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內集·卷一 (21)

回本書目錄

內集·卷一 (21)

1. 經穴起止

石門,又名丹田,臍下兩寸。針五分,灸二七狀,至一百狀止,惟女人灸之絕產。主大便閉塞氣結,心腹堅滿痛引陰中,不得小便並小腹中拘急,暴痛汗出並水氣行皮中,小腹皮敦敦然,或小便黃赤,氣滿不欲食,谷入不化,嘔吐,賁豚氣上入小腹,疝氣遊行五臟,繞臍疝痛,沖胸不得息。

氣海,臍下一寸半。針一寸二分,灸三十壯,年高者灸一百壯。主臟氣虛憊,一切氣疾,小腹疝氣遊行五臟,腹中切痛,冷氣衝心,驚不得臥,婦人惡露不止,繞臍疼痛,氣結成塊,狀如覆杯,小便赤澀。

陰交,臍下一寸。針八分,日灸三七壯,至七百壯止。主臍下熱,水氣痛狀如刀攪,作塊狀如覆杯,婦人月水不調,崩中帶下,或因產後惡露不止,繞臍冷痛,臍下寒疝㽲痛。

神闕,即臍中央。禁針,灸百壯,小兒灸五壯至七壯。主腹大繞臍疼痛,水腫鼓脹,腸中雷鳴,狀如水聲,久冷虛憊,泄利不止及小兒奶利不絕。

水分,鳩尾下六寸。禁針,日灸七壯,至四百止;若是水腫,宜針入一寸,灸之大良。主水腫腹脹,腹痛堅硬,繞臍沖胸不得息、

下脘,鳩尾下五寸。針一寸,日灸二七壯,至二百壯止。主腹胃不調,不能食,腸堅腹痛,胃脹癖塊,脈厥厥動,日漸羸瘦,穀食不化。

建里,鳩尾下四寸。針六分,禁灸。

中脘,鳩尾下三寸。針一寸二分,日灸二七壯,累灸至一百壯止。主頭熱目黃,鼻鼽衄,背與心相引而痛,停水喘脹、脅下堅痛,寒中傷飽,飲食不化,腹熱喜渴,多涎有蛔,腹脹便堅,翻胃霍亂,心痛,熱溫痎瘧,天行傷寒,或因讀書得賁豚氣,心悶伏梁氣如覆杯,憂思損傷,氣積腹中甚痛,作膿腫,往來上下,疝氣衝胸,冒死不知人。

上脘,鳩尾下二寸。針八分,日灸二七壯,至一百壯止,不瘥更倍之。主心中煩熱,脹滿不能食,霍亂吐利,心痛不得臥,心風,驚悸,悶噦,伏梁氣,賁豚氣,風癇,熱病身熱汗不出,三蟲,多涎。

巨闕,鳩尾下一寸。針一寸二分,日灸七壯,至四十九壯止。主心中煩悶,熱病,胸中痰飲,息賁唾血,風顛浪言或作馬鳴,不食無力,數種心痛,蟲痛,蠱毒,霍亂不識人及腹滿,暴痛汗出,手臂不舉。

鳩尾,臆前蔽骨下五分,無蔽骨者從歧骨際下行一寸取之,言其骨垂下如鳩尾之形也。禁用針灸。以上腹部中行,俱正立取之。

中庭,鳩尾上一寸,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。針三分,灸五壯。主胸脅支滿,嘔逆,飲食不下。

膻中,玉堂下一寸六分陷中,橫直兩乳中間。不宜針,灸七壯,至四十九壯止。主肺癰咳嗽上氣,唾膿不食,胸中氣滿如塞。

玉堂,紫宮下一寸六分陷中。針三分,灸五壯。主胸滿喘息,膺骨痛,嘔逆上氣煩心,嘔吐寒痰。

白話文:

經穴起止

石門穴,又名丹田,位於肚臍下兩寸處。針刺深度五分,艾灸二七壯(十四壯),最多灸至一百壯,唯獨婦女灸療後可能導致絕育。主治大便秘結、氣血瘀滯、心腹脹滿疼痛牽引至陰部、小便不通暢伴隨小腹拘急疼痛、突然劇烈疼痛伴隨出汗以及水腫、小腹皮膚腫脹、小便黃赤、氣脹不想吃東西、進食後食物無法消化、嘔吐、胃氣上逆至小腹、疝氣遊走五臟、繞臍疝痛、氣衝胸部無法呼吸。

氣海穴,位於肚臍下一寸半處。針刺深度一寸二分,艾灸三十壯,老年人可灸至一百壯。主治臟腑氣虛衰弱、各種氣病、小腹疝氣遊走五臟、腹部劇烈疼痛、寒氣衝擊心臟、驚恐不安無法入睡、婦女惡露不止、繞臍疼痛、氣結成塊狀如覆杯、小便赤澀。

陰交穴,位於肚臍下一寸處。針刺深度八分,每日艾灸三七壯(二十一壯),最多灸至七百壯。主治肚臍下熱痛、水腫疼痛如刀割般、疼痛部位腫塊狀如覆杯、婦女月經不調、崩漏帶下、產後惡露不止、繞臍冷痛、肚臍下寒疝疼痛。

神闕穴,即肚臍中央。禁針,艾灸一百壯,小兒灸五至七壯。主治腹部膨脹繞臍疼痛、水腫脹滿、腸鳴如水聲、久病體虛衰弱、腹瀉不止以及小兒奶瀉不止。

水分穴,位於鳩尾穴下六寸處。禁針,每日艾灸七壯,最多灸至四百壯;若是水腫,可以針刺一寸深,艾灸效果更好。主治水腫腹脹、腹痛堅硬、繞臍疼痛衝擊胸部無法呼吸。

下脘穴,位於鳩尾穴下五寸處。針刺深度一寸,每日艾灸二七壯(十四壯),最多灸至二百壯。主治腹部胃部不適、不能進食、腸道堅硬腹痛、胃脹有硬塊、脈搏微弱跳動、日漸消瘦、食物無法消化。

建里穴,位於鳩尾穴下四寸處。針刺深度六分,禁灸。

中脘穴,位於鳩尾穴下三寸處。針刺深度一寸二分,每日艾灸二七壯(十四壯),累計艾灸至一百壯。主治頭熱目黃、鼻塞流鼻血、背部與心臟相連處疼痛、水腫喘脹、脅肋下堅硬疼痛、寒邪侵犯飽食後不適、飲食不化、腹熱口渴、唾液過多伴隨蛔蟲、腹脹便秘、嘔吐腹瀉、心痛、熱性瘧疾、流行性感冒、因讀書而導致胃氣上逆、心悶氣滯如覆杯、憂思過度損傷身體、氣滯積聚腹部疼痛劇烈、形成膿腫、疼痛遊走於上下腹部、疝氣衝擊胸部、危及生命神志不清。

上脘穴,位於鳩尾穴下二寸處。針刺深度八分,每日艾灸二七壯(十四壯),最多灸至一百壯,若療效不佳可加倍。主治心中煩熱、脹滿不能進食、嘔吐腹瀉、心痛無法平躺、心風、驚悸、胸悶呃逆、胃氣上逆、賁門氣逆、風癇、熱病身熱汗不出、腸胃寄生蟲、唾液過多。

巨闕穴,位於鳩尾穴下一寸處。針刺深度一寸二分,每日艾灸七壯,最多灸至四十九壯。主治心中煩悶、熱病、胸中痰飲、嘔血、精神錯亂胡言亂語甚至像馬叫一樣、不想吃東西體力虛弱、多種心痛、蟲痛、蠱毒、嘔吐腹瀉神志不清以及腹部脹滿、突然劇烈疼痛伴隨出汗、手臂抬不起來。

鳩尾穴,位於胸骨下端(劍突)下五分處,無劍突者從歧骨(胸骨柄與胸骨體相連處)下緣往下量一寸取穴,因其形狀像鴿子尾巴而得名。禁用針灸。以上腹部穴位,皆需患者正立取穴。

中庭穴,位於鳩尾穴上一寸,膻中穴下一寸六分處的凹陷中。針刺深度三分,艾灸五壯。主治胸脅部脹滿、嘔逆、飲食不下。

膻中穴,位於玉堂穴下一寸六分處的凹陷中,兩乳頭之間的正中。不宜針刺,艾灸七壯,最多灸至四十九壯。主治肺癰咳嗽氣喘、咳膿血不能進食、胸中氣脹如塞住一般。

玉堂穴,位於紫宮穴下一寸六分處的凹陷中。針刺深度三分,艾灸五壯。主治胸部脹滿氣喘、胸骨疼痛、嘔逆上氣煩躁不安、嘔吐寒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