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四 (8)

回本書目錄

外集·卷四 (8)

1.

與氣類參看:寒鬱,如心脾腹痛;火鬱,如脅痛、跌撲、癰疽、瘡癤;濕鬱,如腰腳疝痛,分見各類。

六郁仍分痰火積,郁者,病結不散也。六郁:氣、血、痰、食、濕、熱。然氣鬱則生濕,濕鬱則成熱,熱鬱則成痰,痰鬱則血不行,血鬱則食不消而成症痞,六者皆相因為病。以致當升降不得升降,當變化不得變化,故法以順氣為先,降火化痰消積分多少治,與諸氣大同。凡病,當先尋六郁與痰火,有則急治於此,無則依雜證治。

久則升散三焦通;

郁本病久不解,因服藥雜亂而成,又有郁久而生病者,俱宜升提。如郁在中焦,以蒼朮、川芎開提其氣以升之;如食在氣上,提其氣則食亦自消;痰鬱火邪在下,二便不利者,二陳湯,加升麻、柴胡、川芎、防風以升發之;熱鬱,升陽散火湯;火鬱,火鬱湯主之,當看發在何經,加各經火藥。又五郁治法,見第七卷。

白話文:

氣鬱會導致各種病症,例如心脾腹痛、脅痛、跌撲、癰疽、瘡癤等。濕鬱則容易引起腰腳疝痛等。六郁是指氣、血、痰、食、濕、熱,它們互相影響,導致身體失衡,造成各種疾病。例如氣鬱會生濕,濕鬱會化熱,熱鬱會成痰,痰鬱會阻礙血液流通,血鬱會導致食積不化,形成痞症。因此,治療時需要順氣為先,再根據具體情況降火化痰消積。

對於久病不愈的患者,可以選擇升提之法。例如,氣鬱在中焦,可以服用蒼朮、川芎等藥物來升提氣機;食積在氣上,升提氣機也能幫助消食;痰鬱火邪在下,二便不利者,可以服用二陳湯加升麻、柴胡、川芎、防風等藥物來升發之。熱鬱可以用升陽散火湯治療,火鬱則可以用火鬱湯治療,需要根據發病部位選擇相應的藥物。五郁的詳細治療方法,請參考第七卷。

氣痰滿胸血能食,丹溪治病,氣用四君子湯,血用四物湯,痰用二陳湯,時以六郁湯料參之,此雜病治法總要也。氣鬱胸滿脅痛,脈沉澀,加木香、檳榔、烏藥、蒼朮、川芎,倍香附、砂仁。痰鬱胸滿,動則喘急,起臥怠惰,寸脈沉滑,加南星、香附、栝蔞仁、海石。血鬱四肢無力,能食,小便淋,大便紅,脈沉芤澀,加桃仁、韭汁、牡丹皮。

白話文:

胸悶有痰,食慾尚可,這是丹溪先生治療此類雜病的總綱。氣虛用四君子湯,血虛用四物湯,痰多用二陳湯,並可依情況加入六郁湯藥材。若氣鬱胸悶,脅肋疼痛,脈象沉澀,則加木香、檳榔、烏藥、蒼朮、川芎,並加大劑量香附、砂仁。若痰鬱胸悶,活動則喘不過氣,起居懶散,寸脈沉滑,則加南星、香附、栝蔞仁、海石。若血鬱四肢乏力,食慾尚可,小便不利,大便帶血,脈象沉細而澀,則加桃仁、韭汁、牡丹皮。

食脹濕痛熱目蒙;

二陳湯為主。食鬱噯酸惡食,黃疸鼓脹痞塊,氣口緊盛,加山楂、神麯、麥芽;傷冷食胃脘痛,加草豆蔻、乾薑。濕鬱周身關節走痛,首如物蒙,足重亦然,遇陰寒便發,脈沉濡,加白朮,倍蒼朮。熱鬱目蒙,口乾舌燥,小便淋濁,脈沉數,加黃連,倍山梔、連翹。六郁不言風寒者,風寒鬱則為熱故也。但諸郁挾風,加防風、苦參;挾寒加吳茱、香附、紫蘇。

白話文:

吃了東西就脹、濕氣重導致疼痛、眼睛蒙蒙,可以以二陳湯為主。如果飲食積滯導致噯氣、泛酸、食慾不振,或有黃疸、腹脹、痞塊、氣悶、呼吸急促等症狀,可以加山楂、神麴、麥芽;如果是吃冷食導致胃脘疼痛,則可加草豆蔻、乾薑。如果濕氣困阻導致周身關節疼痛,頭昏沉像戴了東西一樣,足部沉重,遇寒就發作,脈象沉細,可以加白朮,蒼朮加倍。如果熱氣上炎導致眼睛蒙蒙,口乾舌燥,小便淋漓不暢,脈象沉而數,可以加黃連,山梔和連翹加倍。六種鬱證中,不言風寒者,是因為風寒鬱積最終會化為熱。如果各種鬱證夾雜風寒,則應加防風、苦參;夾雜寒邪則應加吳茱萸、香附、紫蘇。

脫營愚者眠食廢,先順後逆,雖不中邪,病從內生,令人飲食無味,神倦肌瘦,名曰脫營。內服交感丹,外用香鹽散,臨臥擦牙。有鬱結在脾,半年不食,或午後發熱,酉戌時退,或煩悶作渴加嘔,或困臥如癡向里,坐亦喜向暗處,婦人經水極少,男子小便點滴,皆憂思氣結。治宜溫膽湯,或二陳湯加參、朮、紅花。

痰火甚者,以痰藥吐之、下之,後用越鞠丸調理。

有志養陰神自充。

白話文:

若人精神不濟,食慾不振,睡眠昏沉,先順著病情發展,後又逆轉,雖然未受外邪侵襲,但病症卻源自內在,導致飲食寡淡,精神疲乏,身體消瘦,稱為脫營。可內服交感丹,外用香鹽散,睡前刷牙。若有鬱結在脾臟,半年不思飲食,或午後發熱,酉戌時分退燒,或煩躁口渴伴隨嘔吐,或昏沉如痴,喜往內側躺,坐著也喜歡躲在陰暗處,婦女經血量極少,男子小便點滴,這些都是憂思氣結所致。治療應以溫膽湯或二陳湯加參、朮、紅花調理。

若痰火旺盛,則需以痰藥將痰吐出或瀉下,之後再用越鞠丸調養。

若有志於養陰,則精神自然充沛。

平人上納下化,水穀滋沛身中,陰氣自生。如失名利之士,有志恢圖,過於勞倦,形氣衰少,穀氣不盛,上焦不行,下脘不通而胃熱,熱熏胸中則內熱。宜養陰降火,三白湯,加陳皮、蒼朮、川芎、山梔、香附、枳殼、甘草,煎熟入薑汁少許,熱服以散其鬱;加當歸、黃柏、沙參,或玄參以養其陰;痰,加貝母;夏,加麥門冬;冬,加補骨脂。蓋當歸隨參補血,白芍隨二術除郁。

白話文:

一般人,體內的精氣能夠上行下達,飲食精華滋養全身,陰氣自然滋生。但如果遇到像失去名利的人,一心想要重振雄風,過於勞累,就會導致精氣衰弱,飲食精華不足,上焦無法運化,下腹部不通暢,進而出現胃熱。熱氣熏蒸胸腔,就會導致內熱。

治療應以滋陰降火為主,可以用三白湯,加上陳皮、蒼朮、川芎、山梔、香附、枳殼、甘草,煎煮後加入少許薑汁,熱服以散解郁氣;再加入當歸、黃柏、沙參,或是玄參來滋養陰氣。如果伴隨痰症,可以加入貝母;夏天則可以加入麥門冬;冬天則可以加入補骨脂。

總之,當歸和沙參可以補血,白芍和二術可以疏肝解郁。

因食冷物,郁遏陽氣於脾土中,多因血虛而得之,故用炒黑山梔解五臟結,益少陰血。若不早治,復恣酒色,癆瘵之由也。

白話文:

因為食用了冰冷的食物,導致體內的陽氣在脾臟中受阻,這通常是因為血氣不足所引發的問題,所以使用炒黑山梔來解開五臟的凝結,滋補陰血。如果不盡早治療,再過度沈溺於酒色,就會成為癆瘵(一種傳染性疾病)的病因。

2. 積熱

積熱三焦審實虛,口乾煩渴大便窒;

實熱,因日服金石炙爆,夜臥熱炕,或火烘衣被,久則蘊積熱毒。在上焦則咽乾口燥而臭,舌糜唇瘡;在中焦則胸滿乾嘔作渴;在臟腑則大小便閉。法當清心解毒,上熱,涼膈散;中熱,調胃承氣湯;下熱,八正散;三焦俱熱,三黃湯、大金花丸。虛熱,因消爍腎水,相火炎上,口燥煩渴,精神短少,心悸自汗,懶於動作,夜臥睡語。

法當降火滋水,三補丸主之,或只清之、潤之而已。

白話文:

三焦積熱,分為實熱和虛熱。實熱是因過度服用金石、炙爆食物、夜臥熱炕、火烘衣被等原因導致熱毒積聚。上焦積熱表現為咽乾口燥、口臭、舌糜唇瘡;中焦積熱表現為胸滿乾嘔、口渴;下焦積熱表現為大小便閉。治療實熱應清心解毒,上焦熱用涼膈散,中焦熱用調胃承氣湯,下焦熱用八正散,三焦俱熱用三黃湯和大金花丸。虛熱是因腎水不足,相火炎上,表現為口燥煩渴、精神短少、心悸自汗、懶於動作、夜臥睡語。治療虛熱應降火滋水,可用三補丸,或只清熱、潤燥即可。

實分氣血清各經,氣分實熱,白虎湯,或敗毒散加荊芥、青皮、白朮;血分實熱,四順清涼飲;氣血俱實熱,洗心散、甘露飲、澤瀉湯。心熱,單瀉心湯;肝熱,瀉青丸;脾熱,瀉黃散;肺熱,瀉白散;腎熱,滋腎丸;小腸熱,導赤散;胃熱,瀉胃湯;大腸熱,瀉白湯;膀胱熱,加味石膏湯。然諸熱皆屬於心,熱甚則能傷陰,宜硃砂安神丸,以清鎮之。

白話文:

身體若實熱,可以分氣血兩方面來看,氣分實熱可用白虎湯,或敗毒散加荊芥、青皮、白朮;血分實熱則用四順清涼飲;氣血都實熱就用洗心散、甘露飲、澤瀉湯。心熱單用瀉心湯;肝熱用瀉青丸;脾熱用瀉黃散;肺熱用瀉白散;腎熱用滋腎丸;小腸熱用導赤散;胃熱用瀉胃湯;大腸熱用瀉白湯;膀胱熱用加味石膏湯。但所有熱症都屬於心火,熱氣太盛會傷陰,所以要服用硃砂安神丸來清熱鎮心。

虛炎升降與滋益;

氣分虛熱,清心蓮子飲,甚者龍腦雞蘇丸,久者,宜升陽以散之,小柴胡湯合四君子湯、升陽益胃湯、變證。或疑補中益氣何以治熱?孰不知熱因熱用,溫能除熱之理。蓋大熱在上,大寒必伏於內,溫能退寒以助地氣。地氣者,在人乃胃之生氣,使真氣旺而邪熱自退。

血分虛熱,四物湯加芩、連、山梔,或為丸服。久則滋陰以降之,秦艽扶羸湯,或古歸耆湯、滋陰降火湯。蒸熱者,加味逍遙散、坎離丸。氣血俱虛熱,升陽滋陰兼用,十全大補湯、人參養榮湯,俱加知母、黃柏。然虛主熱久必脾胃不和,三白湯、參苓白朮散調之。

白話文:

虛火升降需滋補,氣分虛熱可用清心蓮子飲,嚴重者服用龍腦雞蘇丸,時間久了,宜升陽散熱,可用小柴胡湯合四君子湯、升陽益胃湯,根據症狀變化調整。有人會疑惑補中益氣為何能治熱?其實是熱因熱用,溫能除熱的道理。因為大熱在上,大寒必伏於內,溫能退寒以助地氣。地氣,在人體就是胃之生氣,使真氣旺盛,邪熱自然退去。

血分虛熱,可用四物湯加芩、連、山梔,或製成丸劑服用。時間久了,需滋陰降火,可用秦艽扶羸湯,或古方歸耆湯、滋陰降火湯。伴隨蒸熱者,可用加味逍遙散、坎離丸。氣血俱虛熱,需要升陽滋陰兼用,可用十全大補湯、人參養榮湯,並加入知母、黃柏。但虛主熱久必導致脾胃不和,可用三白湯、參苓白朮散調治。

風痰濕熱常相兼,變證多端難執一。

風熱、風甚生熱者,兼治風熱;或熱甚生風者,治其熱而風自消。凡頭目腫痛,眩暈眼昏,目赤耳聾,鼻塞,口燥舌乾,牙宣牙腫,斑疹之類,皆風熱炎上之所為也。初起上攻者,川芎茶調散、至寶丹、四神丹、上清丸;久而下注血衰者,腎氣丸加知母、黃柏,或當歸龍薈丸、四生散。痰熱者,因痰生熱,或因熱生痰。

白話文:

風、痰、濕、熱經常相互交雜,變化多端,很難只針對一種病症治療。如果以風熱為主,風盛則生熱,就應該兼顧治療風熱;如果以熱為主,熱盛則生風,就應該治療熱症,風自然消退。像頭部、眼睛腫痛,頭昏眼花,眼睛紅腫,耳聾,鼻塞,口乾舌燥,牙齦腫痛,出現斑疹等症狀,都是風熱上攻所致。初期上攻的,可以用川芎茶調散、至寶丹、四神丹、上清丸等藥物治療;時間久了,熱氣下注,導致血氣不足的,可以用腎氣丸加知母、黃柏,或者當歸龍薈丸、四生散等藥物治療。痰熱者,可能是痰生熱,也可能是熱生痰。

凡咽痛喉閉,膈噎胸痞,癲狂驚悸,怔忡健忘之類,皆痰火滯中之所為也,小調中湯,大調中湯。濕熱者,因濕生熱,或因熱生濕。凡泄瀉下痢,水腫鼓脹,黃疸,遺精白濁,疝痛腰痛,腳氣之類,皆濕熱下流之所為也,治見各條。丹溪治濕熱,上焦黃芩,虛者天、麥門冬代之;中焦黃連,虛者白朮、茯苓、葛根代之;下焦草龍膽、防己、黃柏,虛者,肥人蒼朮、南星、滑石,瘦人牛膝、檳榔、桃仁、紅花。經曰:治病必求其本。

此風熱、痰熱、濕熱,乃百病之根本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喉嚨痛、呼吸困難、胸悶、癲癇、心悸、心慌、健忘等,都是因為痰火在體內淤積造成的,可以用小調中湯或大調中湯來治療。濕熱則是由於濕氣導致的熱症,或熱症導致的濕氣。例如腹瀉、水腫、黃疸、遺精、白帶、疝痛、腰痛、腳氣等,都是濕熱下流造成的,治療方法要根據具體情況。丹溪先生治療濕熱,上焦用黃芩,虛弱者可用天冬、麥門冬代替;中焦用黃連,虛弱者可用白朮、茯苓、葛根代替;下焦用草龍膽、防己、黃柏,虛弱者,肥胖者用蒼朮、南星、滑石,瘦弱者用牛膝、檳榔、桃仁、紅花。古書上說:治療疾病一定要找到病根。

風熱、痰熱、濕熱,是許多疾病的根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