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內集·卷一 (23)
內集·卷一 (23)
1. 十五絡脈
絡穴俱在兩經中間,乃交經過絡之處。十二經絡周流迭運,榮於肢節。另有三絡,陽蹺絡、陰蹺絡、脾之絡是也。此與形色問證出《醫經小學》。
手太陰絡為列缺,手少陰絡即通里,手厥陰絡為內關,手太陽絡支正是,手陽明絡偏歷當,手少陽絡外關位,足太陽絡號飛揚,足陽明絡豐隆議,足少陽絡為光明,足太陰絡公孫寄,足少陰絡名大鐘,足厥陰絡蠡溝配,陽督之絡號長強,陰任絡乃會陰地,脾大絡號稱大包,十五絡穴君須記。
白話文:
這些絡脈穴位都位於兩條經脈之間,是氣血交匯並穿過絡脈的地方。十二條主要的經脈絡脈輪流運行,滋養著我們的四肢和關節。另外還有三條特殊的絡脈,分別是陽蹺絡、陰蹺絡和脾絡。這些理論出自《醫經小學》。
具體來說,手太陰絡的穴位叫列缺,手少陰絡的穴位是通裏,手厥陰絡的穴位是內關,手太陽絡的穴位叫做支正,手陽明絡的穴位是偏歷,手少陽絡的穴位在外關,足太陽絡的穴位名為飛揚,足陽明絡的穴位是豐隆,足少陽絡的穴位為光明,足太陰絡的穴位是公孫,足少陰絡的穴位叫大鐘,足厥陰絡的穴位則是蠡溝。此外,督脈的絡穴叫長強,任脈的絡穴在會陰,脾絡的大絡穴位被稱為大包。這十五個絡穴,你應該要牢記。
2. 奇經八脈
督脈起自下極俞,並於脊裡上風府,過腦額鼻入齦交,為陽脈海都綱要。(督之為言都也。陽脈都會,男子之主。)任脈起於中極底,上腹循喉承漿里,陰脈之海妊所謂。(生養之源,女子之主。衝脈即氣衝,乃胃脈發源。)出胞循脊中,從腹會咽絡口唇,女人成經為血室,脈並少陰之腎經,與任督本於陰會,(督任氣衝)三脈並起而異行。(皆始於氣衝,一原而分三歧。
督脈行背而應乎陽,任脈行腹而應乎陰,衝脈自足至頭,若沖沖而直行於上,為十二經脈之海,總領諸經氣血也。三脈固起於氣衝,氣衝又起胃脈源,知此則知胃氣為本矣。)陽蹺起足之跟里,循外踝上(申脈)入風池,(脈行於背為陽。)陰蹺內踝(照海)循咽嗌,(脈行於腹為陰。
蹺者,捷也。言此脈之行,如足之捷也。)本足陰陽脈別支,諸陰交起陰維脈,發足少陰築賓郄,諸陽會起陽維脈,太陽之郄金門是。(維,持也。陽維,持諸陽;陰維,持諸陰。陰陽不相繼,則悵然失志,不能自收拾主持其身。故陽維病屬表多寒熱,陰維病屬裡多心痛。
陽維所發,別於金門,以陽交為郄,與手足太陽及蹺脈會於肩俞,與手足少陽會於天髎及會肩井,與足少陽會於陽白,上本神、臨泣、正營、腦空,下至風池,與督脈會於風池、啞門。此陽維之脈起於諸陽之交也。陰維之郄曰築賓,與足太陰、厥陰會於府舍、期門,又與任脈會於廉泉、天突。
此陰維起於諸陰之交會也。)帶脈周迴季肋間,(迴繞周身,總束諸脈,果束帶然。起於季肋,即章門脅下,接腰骨之間。)會於維道足少陽,臟腑筋骨髓氣血脈,交相維繫順其常。
此奇經八脈,相連相會,維繫諸經,乃順其常,八脈隆甚,入於八脈,泛溢橫流,卻不還流於諸經,故十二經亦不能拘制。因此受邪蓄熱則為瘡瘍、熱毒,當以砭刺也。經云:腑會中脘穴,臟會章門穴,筋會陽陵泉穴,髓會絕骨穴,血會膈俞穴,骨會大杼穴,脈會太淵穴,氣會膻中穴,此八會之穴也。
白話文:
【奇經八脈】
督脈源自下極俞穴,沿著脊椎內側向上到風府穴,經過腦部、額頭、鼻子,最終進入齦交穴,它被視為陽脈的海洋,是男性生理機能的核心。(督的意思是核心,因為它是所有陽脈的交匯點,對男性特別重要。)
任脈起源於中極底部,向上經過腹部,沿喉嚨到達承漿穴內,它是陰脈的海洋,被稱為孕育生命之源,對女性尤為關鍵。(衝脈即氣衝,源自胃部。)
從子宮開始,沿著脊椎中線,穿過腹部,會合於咽喉,聯繫口脣,對於女性來說,它是月經的通道,與少陰腎經並行,與任脈和督脈在會陰處相交。(督脈、任脈、氣衝脈)這三條脈絡都起源於氣衝,但各自有其不同的運行路徑。(他們都源自氣衝,原本一條,後來分成三個方向。
督脈沿背運行,反映陽性;任脈沿腹運行,反映陰性;衝脈從腳延伸至頭,像一股衝勁一樣直行向上,它是十二經脈的海洋,總管所有的經絡和血液。這三條脈絡都源自氣衝,而氣衝又起源於胃脈,瞭解這一點就知道胃氣是根本了。)
陽蹺脈起始於腳跟,沿外踝上升,進入風池穴,(此脈在背部運行,屬於陽性。)陰蹺脈則起始於內踝,沿咽喉運行,(此脈在腹部運行,屬於陰性。
蹺的意思是迅速,表示這條脈絡的運行就像腳步一樣迅速。)這兩條脈絡分別源自足部的陰脈和陽脈的分支。所有陰脈的交匯點形成陰維脈,起始於足少陰的築賓穴;所有陽脈的交匯點形成陽維脈,起始於太陽之郄金門穴。(維的意思是維持,陽維脈維持所有陽脈,陰維脈維持所有陰脈。如果陰陽不能互相平衡,人就會失去意志力,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。所以,陽維脈的疾病通常表現為表面的寒熱,而陰維脈的疾病則通常伴隨心痛。
陽維脈起始於金門穴,以陽交穴為郄穴,與手足太陽脈以及蹺脈在肩俞穴會合,與手足少陽脈在天髎穴和肩井穴會合,與足少陽脈在陽白穴會合,向上到本神穴、臨泣穴、正營穴、腦空穴,向下到風池穴,與督脈在風池穴和啞門穴會合。這是陽維脈起始於所有陽脈的交匯點。陰維脈的郄穴是築賓穴,與足太陰脈和厥陰脈在府舍穴和期門穴會合,又與任脈在廉泉穴和天突穴會合。這是陰維脈起始於所有陰脈的交匯點。)
帶脈環繞腰部,(環繞全身,總束所有脈絡,就像束帶一樣。起始於腰部,即章門穴的脅下,靠近腰骨。)與維道穴的足少陽脈會合,把臟腑、筋骨、髓質、氣血和脈絡緊密地連接在一起。
這八條奇經脈絡相互連接,相互影響,把所有脈絡連接在一起,使它們能正常運行。如果這八條脈絡的功能過度亢奮,其能量就會泛濫橫流,不會再回流到其他脈絡,這樣十二條經脈也就無法控制這些能量。因此,當邪氣和熱毒侵入,就可能導致皮膚潰爛、熱毒等問題,這時候,針灸治療就非常必要。經典中提到:腑會於中脘穴,臟會於章門穴,筋會於陽陵泉穴,髓會於絕骨穴,血會於膈俞穴,骨會於大杼穴,脈會於太淵穴,氣會於膻中穴,這些就是八個重要的穴位。
3. 奇經主病
奇經病非自生,蓋因諸經溢出而流入之也。
陽維之病苦寒熱,陰維之病苦心痛。陽蹺之病,陽急而狂奔;陰蹺之病,陰急而足直。沖病則氣逆而裡急,督病則脊強而折厥,任病則男疝而女帶瘕,帶病則腹脹滿而腰溶溶,其衝任二經,是又婦人乳血月候之所從出。(男女之異,正在此處。)奇經之脈其如是乎!
白話文:
奇經的疾病並不是自行產生的,而是因為身體其他經絡的氣血過剩,溢出後流入奇經所導致的。
陽維脈生病時,會感到寒熱交錯的痛苦。陰維脈生病時,會感到心痛的困擾。陽蹺脈生病時,陽氣過盛會使人焦躁不安,甚至出現狂奔的行為;陰蹺脈生病時,陰氣過緊會使腳部僵直。衝脈生病時,會出現氣逆和腹部緊迫的症狀。督脈生病時,會使脊椎變得僵硬,甚至有折斷或昏厥的風險。任脈生病時,男性可能患有疝氣,女性則可能有帶下或瘤腫的問題。帶脈生病時,腹部會感到脹滿,腰部會有鬆弛無力的感覺。其中,衝脈和任脈這兩條經脈,更是婦女子宮和乳房血液循環及月經週期調節的關鍵。(男女之間的差異,正是在這裡體現出來的。)奇經的脈絡就是這樣的情形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