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內集·卷一 (19)
內集·卷一 (19)
1. 經穴起止
期門,不容外一寸半,乳下二肋端。針七分,灸五壯。主胸中熱,脅脹,心痛,氣短,喜酸,腹大堅、小腹尤大,小便難,陰下縱,賁豚上下,霍亂泄注,大喘,婦人產余疾。
督脈中行二十七,長強腰俞陽關密,命門懸樞接脊中,筋縮至陽靈臺逸,神道身柱陶道長,大椎平肩二十一,啞門風府腦戶深,強間後頂百會率,前頂囟會上星圓,神庭素髎水溝窟,兌端開口唇中央,齦交唇內任督畢。
督脈二十七穴。背部中行,屬陽。
長強,背脊骶尾骨下陷中。跊坐地上取之。針二分,日灸三十壯,至二百壯止,慎房事。此痔根本。忌冷。主心痛,腸風下血,五痔,疳蝕,小兒脫肛瀉血,秋深不較,驚癇瘛瘲,吐注驚恐,失精,目昏頭重,洞泄,腰脊強痛,寒痓,癲疾。
腰俞,二十一節。針二分,灸七壯,至四十九壯止。忌房事。主汗不出,足清不仁,腰脊強,溫瘧痎瘧。
陽關,十六節。針五分,灸三壯。主脛痹不仁。
命門,十四節。針五分,灸三壯。主頭痛如破,身熱如火,汗不出,瘛瘲裡急,腰腹引痛。
懸樞,十三節。針三分,灸三壯。主腰脊不得屈伸,腹中上下積氣,水穀不化,下痢。十二節名接脊,十節名中柱,《明堂》不載。
脊中,十一節。禁針灸。誤用令人傴僂。
筋縮,九節。針五分,灸三壯。主驚癇狂走癲疾脊急強,目轉上垂。
至陽,七節。針五分,灸三壯。主脛酸,四肢重痛,怒氣難言。
靈臺,六節。禁針,灸五壯。主熱病溫瘧汗不出。
神道,五節。禁針,灸三壯。主腰脊急強,痎瘧,恍惚,悲愁健忘,驚悸,寒熱往來,熱喘,目昏頭痛。
身柱,三節。針五分,灸五壯。主癲疾,瘛瘲,怒欲殺人,胸熱口乾,煩渴喘息,頭痛,吐而不出。
陶道,一節。針五分,灸五壯。主頭重目眩,灑淅寒熱,頭痛脊強,項如拔,目昏如脫。
大椎,一椎上平肩節中。針五分,灸七壯,至四十九壯止。主五勞七傷,溫瘧、痎瘧,痓,背膊悶,項強不得回顧,傷寒熱盛煩嘔,風勞食氣。以上背部中行,每節歧骨空中,俱俯而取之。
啞門,項後入髮際五分宛宛中。針入四分,禁灸。
風府,腦戶下一寸半大筋內。針四分,禁灸。二穴誤灸令人啞。
腦戶,強間下一寸半枕骨上。針三分,禁灸。
強間,後頂下一寸半。針三分,灸七壯。主頭如針刺、項如拔,瘛瘲,癲癇心煩吐涎沫發無時。
後頂,百會下一寸半。針四分,灸五壯。主風眩,目視䀮䀮,顱上痛頂,惡風寒,諸陽之熱逆,癲疾,嘔。
百會,前頂上一寸半,頭頂中心旋毛中。針三分,灸百五十壯,即停三五日訖。繞四圍以三稜針刺令出血,以井花水淋之,令氣宣通。頻灸拔氣上升,令人眼暗。主脫肛,風癇,青風心風,角弓反張,羊鳴多哭,言語不擇,發時即死,吐沫,心中熱悶,頭風多睡,心煩,驚悸健忘,飲食無味,飲酒面赤,頭重鼻塞,目泣出,耳鳴聾。
白話文:
經穴起止
期門穴位於不容穴外側一寸半,乳房下方第二根肋骨的末端。針刺深度七分,艾灸五壯。主治胸中煩熱、脅肋脹痛、心痛、氣短、喜愛酸味食物、腹部膨脹堅硬(尤其小腹部)、小便困難、陰部腫脹、呃逆、霍亂洩瀉、喘息、婦女產後病症。
督脈共有二十七個穴位,沿著脊柱中線而行,屬於陽經。
長強穴位於脊柱骶尾骨下陷處。取穴時需採坐姿。針刺深度二分,每日艾灸三十壯至二百壯,灸後需謹慎房事。此穴為痔瘡的根本穴位,忌食寒涼食物。主治心痛、腸風下血、五痔、疳蝕、小兒脫肛出血、秋季疾病(秋深不較,指秋令病症),驚癇、瘛瘲、嘔吐、驚恐、遺精、目昏頭重、洩瀉、腰脊強痛、寒疝、癲癇。
腰俞穴位於脊柱第二十一椎骨旁開。針刺深度二分,艾灸七壯至四十九壯,忌房事。主治汗不出、足部麻木不仁、腰脊強痛、溫瘧、痎瘧。
陽關穴位於脊柱第十六椎骨旁開。針刺深度五分,艾灸三壯。主治脛部痹痛麻木。
命門穴位於脊柱第十四椎骨旁開。針刺深度五分,艾灸三壯。主治頭痛如裂,身熱如火,汗不出,瘛瘲,裡急腹痛,腰腹牽引痛。
懸樞穴位於脊柱第十三椎骨旁開。針刺深度三分,艾灸三壯。主治腰脊不能屈伸,腹部上下積氣,水穀不化,下痢。第十二椎骨至第十六椎骨之間又稱接脊,第十至第十四椎骨之間又稱中柱,《明堂》經書中未記載。
脊中穴位於脊柱第十一椎骨旁開。禁針灸,誤用會導致駝背。
筋縮穴位於脊柱第九椎骨旁開。針刺深度五分,艾灸三壯。主治驚癇、狂躁、癲癇、脊背強直,眼球上翻下垂。
至陽穴位於脊柱第七椎骨旁開。針刺深度五分,艾灸三壯。主治脛部酸痛,四肢沉重疼痛,怒氣難抒。
靈臺穴位於脊柱第六椎骨旁開。禁針,艾灸五壯。主治熱病、溫瘧、汗不出。
神道穴位於脊柱第五椎骨旁開。禁針,艾灸三壯。主治腰脊強痛、痎瘧、神志恍惚、悲愁健忘、驚悸、寒熱往來、熱喘、目昏頭痛。
身柱穴位於脊柱第三椎骨旁開。針刺深度五分,艾灸五壯。主治癲癇、瘛瘲、暴怒欲殺人、胸熱口乾、煩渴喘息、頭痛、嘔吐不能排出。
陶道穴位於脊柱第一椎骨旁開。針刺深度五分,艾灸五壯。主治頭重目眩、寒熱往來、頭痛、脊強、項強如拔,目昏如脫。
大椎穴位於第一頸椎棘突下,平肩胛骨之間。針刺深度五分,艾灸七壯至四十九壯。主治五勞七傷、溫瘧、痎瘧、痓、背部悶痛、項強不能回顧、傷寒熱盛煩嘔、風勞食滯。以上背部穴位均位於脊柱中線,每節椎骨棘突下,皆應俯臥取穴。
啞門穴位於項後髮際下五分處,肌肉凹陷處。針刺深度四分,禁灸。
風府穴位於腦戶穴下約一寸半,大筋內側。針刺深度四分,禁灸。啞門、風府二穴誤灸會導致聲音嘶啞。
腦戶穴位於強間穴下約一寸半,枕骨之上。針刺深度三分,禁灸。
強間穴位於後頂穴下約一寸半。針刺深度三分,艾灸七壯。主治頭痛如針刺,項強如拔,瘛瘲、癲癇、心煩、吐涎沫,發病時間不定。
後頂穴位於百會穴下約一寸半。針刺深度四分,艾灸五壯。主治眩暈、視物模糊、顱頂痛、惡風寒、陽熱逆盛、癲癇、嘔吐。
百會穴位於前髮際上約一寸半,頭頂正中旋毛處。針刺深度三分,艾灸一百五十壯,然後停灸三到五天。再用三稜針在穴位周圍刺血,用井花水淋洗,使氣血宣通。頻頻艾灸會使氣上升,導致眼睛昏暗。主治脫肛、風癇、青風、心風、角弓反張、羊鳴樣哭聲、言語錯亂、發病即死、吐沫、心中煩悶、頭痛嗜睡、心煩、驚悸健忘、飲食無味、飲酒面赤、頭重鼻塞、流淚、耳鳴耳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