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內集·卷一 (29)
內集·卷一 (29)
1. 臟腑條分
庚辛滯氣,伏梁縈痛生煩。
腎病傳心,心當傳肺,肺秋旺,旺者不受邪,心復欲還腎,腎不肯受,故留結為積,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。其積形有似手臂,而在臍畔縈繫,伏而不動,如屋之棟梁然。久不愈,令人心煩而悶,或夜眠不安。
熱則火炎,喜笑而口糜,目黃咽瘡,甚則狂渴無汗流衄;
笑者,火之象也。心實則笑,心虛則悲。口糜者,口瘡糜爛也。目黃者,濕熱熏蒸也。咽瘡者,手少陰之正,別入於淵腋兩筋之間,屬於心,上走咽嚨,出於面,合目內眥,此為四合也。譫語發狂,熱則神昏而亂,渴者火盛,則腎液干而咽路焦。汗為心液,熱則無汗,得汗則腎水平而皮潤,火不受克矣。
血乃心主,熱逼上行,虛則為衄、為唾,凡熱者頤必先赤,當預防之。
虛則神昏,夢飛而健忘,驚悸不樂,其則胸腹腰脅痛牽。
心實則夢可憂、可驚、可怪之事,虛則魂夢飛揚。氣逆於心,則夢丘山煙火,健忘失記,驚悸不安,心內懊憹不樂,皆心血少也。胸脅腰脅相引痛者,手心主厥陰之脈,從胸中出,屬心包,下鬲歷絡三焦;其支別者,循胸出脅,心系下鬲絡小腸,故病如是也。
血滯經閉可治,女子不月,多因勞極驚悸,暴憂思慮,以致心氣不足,而後血滯不行,不治其血,而通其心可也。
冷痰真痛難援。
冷證即真心痛。手足俱冷,痰壅,乃水剋火,必死。以上風、氣、血、熱、冷、虛,纂華氏、丹溪之法。有非本臟病而兼見者,何故?蓋五臟病邪自相互入,即如心風證:為癇者,肝風入心也;為頭重嘔吐者,脾風入心也;為咳嗽唾衄血者,肺風入心也;為眼旋生花者,腎風入心也。
心氣證:為脅痛伏梁者,肝氣入心也;為背膊妨悶者,脾氣入心也,為胸背痛短氣夜臥不安者,脾氣入心也;為痃癖面黃者,腎氣入心也。心熱證:為舌乾少唾者,肝熱入心也;為目黃噁心者,脾熱入心也;為咳逆喘氣生瘡者,肺熱入心也;為癲狂骨煩者,腎熱入心也。心冷證:為吐酸手足冷心痛者,肝腎冷入心,不治;為痰冷吐瀉者,脾冷入心也;為悲思不樂者,肺冷入心也。
心虛證:為驚悸不欲聞人語者,肝虛入心也;為食了旋飢,心中往往多熱臥者,脾虛入心也;為悲思鼻塞驚怖者,肺虛入心也;為四肢無力多汗者,腎虛入心也。舉此心臟為例,余可類推。
涼以犀角生地牛黃,溫則(當)歸芍(藥)吳萸(肉)桂蒼(術)白朮;瀉以黃連苦參秦艽,補則(遠)志菖(蒲)菟(絲子)天(門冬)麥門冬。
《編注藥性》補用酸棗仁、天竺黃、金銀屑、麥門冬、遠志、山藥、紅花、川芎、羚羊角、當歸,瀉用枳實、葶藶、苦參、貝母、半夏、杏仁、鬱金、玄胡索、前胡、黃連、木香,溫用石菖蒲、藿香、蘇子,涼以竹葉、丹砂、礬石、玄明粉、牛黃、珍珠、麥門冬、鬱金、黃連、知母、貝母、連翹、蘆根、柴胡。《內照》又分風、氣、熱、冷、虛用藥。
白話文:
臟腑條分
庚辛日受寒邪滯氣,導致肋骨兩側疼痛,並伴隨心煩。
腎臟疾病傳至心臟,心臟又傳至肺臟。秋季肺氣旺盛,邪氣不易侵犯,但心臟想將病氣歸還腎臟,腎臟卻拒絕接受,於是病邪滯留形成積聚,因此在秋季庚辛日容易發生這種肋骨兩側疼痛的疾病。這種積聚形狀像手臂,位於肚臍旁纏繞,伏而不動,像房子的棟樑一樣。久治不癒,會讓人心煩悶,或夜間睡眠不安。
若為熱證,則會出現火熱症狀,例如喜笑、口腔潰爛、黃疸、咽喉腫痛,嚴重者還會出現狂躁、口渴、無汗、鼻出血。喜笑是火熱的表現,心臟實則喜笑,心臟虛則悲傷。口糜是指口腔潰瘍糜爛。黃疸是濕熱薰蒸所致。咽喉腫痛是手少陰經循行路線所致,此經脈別絡於腋下兩筋之間,屬於心臟,向上通達咽喉,到達面部,與目內眥相接,這四個部位相通。譫語發狂,熱證會導致神志昏亂,口渴是火盛導致腎液乾燥,咽喉乾燥。汗液是心臟的津液,熱證則無汗,出汗則腎臟津液充盈,皮膚滋潤,火邪就不再盛行。
血液由心臟主導,熱邪逼迫血液上行,心虛則會鼻出血或流口水,凡是熱證,下巴都會先變紅,應預防之。
心虛則神志昏迷,做飛翔的夢,健忘,驚悸不安,胸腹腰肋疼痛牽引。
心臟實證則會做令人憂慮、驚恐、怪異的夢,心虛則魂魄在夢中飛揚。心氣逆亂,則會夢到山丘、煙火等景象,健忘、失憶,驚悸不安,心中懊惱不樂,都是心血不足的表現。胸脅腰肋疼痛牽引,是因為手少陰心經從胸中出來,屬於心包,向下經過膈肌,絡於三焦;它的支脈循胸而出達脅肋,心系下連小腸,所以會出現這種疼痛。
血滯經閉可以治療,女子月經不調,多因過度勞累、驚悸、暴怒、憂思慮過度,導致心氣不足,然後血滯不行,治療應先治心,然後再治血。
寒痰引起的真痛很難治療。
寒證即真心痛,手腳冰冷,痰阻,這是水克火,必死無疑。以上風、氣、血、熱、冷、虛,皆參考華氏、丹溪的醫法。有些非本臟器的疾病卻出現相關症狀,這是因為五臟的病邪會互相影響,例如心風證:抽搐是肝風入心;頭痛嘔吐是脾風入心;咳嗽、吐血、鼻出血是肺風入心;眼花眩暈是腎風入心。
心氣證:脅痛、肋骨疼痛是肝氣入心;背部沉悶是脾氣入心;胸背疼痛、氣短、夜臥不安是脾氣入心;痃癖(腫塊)、黃疸是腎氣入心。心熱證:舌乾少唾是肝熱入心;黃疸、噁心是脾熱入心;咳嗽、氣喘、生瘡是肺熱入心;癲狂、骨煩是腎熱入心。心冷證:吐酸、手腳冰冷、心痛是肝腎寒邪入心,難以治療;痰飲、嘔吐、腹瀉是脾寒入心;悲傷、憂思是肺寒入心。
心虛證:驚悸、不願與人說話是肝虛入心;吃飽後就很快飢餓,心中經常感覺燥熱,夜臥不安是脾虛入心;悲傷、憂思、鼻塞、驚恐是肺虛入心;四肢無力、多汗是腎虛入心。以上以心臟為例,其他臟器可類推。
寒涼藥物用犀角、生地、牛黃;溫熱藥物用當歸、芍藥、吳茱萸、肉桂、蒼術、白術;瀉藥用黃連、苦參、秦艽;補藥用遠志、菖蒲、菟絲子、天門冬、麥門冬。
編注藥性:補藥用酸棗仁、天竺黃、金銀花、麥門冬、遠志、山藥、紅花、川芎、羚羊角、當歸;瀉藥用枳實、葶藶子、苦參、貝母、半夏、杏仁、鬱金、玄胡索、前胡、黃連、木香;溫藥用石菖蒲、藿香、蘇子;涼藥用竹葉、丹砂、明礬、玄明粉、牛黃、珍珠、麥門冬、鬱金、黃連、知母、貝母、連翹、蘆根、柴胡。《內照》又根據風、氣、熱、冷、虛分別用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