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內集·卷一 (25)

回本書目錄

內集·卷一 (25)

1. 臟腑總論

腎主液,(應冬,水性濡潤,五液皆出於腎,分灌五臟)自入為唾,(腎主骨,則腎之液從齒中而生),入肝為泣,入心為汗,入脾為涎,入肺為涕。假如中濕,為腎邪入心,則知當汗出不可止也。

以主病要略言之:三陰之脈榮於臟,三陽之脈榮於腑,陰陽和而無關格之患。惟五臟不和,則氣滯而為九竅不通;六腑不和,則榮聚而為癰疽。(九竅:耳目口鼻為陽七竅,大小便為陰二竅。蓋肝氣通於目,目和則知白黑。心氣通於舌,舌和則知五味,脾氣通於口,口和則知穀味。

肺氣通於鼻,鼻和則知香臭。腎氣通於耳,耳和則知五音。五臟不和,則榮衛不通,邪氣不得外泄,故九竅壅滯。九竅既滯,則六腑陽氣亦不得通和於內。內外不通,故留結為癰疽瘡癤),蓋邪在六腑,則陽脈不和,而氣留在內,則陽氣太盛,而陰氣不得相榮於下,故曰關。凡外感是動氣病,而下竅不利者,皆關之類也。

邪在五臟,則陰脈不和,而血留在內,則陰氣太盛,而陽氣不得相榮於上,故曰格。凡雜病由血所生,而上竅不利者,皆格之類也。(經言是動者,氣也;所生者,血也。邪在氣,氣為是動:邪在血,血為所生。蓋氣先中於邪,則留止不行,而為邪所動,氣既受邪,必傳與血,則血壅不行,而不能潤澤經絡,病所由生,是知氣先病而血後病也。但外感從氣而入,雜病從血而出,此又東垣獨得之見。

丹溪嘗分為十二經歌括,今悉篡於後條分,故不重錄)陰陽俱甚,陰中無陽,陽中無陰,陰陽相離,使榮衛痞塞,氣血不相營運,此則五臟六腑皆受邪也,故曰關格。關格者,不得盡其命而死。關格,其百病之關健矣乎!病有咳嗽泄痛痎瘧者,何也?人與天地相參,故五臟各以時感於寒則受病,微則為咳,甚則為泄為痛。春則肝先受之,夏則心先受之,余仿此。

痎者,間日一發;瘧者,一日一發。臟腑之瘧各不同,當隨所狀而刺之。(刺法見後。)病有積聚者,何也?積者,五臟所生,其始發有常處,其痛不離其部,或上或下,或左或右。聚者,六腑所成,其始發無根本,其痛無常處,上下往來不定。積者陰氣,聚者陽氣,故不同也。

凡陽病欲得寒冷,又欲見人者,屬腑;陰病欲得溫熱,又欲閉戶獨處,惡聞人聲者,屬臟。然臟病所以難治者,傳其所勝也。假令心病傳肺,肺傳肝,肝傳脾,脾傳腎,腎傳心,一臟不再傳,故言七傳者死。腑病所以易治者,傳其所生也。假令心病傳脾,脾傳肺,肺傳腎,腎傳肝,肝傳心,是子母相傳,周而復始,如環無端,故言生也。

經曰:邪氣之客於身也,以勝相加,至其(己)所生而愈,至其(己)所不勝而甚,至於所生(己)而持,自得其位而起。(病在肝,愈於夏。夏不愈,甚於秋。秋不死,持於冬,起於春,禁當風。肝病者,愈在丙丁。丙丁不愈,加於庚辛。庚辛不死,持於壬癸,起於甲乙。

白話文:

臟腑總論

腎臟主宰人體的體液,冬季屬水,具有滋潤的特性,人體的五種體液(唾液、淚液、汗液、涎液、鼻涕)都源於腎臟,再由腎臟分佈到五臟。腎液進入口腔成為唾液(因為腎主骨,所以腎液也滋養牙齒);進入肝臟成為淚液;進入心臟成為汗液;進入脾臟成為涎液;進入肺臟成為鼻涕。如果體內濕氣過重,導致腎臟的邪氣入侵心臟,就會出現汗液止不住的現象。

簡而言之,三陰經脈滋養臟腑,三陽經脈滋養腑臟,陰陽調和則無疾病。但若五臟失調,就會氣機阻滯,導致九竅不通;六腑失調,則氣血瘀滯,形成癰疽(膿腫)。(九竅:耳、目、口、鼻為陽性的七竅;大小便為陰性的二竅。肝氣通於目,眼睛明亮則能辨別黑白;心氣通於舌,舌頭靈敏則能分辨五味;脾氣通於口,嘴巴健康則能品嚐食物的味道;肺氣通於鼻,鼻子通暢則能分辨香臭;腎氣通於耳,耳朵靈敏則能分辨聲音。五臟失調,則氣血運行受阻,邪氣無法排出體外,導致九竅阻塞。九竅阻塞,則六腑的陽氣也無法通暢,內外不通,就會形成癰疽瘡癤。)邪氣在六腑,陽脈失調,氣血滯留在體內,陽氣過盛,陰氣得不到滋養,稱為「關」。凡是外感疾病導致下焦不通的,都屬於「關」的範疇。

邪氣在五臟,則陰脈失調,血液滯留在體內,陰氣過盛,陽氣得不到滋養,稱為「格」。凡是由於血液瘀滯引起的雜病,導致上焦不通的,都屬於「格」的範疇。(經文中「是動」指氣,「所生」指血。邪氣侵犯於氣,氣則呈現動盪;邪氣侵犯於血,血則呈現瘀滯。氣先受邪,氣機阻滯不通,導致邪氣的活動;氣受邪後必傳與血,血液瘀阻不通,無法滋養經絡,疾病因此而生。所以,氣先病,血後病。但外感疾病由氣而入,雜病由血而生,這是東垣(李東垣)獨到的見解。丹溪(葉桂)曾將其歸納為十二經歌訣,現已在後文詳述,故不再重複。)陰陽都過盛,或陰中無陽,陽中無陰,陰陽分離,導致氣血運行受阻,五臟六腑都受到邪氣侵犯,稱為「關格」。關格是危及生命的重症。關格是百病的關鍵所在!為何會有咳嗽、洩瀉、疼痛、痎瘧等疾病?人體與天地相通,所以五臟會隨著季節變化而感受寒邪而致病,輕則咳嗽,重則洩瀉、疼痛。春天肝臟最先受寒邪侵襲,夏天心臟最先受寒邪侵襲,其他季節以此類推。

痎瘧是間日發作;瘧疾是一日發作。臟腑的瘧疾表現不同,應根據症狀施以針刺治療。(針刺方法見後文。)為何會有積聚的疾病?積是五臟生成的疾病,發病部位固定,疼痛局限於某一部位,或上或下,或左或右。聚是六腑生成的疾病,發病部位不固定,疼痛部位遊走不定,上上下下,左右不定。積屬於陰氣,聚屬於陽氣,所以二者不同。

凡是陽性疾病,患者喜歡寒冷,又喜歡見人,屬於腑臟疾病;陰性疾病,患者喜歡溫暖,又喜歡關門獨處,不願見人,屬於臟腑疾病。臟腑疾病難治的原因是邪氣傳其所勝之臟;例如心臟病傳給肺臟,肺臟病傳給肝臟,肝臟病傳給脾臟,脾臟病傳給腎臟,腎臟病傳給心臟,一個臟腑只傳給一個臟腑,所以說七傳則死。腑臟疾病容易治癒的原因是邪氣傳其所生之腑;例如心臟病傳給脾臟,脾臟病傳給肺臟,肺臟病傳給腎臟,腎臟病傳給肝臟,肝臟病傳給心臟,這是母子相傳,周而復始,像環狀一樣沒有終點,所以說容易治癒。

經書說:邪氣侵犯人體,會依據其相生相剋的規律發展。到達其所生的臟腑則好轉,到達其所不勝的臟腑則加重,到達其所生的臟腑則停滯,然後再恢復。例如:肝病在夏天好轉,夏天不好轉,秋天加重,秋天不死,冬天停滯,春天好轉,需忌諱風寒。肝病,在丙丁(陰曆三月、四月)好轉,丙丁不好轉,庚辛(陰曆七月、八月)加重,庚辛不死,壬癸(陰曆九月、十月)停滯,甲乙(陰曆一月、二月)好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