服用四物湯,再加入陳皮、黃連、黃芩、桃仁、紅花、麻仁、甘草。如果大便祕結,就再加入大黃;如果氣虛,就再搭配四君子湯。
關於黃疸,要了解它是濕熱引起的,出現發黃的現象,就像發酵的麵團一樣。五種黃疸,歸根究底都是濕熱造成的。因為濕熱蒸熏,導致血液過熱,土色向上跑到臉部,並延伸到指甲、身體,全身都變黃,黃就是黃疸。如果是燥熱型的黃疸,顏色偏黃且明亮,大便乾結;如果是濕熱型的黃疸,顏色偏黃且暗淡,大便偏軟。另外,濕病和黃疸病症相似,但濕病是表症,全身疼痛;黃疸病是裡症,全身不痛。
患者容易口渴、呼吸急促、腹部脹滿,治療起來很困難。
一般來說,黃疸病的病程約為十八天,超過十天,如果出現腹脹、呼吸急促、口渴,臉色發黑,則預後不良。黃疸病經常合併其他症狀,如果脾胃稍微虛弱,即使是營養豐富的食物也很難治癒。因為過度飲酒作樂、貪圖口腹之慾,會加重病情,難以痊癒。
汗溺俱黃身體腫,汗出染衣亦黃,身腫者,曰黃汗。因陽明表熱多汗,帶汗入水,宜桂枝苦酒湯、耆陳湯。小溺、面目、牙齒、肢體如金,曰黃疸。因暴熱用冷水洗浴,熱留胃中,故食已善飢,安臥懶動,宜茵陳三物湯加木通、栝蔞仁、石膏,或單桃根煎湯服之。
頭眩懊憹發瞿麥。
食已頭眩腹脹,曰谷疸。因胃熱大飢過食,停滯胸膈,宜小柴胡湯加穀芽、枳實、山梔,或谷疸丸、紅丸子。傷冷食,肢厥者,四逆湯加茵陳。心胸懊憹,欲吐不食,腹如水狀,足心熱,脛滿面發赤斑,眼黃鼻癰,曰酒疸。因大醉當風入水,酒毒留於清道,初起令病人先含水,後以瓜蒂末一字搐鼻,吐出黃水,次服葛術湯,探吐亦可。熱者,小柴胡湯加茵陳、白朮、豆豉、乾葛、黃連、澤瀉。
白話文:
汗液和小便都呈黃色,身體浮腫,汗液沾染衣服也會變黃,身體浮腫的這種情況,稱為黃汗。這是因為陽明經表熱多汗,汗液進入水液,因此可以用桂枝苦酒湯、耆陳湯治療。小便量少,面部、牙齒、肢體都呈金黃色,稱為黃疸。這是因為突然發熱後用冷水洗澡,熱氣停留在胃中,所以飯後容易飢餓,喜歡安臥,不願活動,可以使用茵陳三物湯加入木通、栝蔞仁、石膏,或者單獨服用桃根煎湯。
頭昏眼花,煩躁,頭髮脫落,可以用瞿麥治療。
飯後頭昏腹脹,稱為穀疸。這是因為胃熱過飢過食,食物停滯在胸膈,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加入穀芽、枳實、山梔,或者服用谷疸丸、紅丸子。如果食用生冷食物,四肢厥冷,可以使用四逆湯加入茵陳治療。心胸煩躁,想要嘔吐卻無法進食,腹部像水一樣,足心發熱,小腿腫脹,面部出現紅斑,眼睛發黃,鼻子上長瘡,稱為酒疸。這是因為大醉後吹風入水,酒毒停留在清道,剛開始應讓病人先含水,然後用瓜蒂末塞入鼻孔,吐出黃水,再服用葛術湯,也可以用探吐的方法。對於熱症,可以用小柴胡湯加入茵陳、白朮、豆豉、乾葛、黃連、澤瀉治療。
便閉者,梔豉枳實湯加大黃,或酒蒸黃連丸。如酒後犯房,瘀熱入心成疸者,妙香散;痰火入肺成疸,咳嗽見血,喉腥,及婦人血崩,龍腦雞蘇丸。
甚則額黑小腹滿,額上黑,微汗,手足心熱,薄暮即發,膀胱小便不利,曰女勞疸。因大熱犯房入水,腎虛從脾氣上行,虛者,四白湯、秦艽飲子、小菟絲子丸;熱者,古礬硝散、滋腎丸。
白話文:
便祕時,可使用梔子豉枳實湯加芒硝,或者使用酒蒸黃連丸。如果在酒後進行房事,導致瘀熱進入心臟形成黃疸,則可使用妙香散;若痰火進入肺部形成黃疸,伴有咳嗽出血、喉嚨腥臭,或是婦女月經過多,可以使用龍腦雞蘇丸。
更嚴重的情況下,可能會出現額頭變黑、小腹脹滿、額頭上有黑斑、微微出汗、手腳心熱、傍晚時開始發作、膀胱排尿困難等症狀,這稱為「女勞疸」。這是因為大熱之氣進入房事,導致腎虛而使虛氣上升,對於虛弱的情況,可以使用四白湯、秦艽飲子、小菟絲子丸;對於熱性的狀況,可以使用古礬硝散、滋腎丸。
陰經嘔吐陽熱寒。
諸疸,發於陰經必嘔,小半夏湯;發於陽經必有寒熱,小柴胡湯加山梔。
虛勞口淡腳軟弱。
內虛發黃,口淡怔忡,耳鳴腳軟,微寒發熱,白濁。氣虛,四君子湯;血虛,四物湯合四苓散加茵陳、麥門冬;氣血俱虛,人參養榮湯、八味丸。如飲食、勞役失節,中寒生黃者,黃耆建中湯,理中湯;食積者,二陳湯加砂仁。
白話文:
如果一個人出現陰經嘔吐,代表体内有阳热,而陽經發黃則代表有寒熱,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分别服用小半夏汤或小柴胡汤加山梔。
虚劳的人容易出现口淡、脚软无力等症状。
如果因内虚导致发黄,伴随口淡、心慌、耳鸣、脚软、轻微寒热、白浊等症状,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服用四君子汤、四物汤合四苓散加茵陈、麦门冬、人參養榮湯、八味丸等方剂。如果是因为饮食、劳作过度导致体内寒气引发黄疸,则服用黄耆建中湯、理中湯;如果是因食物积滞导致黄疸,则服用二陈汤加砂仁。
外感瘀血詳傷寒。
凡時行感冒及伏暑解毒未盡,蓄熱在內及宿食未消,皆能發黃。大要,時疫瘧痢發黃,瘴疸丸。風症,色黃帶青,小柴胡湯加茵陳;寒證,色黃帶黯,理中湯加茵陳、青皮、枳實;無汗者,用麻黃三錢,酒煎溫服以汗之;暑濕證,色黃帶赤,五苓散加茵陳最妙。瘀血發黃,喜狂喜忘,便黑,詳傷寒。
治分表裡滲為妙,治疸表證,小柴胡湯微汗之;表少里多者,茵陳五苓散滲之;半表裡者,梔子柏皮湯、茵陳三物湯、一清飲子和之;裡急者,茵陳湯下之,就中尤以滲利為妙。通用五苓散為主,濕多,倍茵陳;食積,加三稜、莪朮、砂仁、神麯;熱,加芩、連、草龍膽;小便不利,加山梔;胃弱,合平胃散,去厚朴,加茵陳、黃連、山梔、防己、枳實。
白話文:
外感引起的瘀血症,詳見傷寒論。
一般來說,時行感冒或暑熱解毒不徹底,留有餘熱,以及宿食未消,都能導致發黃。總而言之,時疫、瘧疾、痢疾發黃,可以用瘴疸丸治療。風症,黃色帶青,可用小柴胡湯加茵陳;寒證,黃色帶黯,用理中湯加茵陳、青皮、枳實;沒有汗的,用麻黃三錢,酒煎溫服,讓它出汗;暑濕證,黃色帶赤,五苓散加茵陳最好。瘀血發黃,容易發狂發呆,大便黑色,詳見傷寒論。
治療要分表裡滲利,治療表證的黃疸,用小柴胡湯微汗;表證少,裡證多的,用茵陳五苓散滲利;半表半裡的,用梔子柏皮湯、茵陳三物湯、一清飲和解;裡急的,用茵陳湯下瀉,其中滲利是最妙的。以五苓散為主,濕氣重的,加倍茵陳;食積的,加三稜、莪朮、砂仁、神麴;熱證的,加黃芩、黃連、草龍膽;小便不利的,加山梔;胃弱的,合平胃散,去掉厚朴,加茵陳、黃連、山梔、防己、枳實。
溫中兼補腎與肝,疸屬脾胃,不可驟用涼藥傷胃,輕則嘔噦,重則喘滿。又酒疸下之,則成黑疸,不渴便利者,俱宜六君子湯,加茵陳、蒼朮、山藥以溫中。甚者,小溫中丸、大溫中丸、退黃丸。若虛損,猶宜滋補肝腎,真陽之精一升,而邪火自斂。若必用茵陳強利小便,枯竭肝津腎水,則疸病幸痊,而雀目腫脹又作,慎之!
水腫
水腫上下陰陽微,陽水,多外因涉水冒雨,或兼風寒、暑氣,而見陽症;陰水,多內因飲水及茶酒過多,或飢飽、勞役、房欲,而見陰症。陽水,先腫上體,肩背手膊,手三陽經;陰水,先腫下體,腰腹脛跗,足三陰經。故男從腳下腫起,女從頭上腫起者為逆,陰陽微妙如此。
白話文:
溫暖脾胃,同時滋補腎臟和肝臟。黃疸屬於脾胃病變,不可突然使用寒涼藥物傷及胃氣,輕則會出現嘔吐反胃,重則呼吸困難、腹部脹滿。另外,酒疸如果用寒涼藥物治療,會變成黑色黃疸。如果患者不渴、小便通暢,則適合服用六君子湯,再加入茵陳、蒼朮、山藥來溫暖脾胃。病情嚴重者,可以服用小溫中丸、大溫中丸、退黃丸。如果患者虛弱損傷,更應該滋補肝腎,真陽之氣升起,邪火就會自然消退。如果一定要用茵陳來利尿,會耗竭肝臟和腎臟的津液,雖然黃疸病可能痊癒,但又會出現眼睛乾澀、面部腫脹的症狀,所以要謹慎使用。
水腫分為上半身和下半身兩種,分別由陽氣和陰氣所主導。陽水多因外在因素,如涉水淋雨、感受風寒暑氣等,而出現陽氣偏盛的症狀;陰水多因內在因素,如飲水過多、茶酒過量、飢飽勞累、房事過度等,而出現陰氣偏盛的症狀。陽水通常先從上半身腫起,例如肩背、手肘、手臂,屬於手三陽經循行部位;陰水則先從下半身腫起,例如腰腹、小腿、足踝,屬於足三陰經循行部位。因此,男性從腳部腫起,女性從頭部腫起,屬於逆向發病,陰陽之變化微妙異常。
濕熱變化總屬脾;
人身真水真火,消化萬物以養生。脾病水流為濕,火炎為熱,久則濕熱鬱滯,經絡盡皆濁腐之氣,津液與血亦化為水。初起目下微腫如臥蠶,及至水浮膜外,則為膚脹,流下焦則為跗腫,手按隨手而起,如裹水之狀,以指畫之成字者,名燥水,不成字者,名濕水。有按之作水聲者,乃氣虛不能宣泄,久成水瘕。
下注腎經陰跗腫,腎主水也,惟脾病則不化飲食滋真水,非惟腎精損削,而濕熱下注,陰跗獨腫者有之,甚則氾濫遍體無歸,必土實而後足以收攝邪水,腎氣歸元。
上升氣喘肺孤危。
金生水也,惟脾病則肺金失養,非惟肺氣孤危,而失降下之,令滲道不通,且濕熱濁氣上升,為喘為咳,必土實而後肺金清肅,以滋化源。或曰:獨無寒濕者乎?寒則土堅水清,間有亦更易治。
白話文:
濕氣和熱氣的變化都與脾臟有關。人體內有真水和真火,負責消化食物維持生命。脾臟負責運化水液,如果脾臟生病,水液就會停滯,形成濕氣;火氣過盛就會形成熱氣。時間久了,濕熱就會停留在體內,經絡裡充滿濁氣,津液和血液也會變成水。初期眼睛下方會微微腫脹,像蠶寶寶一樣,之後水腫會蔓延到全身,叫做膚脹。如果水腫集中在腳踝,就叫做跗腫。用手按壓,會像裹了水一樣,手指在上面畫字,如果留下了字跡,叫做燥水,如果留不下,叫做濕水。如果按壓時聽到水聲,就代表氣虛無法排泄水濕,久了就會形成水腫。
水腫向下流注到腎經,會造成腳踝腫脹,因為腎臟主水。但是脾臟生病,就無法將食物轉化為真水,不僅腎精虧損,而且濕熱向下流注,導致腳踝單獨腫脹。嚴重的會導致全身水腫,無處可去。只有脾臟功能恢復,才能吸收水液,腎氣才能回歸正常。
水腫向上流注到肺臟,會導致氣喘,肺臟就會變得虛弱。金生水,但是脾臟生病,肺臟就失去滋養,不僅肺氣虛弱,而且無法降下水液,導致身體水分無法正常排出。再加上濕熱濁氣上升,就會引起咳嗽和氣喘。只有脾臟功能恢復,肺臟才能清肅,滋養水源。有人問:難道沒有寒濕嗎?寒濕會讓脾土堅硬,水液清澈,反而更容易治療。
陽水熱渴二便閉,汗下分消要得宜;
經曰:諸跗腫疼酸,皆屬於火。又曰:結陽,肢腫是也。治與水證、濕證大同。大法:腰以上腫,宜汗;腰以下腫,宜下。表證喘咳,小青龍湯、越婢湯、古麻甘湯、桂枝苦酒湯;里證腹腫脅硬,十棗湯、澤瀉湯、澤瀉牡蠣湯、導水丸、三花神佑丸、浚川丸、布海丸。然證雖可下,又當權其輕重,若年衰久病及虛者,黃米丸;初起只宜上下分消其濕,五苓散用桂枝,合六一散,加橘皮、木香、檳榔、生薑煎服,或單山梔丸,木香、白朮煎湯下。兼黃者,茵陳五苓散滲之。
白話文:
陽水熱渴二便閉,汗下分消要得宜;
意思是: 患者出現陽水浮腫,口渴,小便不通暢,大便也排泄不順利,此時需要通過發汗或利尿的方式來消除水腫,但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,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法。
經曰:諸跗腫疼酸,皆屬於火。又曰:結陽,肢腫是也。治與水證、濕證大同。大法:腰以上腫,宜汗;腰以下腫,宜下。
意思是: 古籍記載,腳踝腫痛痠痛,都是由於體內熱盛導致的。另外,也有記載說,陽氣鬱結導致肢體水腫。治療陽水浮腫的方法,與治療水腫和濕邪導致的浮腫基本相同。總體來說,腰部以上浮腫,宜用發汗的方法治療;腰部以下浮腫,宜用利尿的方法治療。
表證喘咳,小青龍湯、越婢湯、古麻甘湯、桂枝苦酒湯;里證腹腫脅硬,十棗湯、澤瀉湯、澤瀉牡蠣湯、導水丸、三花神佑丸、浚川丸、布海丸。
意思是: 如果患者出現表證,表現為喘咳,可以使用小青龍湯、越婢湯、古麻甘湯、桂枝苦酒湯等方劑治療。如果患者出現里證,表現為腹部腫脹,脅肋疼痛,可以使用十棗湯、澤瀉湯、澤瀉牡蠣湯、導水丸、三花神佑丸、浚川丸、布海丸等方劑治療。
然證雖可下,又當權其輕重,若年衰久病及虛者,黃米丸;初起只宜上下分消其濕,五苓散用桂枝,合六一散,加橘皮、木香、檳榔、生薑煎服,或單山梔丸,木香、白朮煎湯下。兼黃者,茵陳五苓散滲之。
意思是: 雖然水腫可以通過發汗或利尿的方法治療,但也要根據患者的病情輕重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案。對於年老體弱、久病體虛的患者,可以用黃米丸來緩和病情。對於初期水腫患者,可以用五苓散,加桂枝、六一散,再加入橘皮、木香、檳榔、生薑煎服,或者單用山梔丸,加木香、白朮煎湯服用。如果患者出現黃疸,可以用茵陳五苓散來治療。
總結: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阳水浮肿的病因、症状和治疗方法。总体来说,治疗方法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,既要考虑表里证,又要考虑患者的年龄、病程和体质。
陰水身涼大便利,補中行濕或升提。
經曰:陰蓄於內,水氣腫滿是也。治宜補脾土以復運化之常,清心火降肺金,俾肝木有制,而滲道又且開通,此補中行濕兼全,虛而有濕熱者最宜。若中寒者,溫補則氣暖,而小便自通;氣陷者,升提則陽舉而陰自降,故曰:行濕非五苓、神佑之謂也。
補中氣,六君子湯加木香;瀉者,參苓白朮散、升陽除濕防風湯;嘔者,赤茯苓湯;中寒者,玄武湯、實脾散;挾食積者,緊皮丸、千金養脾丸;挾濕熱者,中滿分消湯、丸;濕甚者,退黃丸。虛甚氣陷,口無味者,六君子湯加升麻、柴胡以提之,復元丹,切忌淡滲。腎虛,腰重腳腫濕熱者,加味八味丸、滋腎丸;陽虛小便不利者,古沉附湯;二便俱利者,朮附湯、復元丹。
白話文:
如果身體出現陰水、手腳冰冷、排便頻繁等症状,可以考慮補中行濕或升提陽氣。 陰水积聚体内,导致水肿胀满,需要补脾土以恢复脾脏运化功能,清心火降肺金,使肝木得到制约,疏通水道。 针对不同情况,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剂:补中气可以用六君子汤加木香;泻者可用参苓白术散、升阳除湿防风汤;呕者可用赤茯苓汤;中寒者可用玄武汤、实脾散;挟食积者可用紧皮丸、千金养脾丸;挟湿热者可用中满分消汤、丸;湿甚者可用退黄丸。 虚甚气陷,口无味者,可以用六君子汤加升麻、柴胡以提之,服用复元丹,忌用淡渗之法。 肾虚,腰重脚肿湿热者,可用加味八味丸、滋肾丸;阳虚小便不利者,可用古沉附汤;二便俱利者,可用朮附汤、复元丹。
陰多久病或產後,久病喘咳、瘧痢,或誤服涼藥以致腫者,危證也,俱宜補脾為主。大概挾喘者,分氣紫蘇飲、五皮飲、葶藶丸;久痢,加味八味丸;久瘧,退黃丸。產後腫,必大補氣血,使水自降,八物湯加蒼朮、陳皮、半夏、香附。有熱,加麥門冬、黃芩;氣不順,加木香、砂仁;懷胎氣遏水道腫者,去半夏,加紫蘇、大腹皮。飲食無阻者,雖不藥,而既產自消矣。
白話文:
如果一個人體虛,已經久病不癒,例如產後虛弱、長期咳嗽喘息、反覆發作的瘧疾,或是誤服寒涼藥物導致水腫,這些都是危急的病症,都應該以補脾為主要治療方向。
具體來說,如果病人有喘息的症狀,可以服用分氣紫蘇飲、五皮飲、葶藶丸;如果長期腹瀉,可以服用加味八味丸;如果長期患有瘧疾,可以服用退黃丸。
對於產後水腫的患者,需要大力補氣血,讓水氣自然下降,可以用八物湯加入蒼朮、陳皮、半夏、香附。如果伴隨發熱,可以加入麥門冬、黃芩;如果氣機不順暢,可以加入木香、砂仁;如果懷孕期間氣血阻滯導致水腫,則要去掉半夏,加入紫蘇、大腹皮。
如果患者飲食沒有阻塞,即使不用藥,產後水腫也會自然消退。
陽兼食毒與瘡痍;
食積,香平丸、枳朮丸;因酒,小蘿皂丸。飲毒水而腫者,名水蠱,滲雄丸;不服水土者,胃苓湯;膿瘡搽藥,愈後發腫,敗毒散;便閉,升麻和氣飲;干瘡洗浴,水氣入腹者,赤小豆湯;瘡久倦怠,嗜臥腫者,五苓散加橘皮、木香、檳榔、滑石、甘草、枳殼大腹皮、砂仁,姜煎溫服。
風腫走注皮麻木,陽水、陰水腫外,又有風腫、氣腫、血腫。惟腸簟、石瘕,乃婦人病也。風腫,即痛風腫者,腫面多風熱,腫腳多風濕,關脈浮洪弦者,風熱濕三氣鬱而為腫。因脾土不足,木火太盛,胃中純是風氣,所以清氣不升,腹作䐜脹,濁氣不降,大便閉澀。經曰:中滿瀉之於內者是也。
白話文:
陽氣受損,又兼食毒和瘡痍,情況十分複雜。
如果是食積,可以服用香平丸或枳朮丸;因酒引起的,則服用小蘿皂丸。喝了毒水導致腫脹的,叫做水蠱,可以服用滲雄丸;水土不服的,可以喝胃苓湯;膿瘡塗藥後又發腫的,服用敗毒散;便秘的,喝升麻和氣飲;久治不愈的瘡瘍,洗浴後水氣進入腹部的,喝赤小豆湯;瘡瘍久治不愈,倦怠嗜睡且腫脹的,可以服用五苓散,並加入橘皮、木香、檳榔、滑石、甘草、枳殼、大腹皮、砂仁,用生薑煎煮溫服。
風腫遍布全身,造成皮膚麻木,除了陽水和陰水腫外,還有風腫、氣腫、血腫。至於腸簟和石瘕,則是婦女常見的疾病。風腫就是痛風腫,面部腫脹多是風熱,腳部腫脹多是風濕,脈象浮洪弦緊,說明風熱濕三氣鬱結而導致腫脹。由於脾土不足,木火太盛,胃中全是風氣,導致清氣不升,腹部脹滿,濁氣不降,大便閉澀。經書上說:「中滿瀉之於內者是也。」
外證,走注疼痛,麵皮粗,麻木不仁,先服三和散,次服小續命湯,大便閉去附子,加檳榔、牽牛;日久者,金丹,風從汗散故也;虛弱不敢汗者,四君子湯加升麻、柴胡、蒼朮、防風;汗多者,防己黃耆湯。
氣腫隨氣消長之。
七情停涎,郁為濕熱,脾肺俱病,四肢瘦削,腹脅膨脹,與水氣相似。但以手按之成凹不即起者,濕也;按之皮厚不成凹者,氣也,六君子湯加木香、木通。喘者,木香流氣飲;大便閉者,三和散、六磨湯、木香檳榔丸;小便閉者,分心氣飲;嘔滿者,四炒枳殼丸;瀉者,單香附丸;挾痰腹脹滿者,加味枳朮湯、控涎丹。
白話文:
外在原因導致的疼痛,皮膚粗糙麻木,先服用三和散,之後再服用小續命湯,大便不通可以加入附子、檳榔和牽牛;時間久了,就服用金丹,這是因為風從汗液散發出去的緣故。體虛不敢出汗的,服用四君子湯加上升麻、柴胡、蒼朮、防風;出汗過多的,服用防己黃芪湯。
氣腫隨著氣的消長而變化。
七情鬱結導致的口水積聚,變成濕熱,脾肺都生病,四肢消瘦,腹部兩側膨脹,跟水腫很像。但是用手按下去會凹陷,而且不能馬上恢復,這是濕氣;按下去皮膚很厚,不會凹陷,這是氣,服用六君子湯加上木香、木通。呼吸困難的,服用木香流氣飲;大便不通的,服用三和散、六磨湯、木香檳榔丸;小便不通的,服用分心氣飲;嘔吐腹脹的,服用四炒枳殼丸;腹瀉的,單獨服用香附丸;伴有痰的腹脹的,服用加味枳朮湯、控涎丹。
瘀血之腫如何識,皮間赤縷血痕兒;
四物湯加桃仁、紅花,或心煩、加味八味丸。婦人經閉敗血腫者,腎氣丸加紅花,或紅礬丸。詳婦人經候。
莖囊又有陰陽候,玉莖與陰囊,伸縮痿強,乃身中陰陽之機。有陽火玉莖腫脹,健裂不體者,柴青瀉肝湯;濕熱下流者,四苓散加山梔、木通、金鈴子;莖囊腫通明者,木香流氣飲加木通,煎吞青木香丸;暴風客熱,陰挺腫脹者,龍膽瀉肝湯;膀胱熱甚,囊腫二便不通者,三白散、八正散;腫痛者,用小茴、全蠍、穿山甲、木香等分為末,每二錢,空心酒下。
有陰寒濕腫痿弱者,五苓散加茴香,或八味丸;腎大如斗者,荔核散;上熱下虛,玉莖腫痛者,清心蓮子飲;陰腫大如升核者,用馬鞭草搗爛塗之,或乾地龍為末,雞子清調敷,囊軟者可治。婦人陰腫便秘,枳橘熨。
通治忌甘與刺皮。
凡陽水,宜辛寒散結行氣,苦寒瀉火燥濕;陰水,宜苦溫燥脾,或辛熱導氣。極忌甘藥助濕作滿,尤忌針刺,犯之流水而死。通用二陳湯去甘草,加蒼朮、白朮為君,佐以豬苓、澤瀉、山梔消濕熱;麥門冬、黃芩為使,清肺制肝。
白話文:
如果有陰寒濕氣導致的腫脹、痿弱等症狀,可以用五苓散加茴香,或服用八味丸;腎臟腫大如鬥,可以用荔核散;上半身熱、下半身虛寒,玉莖腫痛,可以用清心蓮子飲;陰囊腫大如升核,可以用馬鞭草搗爛敷於患處,或將乾地龍研磨成粉末,用雞蛋清調和後敷於患處,如果陰囊軟化,也可使用此法治療。婦女陰部腫痛伴有便祕,可以用枳橘熨治療。
所有這些治療方法都忌諱使用甘味藥物以及帶刺的藥物。
一般來說,陽水症狀,宜用辛寒藥物來散結行氣,用苦寒藥物來瀉火燥濕;陰水症狀,宜用苦溫藥物來燥脾,或用辛熱藥物來引導氣血運行。絕對忌諱使用甘味藥物,因為甘味藥物會助濕,使病情加重,更忌諱針刺,因為針刺會造成體液外泄而導致死亡。常用的治療方法是將二陳湯去掉甘草,加入蒼朮、白朮作為君藥,輔以豬苓、澤瀉、山梔消散濕熱;用麥門冬、黃芩作為使藥,清肺制肝。
腹脹,加厚朴;瀉,加肉豆蔻、訶子;喘急,加桑白皮、杏仁;氣壅,加香附;食積,加山楂、麥芽;陽水便閉,加甘遂少許;陰水氣弱,加人參;風腫,加羌活、防風、白芷;夏月,加香薷;寒,加薑、桂;氣腫,加蘿蔔子、枳殼;血,加歸、芍;痰,加貝母;上腫,加紫蘇;下腫,加防己、木瓜;陰囊腫,加小茴、木香;外腎如石引脅痛,加巴戟。
白話文:
肚子胀就加厚朴,拉肚子就加肉豆蔻和诃子,呼吸急促就加桑白皮和杏仁,气滞就加香附,积食就加山楂和麦芽,阳水闭塞就加少量甘遂,阴水气虚就加人参,风肿就加羌活、防风、白芷,夏天就加香薷,寒症就加生姜和桂皮,气肿就加萝卜子、枳壳,血瘀就加当归和芍药,痰多就加贝母,上半身肿就加紫苏,下半身肿就加防己和木瓜,阴囊肿就加小茴香和木香,外肾如石头压着肋骨疼痛就加巴戟。
又太陽腫證,加藁本、赤小豆;少陽,加芫花、雄黃、木通;陽明,加茯苓、椒目;太陰,加甘遂、葶藶;少陰,加澤瀉、連翹、巴戟;厥陰,加大戟、吳萸。此推廣古法,不可妄用。蓋甘遂、大戟、芫花,損氣破血,巴豆損腎陰氣,輕粉傷齒,毒留腸胃,土狗劫奪,消而復腫,慎之!凡先腫腹,而後散於四肢者,可治;先腫四肢,而後歸於腹者,難治。
白話文:
太陽病腫脹,加藁本、赤小豆;少陽病腫脹,加芫花、雄黃、木通;陽明病腫脹,加茯苓、椒目;太陰病腫脹,加甘遂、葶藶;少陰病腫脹,加澤瀉、連翹、巴戟;厥陰病腫脹,加大戟、吳萸。這些方法是古代醫術的推廣,不可隨意使用。因為甘遂、大戟、芫花會傷氣損血,巴豆會傷腎陰氣,輕粉會傷齒,毒素會留在腸胃,土狗會耗損精氣,導致消腫後又復發,要謹慎使用!如果先腫肚子,然後蔓延到四肢,可以治療;如果先腫四肢,然後集中在肚子,就難以治療。
若肌肉崩潰,足脛流水,唇黑耳焦,缺盆平,臍凸背平,手足掌平,肉硬,腹多青筋,大便滑泄者,不治。又面黑者,肝死;兩手無紋者,心死;臍凸者,脾死;兩肩凸者,肺死;下注腳腫者,腎死。
鼓脹(與喘參看)
鼓脹虛軟實則堅,鼓脹,中空外堅,有似於鼓。又曰:蠱者,若蟲侵蝕之義。虛脹,陰寒為邪,吐利不食,時脹時減,按之則陷而軟;實脹,陽熱為邪,身熱咽乾,常脹內痛,按之不陷而硬。大概肥人氣虛多寒濕,瘦人血虛多濕熱。
都緣脾濕少運布;
脾居中,能心肺之陽,降肝腎之陰。今內傷、外感,脾陰受傷,痰飲結聚,飲食之精華,不能敷布上歸於肺,下注膀胱,故濁氣在下,化為血瘀,郁久為熱,熱化成濕,濕熱相搏,遂成鼓脹。或在臟腑之外,或在榮衛之分,或在胸脅,或在皮膚,雖各臟腑見證,亦總歸於脾也。
白話文:
如果肌肉萎縮,腳踝流出水液,嘴唇發黑,耳朵焦黑,鎖骨平坦,肚臍凸出,背部平坦,手掌平平,肉體僵硬,肚子上佈滿青筋,大便稀軟不成形,這種情況就無法治癒了。另外,面部發黑代表肝臟死亡;雙手沒有紋路代表心臟死亡;肚臍凸出代表脾臟死亡;雙肩突出代表肺臟死亡;雙腳浮腫代表腎臟死亡。
鼓脹是一種病症,虛軟型的鼓脹觸摸起來柔軟,而實質型的鼓脹則堅硬,如同鼓一般。鼓脹也稱為蠱脹,意指如同蟲子侵蝕身體一樣。虛脹是由於陰寒之邪入侵,導致嘔吐、腹瀉、不思飲食,並且脹痛時輕時重,按壓後凹陷且柔軟。實脹是由於陽熱之邪入侵,導致發熱、口渴、持續脹痛,按壓後不凹陷且堅硬。一般來說,肥胖的人氣虛容易受寒濕之邪入侵,瘦弱的人血虛容易受濕熱之邪入侵。
鼓脹的根本原因在於脾臟濕氣過重,運化能力下降。脾臟居於中焦,能運化心肺之陽氣,降濁肝腎之陰氣。如果內傷或外感導致脾陰受損,痰飲就會積聚,食物精華無法向上輸送到肺臟,也無法向下輸送到膀胱,導致濁氣在下焦淤積,化為瘀血,時間久了就會化熱,熱氣又會化為濕氣,濕熱相互搏結,最終形成鼓脹。鼓脹可能發生在臟腑之外,也可能發生在榮衛之間,可能出現在胸脅,也可能出現在皮膚。雖然各種臟腑會出現不同的症狀,但最終都歸咎於脾臟的問題。
煩喘嘔瀉腰脅疼,胃痛癃閉小腹墜。
心脹煩心,肝脹脅痛,脾脹善嘔噦,肺脹咳喘,腎脹腰痛,胃脹胃脘痛,大腸脹腸鳴飧泄,小腸脹小腹引腰痛,膀胱脹小便癃閉,三焦脹氣滿皮膚,膽脹口苦。
外感寒鬱為里邪,外感風寒,傳至陽明裡分,大實大滿者,承氣湯。古云:下之脹已者是也。尋常感風脹者,升麻葛根湯加蒼朮,或升麻胃風湯;感寒脹者,不換金正氣散加檳榔、枳殼、乾薑;風寒兩感脹者,五積散;暑脹,二便不利者,香薷散加滑石、枳殼、黃連;二便利者,六和湯;濕脹,腰重或嘔者,除濕湯;瀉者,三白湯。
白話文:
呼吸困難、嘔吐腹瀉、腰部肋骨疼痛,胃痛、尿閉、小腹墜脹。心臟脹滿心煩,肝臟脹滿脅肋疼痛,脾臟脹滿容易嘔吐呃逆,肺臟脹滿咳嗽喘息,腎臟脹滿腰部疼痛,胃部脹滿胃脘疼痛,大腸脹滿腸鳴腹瀉,小腸脹滿小腹牽引腰部疼痛,膀胱脹滿小便閉塞,三焦脹滿氣滿皮膚,膽囊脹滿口苦。
外感寒邪鬱結於內,是為里邪。外感風寒,傳入陽明經裡分,症狀表現為大實大滿者,可以用承氣湯。古人說:下泄後脹滿消除者,就是這種情況。平常感風脹滿者,可用升麻葛根湯加蒼朮,或者升麻胃風湯;感寒脹滿者,可用不換金正氣散加檳榔、枳殼、乾薑;風寒兩感脹滿者,可用五積散;暑熱脹滿,大小便不利者,可用香薷散加滑石、枳殼、黃連;大小便通利者,可用六和湯;濕邪脹滿,腰部沉重或嘔吐者,可用除濕湯;腹瀉者,可用三白湯。
內傷氣滯閉且利;
七情鬱塞氣道,升降失常,腹脹大而四肢多瘦,四七湯、七氣湯、四炒枳殼丸。因怒傷肝勝脾者,痞滿喘急,平肝飲子,甚者當歸龍薈丸,虛者禹餘糧丸;因怒傷肝乘肺傳大腸者,腹鳴氣走有聲,二便或閉或溏,六君子湯加蘇子、大腹皮、木香、草果、厚朴、枳實,便閉者,三和散、四磨湯;憂思氣鬱者,木香化滯湯、木香枳朮丸、溫膽湯、退熱清氣湯;恐傷腎,精氣怯卻不上升,而下焦脹者,補中益氣湯加木香、檳榔、故紙。
白話文:
內傷導致氣機阻滯不通,身體機能失調。七情鬱結阻塞氣道,氣機升降失衡,肚子脹大而四肢消瘦,可以服用四七湯、七氣湯、四炒枳殼丸。因怒氣傷肝導致脾胃受損,出現痞滿喘急的症狀,可以用平肝飲子治療,嚴重者可服用當歸龍薈丸,體虛者可服用禹餘糧丸。因怒氣傷肝進而影響肺部,並傳導至大腸,導致腹鳴氣走,伴隨排便不暢或溏瀉,可用六君子湯加蘇子、大腹皮、木香、草果、厚朴、枳實治療,便秘者可服用三和散、四磨湯。憂思過度導致氣機鬱結,可以用木香化滯湯、木香枳朮丸、溫膽湯、退熱清氣湯治療。恐懼傷腎,精氣不足難以向上升發,導致下焦脹滿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木香、檳榔、故紙治療。
食脹有熱亦有寒,因食肉果菜不化,曰食脹。初起多寒濕,自利不食者,胃苓湯加山楂、麥芽,或人參養胃湯加香附、砂仁。甚者,治中湯加丁香,或厚朴、附子二味煎服。久則濕熱乘脾,大便乾燥者,保和丸。
傷肉者,黃連、阿魏等分,醋浸蒸餅為丸,或三補丸,用香附、山楂煎湯下;傷雜果者,古桂香丸,或鹽湯探吐;膏粱厚味,大便閉者,大承氣湯加桂,或厚朴湯;積熱者,牽牛丸;虛者,木香檳榔丸、滋腎丸。
白話文:
吃飽肚子脹氣,有熱也有寒,都是因為吃肉、水果、蔬菜消化不良造成的。剛開始大多是寒濕,拉肚子不想吃東西,可以用胃苓湯加山楂、麥芽,或者人参養胃湯加香附、砂仁。情況嚴重者,可以用治中湯加丁香,或厚朴、附子兩味煎服。時間久了,濕熱就會侵犯脾胃,大便乾燥,可以用保和丸。
傷到肉類的,用黃連、阿魏等量,用醋浸蒸餅製成丸藥,或者三補丸,用香附、山楂煎湯服用;傷到各種水果的,可以用古桂香丸,或者用鹽湯催吐;吃太多肥肉、精緻的食物,導致大便不通的,可以用大承氣湯加桂枝,或者厚朴湯;積熱的,可以用牽牛丸;體虛的,可以用木香檳榔丸、滋腎丸。
谷脹痞滿心如醋。
因穀食不化,曰谷脹。朝陽盛能食,暮陽衰不能食者,大異香散、五膈寬中散。濕熱者,古萸連丸、清膈蒼莎丸,俱穀芽煎湯下,或單雞醴散最妙。
蟲積善食癥不眠,枳殼,腹痛,善吃茶鹽之物,千金散、雷公丸。小兒,使君子丸;大人,虛者,木香檳榔丸、靈檳散、化蟲丸。積塊癥瘕,心腹堅硬,咳嗽不眠者,廣朮潰堅湯、保安丸、紅丸子。輕者。枳朮丸、龜甲丸。
白話文:
肚子脹滿、胸口鬱悶,感覺像胸口裡裝滿了醋一樣,這是因為食物積滯在胃中無法消化所致。如果早上吃得多,晚上就吃不下,可以用大異香散、五膈寬中散來調理。如果是濕熱引起的,可以用古萸連丸、清膈蒼莎丸,用穀芽煎湯服用,或者單獨服用雞醴散效果最好。
如果肚子裡有蟲積,食慾很好,卻睡不好,伴隨腹痛,喜歡吃茶鹽類的食物,可以用枳殼、千金散、雷公丸治療。如果是小兒,可以用使君子丸;如果是大人,體虛可以用木香檳榔丸、靈檳散、化蟲丸。
如果肚子裡有積塊,腹部硬硬的,伴隨咳嗽、失眠,可以用廣朮潰堅湯、保安丸、紅丸子治療。病情較輕可以用枳朮丸、龜甲丸。
水脹漉漉血便瘀;
因停水飲,茶酒不散,曰水脹。腸中漉漉有聲,怔忡喘息,二陳湯加桔梗、檳榔,消飲丸。酒脹,桂苓甘露飲。瘀血脹,便黑,多跌撲及產後所致,人參芎歸湯、散血消腫湯。
一般中滿證稍輕,俗云倒飽。有氣虛者,六君子湯加黃耆、厚朴、木香;食積,加山楂、麥芽;挾濕熱,加黃連、青皮、白芍、木香。清氣陷者,木香順氣湯。有血虛者,四物湯加白朮、木通、厚朴;挾濕熱,加芩、連。有食滯者,平胃散加山楂、麥芽,或枳朮丸。凡虛脹及久病瘧、痢脹者,俱依此分氣血調治。
白話文:
水腫伴隨稀薄血便,可能是水脹或瘀血脹。水脹因長期飲水過多,茶酒難以消化,腹中漉漉有聲,伴隨心悸喘息,可服用二陳湯加桔梗、檳榔,或消飲丸。酒脹則用桂苓甘露飲。瘀血脹則便黑,多因跌打或產後所致,可用人參芎歸湯、散血消腫湯治療。
一般腹部脹滿症狀較輕微,俗稱倒飽。如果氣虛,可服用六君子湯加黃耆、厚朴、木香;若是食積,則加山楂、麥芽;若伴隨濕熱,則加黃連、青皮、白芍、木香。若氣虛下陷,則服用木香順氣湯。如果血虛,則服用四物湯加白朮、木通、厚朴;若伴隨濕熱,則加芩、連。若有食積,則服用平胃散加山楂、麥芽,或枳朮丸。對於虛脹或久病瘧疾、痢疾導致的腹部脹滿,都需根據氣血虛實進行治療。
補中行濕法相共。
凡脹初起是氣,久則成水,治比水腫更難。蓋水腫飲食如常,鼓脹飲食不及常,病根深固,必三五年而後成。治腫惟補中行濕足矣,治脹必補中行濕,兼以消積,更斷鹽醬、音樂、妄想,不責速效,乃可萬全。
若單腹腫大,而四肢極瘦者,名蜘蛛蠱,古方雖有八物湯去地黃,倍參、術,加黃連、厚朴及四柱散,諸蠱保命丹,蛤蟆煮肚法,然此皆脾氣虛極,本經自病,更無相生相制,乃真臟病也,不治。補中六君子湯去甘草,加大腹皮、厚朴為君;佐以澤瀉利濕;黃芩、麥門冬制肝。
朝寬暮急為血虛,去參合四物湯;朝急暮寬為氣虛,倍參、朮、朝暮皆急,血氣俱虛,合八物湯。肥人多濕,合平胃散;瘦人多火,加香附、黃連。寒,加附子、厚朴;熱,加大黃。食脹,加砂仁、神麯;痰脹,倍半夏,加檳榔、豬苓。瘀血,加桃仁、五靈脂;積聚堅硬,加三稜、莪朮。
白話文:
補中行濕法是治療水腫和鼓脹的關鍵。鼓脹初期是由氣引起的,時間久了就會變成水,治療起來比水腫更困難。因為水腫的人還可以正常飲食,而鼓脹的人飲食量比平常少很多,病根深而且固,通常要三五年才會形成。治療水腫只要補中行濕就夠了,治療鼓脹除了補中行濕,還要消積,並忌食鹽醬、聽音樂、胡思亂想,不要急於求成,才能治癒。
如果只有肚子腫大,四肢卻很瘦,叫做蜘蛛蠱,古方雖然有八物湯去地黃,加倍人參、白朮,再加黃連、厚朴以及四柱散,諸蠱保命丹,還有蛤蟆煮肚法,但這些都是因為脾氣虛到極點,本經自病,沒有相生相制,是真正的臟器病,無法治療。可以用補中六君子湯去甘草,加大腹皮、厚朴為主藥;輔以澤瀉利濕;黃芩、麥門冬制肝。
早晨肚子鬆晚上肚子緊是血虛,去掉人參加入四物湯;早晨肚子緊晚上肚子鬆是氣虛,人參、白朮加倍;早晨晚上都緊是血氣俱虛,使用八物湯。肥胖的人容易濕氣重,加入平胃散;瘦弱的人容易上火,加入香附、黃連。如果感到寒冷,加入附子、厚朴;如果感到熱,加入大黃。如果肚子脹滿,加入砂仁、神曲;如果肚子脹滿伴有痰,加倍半夏,加入檳榔、豬苓。如果瘀血,加入桃仁、五靈脂;如果積聚堅硬,加入三稜、莪朮。
大怒,加蘆薈、山梔;氣脹及蟲積,加木香、檳榔;氣下陷,加升麻、柴胡。凡議下,須脈實人盛,按之堅者,先與補藥,次略疏導,後又補之,否則徒快一時,其脹愈甚。經云:臟寒生脹。寒脹恆多,熱脹恆少。通用中滿分消丸、古龍虎丹、寬中健脾丸、禹餘糧丸、單雞醴散、內消散、外敷神膏。
白話文:
如果患者大怒,可以加入蘆薈和山梔;如果氣脹或有積蟲,可以加入木香和檳榔;如果氣往下陷,可以加入升麻和柴胡。總之,對於這種情況,患者脈象必須是實脈且身體強壯,按壓時堅實,要先用補藥,然後稍微疏導,最後再補,否則只會一時見效,脹痛反而會加重。古書說:臟腑寒氣會導致脹痛。寒性脹痛比較常見,熱性脹痛比較少見。常用的藥方有中滿分消丸、古龍虎丹、寬中健脾丸、禹餘糧丸、單雞醴散、內消散、外敷神膏。
青皮
赤白濁(男女同)皆因濕熱,脾胃濕熱,中焦不清,濁氣滲入膀胱為濁,如夏月天熱,則萬木流津。赤者,血分濕熱甚,心與小腸主之,導赤散,四物二陳湯加樗白皮、青黛、滑石;白者,氣分濕熱微,肺與大腸主之,清心蓮子飲,或五積散合四君子湯。
濕痰濕火理一同;
肥人多濕痰,二陳湯加蒼朮、白朮。赤濁,加白芍;氣虛,加參、耆;傷暑,加澤瀉、麥門冬、人參;傷風,加防風;挾寒,加薑、桂,甚,加附子;有熱,加知母、黃柏、山梔,或星半蛤粉丸。因七情生痰者,四七湯。瘦人多濕火,加味逍遙散,四物湯加知母、黃柏,或真珠粉丸,樗柏丸。
白話文:
青皮
赤白濁(男女皆同)都是因為濕熱。脾胃濕熱,中焦不清,濁氣滲入膀胱形成濁尿。就像夏季天氣炎熱,萬物都會流出汁液一樣。赤濁是指血分濕熱較重,心和小腸主管,可以用導赤散、四物二陳湯加樗白皮、青黛、滑石來治療;白濁是指氣分濕熱較輕,肺和大腸主管,可以用清心蓮子飲,或五積散合四君子湯來治療。
濕痰和濕火治療原理相同:
肥胖的人容易有濕痰,可以用二陳湯加蒼朮、白朮來治療。赤濁的,加白芍;氣虛的,加人參、黃芪;傷暑的,加澤瀉、麥門冬、人參;傷風的,加防風;挾寒的,加生薑、桂枝,嚴重的話,加附子;有熱的,加知母、黃柏、山梔,或星半蛤粉丸。因七情生痰者,可以用四七湯治療。
瘦弱的人容易有濕火,可以用加味逍遙散、四物湯加知母、黃柏來治療,或用真珠粉丸、樗柏丸來治療。
虛挾痰火,腎氣丸、補陰丸。不可純寒藥傷血,亦不可純僭藥助火。蓋寒則堅凝,熱則流通,俱宜清上固下。
間有虛勞下部冷,思慮勞心虛者,妙香散、十味溫膽湯、金蓮丸;房欲傷腎虛者,萆薢分清飲、小菟絲子丸、腎氣丸、八味丸;心腎俱虛無火者,還少丹;虛冷小腹痛不可忍者,酒煮當歸丸。
久則升提斂胃宮。
白話文:
身體虛弱伴隨痰火,適合服用腎氣丸和補陰丸。不可單用寒涼藥物傷血,也不可單用溫燥藥物助火。因為寒涼會使痰凝固,溫燥則會使痰流通,應該以清熱上焦,固腎下焦的藥物調理。
有些病人虛勞導致下部寒冷,思慮過度心虛者,可以服用妙香散、十味溫膽湯、金蓮丸;房事過度傷腎虛弱者,可以服用萆薢分清飲、小菟絲子丸、腎氣丸、八味丸;心腎俱虛無火者,可以服用還少丹;虛冷導致小腹疼痛難忍者,可以服用酒煮當歸丸。
久病則需升提中氣,斂護胃腸。
土燥水清,思亦傷脾,精生於穀,故久則宜升胃補脾,二陳湯加升麻、柴胡,以升胃氣。素有痰火,恐升動痰火,胸滿者,再加枳殼、香附、神麯、白朮。或用此吐以提之。如虛勞者,補中益氣湯。脾濕不斂者,蒼朮難名丹、四妙固真丹、白朮膏、威喜丸。久甚,古龍蠣丸、石蓮散、遠志丸。
腰痛
腰痛新久總腎虛,新痛宜疏外邪,清濕熱,久則補腎,兼理氣血。腰者,腎之候,一身所持以轉移開闢。然諸經貫於腎,而絡於腰脊,雖外感、內傷,種種不同,必腎虛而後邪能湊之,故不可純用涼藥,亦不可純用參、耆補氣。痛甚,面上忽見紅點、人中黑者,死。
白話文:
乾燥的土氣會導致體內水分減少,思慮過度也會傷脾,精氣源自於飲食,所以長期如此就應該要升胃補脾。可以用二陳湯加升麻、柴胡來提升胃氣。如果本身有痰火,擔心升補會動火,胸悶者,可以再加枳殼、香附、神麴、白朮。也可以用這些藥物來吐出痰火。如果屬於虛勞體質,則可以用補中益氣湯。脾濕不收斂者,可以用蒼朮、黃芩、茯苓、澤瀉、丹參等藥材。如果情況嚴重,可以用古龍蠣丸、石蓮散、遠志丸等藥物。
腰痛是腎虛的表現,新發生的腰痛應該疏散外邪,清熱除濕。久痛則要補腎,並兼顧調理氣血。腰是腎的部位,也是身體轉動、活動的支撐。由於所有經脈都與腎臟相連,並絡於腰脊,所以無論外感、內傷,只要腎虛,就會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襲。因此,治療腰痛不能單純使用寒涼藥物,也不能單純使用人參、黃耆來補氣。如果疼痛劇烈,面部突然出現紅點、人中發黑,則預後不佳。
外感暴痛寒背拘。
傷寒必依六經證用藥,詳三卷。尋常感冒,暴痛不能轉側,如寒傷腎者,遇天寒發,連背拘攣,脈沉弦緊,五積散加吳萸、杜仲、桃仁。痛甚,加黑牽牛少許;肢厥者,古姜附湯;連肩背者,通氣防風湯、摩腰丹,屈伸導法。
濕痛重著熱煩躁,久處卑濕,雨露侵淫,為濕所著,腰重如石,冷如冰,喜熱物熨,不渴便利,飲食如故,腎著湯加附子。停水沉重,小便不利,五苓散,滲濕湯。腰重痛,單角茴散。久不已,單牛膝浸酒服,青娥丸加萆薢最妙。濕兼熱者,長夏暑濕相搏,或因膏粱成濕熱者亦同。
白話文:
外感風寒,突然感到劇烈疼痛,背部僵硬難以轉動,像是寒邪傷及腎臟,遇冷就發作,背部連著腰部都僵硬疼痛,脈象沉而弦緊,可以用五積散加吳茱萸、杜仲、桃仁。疼痛劇烈,可以加黑牽牛少許;四肢冰冷,可以用古姜附湯;疼痛連著肩膀和背部,可以用通氣防風湯、摩腰丹,配合屈伸運動舒緩。
濕邪入侵,疼痛沉重,伴隨發熱煩躁,長時間處於潮濕環境,或被雨露侵襲,導致濕邪侵襲,腰部沉重如石,冰冷刺骨,喜歡用熱物熨貼,不口渴,小便通暢,食慾正常,可以用腎著湯加附子。身體沉重,小便不利,可以用五苓散、滲濕湯。腰部沉重疼痛,可以用單角茴散。久治不愈,可以用單獨服用牛膝浸酒,或青娥丸加萆薢,效果最佳。濕邪兼有熱邪,可能是長夏暑濕交蒸,或因過食肥甘厚味導致濕熱內蘊,治療方法相同。
實者,二炒蒼柏散加柴胡、防風煎服;虛者,七味蒼柏散;溺赤者,五苓散、清燥湯、健步丸。有諸藥不效者,用甘遂、牽牛大瀉其濕而止,乃濕熱甚也。古方有以甘遂末三錢,和豬腰子煨熱,空心酒下。
風牽腳膝強難舒。
風傷腎,腰痛左右無常,牽連腳膝強急,不可俯仰以顧。風熱,敗毒散加杜仲。二便閉者,甘豆湯加續斷、天麻。風虛,小續命湯加桃仁,或烏藥順氣散加五加皮。風挾寒濕者,五積交加散,用全蠍炒過,去蠍。獨活寄生湯、羌活勝濕湯、加味龍虎散,或單威仙為末,酒調服。
白話文:
實證者,用二炒蒼柏散加上柴胡、防風煎服;虛證者,用七味蒼柏散;溺赤者,用五苓散、清燥湯、健步丸。如果上述藥物都不見效,就要用甘遂、牽牛大瀉其濕熱,因為這是濕熱很重的表現。古方記載,用甘遂末三錢,和豬腰子煨熱,空心用酒送服。
風牽腳膝,疼痛難忍,無法舒展。
風傷腎臟,腰部疼痛,位置不定,牽連腳膝,僵硬疼痛,無法彎腰或抬頭。風熱者,用敗毒散加上杜仲;二便不通者,用甘豆湯加上續斷、天麻。風虛者,用小續命湯加上桃仁,或用烏藥順氣散加上五加皮。風挾寒濕者,用五積交加散,用全蠍炒過,去蠍殼。也可以用獨活寄生湯、羌活勝濕湯、加味龍虎散,或單用威仙研成粉末,用酒調服。
內傷失志腰膨脹,失志則心血不旺,不參攝養筋脈,腰間鬱郁膨脹不伸,令人虛羸面黑,不能久立遠行,七氣湯倍茯苓,加沉香、乳香少許;虛者,當心腎俱補,人參養榮湯加杜仲、牛膝。
憂怒腹脅痛相須。
五臟皆取氣於谷,脾者,腎之倉凜也。憂思傷脾,則胃氣不行,腰痛連腹脅脹滿,肉痹不仁,沉香降氣湯、木香勻氣散。飲食難化者,異香散。宗筋聚於陰器,肝者,腎之同系也。怒傷肝,則諸筋縱弛,腰痛連脅,聚香飲子、調肝散。七情挾外感有表者,人參順氣散、烏藥順氣散、枳甘散加蔥白。通用七香丸、青木香丸、立安丸。
白話文:
內傷導致意志消沉,腰部腫脹。意志消沉則心血不旺,無法滋養筋脈,腰部鬱悶腫脹難以伸展,讓人虛弱消瘦,面色黝黑,無法久站久走。可以服用七氣湯加倍茯苓,再加入少許沉香、乳香;如果體虛,則要同時補益心腎,用人參養榮湯加杜仲、牛膝。
憂慮和憤怒會導致腹脅疼痛。
五臟都依靠谷氣,脾是腎的倉廩。憂思傷脾,胃氣就會運行不暢,腰痛連帶腹脅脹滿,肌肉麻木不仁,可用沉香降氣湯、木香勻氣散治療。飲食難以消化者,可以用異香散治療。宗筋聚集於陰器,肝與腎同屬一系。憤怒傷肝,則筋脈鬆弛,腰痛連脅,可以用聚香飲子、調肝散治療。七情鬱結加上外感有表證者,可以用人參順氣散、烏藥順氣散、枳甘散加蔥白治療。通用藥物有七香丸、青木香丸、立安丸。
痰連背脅積難仰,濕痰流注經絡,背脅疼痛,脈滑者,二陳湯加南星、蒼朮、黃柏。風,加麻黃、防風、羌活;寒,加薑、桂、附子、控涎丹。大便泄者,龜樗丸。食積,因醉飽入房,濕熱乘虛入腎,以致腰痛,難以俯仰,四物二陳湯加麥芽、神麯、葛花、砂仁、杜仲、黃柏、官桂、桔梗;痛甚者,速效散。積聚者,加味龍虎散。濕熱者,七味蒼柏散、清燥湯。
閃銼瘀逆夜偏呼。
閃銼跌墜墮,以致血瘀腰痛,日輕夜重,宜行血順氣。實者,桃仁承氣湯,或大黃、生薑等分,水浸一宿,五鼓服之。久者,補陰丸加桃仁、紅花,或五積散去麻黃,加茴香、木香、檳榔。連脅痛者,復元通聖散加木香。
白話文:
痰液在背部和側腹部積聚,導致難以仰臥,這是濕痰在經絡中流通,引起背脅疼痛的情況。如果脈象滑潤,可以使用二陳湯,加上南星、蒼朮、黃柏。如果是風邪引起的,可以加入麻黃、防風、羌活;如果是寒邪,則可以加入薑、桂、附子、控涎丹。如果大便溏瀉,可以用龜樗丸。如果有食積,可能因為過度飲酒和飽食後房事,導致濕熱進入腎臟,引起腰痛,難以俯臥,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四物二陳湯加上麥芽、神麯、葛花、砂仁、杜仲、黃柏、官桂、桔梗。如果疼痛嚴重,可以使用速效散。如果有積聚的情況,可以使用加味龍虎散。如果是濕熱引起的,可以使用七味蒼柏散、清燥湯。
閃銼跌倒後,導致血液瘀滯,腰痛加重,白天較輕,夜晚較重,應當進行血液和氣的調理。如果是實證,可以使用桃仁承氣湯,或者大黃、生薑等分,用水浸泡一夜,於五鼓時服用。如果是久病,可以使用補陰丸加上桃仁、紅花,或者五積散去掉麻黃,加入茴香、木香、檳榔。如果連帶脅部疼痛,可以使用復元通聖散加上木香。
作勞血脈難周養,勞力傷腎者,黃耆建中湯加當歸、杜仲,或四物湯加知母、黃柏、五味子、杜仲,吞大補陰丸。熱者,獨活湯。勞心者,夢授天王補心丹,杜仲煎湯下。
房欲悠悠或軟如。
房欲傷腎,精血不足養筋,陰虛悠悠痛不能舉者,杜仲丸、補陰丸。陽虛腰軟,不能運用者,九味安腎丸加杜仲、鹿茸,百倍丸;八味丸加鹿茸、木瓜、當歸、續斷,或煨腎丸、豬腎酒。
白話文:
工作勞累使得血液循環困難,勞累傷害腎臟的人,可以使用黃耆建中湯加上當歸和杜仲,或者使用四物湯加上知母、黃柏、五味子和杜仲,再服用大補陰丸。如果是熱性問題,可以使用獨活湯。勞累心神的人,可以服用天王補心丹加上杜仲煎湯來輔助。
房事過於頻繁或軟弱無力。
房事過度傷害腎臟,導致精血不足滋養筋骨,陰虛引起疼痛無法行動時,可以使用杜仲丸和大補陰丸。如果是陽虛導致腰軟,活動不便,可以使用九味安腎丸加上杜仲和鹿茸,再搭配百倍丸;或者使用八味丸加上鹿茸、木瓜、當歸和續斷,也可以考慮使用煨腎丸或豬腎酒。
疝氣
疝本濕熱標則寒,醉飽勞役,房欲忿怒動火,火鬱久則生濕,津液凝為痰瘀,流入肝經,肝性急速,又暴為外寒所束,是以痛甚。有專言寒者,論其標耳。大要:熱者,遇熱則發,二便赤澀,小腹、肛門俱熱,外腎累垂,玉莖挺急;寒者,遇寒則發,二便皆利,脅腹清冷,外腎緊縮;又有冷熱不調者,外腎、小腹或冷或熱,二便或閉或利。
小腸膀腎總由肝;
《局方》多以為小腸氣、膀胱氣、腎氣者,亦自其標末而言,其實主於肝也。蓋肝環陰器,而上入小腸;又肝腎所屬於下,與衝任督相附;腎與膀胱為臟腑,其氣相通,運為外腎,繫於睪丸,此三經相連相會。然肝主筋,睪丸雖名外腎,非厥陰環而引之,與玉莖無由伸縮,在女子則為篡戶。
經云:邪在小腸,連睪系屬於腎,貫肝絡肺。心系氣盛,厥逆上衝腸胃熏肝,散於育,結於臍,惟取厥陰以下之。及論三臟脈,皆以滑為疝。每云風疝者,非外風也,乃肝木陽臟氣動之風;論三陽疝,發寒熱,言膀胱非受病之處,必傳於肝而後為疝;又明堂穴法治疝皆厥陰部分,可見疝主肝經。
小腸多氣少血之經,忿怒憂思起於肝,而心氣因之鬱結,心與小腸為表裡,膜外氣聚無出,攻及膀胱。腎納氣,房勞過度,敗精蓄為邪水,氣滯入里,胞絡真氣,膀胱氣脹,然皆肝所主也。所以病發,不特外腎、小腹作痛,或攻刺腰脅,或遊走胸背,或搶心痛,或繞臍痛,男子遺精,女子不月,令人羸瘦少氣,灑淅寒熱,食少嘔吐吞酸。久則遂成暴吐,甚則角弓反張,咬牙戰汗,冷汗流不止者,難治。
白話文:
經書提到:若邪氣侵入小腸,會連帶影響到睪丸和腎,然後穿過肝和肺。心經的氣血如果旺盛,會逆流上沖到腸胃,燻蒸肝臟,散佈於下腹部,聚集於臍周,主要影響的是厥陰經的部分。在討論三個臟器的脈象時,都認為滑動是疝氣的表現。通常提到的風疝並非外來的風,而是肝木這種陽性臟器內在氣血運行的風;論述三陽疝時,會出現寒熱症狀,表明膀胱不是病因所在,而是通過肝轉化後才會形成疝氣;另外,明堂穴治療疝氣主要集中在厥陰經部分,這說明疝氣主要與肝經有關。
小腸是一條氣血相對較少但氣機活躍的經絡,由肝的怒氣和心的鬱結引起,心與小腸相表裡,體外的氣機在膜外積聚無法排出,進而影響到膀胱。腎有納氣的功能,房事過度會使敗壞的精液積聚成邪氣水,氣血阻塞進入腹部,影響胞絡和真氣,導致膀胱脹大,這些問題主要由肝所主導。因此,病癥不僅包括外腎、小腹疼痛,還可能出現腰脅疼痛、胸背疼痛、心痛、臍周疼痛,男性會有遺精現象,女性則可能出現經期不調,使人消瘦、乏力、寒熱交繚、食慾不振、嘔吐、吞酸等症狀。長期下去可能會導致突然的嘔吐,嚴重時會出現角弓反張、牙關緊閉、冒汗不止、冷汗不斷的情況,這些情況都難以治療。
大綱囊痛引小腹,疝有睪丸痛者,有連小腹痛者,感冷觸怒,則塊物逆上囊根;心和氣平,則塊物自循膋系歸入囊中。
水筋氣血狐㿗寒。
水疝,囊腫如水晶,或囊癢而流黃水,陰汗自出,小腹按之作水聲,得於醉酒行房,遇外邪結於囊中。筋疝,陰莖腫脹,或挺長不收,或痛癢至極,得於房勞。血疝,如黃瓜在小腹兩旁,俗云便毒,得於春夏大燠,氣勞於使內,血滲入浮囊,結氣癰腫。氣疝,上連腎俞,下及陰囊,得於號哭忿怒,氣鬱而脹,或勞役坐馬,致核腫脹,偏有大小者,難治。狐疝,狀如仰瓦,臥則入小腹,如狐之晝出穴而溺,夜入穴而不溺,亦與氣疝大同。
㿗疝有四種,詳後。寒疝,囊冷結硬如石,陰莖不舉,或控睪丸而痛,得於寒濕,使內過勞,久而無子。此七疝之名,從經旨也,余旨謬妄不敢。凡疝,久則成積,盤附臍之上下左右,為瘕為癥。
陰㿗腫痛硬如石,此即㿗疝,在婦人則陰戶突出。寒勝則痛,濕勝則腫,寒濕相搏,熱毒又重,則腫硬如石。腸㿗,即小腸氣,吊外腎偏墜腫癢。卵㿗,玉莖腫硬,引臍絞痛,甚則陰縮肢冷,囊上生瘡或癰。二證出水不止者,死。氣㿗,素有濕熱,因怒激起相火,昏眩,手搐如狂,面黑,睪丸能左右相過,氣疝飲、萸連梔石丸。寒冷者,五積散、蟠蔥散、當歸四逆湯、木香勻氣散、青木香丸、茱萸內消丸、黑錫丹。
白話文:
疝氣的種類與病因
疝氣有四種,詳細說明如下:
寒疝:陰囊冰冷、硬結如石,陽痿不舉,或牽扯睪丸疼痛,這是由於寒濕侵襲,內傷過勞,久而久之導致不育。這七種疝氣的命名,都是源自經典醫籍,我不敢妄自揣測。
疝氣如果長期不治,就會形成積聚,盤踞在臍周圍的上下左右,形成瘕塊或癥塊。
陰疝:陰囊腫脹疼痛,硬如石頭,這便是疝氣,女性則表現為陰戶突出。寒氣勝則疼痛,濕氣勝則腫脹,寒濕交雜,加上熱毒加重,就會導致腫脹堅硬如石。
腸疝:也就是小腸氣,腸子下垂至陰囊,造成偏墜、腫脹、瘙癢。
卵疝:陰莖腫脹硬結,牽連臍部絞痛,嚴重者陰囊縮小、肢體冰冷,陰囊上出現瘡瘍或癰腫。這兩種情況如果出現持續不斷的漏水,就會導致死亡。
氣疝:本就體內有濕熱,由於怒火攻心,激發相火,出現昏眩、手足抽搐、面容發黑、睪丸左右移動等症狀。治療可用氣疝飲、萸連梔石丸等方劑。
寒疝的治療,則可用五積散、蟠蔥散、當歸四逆湯、木香勻氣散、青木香丸、茱萸內消丸、黑錫丹等方劑。
水㿗,外腎腫大如斗如升,不痛不癢,得於卑濕,五苓散加小茴,韭汁為丸、單竹茹湯。熱者,三白散,橘核散。久者,橘核丸。
硬木不通腫偏丸。
此又言㿗疝之中有木腎者,有偏墜者。木腎,堅硬頑痹不痛,乃心火不降,腎水不溫,活腎丸、四制茱萸丸、四炒川楝丸,或單用雄楮樹葉,不結子者是,曬乾為末,酒糊丸梧子大,每五十丸,空心鹽酒下。又有跌傷驚氣與敗血攻入者,當消瘀血。偏墜,腫有大小;偏左多瘀血怒火,或腎氣虛橫;偏右多濕痰食積。
白話文:
水腫,外腎腫大像斗一樣大、像升一樣大,沒有疼痛,也沒有瘙癢,是由於濕邪入侵導致的。可以用五苓散加入小茴香,再用韭菜汁做成丸藥服用,或者單獨服用竹茹湯。如果是熱證,可以用三白散、橘核散治療。如果是久病,可以用橘核丸治療。
如果硬結不通,腫塊偏向一邊,可以用丸藥治療。
這段文字又提到,腎腫之中有木腎,也有偏墜的狀況。木腎,是指腎臟堅硬、頑固、麻木不仁,沒有疼痛。這是因為心火不能下降,腎水不溫所導致的。可以用活腎丸、四制茱萸丸、四炒川楝丸治療,或者單獨服用雄楮樹葉(沒有結子的那種),曬乾研磨成粉末,用酒糊做成梧子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用五十丸,空腹用鹽酒送服。還有一些情況是由於跌傷驚嚇、氣血瘀滯或者敗血入侵所致,需要消瘀血治療。偏墜是指腫塊偏向一邊,大小不一;偏向左側多是由於瘀血、怒火或腎氣虛弱所致;偏向右側多是由於濕痰食積所致。
是知㿗疝證兼七疝,治宜詳審,故特抽言之。外治,摩腰膏。小兒偏墜,牡丹皮散。婦人子宮突出,有寒濕者,澤蘭葉散、金液丹;有熱則不固者,小柴胡湯合四物湯,加龍膽草、青皮。
治詳內外宜疏利,證雖濕熱,然生於陰,起於下,四氣每先傷足三陰部分,所以遇外感而發。風證,小腸陰筋走注痛甚,有汗身痛,補腎;有泄者,四君子湯加羌活、附子。寒證,心痛筋縮肢冷,食已則吐,古梔附湯,五積散加吳萸、小茴及食鹽少許,四制茱萸丸,硫荔丸。暑證,小腹脹急溺澀,香薷散加瞿麥、木通。
白話文:
了解疝氣症狀,尤其兼有七疝者,治療需細心審慎,故特別摘錄說明。外治方面,可用摩腰膏。小兒偏墜可用牡丹皮散。婦女子宮突出,若有寒濕,可用澤蘭葉散、金液丹;若有熱則不固,可用小柴胡湯合四物湯,再加龍膽草、青皮。
治療需兼顧內外,宜疏利通暢。雖然症狀看似濕熱,但實際上源於陰虛,起於下焦,且四氣容易先傷及足三陰部位,因此遇到外感容易發病。若為風證,小腸陰筋走注疼痛劇烈,伴隨汗出身痛,需補腎;若有泄瀉,可用四君子湯加羌活、附子。若為寒證,心痛筋縮肢體冰冷,食後嘔吐,可用古梔附湯、五積散加吳萸、小茴及少許食鹽,或四制茱萸丸、硫荔丸。若為暑證,小腹脹滿,小便澀滯,可用香薷散加瞿麥、木通。
濕證,身重,小便不利,大便或溏,五苓散最妙。濕熱入里,暴痛難當者,加減柴苓湯、加減八正散。濕盛者,導水丸、三白散,或復元通聖散加黑醜。虛者,十味蒼柏散。在表有寒熱者,柴胡桂枝湯。七情疝,乍滿乍減。濕熱者,氣疝飲、古萸連丸;寒冷者,蟠蔥散、生料木香勻氣散。
通用五苓散。豬苓、澤瀉,分陰陽以和心與小腸,白朮利腰臍間濕及死血,茯苓利膀胱水,木得桂則枯,故用以伐肝木。風,換桂枝;寒,加紫蘇、生薑、鹽少許;暑,加白芍;濕,加白朮。小腸氣,加小茴;膀胱氣,加金鈴子、橘核;腎氣,加檳榔、木通少許。
白話文:
濕氣重的症狀包括身體沉重、排尿不順、大便稀軟,五苓散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。濕熱入侵導致劇烈疼痛的,可以用加減柴苓湯或加減八正散。濕氣很重的,可以用導水丸、三白散或復元通聖散加黑醜。虛弱的,可以用十味蒼柏散。如果表面有寒熱的,可以用柴胡桂枝湯。七情疝痛,時而脹滿時而減退,濕熱的可以用氣疝飲、古萸連丸;寒冷的可以用蟠蔥散、生料木香勻氣散。
五苓散是常用的方劑,豬苓、澤瀉分別調理陰陽,以協調心和小腸;白朮利水消腫,排除腰臍間的濕氣和瘀血;茯苓利尿通膀胱;桂枝能燥濕,用來抑制肝木。如果伴有風寒,加桂枝;伴有寒涼,加紫蘇、生薑、少許鹽;伴有暑熱,加白芍;伴有濕氣,加白朮。小腸氣加小茴香,膀胱氣加金鈴子、橘核,腎氣加檳榔、少許木通。
消痰瘀積補虛頑。
凡疝痛走注無形,屬氣;痛有常處有形,乃濕痰、食積、瘀血,下聚而成。痰疝,海石、香附二味,薑汁調服。痰飲食積者,守效丸;食積瘀血者,梔桃枳楂散、失笑散;食積挾熱者,積疝丸;食積挾虛者,八味茴香丸。虛疝暴癢,四君子湯加川楝子、茴香、枳實、山楂、山梔。
按之不痛者,加肉桂、薑汁;按之不定者,用桂枝、烏頭、山梔為末,薑汁糊丸,薑湯下,大能劫痛;久者,三萸內消丸。凡虛疝不宜預補,經云: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。留而不去,其病則實,必先瀉其所蓄之熱,而後補之,是以諸方多借巴豆氣者,此也。虛甚,上為吐逆,下有遺精者危。
白話文:
消除痰瘀積聚,補益虛損頑疾
凡是疝痛,痛處游走不定,無固定形狀,屬氣虛所致;痛處固定,有形狀,則是由於濕痰、食積、瘀血下聚而成。
若是痰引起的疝痛,可用海石、香附,以薑汁調服。
若因痰飲食積所致,可用守效丸;若因食積瘀血所致,可用梔桃枳楂散、失笑散;若因食積挾熱所致,可用積疝丸;若因食積挾虛所致,可用八味茴香丸。
若是虛疝伴有劇烈瘙癢,可用四君子湯加入川楝子、茴香、枳實、山楂、山梔。
按壓疝痛處不痛的,加入肉桂、薑汁;按壓疝痛處位置不固定的,用桂枝、烏頭、山梔研磨成粉末,以薑汁糊成丸,用薑湯送服,效果極佳。久病的,可用三萸內消丸。
凡是虛疝不宜急於補益,古籍中記載:「邪氣所集之處,其氣必虛。」留而不去,則病情會轉為實證,必須先瀉去積聚的熱邪,之後再補益。因此,很多方劑中加入巴豆,就是為了瀉熱。
虛證嚴重者,上半身出現嘔吐,下半身出現遺精,則病情危重。
要知濕熱為病,俱宜瀉南補北,不可妄用剛劑。久成癥瘕,腹滿氣積如臂者,白蔥散,或理中湯加阿魏。腹痛有塊盤臍旁者,聚香飲子,葫蘆芭丸;腹痛有塊附臍下者,金鈴丸。欲作奔豚者,茯苓桂甘湯;奔豚疝痛者,大七氣湯,加炒牽牛。通用二陳湯,加薑汁。
積,加枳實、山楂;熱,加山梔;痛,加橘核;瘀血,加玄胡索、桃仁;郁,加木香、茴香、川楝子;痛甚,加乳香、沒藥、荔枝核;腎大如斗,加茴香、青皮、昆布、海藻為丸服。
白話文:
濕熱導致的疾病,都應以瀉南補北的方式治療,不可輕易使用寒涼的藥物。如果病情久治不愈,形成癥瘕,肚子脹滿氣積如手臂般粗大,可以使用白蔥散或理中湯加阿魏。如果肚子痛且有塊狀物在肚臍旁,可以使用聚香飲子,搭配葫蘆芭丸;如果肚子痛且有塊狀物在肚臍下,可以使用金鈴丸。如果想要治療奔豚症,可以使用茯苓桂甘湯;如果是奔豚症導致疝痛,可以使用大七氣湯,再加上炒牽牛。通常可以服用二陳湯,加些薑汁。
針對不同的症狀,可以加入不同的藥材:積聚可以用枳實、山楂;發熱可以用山梔;疼痛可以用橘核;瘀血可以用玄胡索、桃仁;郁結可以用木香、茴香、川楝子;疼痛劇烈可以用乳香、沒藥、荔枝核;腎臟腫大如斗可以用茴香、青皮、昆布、海藻,製成丸劑服用。
水疝,加豬苓、澤瀉以逐水;筋疝,加黃連、白朮、茯苓以降火;血疝,合四物湯以調血,不愈,清肝益榮湯,或清暑益氣湯;氣疝,加柴胡、青皮、香附行氣;狐疝,加青皮、香附、蒼朮逐氣流經,更以蜘蛛十四枚,桂枝五錢為末,蜜丸,米飲下;瘍疝,加白朮、蒼朮、豬苓、澤瀉,煎調荔核散;寒疝,加吳萸、薑、桂溫散。
常用辛平破血,消痰積之劑,橘核散;辛溫散氣溫散之劑,五炒川楝丸、四炒川楝丸、金鈴丸、四味茴香散、古玄蠍散,辰砂一粒丹、神聖代針散選用。
白話文:
水疝、筋疝、血疝、氣疝、狐疝、瘍疝、寒疝的中醫治療方法
水疝:使用豬苓、澤瀉等藥物利水消腫。
筋疝:使用黃連、白朮、茯苓等藥物清熱降火。
血疝:配合四物湯調血,若效果不佳,可使用清肝益榮湯或清暑益氣湯。
氣疝:使用柴胡、青皮、香附等藥物行氣止痛。
狐疝:使用青皮、香附、蒼朮等藥物逐氣理氣,並可將蜘蛛十四枚、桂枝五錢研末,製成蜜丸,用米湯送服。
瘍疝:使用白朮、蒼朮、豬苓、澤瀉等藥物,並煎調荔核散。
寒疝:使用吳茱萸、薑、桂等溫散寒藥。
常用藥物
- 辛平破血,消痰積之劑:橘核散
- 辛溫散氣溫散之劑:五炒川楝丸、四炒川楝丸、金鈴丸、四味茴香散、古玄蠍散、辰砂一粒丹、神聖代針散
注:
- 方括號中的文字為藥物或方劑名稱,可根據需要自行查找相關信息。
- 此文本僅供參考,具體治療方案應在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。
腳氣
腳氣須知有濕干,腳氣,《內經》名厥,兩漢名緩風。初病不覺,因他病始發,或奄然大悶。其證寒熱全類傷寒,但初起則卒然腳痛,發作旬月,又作為異。濕者,筋脈馳長而軟,或浮腫,或生臁瘡之類,謂之濕腳氣,宜利濕疏風。干即熱也,乾者,筋脈蜷縮攣痛,枯細不腫,謂之乾腳氣,宜潤血清燥。
內因食積外風寒;
內因,好食乳酥醇酒,濕熱下流肝腎,加之房勞,故富貴之人,亦有腳疾;外因,久坐久立濕地,或貧苦跋涉山溪瘴毒。夏月則感濕熱之氣,發則四肢多熱;冬月則感濕冷之氣,發則四肢多冷。加以當風取涼,汗出洗足,醉後入房,故成此疾。外感止於下脛腫痛,內傷或至手節周身。初起察其起處,隔蒜灸之最妙。
白話文:
腳氣須知
腳氣,古稱厥,兩漢時又名緩風。起初病發時不易察覺,常因其他疾病才顯現,或突然感到昏悶。症狀類似傷寒,皆有寒熱,但腳氣初起時會突然感到腳痛,持續發作數月,與其他疾病有所不同。
腳氣可分為濕性和乾性兩種。
濕腳氣:筋脈鬆弛而軟,可能出現浮腫或生出臁瘡等,宜利濕疏風治療。
乾腳氣:筋脈收縮攣痛,乾枯細小不腫,宜潤血清燥治療。
內因:飲食積滯,外感風寒。
- 喜食乳酪、奶油、醇酒,濕熱下注肝腎,加上房事勞累,所以富貴之人也可能患上腳氣。
外因:久坐久立濕地,或貧苦之人長途跋涉山溪瘴癘之地。
- 夏天易感濕熱之氣,發病時四肢多熱;冬天易感濕冷之氣,發病時四肢多冷。
- 此外,當風受涼、汗出洗足、酒醉後入房,皆可能導致腳氣。
外感腳氣:只在小腿部位腫痛。
內傷腳氣:可能發展到手部關節或全身。
治療:
- 初起時應仔細觀察病發部位,用隔蒜灸法治療效果最佳。
濕勝腫兮寒勝痛,濕勝則腫,除濕湯加檳榔、防己;脛腫者,紅花蒼柏丸;肥人,加痰藥。赤裂腫痛甚者,用甘遂為末,水調敷腫處,另用甘草煎湯服之立消,或敗毒散加蒼朮、大黃,搜風順氣丸。濕兼寒則痛,五積散,不換金正氣散、附子六物湯、勝駿丸。濕兼風則走注不常,烏藥順氣散、地仙丹,甚者用赤芍、草烏等分,酒糊丸服以劫之;挾瘀血者,復元通聖散合消風散。濕兼熱則腫痛異常,加味蒼柏散、二炒蒼柏散、清燥湯。
白話文:
濕氣盛則腫脹,寒氣盛則疼痛。濕氣過盛就會導致腫脹,治療時可以用除濕湯,並加入檳榔、防己;如果小腿腫脹,可以服用紅花蒼柏丸;肥胖的人,則需要加入化痰藥。如果皮膚裂開且腫痛嚴重,可以用甘遂研磨成粉末,用水調和後敷在腫脹的地方,同時服用甘草煎湯,效果很快,或者用敗毒散加入蒼朮、大黃,以及搜風順氣丸。
如果濕氣和寒氣同時存在,就會導致疼痛,可以用五積散來治療,必要時可以換用正氣散、附子六物湯、勝駿丸。如果濕氣和風邪同時存在,就會導致疼痛部位不定,可以用烏藥順氣散、地仙丹,如果症狀嚴重,可以用赤芍、草烏等份,用酒糊成丸服用,可以去除風邪;如果合併瘀血,則可以用復元通聖散與消風散合用。
如果濕氣和熱邪同時存在,就會導致腫痛異常,可以用加味蒼柏散、二炒蒼柏散、清燥湯來治療。
食積濕痰下注者,檳榔蒼柏丸。
虛火軟緩痹且頑,軟痹者,乃膏粱火乘肝腎,以致血氣澀,則痹厥不仁,虛則軟緩無力,或麻木不舉,三妙丸、搜風順氣丸。然腎主骨,虛則骨軟。陽虛,附虎四斤丸;陰虛,虎潛丸、腎氣丸。腳軟筋痛者,大補陰丸去地黃,加白芍、知母、甘草,倍牛膝。肝主筋,虛則腳膝頑麻,養真丹。肝腎脾俱虛者,五獸三匱丹。
白話文:
吃多了積食,濕痰往下流,可以用檳榔蒼柏丸。虛火導致的軟癱麻木,而且頑固難治,這種軟癱是因為吃得太好,導致肝腎火旺,血氣不流通,出現麻痺、無力、甚至不能動彈,可以服用三妙丸和搜風順氣丸。腎臟主骨,腎虛會導致骨頭軟弱。陽虛可以用附虎四斤丸,陰虛可以用虎潛丸和腎氣丸。腿軟筋痛,可以服用大補陰丸去掉地黃,再加上白芍、知母、甘草,並加倍牛膝。肝臟主筋,肝虛會導致腳膝關節僵硬麻木,可以服用養真丹。肝腎脾都虛弱,可以用五獸三匱丹。
在下升之衝上降,凡濕氣在下,隨氣、血、痰藥中,加防風、蒼朮升提;其濕衝心,則恍惚嘔吐不食,脈乍大乍小者死,宜木香流氣飲,或蘇子降氣湯吞養正丹。有火者,四物湯加黃柏以降之,再用附子末,津調塗湧泉穴,引勢下行。
入腹不仁,喘急欲死者,木萸散、腹脹煩躁者,松節湯;入肺喘咳,小青龍湯加檳榔;入肝頭目昏眩,喘滿逼促,烏藥平氣散;入腎腰腳腫脹,小便不利,目額皆黑,左尺絕者死,牛膝散加大黃救之;如少陰腎氣入心,乃水剋火也,急宜八味丸救之。有腳氣寒熱足腫,心煩體痛,垂死者,杉節湯。
白話文:
濕氣在下時,可以配合藥物中加入防風、蒼朮來升提;如果濕氣上衝到心臟,就會出現恍惚、嘔吐、不食,脈搏時大時小等症狀,嚴重者甚至會死亡,此時可以用木香流氣飲或蘇子降氣湯,並服用養正丹治療。如果有火氣,可以用四物湯加黃柏來降火,再用附子末調和唾液塗抹在湧泉穴,引導火氣下行。
濕氣進入腹部,會出現腹脹、呼吸急促、喘不過氣,甚至危及生命,可用木萸散治療;如果伴隨腹脹、煩躁,則用松節湯治療。濕氣入肺則會咳嗽喘息,可以用小青龍湯加檳榔來治療;濕氣入肝則會頭昏眼花、喘不過氣,可用烏藥平氣散治療。濕氣入腎則會腰腳腫脹、小便不順暢、眼圈發黑,左腳脈搏消失者會死亡,可用牛膝散加大黃來救治。如果少陰腎氣入心,就如同水克火一樣,需要緊急用八味丸來救治。如果有腳氣引起寒熱、足部腫脹、心煩體痛,甚至危及生命,則可以用杉節湯治療。
不食加砂仁、青皮、木瓜。外用桃、柳、桑、槐、楮五枝煎湯洗之。消腫住痛,須先吃酒三五杯。最忌熱藥蒸泡,恐逼邪入經絡,故治腳以疏通氣道為佳。
表汗里下任湯丸;
濕熱流注三陰經絡,火鬱成毒腫,上干三陽,寒熱嘔惡,身痛且重者,左經湯主之,或香蘇散加木瓜、檳榔。七情,再加五加皮、木香;痛,加赤芍、忍冬藤,婦人,加當歸。三陰里證,胸滿怔忡,遍體轉筋,二便閉澀,或自利者,羌活導滯湯、除濕丹、導水丸、搜風順氣丸。挾痰者,三花神佑丸。
白話文:
不要吃加了砂仁、青皮、木瓜的藥物。外用桃枝、柳枝、桑枝、槐枝、楮枝煎湯洗患處。消腫止痛,需要先喝三五杯酒。最忌諱用熱藥蒸泡,恐怕會逼邪氣進入經絡,所以治療腳部疾病,以疏通氣道為最佳。
表汗里下任湯丸可用於治療某些疾病;
濕熱流注三陰經絡,火氣鬱結成毒腫,上犯三陽,出現寒熱、嘔吐、惡心、全身疼痛且沉重等症狀,可用左經湯治療,或者在香蘇散中加入木瓜、檳榔。如果是因七情所致,再加五加皮、木香;疼痛加劇,加赤芍、忍冬藤;如果是婦女,加當歸。三陰里證,表現為胸悶心慌、全身抽筋、大小便不通暢,或自利等,可用羌活導滯湯、除濕丹、導水丸、搜風順氣丸治療。伴有痰者,可用三花神佑丸。
挾食積者,開結導飲丸。裡虛者,獨活寄生湯、換腿丸。表裡兼見者,左經湯加大黃。
跟痛轉筋皆血熱,亦有痰火及風寒。
腳跟痛,有血熱者,四物湯加知母、黃柏、牛膝;有痰者,五積散加木瓜,或開結導飲丸。腳轉筋,有血熱者,四物湯加酒芩、紅花;有筋動於足大指,上至大腿近腰結了者,此奉養厚,因風寒而作,又當加蒼朮、南星;感濕者,除濕丹。常用松節二兩,乳香一錢,慢火焙存性為末,每一錢,木瓜煎酒調服。
白話文:
如果肚子裡積食,就用開結導飲丸。如果身體虛弱,就用獨活寄生湯或換腿丸。如果表裡都出現症狀,就用左經湯加點大黃。
腳跟痛和腳抽筋都是因為血熱,也可能是痰火或風寒引起的。
腳跟痛,如果是血熱,就用四物湯加知母、黃柏、牛膝;如果是痰引起的,就用五積散加木瓜,或者開結導飲丸。腳抽筋,如果是血熱,就用四物湯加酒芩、紅花;如果筋從腳大拇指一直往上到靠近腰部才停止,說明身體營養過剩,可能是風寒引起,需要加蒼朮、南星;如果是濕氣引起的,就用除濕丹。可以常用松節二兩,乳香一錢,用小火慢慢焙乾磨成粉,每次用一錢,用木瓜煎煮後加酒服用。
有踝上生一孔,約深半寸,至下半日疼異者,此濕毒注成漏也,用人中白炙出水,滴入瘡口。
白話文:
在腳踝上方有一個孔洞,深度約半寸,到下半日時疼痛異常,這是一種濕毒導致的漏症。使用「人中白」(一個草藥名)烤熱後使其流出水分,滴入傷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