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內集·卷一 (24)

回本書目錄

內集·卷一 (24)

1. 臟腑

2. 臟腑總論

(先儒嘆世人務窮天地萬物之理,不知一身五臟六腑毛髮筋骨之所在,況醫者乎?)

臟者,藏乎也,藏諸神而精氣流通也;腑者,府庫也,出納轉輸之謂也。臟腑,兄弟也,同氣而異形耳。《素問》曰:五臟者,藏精氣而不瀉,故滿而不能實;六腑者,傳化物而不藏,故實而不能滿。所以然者,水穀入口,則胃實而腸虛。食下,則腸實而胃虛。故曰實而不能滿,滿而不能實也。

《難經》曰:呼出心與肺,吸入腎與肝。呼吸之間,脾受穀味,言心肺在上為陽,肝腎在下為陰,脾居中州,而播敷四臟,以為一身之運斡也。又曰:五臟六腑皆相近,而心肺獨與大腸小腸相遠者何也?經言:心榮肺衛,通行陽氣,故居在上。大小腸傳陰氣而下,故居在下,所以相去而遠也。

觀《素》、《難》所論臟腑,分陰分陽,而脾胃其中之太極矣乎!至於氣血多少,體用上下,亦不可以不知。詩曰:多氣多血經須記,手經大腸足經胃;多氣少血有六經,三焦膽腎心脾肺;多血少氣心胞絡,膀胱小腸肝所異。(病值氣血少者補之,多者損之)《此事難知》曰:天六腑氣表,其體在上,其用在下。

(膽胃膀胱大腸小腸)地五臟血里,其體在下,其用在上。(耳目口鼻)言陰陽互相為用,則天氣左旋而降下,地氣右旋而上升,氣血和,表裡靜,上下通,如天地之泰然,人身其小天地乎?(氣屬陽,象天左旋;血屬陰,象地右旋。血從氣行,其體靜而不動,故氣血如磨形,上轉而西,下安不動。

雖云不動,自有東行之意,以其上動下靜,不得不爾也。)

以聲色臭味常變言之:肝主色,(應春,物皆有色,五色皆肝變化,然不特臟病徵於面也。經言小腸謂赤腸,大腸謂白腸,膽謂青腸,胃謂黃腸,膀胱謂黑腸,言腑病當與色相合也。又言赤脈、青脈、黃脈、白脈、黑脈者,言脈與色亦當相合也。觀色為醫家大務如此),自入為青,入心為赤,入脾為黃,入肺為白,入腎為黑。

假如中風,肝為心邪,則知色當赤也。心主臭,應夏,(火能焦物,五臭皆心所主),自入為焦臭,入肝為臊臭,入脾為香臭,入肺為腥臭,入腎為腐臭。假如心經傷暑,則知其症當惡臭也。脾主味,(應季夏,味自土生,行五味以養五臟者,脾所主也),自入為甘,入肝為酸,入心為苦,入肺為辛,入腎為咸。假如飲食勞倦,以致脾邪入心,則知當喜苦味也。

肺主聲,(應秋,金之有聲也,五聲皆肺所發),自入為悲,(即哭也,金氣肅殺悽慘),入肝為呼,(金勝肝,故發為呼),入心為言,(火剋金,故述為言),入脾為歌,(母見子則樂而歌),入腎為呻,(子見母則嬌而呻吟)假如傷寒肺邪入心,則知當譫言妄語也。

白話文:

(前代的學者感嘆世人只知道鑽研天地萬物的道理,卻不知道自身五臟六腑、毛髮筋骨的位置,更何況是學醫的人呢?)

所謂的「臟」,是指藏匿之意,是儲藏神氣、精氣,使之流通的地方;而「腑」則是倉庫,具有出納轉輸的功能。臟和腑就像兄弟一樣,同出一氣,只是形態不同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五臟是儲藏精氣而不外洩,所以是飽滿但不能充實;六腑是傳送消化食物而不儲藏,所以是充實但不能飽滿。之所以這樣,是因為食物入口後,胃會充實而腸會空虛。食物下行後,腸會充實而胃會空虛。所以說,實而不能滿,滿而不能實。

《難經》說:呼氣時心與肺在作用,吸氣時腎與肝在作用。在呼吸之間,脾會吸收穀物的營養。這說明心肺在上為陽,肝腎在下為陰,脾居於中間,將營養輸佈到其他四臟,以維持全身的運轉。又說:五臟六腑彼此都很接近,為何只有心肺與大腸小腸相隔較遠呢?這是因為心臟的血液和肺部的衛氣,運行陽氣,所以居於上方。大腸小腸傳送陰氣向下,所以居於下方,因此相隔較遠。

綜觀《黃帝內經》和《難經》對於臟腑的論述,將陰陽分開,而脾胃則位於陰陽之中,可以說是太極的中心。至於氣血的多少、身體的運用和上下關係,也是不能不知道的。有詩說:「多氣多血的經脈要記住,手經大腸,足經胃;多氣少血的有六條經脈,是三焦、膽、腎、心、脾、肺;多血少氣的是心包絡、膀胱、小腸、肝。」(如果疾病是因為氣血不足,就要補益;如果氣血過多,就要瀉掉)。《此事難知》這本書說:「天有六腑,氣表於外,它的本體在上,作用在下。(膽、胃、膀胱、大腸、小腸)地有五臟,血藏於內,本體在下,作用在上。(耳、目、口、鼻)這說明陰陽互相作用,就像天氣向左旋轉而下降,地氣向右旋轉而上升,氣血調和,表裡平靜,上下通暢,如同天地的安泰,人身就像一個小天地一樣。(氣屬陽,像天一樣向左旋轉;血屬陰,像地一樣向右旋轉。血跟著氣運行,它的本體是靜止不动的,所以氣血如同磨盤一樣轉動,上方轉動而朝向西,下方安靜不動。雖然說不動,但它有向東運行的意思,因為上動下靜,不得不這樣。)

從聲音、顏色、氣味等常有的變化來說:肝臟主管顏色(應於春天,萬物都有顏色,五種顏色都是肝臟變化而來,但不僅限於疾病表現在臉上。經文說小腸叫赤腸,大腸叫白腸,膽叫青腸,胃叫黃腸,膀胱叫黑腸,這說明腑的疾病應當與顏色相對應。又說赤脈、青脈、黃脈、白脈、黑脈,說明脈象和顏色也應當相對應。由此可知,觀察顏色是醫家的重要任務),它本身呈現青色,入心會變成紅色,入脾會變成黃色,入肺會變成白色,入腎會變成黑色。假如是中風,肝臟會受到心火邪氣影響,那麼臉色就會呈現紅色。心臟主管氣味,應於夏天(火能燒焦物體,五種氣味都是心臟所主),它本身呈現焦臭,入肝會變成臊臭,入脾會變成香臭,入肺會變成腥臭,入腎會變成腐臭。假如心經受到暑邪的傷害,那麼就知道病症會出現惡臭。脾臟主管味道(應於季夏,味道從土中產生,脾臟主管五味以滋養五臟),它本身呈現甘甜味,入肝會變成酸味,入心會變成苦味,入肺會變成辛辣味,入腎會變成鹹味。假如飲食勞累,導致脾邪進入心臟,那麼就知道會喜歡吃苦味。

肺臟主管聲音(應於秋天,金屬有聲音,五種聲音都是肺臟所發),它本身呈現悲傷的聲音(也就是哭聲,金氣肅殺悽慘),入肝會變成呼喊聲(金剋肝,所以發出呼喊),入心會變成說話聲(火剋金,所以說話),入脾會變成歌唱聲(母親看到孩子就會高興地唱歌),入腎會變成呻吟聲(孩子看到母親就會嬌氣地呻吟)。假如是傷寒,肺邪進入心臟,那麼就知道會出現胡言亂語的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