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四 (4)
外集·卷四 (4)
1. 火
火因內外分虛實。
外因邪郁經絡,積熱臟腑,此為有餘之火;內因飲食情欲,氣盛似火,此為有餘中不足,陰虛火動,乃不足之火。大要以脈弦數無力為虛火,實大有力為實火。
性暴無常主病多;
火病死人甚暴,變化無常,一動便傷元氣,偏勝移害他經。《內經》病機十九條而屬火者五,劉河間推廣五運為病,屬肝者,諸風之火;屬脾胃者,諸濕痰火;屬心肺者,諸熱實火;屬腎者,諸虛之火;散於各經,浮游之火;入氣分,無根之火;入血分,消陰伏火。故曰諸病尋痰火,痰火生異證。
實火渴閉熱無間,實火內外皆熱,口渴,日夜潮熱,大、小便閉。
白話文:
火氣的形成可以分為內外兩種,並且又分虛實。
外因是邪氣鬱結經絡,積熱臟腑,這屬於有餘之火;內因是飲食、情慾過度,導致氣盛似火,這屬於有餘中不足,也稱為陰虛火動,屬於不足之火。總體來說,脈象弦數無力,就代表虛火;脈象實大有力,就代表實火。
火氣旺盛,性格暴躁無常,容易生病;
火病致死速度很快,變化多端,一發病就傷元氣,而且火氣過盛還會影響其他經絡。《內經》中列舉了十九種病機,其中五種與火氣相關,劉河間進一步推廣五運學說,認為:肝臟與風火相關;脾胃與濕痰火相關;心肺與熱實火相關;腎臟與虛火相關;散佈於各經絡的是浮游之火;侵入氣分的是無根之火;侵入血分的是消陰伏火。所以說,各種疾病都與痰火有關,痰火會導致各種不同的病症。
實火會出現口渴、便秘、熱症等症狀,且無論白天黑夜都會發熱。
虛熱有間口無何;
虛火潮熱有間,口燥不渴。
瀉實補虛升且降,實火,因外感邪郁在表者,九味羌活湯;半表裡,小柴胡湯;入里,大承氣湯;燥渴,白虎湯;因金石炙爆者,黃連解毒湯、防風當歸飲、三黃丸、大金花丸;狂者,黑奴丸。虛火氣虛火盛,因勞倦傷胃,無力身熱,宜保元湯,補中益氣湯加芍藥、黃柏,或四君子湯滲之。
白話文:
虛熱症狀有時候發熱,口乾卻不渴,這屬於虛火,可能是因勞累傷胃,體力虛弱導致。針對虛火,可以採用補虛瀉實的方法,升降並行。如果是因為外感邪氣郁在體表引起的實火,可以用九味羌活湯;如果邪氣半表半裡,可以用小柴胡湯;如果邪氣入裡,可以用大承氣湯;如果口乾舌燥,可以用白虎湯;如果因金石炙爆引起的實火,可以用黃連解毒湯、防風當歸飲、三黃丸、大金花丸;如果出現狂躁,可以用黑奴丸。對於虛火,還可以根據體虛程度,用保元湯、補中益氣湯加芍藥、黃柏,或四君子湯進行調理。
如大病及吐瀉後,身熱如焚,命門脈脫,為陽衰之病,宜以辛熱溫養其火,則熱自退,附子理中湯、霹靂散主之。血虛火動,因傷色欲,午後發熱,宜四物湯、滋陰降火湯、加味逍遙散、腎氣丸、人中白散;若腎水受傷,生地、玄參煎膏主之;相火旺甚,氣從臍下起者,正氣湯、坎離丸;如氣從湧泉穴起入腹者,虛極難治,四物湯加白馬脛骨,降陰火以代芩、連,或人中黃亦好。外用附子末,津調塗足心。
白話文:
在治療大病或者嘔吐拉肚子後,身體熱得像火燒一樣,這是因為生命之火衰弱所致的病症,應該使用辛熱的藥物來滋養這股火,熱就會退去。對於這種情況,可以使用「附子理中湯」、「霹靂散」來治療。
如果是因為血液虛弱而引發的內火,通常會因為傷害到性慾所引起,下午時分會有發熱的情況,可以使用「四物湯」、「滋陰降火湯」、「加味逍遙散」、「腎氣丸」、「人中白散」等來治療。如果腎水受到損傷,可以使用生地和「玄參煎」來治療。
如果相火特別旺盛,導致腹部以下的氣息上沖,可以使用「正氣湯」、「坎離丸」來治療。如果氣息從腳底的湧泉穴上沖到腹部,這是非常難以治療的情況,可以使用「四物湯」加上白馬脛骨,來降服陰火,代替黃芩和黃連,或者使用「人中黃」也是一個好的選擇。
外用部分,可以使用「附子」研磨後調和唾液塗抹在腳心。
亦有濕熱鬱者,飲食鬱火,因內傷生冷及飲食不化,抑遏陽氣於脾土,四肢熱如燎,以升散之劑發之,升陽散火湯、火鬱湯、瀉陰火升陽湯。七情五志火起,宜隨各經調之。大怒火起於肝,則手掉目眩,清肝湯加龍膽草,古茱連丸;醉飽火起於胃,則痞塞腫滿,瀉黃散、戊己丸、單石膏丸;悲哀火起於肺,則氣上賁郁,瀉白散加黃芩、葶藶,單黃芩丸,單苦參丸;房勞火動於腎,則骨蒸潮熱,大補陰丸、滋腎丸、單黃柏丸;心火,輕則煩熱痛癢,單瀉心湯,重則自焚面青,發躁,脈絕暴死,故曰五志之火,動極不治。總論虛火可補,實火可瀉;輕者可降,重者從其性而升之。
白話文:
如果体内有湿热郁结,可能是因为饮食生火,或者因为内伤吃生冷食物、饮食难以消化,导致阳气被抑制在脾土,造成四肢发热,可以用升散的药剂来疏通它,例如升阳散火汤、火郁汤、泻阴火升阳汤。如果是因为七情五志导致的内火,就要根据不同的经络来调理。大怒引起的肝火,会造成手抖头晕,可以用清肝汤加龙胆草,或使用古方茱连丸;醉酒或吃饱引起的胃火,会造成胸闷腹胀,可以用泻黄散、戊己丸或单用石膏丸;悲哀引起的肺火,会造成气往上冲,可以用泻白散加黄芩、葶藶,或单用黄芩丸、苦参丸;房劳引起的肾火,会造成骨蒸潮热,可以用大补阴丸、滋肾丸或单用黄柏丸;心火轻则表现为烦躁、疼痛、瘙痒,可以用单用泻心汤,重则会自焚、面色青紫、狂躁,甚至脉搏消失而暴死,所以说五志之火,一旦失控就难以治疗。总的来说,虚火可以用补药治疗,实火可以用泻药治疗;轻微的可以用降火药治疗,严重的则要根据火性来选择升散之剂。
君火正治,可以濕伏,可以水滅,可以直折;相火反治,不可以水濕折,惟從其性而伏之。即如實火發狂,宜三黃、硝黃正治;虛火發狂,先與薑湯,然後補陰,其火自降。凡火盛不可猛用涼藥,必酒炒過,或兼溫散甘緩。又有可發汗者,風寒生冷郁也。
君相民皆靜且和。
五行惟火有二,心為君火,一身之主;腎為相火,遊行於身,常寄肝膽胞絡三焦之間。又膀胱為民火,亦屬於腎,此皆天賦不可無者。若五志之火,則由於人,是以內傷火多,外感火少,噫!火不妄動,動由於心。靜之一字,其心中之水乎!
白話文:
火氣旺盛,可以用濕氣壓制,可以用水來滅火,也可以直接壓制;但虛火則不能用水濕或直接壓制,只能順著它的特性,慢慢地將其壓下去。就比如實火導致發狂,可以用三黃、硝黃來治療;虛火導致發狂,則要先用薑湯驅寒,然後再補益陰氣,火氣自然會下降。凡是火氣旺盛,不可用過於涼性的藥物,要用酒炒過,或者配合溫散甘緩的藥物。還有一些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例如風寒引起的身體寒涼和氣鬱。
君火、相火、民火,都要保持靜止平和。
五行之中,只有火有兩種,心火為君火,是全身的主宰;腎火為相火,在全身遊走,經常依附在肝膽、胞絡、三焦之間。膀胱火為民火,也屬於腎火,這些都是天賦的,不可缺少。至於五志之火,則是由於人的情緒引起,所以內傷引起的火氣較多,外感引起的火氣較少。唉!火氣不能亂動,動起來是因為心火。靜止這個字,正是心中之水啊!
2. 調理脾胃
調理脾胃濕與熱
脾性濕,主乎血,陰也;胃火化,主乎氣,陽也。太濕則氣滯,太乾則血燥,濕熱調停則能食能化,而氣血生旺。苟或寒濕傷脾,則停飲難化,或不思食;燥熱傷胃,則停食不消,或善食而瘦。由是脾胃不和,交相為病,胃變為寒,脾變為熱。大概以脈浮緩而遲,或帶緊為寒濕;脈浮緩而實,或細而數為燥熱。又肥人多濕,瘦人多熱,更參以飲食厚薄可也。
且按心口疼不疼,勞傷,手按心口不痛;食傷,手按心口刺痛。
食傷初寒久則熱,勞倦初熱久寒生。
勞倦傷,初起熱中,宜甘溫補中;久變寒中,宜辛熱溫中。飲食傷,初起寒濕,宜辛燥消導;久為濕熱,宜辛甘苦寒潤之。
白話文:
脾胃是人體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,脾主濕,屬陰性,負責運化水液和血液;胃主火,屬陽性,負責消化食物。如果脾濕過重,就會導致氣滯,影響消化吸收;如果胃火過旺,就會導致血燥,消耗津液。只有脾胃濕熱平衡,才能正常消化食物,氣血旺盛。
如果寒濕傷脾,就會導致停飲難化,甚至不思飲食;如果燥熱傷胃,就會導致停食不消,即使食慾很好,也會消瘦。久而久之,脾胃失調,互相影響,胃變得寒涼,脾變得燥熱。
觀察脈象,可以判斷脾胃寒熱:脈浮緩而遲,或帶緊,則為寒濕;脈浮緩而實,或細而數,則為燥熱。此外,肥胖的人多濕,瘦弱的人多熱,飲食習慣也會影響脾胃的寒熱狀態。
另外,心口疼痛也與脾胃寒熱有關。勞累引起的疼痛,按壓心口不痛;飲食不當引起的疼痛,按壓心口會感到刺痛。
飲食不當引起的疼痛,初期是寒濕,宜用辛燥之品消導;久而久之,會變成濕熱,宜用辛甘苦寒潤之品治療。勞累引起的疼痛,初期是熱中,宜用甘溫之品補中;久而久之,會變成寒中,宜用辛熱之品溫中。
熱病(胸多)火痰(眩)暈吐(足)
痿(或大便閉),濕病腫脹瀉難停;消補清熱與燥濕,勞傷元氣不足,宜補益;食傷邪氣有餘,宜消導;勞役飲食俱傷,補益消導兼行。其中或兼清熱,或兼燥濕痰。補劑,補中益氣湯主之。消導停食,枳梗二陳湯加山楂、麥芽,枳朮丸。停飲,胃苓湯加半夏,化痰丸。清熱,小調中湯、橘皮竹茹湯、凝神散、三黃枳朮丸、保和丸。
白話文:
熱病伴隨胸悶、火痰、頭暈、嘔吐、肢體無力或便秘,濕病則出現腫脹、腹瀉不止。治療上需要根據情況分別進行清熱、燥濕、補益、消導等調理。如果元氣不足,宜補益;如果食積邪氣過盛,宜消導;如果勞役飲食俱傷,則需兼顧補益和消導。此外,還需根據病情需要,加入清熱或燥濕化痰的藥物。補益方可用補中益氣湯;消導停食方可用枳梗二陳湯加山楂、麥芽,或枳朮丸;停飲方可用胃苓湯加半夏,或化痰丸;清熱方可用小調中湯、橘皮竹茹湯、凝神散、三黃枳朮丸、保和丸。
燥濕,二陳湯、六君子湯、理中湯、生胃丹、單蒼朮膏。
乘勝虛實脈堪憑。
脾胃為五臟主,風寒暑濕燥五氣偏勝,亦能損傷。假令脈弦,風邪所勝,胃風湯、黃耆建中湯、三白湯;脈洪,熱邪所乘,瀉黃散、清胃散、調胃承氣湯;脈澀,燥邪所乘,八珍湯、錢氏白朮散;脈沉細,寒邪所乘,益黃散、人參養胃湯丸、附子理中湯丸、補真丸;脈緩濡無力,或時隱伏,正氣虛而損也,四君子湯、參苓白朮散,脈緩太過,濕邪自甚也,平胃散。
白話文:
脾胃是五臟之主,容易受到風寒暑濕燥五種氣候的影響而受損。如果出現燥濕症狀,可以服用二陳湯、六君子湯、理中湯、生胃丹、蒼朮膏等藥物。
判斷脾胃虛實要看脈象。脈弦代表風邪所勝,可以服用胃風湯、黃耆建中湯、三白湯;脈洪代表熱邪所乘,可以服用瀉黃散、清胃散、調胃承氣湯;脈澀代表燥邪所乘,可以服用八珍湯、白朮散;脈沉細代表寒邪所乘,可以服用益黃散、人參養胃湯丸、附子理中湯丸、補真丸;脈緩濡無力或時隱伏代表正氣虛損,可以服用四君子湯、參苓白朮散;脈緩太過代表濕邪過盛,可以服用平胃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