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四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外集·卷四 (13)

1. 暑類

瘧疾先要陰陽定,陽為外感邪氣,其間陽為風,暑有汗,陰為寒,濕無汗;陰為內傷正氣虛,其間陽為氣虛,陰為血虛。陽為升,發在春夏;陰為降,發在秋冬。陽為腑,邪淺,與榮衛並行,一日一發;陰為臟,邪深,橫連募原,不能與正氣並行,故間日蓄積乃發,或三四日一發,久則必有瘧母。陽有日發,邪淺,榮衛晝行背與脊故也;陰為夜發,邪深,榮衛夜行胸與腹故也。

又有二日連發,住一日者,及日夜各一發者,乃氣血俱受病也。陽為子時至巳,陰為午時至亥,如發寅卯,而退於申末;或發末申,而退於子醜,皆謂之陰陽不分,須隨證用藥趲早。或移時分定陰陽,然後陽瘧截住,陰瘧升散。今俗以似瘧誤治變成溫瘧,為分陰陽,謬矣!殊不知瘧有凌虐之狀,在傷寒,久則為壞證;在內傷,久則為癆瘵,豈美疾哉?凡陽瘧易治,陰瘧難愈。

白話文:

瘧疾的陰陽辨證

瘧疾的發病,首先要辨別陰陽。代表外感邪氣,包括:

  • :伴隨汗出
  • :伴隨汗出
  • :不伴隨汗出
  • :不伴隨汗出

則代表內傷正氣虛,分為:

  • 氣虛
  • 血虛

陽性瘧疾多在春夏發病,邪氣淺表,與人體的榮衛之氣同行,發病時間較短,一日一發。 陰性瘧疾多在秋冬發病,邪氣深入臟腑,橫行於經絡,無法與正氣並行,故發病時間較長,間日或三四日一發,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瘧母。

陽性瘧疾白天發作,因為邪氣淺表,白天榮衛之氣運行於背部和脊椎。 陰性瘧疾晚上發作,因為邪氣深沉,晚上榮衛之氣運行於胸部和腹部。

此外,還有二日連發,住一日,以及日夜各一發的瘧疾,這兩種情況代表氣血俱受病邪侵襲。

陽性瘧疾發作時間在子時至巳時,陰性瘧疾發作時間在午時至亥時。若發病時間在寅卯,退熱在申末;或發病時間在申末,退熱在子丑,則屬於陰陽不分,需要根據症狀及時用藥。

辨別陰陽可以幫助醫生準確用藥,陽性瘧疾需要截住邪氣,陰性瘧疾需要升散邪氣。

現代人常將類似瘧疾的病症誤認為溫瘧,並錯誤地用分陰陽的方法治療,這是非常錯誤的! 瘧疾長期不治,會發展成傷寒的壞證,或內傷的癆瘵,絕非良性疾病。

總而言之,陽性瘧疾比較容易治療,陰性瘧疾則比較難治癒。

陽熱陰寒如期應。

陽邪與榮爭,而邪火發於外則為熱;陰邪與衛爭,而正氣退於內則為寒。衛虛則先寒,榮虛則先熱。表邪多則寒多,里邪多則熱多,表裡相半,寒熱相等。諸瘧惟食積挾火,寒已復熱,熱已復寒,謂之寒熱相併。又暑瘧單熱,濕瘧單寒,寒瘧先寒後熱,風瘧先熱後寒,余皆先寒後熱。陰陽寒熱明,而瘧治知本矣。

寒瘧太陽熱陽明,寒瘧,腰背頭頂俱痛,屬太陽,寒多熱少,汗出,難已者,柴胡加桂湯;單寒無汗者,五積散、古果附湯。熱瘧,目痛鼻燥,鼓頷,屬陽明,熱多寒少,煩渴尿赤者,柴苓湯;暑月,黃連香薷散;熱傷氣分,單熱而渴者,白虎加參湯,或黃芩湯加桂少許。

白話文:

陽熱陰寒如期應。

陽氣熱盛、陰氣寒涼,如同時序變化一樣自然規律。

陽邪侵入人體,與營氣爭奪,邪氣熱力外發則表現為熱症;陰邪侵入人體,與衛氣爭奪,正氣退縮於內則表現為寒症。衛氣虛弱則容易先出現寒症,營氣虛弱則容易先出現熱症。表邪多則寒症多,里邪多則熱症多,表里邪氣各佔一半則寒熱症狀也相等。

各種瘧疾都是由於飲食積滯夾雜著火熱,寒症消退後又復發熱症,熱症消退後又復發寒症,稱為寒熱交替。此外,暑邪引起的瘧疾單純表現為熱症,濕邪引起的瘧疾單純表現為寒症,寒邪引起的瘧疾先寒後熱,風邪引起的瘧疾先熱後寒,其餘的瘧疾都表現為先寒後熱。

明白了陰陽寒熱的道理,就能掌握治療瘧疾的根本方法。

寒瘧太陽熱陽明,寒瘧,腰背頭頂俱痛,屬太陽,寒多熱少,汗出,難已者,柴胡加桂湯;單寒無汗者,五積散、古果附湯。熱瘧,目痛鼻燥,鼓頷,屬陽明,熱多寒少,煩渴尿赤者,柴苓湯;暑月,黃連香薷散;熱傷氣分,單熱而渴者,白虎加參湯,或黃芩湯加桂少許。

寒邪引起的瘧疾,以太陽經絡的熱症表現,即腰背頭頂疼痛,屬於太陽經病症,寒證多而熱證少,出汗但難止,適合用柴胡加桂湯;單純寒症無汗者,可使用五積散或古果附湯。

熱邪引起的瘧疾,以陽明經絡的熱症表現,即眼睛疼痛、鼻腔乾燥、下頜腫脹,屬於陽明經病症,熱證多而寒證少,口渴、小便赤黃,適合用柴苓湯;夏季暑熱,可以用黃連香薷散;熱邪傷及氣分,單純發熱口渴者,可以用白虎加參湯,或者在黃芩湯中加少許桂枝。

風瘧少陽寒熱並。

風瘧,口苦,嘔吐,惡習,脅痛,屬少陽,寒熱相等者,柴胡桂枝湯;風盛筋脈抽搐者,烏藥順氣散加柴胡、黃芩;身疼者,敗毒散;咳嗽者,參蘇飲。以上三陽氣分受病。發在處暑前者,俱謂之暴瘧,乃傷之淺者。

少陰四正厥四旁,少陰瘧,發於子午卯酉四正之日,舌乾口燥,嘔吐,欲閉戶牖。輕者,小柴胡湯倍半夏;重者,合四物湯。厥陰瘧,發於寅申巳亥四旁之日,小腹痛引陰如淋,輕者,小建中湯;重者,四物湯加玄胡索、金鈴子、附子。

白話文:

風瘧少陽寒熱並:

風瘧,患者會出現口苦、嘔吐、惡心、脅痛等症狀,屬少陽病,寒熱交替發作,且寒熱程度相當者,宜用柴胡桂枝湯;如果風邪盛行,導致筋脈抽搐者,則用烏藥順氣散,並加入柴胡、黃芩;若患者全身疼痛,則用敗毒散;若伴有咳嗽,則用參蘇飲。以上皆屬於三陽氣分受病。若發病於處暑之前,則稱為暴瘧,屬於病邪侵襲較淺者。

少陰瘧,發病時間固定在子、午、卯、酉四個時辰,患者舌乾口燥,嘔吐,且想要關閉門窗。輕症者,用小柴胡湯,並加倍半夏;重症者,則需要配合使用四物湯

厥陰瘧,發病時間固定在寅、申、巳、亥四個時辰,患者會有小腹疼痛,疼痛感沿著陰部向下延伸,類似淋病。輕症者,用小建中湯;重症者,則需要在四物湯中加入玄胡索、金鈴子、附子。

太陰辰戌丑未病。

太陰瘧,腹滿自利,善嘔,嘔已乃衰。輕者,異功散;重者,理中湯。如濕偏陰分,單寒氣虛作泄者,古棗附湯、附子理中湯;身重腹脹者,五苓散、朮附湯;浮腫,退黃丸。以上三陰血分受病。發在處暑後者,俱謂之溫瘧,乃隔冬感溫氣,藏於腎與骨髓,至夏秋重感新邪觸發,自臟而達之腑,乃傷之重者。

白話文:

太陰主司辰戌丑未,這些時辰容易生病。太陰瘧疾會導致腹脹腹瀉,容易嘔吐,嘔吐完後病情就會減輕。輕症可以用異功散治療,重症可以用理中湯治療。如果以濕氣偏陰虛寒為主,單純寒氣虛弱導致腹瀉,可以使用棗附湯或附子理中湯;如果身體沉重腹脹,可以使用五苓散或朮附湯;如果出現浮腫,可以使用退黃丸。以上都是三陰血分受病的表現。如果在處暑之後發病,就叫做溫瘧,這是因為冬天感染溫氣,藏於腎臟和骨髓,到了夏秋季節,再次接觸新的寒邪,從臟器傳到腑臟,導致病情加重。

瘴瘧山嵐疫一方,瘴瘧,山溪蒸毒,令人迷困,發狂或啞,乍寒或啞,乍寒乍熱,乍有乍無者,涼膈散加柴胡、檳榔;不伏水土者,人參養胃湯。疫瘧,一方長幼相似,須參運氣寒熱用藥,大概不換金正氣散、五積交加散加減,如意丹最妙。

鬼瘧卒感異常性。

鬼瘧,因卒感屍疰客忤,寒熱日作,夢寐不詳,多生恐怖,言動異常,宜辟邪丹、雄朱丹,或用燒人場土為丸,塞男左女右耳中。

白話文:

瘴氣、山嵐、疫病盛行之處,瘴氣是由山溪蒸發的毒氣,會讓人迷糊、發狂或失聲,忽冷忽熱,時有時無,可用涼膈散加柴胡、檳榔;若不適應當地水土,則可用人參養胃湯。疫病則長幼皆易染,需根據體質寒熱用藥,一般可用不換金正氣散、五積交加散加減,如意丹效果最佳。

鬼瘧則因突然接觸屍氣或鬼魅而發病,寒熱交替,夢境不祥,常感到恐懼,言行異常,可用辟邪丹、雄朱丹,或用燒人場土製成丸藥,塞入男左女右耳中。

詳分寒熱汗且和,外感寒多,非草果、厚朴不能溫散;熱多,非柴胡、黃芩不能清解。陽瘧無汗,須加柴胡、蒼朮、葛根,甚加麻黃。陰瘧無汗,須加柴胡、升麻、川芎;有汗,須加白朮、烏梅以和之。

或吐或下須體盛。

陽瘧初起,痰在上者,祛邪丸。然亦三五發後,移時乃可用之,早則延綿,稍久不敢吐者,勝金丹。三陰瘧,便閉者,宜下以截之。暑瘧,黃連香薷散加大黃、青皮、烏梅煎服。寒瘧,二陳湯加青皮、良薑,煎吞神保丸五粒。痰熱,胸滿便閉者,大柴胡湯。瘀血,發狂好忘者,桃仁承氣湯。虛閉,麻子仁丸。俱清晨一服,取下惡水即止。

白話文:

要詳細辨別寒熱、汗出與否以及是否平和,外感風寒較多,就需要用草果、厚朴溫散寒氣;熱氣較多,就需要用柴胡、黃芩清解熱毒。陽瘧無汗,需要加柴胡、蒼朮、葛根,嚴重者再加麻黃。陰瘧無汗,需要加柴胡、升麻、川芎;有汗,需要加白朮、烏梅以調和。

如果要吐或要瀉,則需身體虛弱。

陽瘧初起,痰在上者,服用祛邪丸。但也要在發作三四次後,過一段時間才能使用,太早使用會導致病情延綿,稍久後就不敢吐的,則服用勝金丹。三陰瘧,大便不通者,宜用下藥來截斷病情。暑瘧,用黃連香薷散加黃連、大黃、青皮、烏梅煎服用。寒瘧,用二陳湯加青皮、良薑,煎服神保丸五粒。痰熱,胸悶大便不通者,服用大柴胡湯。瘀血,發狂健忘者,服用桃仁承氣湯。虛閉,服用麻子仁丸。所有這些藥方,都應在清晨服用一劑,取得下瀉惡水後即可停止。

內傷善食惟七情,內傷瘧皆不食,惟七情善食多汗,五臟之氣不和,略被外邪動痰,宜四獸飲,量體虛實,加各經開鬱行氣之藥。

勞瘧微微虛損證。

勞瘧,微微惡寒發熱,寒中有熱,熱中有寒,最難調理,或半月十日,小勞復來,經久不瘥者,芎歸鱉甲散主之。熱多者,生犀散。有痞者,鱉甲丸。氣虛汗多無力,飲食不進者,六君子湯。因勞役昏倦,少食者,補中益氣湯加黃芩、半夏。血虛夜發者,小柴胡湯合四物湯,加升麻、紅花、知母、黃柏,水煎露服趲早;不愈,用勝金丹截之。有痞者,陰瘧丸。

白話文:

內傷導致食慾不振,主要原因是七情所傷,而內傷引起的瘧疾則會完全不想吃東西。七情所傷導致食慾不振,常常伴隨多汗的症狀。五臟氣虛不和,稍微受到外邪的侵襲就會導致痰濁,可以使用四獸飲來治療,根據體質虛實加減各經開鬱行氣的藥物。

勞瘧屬於輕微的虛損表現。

勞瘧症狀表現為微微惡寒發熱,寒熱交替,很難治療,常常半個月或十天發作一次,稍微勞累就會復發,久治不愈的,可以用芎歸鱉甲散治療。熱症明顯的,可以用生犀散。有痞塊的,可以用鱉甲丸。氣虛、多汗、無力、食慾不振的,可以用六君子湯。因勞役而昏倦、食慾不佳的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黃芩、半夏。血虛夜間發作的,可以用小柴胡湯合四物湯,加升麻、紅花、知母、黃柏,水煎服,早晚服用;如果效果不佳,可以用勝金丹來截斷病情。有痞塊的,可以用陰瘧丸。

如陰虛火動,午後寒熱,至晚微汗乃解,似瘧非瘧也,宜加味逍遙散加地骨皮,若誤用瘧藥必死。氣血俱虛,溺頻食少,或遺精咳嗽者,人參養榮湯加地骨皮、烏梅、麥門冬;或僕厥不省者,十全大補湯加柴胡、黃芩;陽虛,去柴、芩,加附子,吞黑錫丹;有痞者,橘皮煎丸。

痰瘧嘔沫多昏迷,痰瘧,外感內傷郁聚成痰,熱多頭疼肉跳,吐食嘔沫,甚則昏迷卒倒,宜柴陳湯加草果。嘔吐者,二陳湯倍白豆蔻,流行三焦,嘔、瘧自止。氣虛嘔者,單人參湯,或用常山炒過;久不止者,露姜飲截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陰虛火旺,下午發冷發熱,到晚上微微出汗才退燒,像是瘧疾但又不完全是,應該服用加味逍遙散加上地骨皮,如果誤用治療瘧疾的藥物,就會致命。如果氣血都虛弱,小便頻繁、食慾不振,或出現遺精、咳嗽,應該服用人參養榮湯加上地骨皮、烏梅、麥門冬;如果昏倒不省人事,應該服用十全大補湯加上柴胡、黃芩;如果是陽虛,去掉柴胡、黃芩,加上附子,並服用黑錫丹;如果有痞塊,就服用橘皮煎丸。

痰瘧會出現大量嘔吐泡沫、昏迷等症狀,痰瘧是由於外感內傷,郁結成痰導致的,熱症明顯時會伴隨頭痛、肌肉抽搐、吐食、嘔吐泡沫等症狀,嚴重時會昏迷倒地,應該服用柴陳湯加上草果。如果嘔吐,就服用二陳湯加倍白豆蔻,這樣可以使病氣在三焦中流通,嘔吐、瘧疾就會自行消失。如果因為氣虛導致嘔吐,就單獨服用人參湯,也可以用炒過的常山治療;如果嘔吐很久都沒有好轉,就用露姜飲治療。

食瘧腹脹寒熱並。

食瘧,因飲食蘊成痰火,寒已復熱,熱已復寒,寒熱交併,苦飢不食,食則吐痰,胸滿腹脹者,二陳湯合小柴胡湯,或平胃散,俱加枳實、白朮、山楂、神麯、青皮。寒熱者,清脾飲;寒多者,人參養胃湯;腹痛者,紅丸子;腹脹因濕痰,或瘧氣歸腹者,古龍虎丹,用杏仁煎湯,迎發時下。久不愈者,用辰砂、阿魏等分,糊丸皂子大,每一丸,人參煎湯下截之。

白話文:

染上瘧疾,肚子脹痛,又冷又熱,吃不下東西,吃就吐痰,胸口和肚子都脹滿,可以用二陳湯加上小柴胡湯,或平胃散,再加枳實、白朮、山楂、神麴、青皮。如果又冷又熱,就用清脾飲;如果偏寒,就用人參養胃湯;肚子痛就用紅丸子;肚子脹是因為濕痰,或是瘧疾氣積聚在肚子裡,就用古龍虎丹,用杏仁煎湯,在發病時服用。如果長期不癒,就用辰砂和阿魏等量,做成皂子大小的藥丸,每次用人參煎湯服用。

清痰斂汗補胃脾,瘧無痰不成,內傷脾胃虛寒,宜清利濕痰為主。內傷瘧皆汗多,陽瘧斂以參、朮、黃耆;陰瘧斂以歸、地、知、柏、芍藥。大抵有汗要止汗,以補其虛;無汗要發汗,以散其邪。稍久者,一補一發丹;久虛,補中益氣湯加山楂、麥芽,扶脾自止,極忌吐截。

利水消瘀瘧母淨。

凡瘧經年不瘥,謂之老瘧,必有痰水瘀血,結成痞塊,藏於腹脅,作脹且痛,乃瘧母也。雖內虛者,非常山、檳榔決不能除,但須制熱,則不損胃,老瘧丸是也;血虛者,鱉甲丸,體盛有水癖者,暫用芫花丸,仍須以補脾化痰湯藥輔之。老瘧飲,宜量氣血虛實加減。

白話文:

治療瘧疾,要先清熱化痰、收斂汗液、補益脾胃。瘧疾若無痰,則病勢不重,若內傷脾胃虛寒,則以清利濕痰為主。內傷引起的瘧疾,都容易出汗,陽性瘧疾宜用人參、白朮、黃芪收斂汗液;陰性瘧疾則用當歸、生地、知母、側柏、芍藥收斂。總之,有汗要止汗,以補虛;無汗要發汗,以散邪。病程稍久者,可用一補一發丹;久病虛弱者,可用補中益氣湯,並加山楂、麥芽,以扶持脾胃,達到自止的目的,忌諱吐瀉。

利水消瘀,可以清除瘧疾的根源。

瘧疾經年不愈,稱為老瘧,必有痰水瘀血凝聚成塊,藏於腹脅,導致脹痛,這就是瘧疾的根源。即使體虛,也必須用山楂、檳榔等藥物來清除根源,但要同時控制熱邪,避免傷胃,老瘧丸就是這個道理;血虛者,可用鱉甲丸;體質強壯、有水腫者,可暫時服用芫花丸,但仍需配合補脾化痰的湯藥。老瘧飲需根據氣血虛實程度加減用量。

有時瘧後痢相兼,或瘧後痢,痢後瘧,或瘧痢並作,俱以柴苓湯、六各湯、清脾飲加減分利。虛者,補脾和血,三白湯加黃連、木香、當歸、砂仁,或四獸飲、補中益氣湯。

總要祛邪與扶正。

外感汗、吐、下、解,祛邪為主;內傷斂補養正為主;內外相兼,又當參酌。抑論經曰:夏傷於暑,秋必發瘧。又曰:諸瘧皆生於風。《局方》主於傷食,丹溪主於痰,其實因夏傷暑,秋感風濕,遇七情飲食鬱痰而後發。雖三因雜至,錯亂氣血,然始於暑,成於痰,故捷徑以祛暑消痰為要。

白話文:

有時瘧疾和痢疾會同時出現,或是瘧疾後出現痢疾,痢疾後出現瘧疾,或是瘧疾和痢疾同時發作,這些情況都可以用柴苓湯、六君子湯、清脾飲加減治療。如果患者虛弱,就需要補脾益血,可以用三白湯加黃連、木香、當歸、砂仁,或者四君子湯、補中益氣湯來治療。

總之,治療瘧疾要兼顧祛除病邪和扶助正氣。

外感風寒暑濕等邪氣,導致發熱、嘔吐、腹瀉、腹痛等症狀,需要以祛除病邪為主要治療方向;內傷脾胃、氣血虧虛等,則需要以斂陰補氣、扶助正氣為主要治療方向;如果內外因素兼而有之,則需要根據病情進行綜合判斷。

古籍中記載,夏季感受暑熱,秋季容易發瘧疾。另外,各種瘧疾都是由風邪引起的。《局方》認為瘧疾主要是由傷食引起的,丹溪認為瘧疾主要是由痰引起的,實際上,瘧疾是由於夏季感受暑熱,秋季感受風寒濕邪,加上情緒鬱結、飲食不節、痰濕內阻等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。雖然瘧疾的病因錯綜複雜,但其發病的根源是暑熱,發展的關鍵是痰濕,因此,治療瘧疾最有效的方法是祛暑消痰。

通用二陳湯,外感無汗,去茯苓,加柴胡梢、川芎、葛根、蒼朮。太陽,加羌活、防風、藁本;陽明,加葛根、升麻、白芷;少陽,加柴胡、黃芩、青皮;少陰,加芎、歸、黃連、黃柏;太陰,加二術,柴胡,此三味瘧家必用;厥陰,加桂枝、薑、附。渴,加知母、麥門冬;大便閉,加大黃、桃仁;小便赤,加澤瀉、山梔;瘴瘧,加檳榔;截瘧,加常山、檳榔、貝母。

白話文:

一般使用二陳湯,若外感無汗,則去掉茯苓,加入柴胡梢、川芎、葛根、蒼朮;若屬太陽經病,則再加羌活、防風、藁本;若屬陽明經病,則再加葛根、升麻、白芷;若屬少陽經病,則再加柴胡、黃芩、青皮;若屬少陰經病,則再加芎、歸、黃連、黃柏;若屬太陰經病,則再加二術、柴胡,這三味藥是治療瘧疾的必用藥;若屬厥陰經病,則再加桂枝、薑、附;若有口渴,則再加知母、麥門冬;若有大便閉塞,則再加 大黃、桃仁;若有小便赤澀,則再加澤瀉、山梔;若患瘴瘧,則再加檳榔;若要截斷瘧疾,則再加常山、檳榔、貝母。

內傷無汗,加柴胡、川芎;氣虛,合四君子湯;血虛,合四物湯;汗多,加黃耆;食少,加山楂、麥芽;勞瘧,加地骨皮、鱉甲;七情,加紫蘇、香附;痰,加南星、薑汁;食積,加莪朮;久瘧,倍參、術;寒甚,加桂、附、草果;夜瘧,加升麻、柴胡以提之;停水,倍半夏;瘀血,加桃仁、紅花。吐瀉,不食腫脹者,不治。

疼憑色證分熱寒,身熱口渴,溺澀,大便急痛色赤者,為熱;身涼不渴,溺清,大便順利色白者,為寒。但痢因於暑,熱者多,寒者少。然陰陽變化,赤而淡者為寒,白而稠者亦熱,必色證兩參,而後寒熱可辨。

白話文:

內傷無汗的,加柴胡、川芎;氣虛的,配合四君子湯;血虛的,配合四物湯;汗多的,加黃耆;食少的,加山楂、麥芽;勞瘧的,加地骨皮、鱉甲;七情所傷的,加紫蘇、香附;有痰的,加南星、薑汁;食積的,加莪朮;久瘧的,參、術的量加倍;寒氣重的,加桂枝、附子、草果;夜瘧的,加升麻、柴胡來提振;水停滯的,半夏的量加倍;瘀血的,加桃仁、紅花。吐瀉、不食且腫脹的,不予治療。

痢疾的治療要根據色澤和症狀來判斷寒熱,身體發熱、口渴、小便澀、大便急痛、顏色發紅的是熱證;身體發涼、不渴、小便清澈、大便順利、顏色發白的是寒證。但痢疾多半是因暑氣引起的,熱證多,寒證少。不過,陰陽變化無常,顏色發紅但淡的是寒證,顏色發白但稠的是熱證,必須兼顧色澤和症狀才能準確判斷寒熱。

總因濕火氣血滯;

血因火動,濕多成瀉,火傷氣分則氣鬱,自大腸滯下為白;火傷血分則血瘀,從小腸滲下為赤;氣血俱傷,則赤白相兼。其因:有外感暑濕,內傷酒面,炙爆消爍,或七情氣鬱,而為火之實者;有外感寒濕,內傷生冷,硬物積滯,或房欲損傷精血,而為火之虛者,皆令腸胃黏溢,久積成毒。經曰:飲食不節,起居不時者,陰受之,則入五臟,閉寒,下為飧泄、腸癖。

言濕火滯於腸中,故名滯下。又云痢者,利也,法當利下耳。

表證頭疼或渴嘔,初起發熱惡寒,頭疼身痛,帶表證也。熱者,九味羌活湯;寒者,不換金正氣散。煩渴多暑,薷苓湯、六一散、梅蜜飲。虛者,錢氏白朮散。嘔吐有寒熱者,屬半表,柴苓湯。頑痰在膈者,芩連二陳湯加防風、桔梗蘆探吐。胃火衝上者,清六丸。毒滯上攻者,平胃散加黃連、木香、檳榔。

白話文:

痢疾的根本原因是濕熱、氣血瘀滯。血因火動,濕氣過多則導致腹瀉,火傷氣分則氣機鬱滯,從大腸滯留下來的便呈白色;火傷血分則血液瘀滯,從小腸滲出,便呈紅色;氣血都受傷,則便會呈現赤白相兼。這些情況的成因包括外感暑濕,內傷酒面、炙爆消爍,或七情鬱結而導致實火;以及外感寒濕,內傷生冷、硬物積滯,或房事過度損傷精血而導致虛火,這些都會導致腸胃黏液溢出,久積成毒。古籍記載:「飲食不節,起居不時者,陰受之,則入五臟,閉寒,下為飧泄、腸癖。」

也就是說,濕熱滯留於腸中,因此稱為滯下。古籍也說痢疾是利於下行的病症。

表證包括頭疼或渴嘔,初期發熱惡寒、頭疼身痛,屬於表證。熱證可以用九味羌活湯治療;寒證可以用不換金正氣散治療。煩渴多暑,可用薷苓湯、六一散、梅蜜飲治療。虛證可用錢氏白朮散治療。嘔吐伴有寒熱者屬於半表證,可用柴苓湯治療。頑痰在膈者,可用芩連二陳湯加防風、桔梗、蘆根來化痰止嘔。胃火上衝者,可用清六丸治療。毒素滯留上攻者,可用平胃散加黃連、木香、檳榔治療。

虛嘔食少者,四君子湯加陳皮、厚朴、麥門冬、竹茹,或溫六丸。日久陰虛者,八物湯合二陳湯加枳梗。嘔吐全不食者,謂之噤口,胃火甚也,大虛大熱,香連丸加蓮肉各一半為末,米飲下。又人參四錢,姜炒黃連二錢,濃煎,終日細細呷之,如吐再服,但一呷下咽便開。有毒熏心肺者,敗毒散加蓮肉、陳米,或單蓮肉留心為末,每二錢,陳皮煎湯下。

白話文:

如果患者經常感到虛弱,容易嘔吐,食慾不振,可以用四君子湯加陳皮、厚朴、麥門冬、竹茹,或溫六丸。如果虛弱已久,導致陰虛,可以用八物湯合二陳湯加枳梗。如果患者嘔吐嚴重,完全無法進食,稱為噤口,說明胃火很旺,身體虛弱又燥熱,可以用香連丸加蓮肉等量研磨成粉末,用米湯送服。另外,也可以用人參四錢、姜炒黃連二錢,濃煎,分次慢慢喝下,如果吐了就再服用一次,只要喝下去就能止吐。如果患者是因為有毒氣體熏到心肺,可以用敗毒散加蓮肉、陳米,或單用蓮肉去心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陳皮煎湯送服。

外用大田螺二個,入麝少許,搗碎敷臍中,以太乙膏貼之,引熱下行。間有過服利藥及脾胃虛者,參苓白朮散去山藥,加菖蒲。

裡急腹痛後重墜。

火性急速傳下,或化或不化,食物瘀穢欲出,而氣反滯住,所以欲便不便,腹痛窘迫,拘急大腸,重而下墜,甚則肛門作痛,宜木香、檳榔通氣,大黃降火,芩、連解毒,歸、芍和血,枳殼、陳皮行滯。經云:和血則便膿自愈,行氣則後重自除。間有虛火者,參、朮、歸、芎補之;寒凝者,乾薑、肉桂溫之。

白話文:

將兩個田螺搗碎,加入少許麝香,敷在肚臍上,再用太乙膏貼住,引導熱氣向下。如果患者服用過多利尿藥或脾胃虛弱,可以用參苓白朮散,去掉山藥,加入菖蒲。

這種情況下,患者會感到裡急腹痛,並且有下墜感。

這是因為火性急迫向下傳導,有可能化解也可能不化解,食物殘渣和污穢想要排出,但氣卻反過來滯留,所以患者想大便卻排不出來,腹部疼痛難受,腸道緊縮,下墜感強烈,嚴重時肛門也會疼痛。因此需要用木香、檳榔通氣,大黃降火,黃芩、黃連解毒,當歸、芍藥和血,枳殼、陳皮疏通阻塞。古籍記載:和血則膿自癒,行氣則後重自除。如果患者是虛火,可以用人參、白朮、當歸、川芎補益;如果是寒凝,可以用乾薑、肉桂溫暖。

又素有積聚,偶因一臟之氣發動,干犯腸胃成痢者,須察何臟相乘,以平治之。

熱赤紫黑寒白清,偏熱純赤見暑證,輕者,黃芩湯;重者,導滯湯;日久,黃連阿膠湯。熱積紫黑色者,瘀血也,腹痛後重異常,櫸仁承氣湯下之;或因誤溫以致血瘀者,犀角地黃湯,加黃連、大黃,或加味清六丸。日久,地榆散、單苦參丸、黃連阿膠丸。要知諸痢皆血瘀,惟黑為瘀甚耳。

白話文:

如果原本就有積聚,偶爾因為一臟的氣發動,影響到腸胃導致痢疾,就要觀察是哪個臟器受影響,然後對症治療。

如果痢疾的顏色偏紅紫色或黑色,可能是熱症,輕微的可以用黃芩湯,嚴重的可以用導滯湯,時間長了可以用黃連阿膠湯。如果痢疾顏色偏紫黑色,就是瘀血,腹痛而且下墜感明顯,可以用櫸仁承氣湯瀉下;如果因為誤食溫熱食物導致血瘀,可以用犀角地黃湯,再加上黃連、大黃,或者加味清六丸。時間長了,可以用地榆散、單苦參丸、黃連阿膠丸。要注意的是,各種痢疾都可能伴隨血瘀,只是黑色代表瘀血更嚴重。

寒痢白如鴨溏,腸鳴痛墜不甚,不換金正氣散,加烏梅、陳米,或熟料五積散。肢冷便清,古姜附湯、理中湯。日久,黃連補腸湯。冷熱不調,赤白各半,古姜墨丸。或乍溏乍澀,似痢非痢,古萸連丸。

濕如豆汁風青是;

濕痢,腹脹身重,下如豆汁,或赤黑混濁,危證也,當歸和血散、升陽除濕防風湯,升陽益胃湯、除濕湯、豬苓湯、戊己丸;風痢,惡風鼻塞身痛,色青,或純下清水,古蒼防湯、神朮散;青色帶白者,風寒,五積散;帶紅,胃風湯。青綠雜色,屬風火濕,及五色俱下者,乃脾胃食積,及四氣相併而作,古萸連丸救之。

白話文:

痢疾如果排泄物像鴨蛋清一樣白,而且伴隨腸鳴、腹痛、墜脹感,但並不嚴重,可以使用金匱要略中的金正氣散,並加入烏梅、陳米,或熟料五積散。如果四肢冰冷、排泄物稀薄,可以使用古方姜附湯或理中湯。如果痢疾持續時間長,可以使用黃連補腸湯。如果患者出現寒熱不調,排泄物赤白相間,可以使用古方姜墨丸。如果痢疾時而腹瀉時而便秘,似痢非痢,可以使用古方萸連丸。

濕痢的排泄物像豆汁一樣,顏色發青。

濕痢患者會感到腹脹、身體沉重,排泄物像豆汁一樣,或者混雜著紅色或黑色,屬於危重症狀,可以使用當歸和血散、升陽除濕防風湯、升陽益胃湯、除濕湯、豬苓湯、戊己丸等方劑治療。風痢患者會怕風、鼻塞、全身疼痛,排泄物顏色發青,或純粹排出清水,可以使用古方蒼防湯、神朮散等方劑治療。如果排泄物顏色發青帶白色,屬於風寒痢疾,可以使用五積散。如果帶紅色,則可以使用胃風湯。如果排泄物呈青綠色雜色,屬於風火濕痢疾,如果排泄物五色俱下,則屬於脾胃食積,以及四種邪氣相互交織而成的痢疾,可以使用古方萸連丸來治療。

以上外感痢疾,如一方長幼相似者,名曰疫痢,敗毒散加陳皮,或薑茶煎以防之,更參運氣調治。

七情蟹渤食積黃,氣痢,去如蟹渤,拘急獨甚,流氣飲子、古萸連丸、六磨湯。熱者,解毒湯加知母、枳殼,或木香檳榔丸;冷者,木香勻氣散、煮黃丸;小便閉者,五苓散;久不止者,氣痢丸。積痢,色黃或如魚湯漿,腹脹痛惡食者,保和丸、急痛神保丸。一切酒食積聚,或黃或赤,通玄二八丹;傷酒甚,酒蒸黃連丸;傷水挾腹脹痛者,溫六丸;體實者,導水丸。

白話文:

以上是外感引起的痢疾,如果同一地區的各種年齡的人群都出現類似症狀,就稱為疫痢。可以服用敗毒散加陳皮,或用薑茶煎服來預防,同時也要根據患者的體質和運氣進行調整治療。

七情、蟹、渤、食積引起的痢疾,症狀表現為氣痢,排泄物像蟹肉,排便急迫、疼痛,可以服用流氣飲子、古萸連丸、六磨湯。如果患者體熱,可以用解毒湯加知母、枳殼,或木香檳榔丸;如果體寒,可以用木香勻氣散、煮黃丸;如果小便閉塞,可以用五苓散;如果久治不愈,可以用氣痢丸。

積食引起的痢疾,糞便顏色發黃或像魚湯,腹部脹痛、厭食,可以服用保和丸或急痛神保丸。各種酒食積聚引起的痢疾,糞便顏色發黃或發紅,可以用通玄二八丹;如果因為大量飲酒引起的痢疾,可以用酒蒸黃連丸;如果因為大量飲水引起的痢疾,腹部脹痛,可以用溫六丸;體質較強壯者,可以用導水丸。

虛勞滑脫多困憊;

虛痢,困倦,穀食難化,腹微痛,或大痛,並無努責。血虛淡紅,通玄二八丹;日久,四物湯加升麻、香附、側柏葉;房勞傷精血成毒者,腎氣丸;虛癆挾痢者,香連豬肚丸。凡痢經下後,痛墜不減,虛坐努責及久不愈者,皆陰血虛也,胃風湯去桂加熟地主之。氣虛色白,如鼻涕凍膠,四君子湯、理中湯,俱補中益氣加木香、肉桂、厚朴、茯苓,散風邪,分水道,開胃脘。日久者,補中益氣湯。

白話文:

虛弱的勞累常使人感到疲倦;

對於虛弱的腹瀉,以及疲倦,對於食物的消化困難,腹部輕微疼痛,或者劇烈疼痛,卻沒有努責的情況,可以使用通玄二八丹;如果這種狀況持續時間長了,可以使用四物湯加上升麻、香附、側柏葉;如果是因房勞傷害精血而產生的毒素,則可使用腎氣丸;對於虛弱伴有腹瀉的人,可以使用香連豬肚丸。

一般來說,如果腹瀉後仍然感到疼痛不止,虛弱地努責,或者長期無法痊癒,這都是因為陰血虛弱,可以使用胃風湯去掉桂枝,加入熟地來主導治療。

對於氣虛面色發白,像鼻涕凍結的凝膠一樣的人,可以使用四君子湯和理中湯,都具補中益氣的作用,並加入木香、肉桂、厚朴、茯苓,用於散風邪,分水道,開胃脘。如果這種情況持續時間長了,則需要使用補中益氣湯進行治療。

虛甚,厥逆脈微者,四順散、黑錫丹。滑痢不禁,甚則脫肛,血分,四物湯加參、朮、地榆、樗白皮;氣分,真人養臟湯、大斷下丸、靈砂蒼榆湯。

惟有休息最難禁,休息痢,經年月不瘥,有過服涼藥,以致氣血虛者,八物湯加陳皮、阿膠,芩、連少許,或十全大補湯;脾胃虛者,補中益氣湯、參苓白朮散;腎虛者,四神丸、赤石脂丸。有誤服澀藥,餘毒不散者,古芩術湯、神效丸、六神丸;有積者,通玄二八丹。積消毒散,脾胃已和,氣血將復,然後用百中散以止之。若更澀早,則纏綿胃敗難救。

白話文:

身體虛弱,四肢厥冷脈搏微弱,可以使用四順散和黑錫丹。若是滑瀉不止,嚴重到脫肛,屬於血分虛弱,可以服用四物湯加入人參、白朮、地榆、樗白皮;如果是氣分虛弱,可以服用真人養臟湯、大斷下丸,並且加入靈砂,以及蒼榆湯。

然而,最難戒除的就是休息,如果因為休息而導致的痢疾,經年累月都無法痊癒,可能是過去服用過涼性藥物,導致氣血虛弱,可以用八物湯加入陳皮、阿膠,以及少許黃芩、黃連,或者服用十全大補湯;若是脾胃虛弱,可以服用補中益氣湯、參苓白朮散;腎虛者可以服用四神丸、赤石脂丸。如果曾經誤服澀藥,殘留藥毒無法排出,可以用古芩術湯、神效丸、六神丸;如果有積滯,可以用通玄二八丹、積消毒散。等到脾胃恢復正常,氣血漸漸恢復,就可以用百中散來止瀉。如果過早使用澀藥,就會導致腸胃敗壞,難以挽救。

蠱疰如肝不可治。

蠱疰痢,黑如雞肝,發渴,五內切痛,乃服五石湯、丸;逼損真陰,其血自百脈經絡而來,茜根丸救之,亦有宜溫熱藥者。凡痢下如竹筒,或如屋漏水、塵腐色,氣短呃逆者,不治;或純下血,小便不通,唇紅,下後身熱脈弦洪者,俱不治。

初宜通解或分消,通因通用,下也。然汗、吐亦謂之通,初病元氣實者可行。若五七日,脾胃虛者,只宜和解及分利小便,消導食積,無積不成痢也。

久乃升澀補脾胃;

稍久,以氣血藥中加升麻、柴胡、防風、蒼朮以提之;久甚,及用粟殼、肉豆蔻、龍骨、牡蠣、訶子以澀之斂之。食少者,專調脾胃,飲食進而氣血自和,蓋痢以胃氣為本也。其間有裡急甚而無表者,即宜通利;有虛而不敢痛者,或和解,或即升舉;有氣陷下痢如注者,即暫止澀;有滑脫痛甚者,痰火盛也,宜吐宜升,痰消火降,而大腸自斂,須憑脈證斷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像肝臟一樣的病症,就無法治療。

痢疾,排泄物黑如雞肝,口渴,五臟劇痛,就服用五石湯、丸藥;這些藥物會傷損真陰,血液從全身經絡流出來,就用茜根丸來救治,也有需要溫熱藥物的。凡是痢疾排泄物像竹筒一樣,或者像屋頂漏水、塵土腐爛的顏色,呼吸急促、打嗝的,就無法治療;或者只排泄血,小便不通,嘴唇紅,排泄後身體發熱、脈搏弦數的,也無法治療。

初期應該通解或者分消,通因通用,瀉下。但是汗、吐也屬於通,初期病症元氣充實的可以使用。如果病程已經五七日,脾胃虛弱的,就只宜和解和分利小便,消導食積,沒有積食就不會痢疾。

病程久了就應該升補澀脾胃;

稍微久一點,在氣血藥物中加入升麻、柴胡、防風、蒼朮來提氣;久病之後,就用粟殼、肉豆蔻、龍骨、牡蠣、訶子來收澀。飲食減少的,就專注調理脾胃,飲食增加後氣血自然調和,因為痢疾以胃氣為根本。其間如果有裡急後重卻沒有表證的,就應該通利;有虛弱而不敢疼痛的,就應該和解,或者直接升舉;有氣陷下痢如注的,就暫時收澀;有滑脫疼痛嚴重的,就是痰火盛,應該吐痰升氣,痰消火降,大腸自然收斂,需要根據脈象和症狀來判斷。

愈後余瘀卻當防,三白湯、六神丸、枳朮丸、太和羹選用。

恐成腫痛鶴膝類。

有手足腫者,有遍身歷節痛者,俱余瘀留滯經絡,不可純用風藥。鶴膝風,大防風湯、五積交加散;腳細者,蒼龜丸(詳外科)。

白話文:

病癒之後要小心瘀血殘留,可以服用三白湯、六神丸、枳朮丸、太和羹等藥物,以免形成腫痛,類似鶴膝風的症狀。如果出現手腳腫脹或全身關節疼痛,都是瘀血滯留經絡所致,不可單用祛風藥物。鶴膝風可用大防風湯、五積交加散治療;腳細者可用蒼龜丸(詳見外科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