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四 (2)
外集·卷四 (2)
1. 寒
中寒無汗肢僵仆,傷寒循經漸入,中寒不問冬夏,或當風取涼,或坐地受冷,肅殺之氣自皮膚卒於臟腑。昏倒,四肢拘攣強直厥冷,與中風相似,牙緊,四肢不動為異耳。急用蔥餅熨臍,並灸氣海,手足溫暖則生。如極冷唇青,厥逆無脈,舌卷囊縮者,須臾即死。
急分三陰暖下元;
倉卒難分經絡,急煎姜附理中救之。次審,中脘疼痛,中太陰者,理中湯;脈沉足冷,中少陰者,四逆湯加吳萸,或臍腹疼痛,五積散加吳萸;小腹疼痛,中厥陰者,當歸四逆湯加吳萸或五味子。如陰盛煩躁,熱藥冷飲,或加些涼藥為引,溫中散冷,補暖下元,陽氣復而寒自消矣。切忌吐下。方兼補血者,寒泣血故也。
白話文:
如果身體內部寒氣過盛,沒有汗,四肢僵硬無力,甚至昏倒,這可能是傷寒之氣循經絡逐漸入侵所致。中寒不分季節,可能是因為吹風受涼,或者坐在地面受寒,寒氣從皮膚入侵到臟腑,造成昏迷,四肢僵硬冰涼,這跟中風很像,但中風不會牙關緊閉,四肢完全無法動彈。要趕緊用蔥餅熱敷肚臍,同時灸氣海穴,等手腳溫暖起來就沒事了。如果人極度冰冷,嘴唇發青,四肢厥冷,沒有脈搏,舌頭捲縮,很快就會死亡。
要趕快分清是哪條陰經受寒,用溫熱的藥物溫暖下焦。如果一時無法判斷是哪條經絡受寒,就趕緊用生薑、附子煎成的理中湯來救治。接著要仔細判斷,如果是中脘疼痛,可能是中太陰經受寒,可以服用理中湯;如果是脈象沉細,腳冰冷,可能是中少陰經受寒,可以服用四逆湯加吳茱萸;如果是臍腹疼痛,可能是中厥陰經受寒,可以服用五積散加吳茱萸,或者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或五味子。如果陰寒過盛,導致煩躁不安,可以服用熱藥,用冷飲或者加一些涼性藥物引導藥效,溫中散寒,補益下元,恢復陽氣,寒氣自然就會消散。切忌使用催吐瀉下的藥物,因為中寒還會導致吐血,所以藥方也要兼顧補血。
感冒尋常和表裡,西北苦寒,中傷者多;東南溫和,中傷者少。尋常感冒,表證見者,九味羌活湯、芎芷香蘇散;寒入腸胃者,霍亂轉筋,洞泄下利,乾嘔吐逆,藿香正氣散或五積散;挾食停痰者,人參養胃湯;夏秋暴寒,折熱於裡者,調中湯微下之。凡帶漏、遺精、痎瘧、疝瘕、腳氣、腰膝冷、虛勞、陰痿、諸痛,皆寒所為也。
挾風,眩暈不仁;挾濕,四肢腫痛。
白話文:
感冒通常分為表證和裡證。西北地區氣候寒冷,容易傷及內裡,因此中傷者較多;東南地區氣候溫和,中傷者較少。一般的感冒,表證明顯的,可以用九味羌活湯或芎芷香蘇散治療;寒氣入侵腸胃的,表現為霍亂、轉筋、腹瀉、乾嘔、吐逆,可以用藿香正氣散或五積散治療;伴隨飲食停滯、痰濕的,可以用人參養胃湯治療;夏秋季節突然受寒,寒邪深入體內化熱的,可以用調中湯略微瀉下治療。總之,帶下、遺精、瘧疾、疝氣、腳氣、腰膝冷、虛勞、陽痿、各種疼痛,都是寒邪所致。
風邪入侵,會導致眩暈、麻木不仁;濕邪入侵,會導致四肢腫痛。
內傷補益加辛溫。
內傷勞役,感寒困倦,補中益氣湯加薑、附。如內傷生冷,感寒腹痛,脈脫,附子理中湯;如內傷房室,感寒厥冷,四逆湯;脈脫,三建湯,煉臍法。
白話文:
對於因內在勞累或傷害導致的體弱和畏寒無力,可以使用「補中益氣湯」,並加入薑和附子來調節。若內傷由生冷食物引起,並伴隨寒氣造成的腹部疼痛,且脈搏微弱,則可以使用「附子理中湯」。如果是由於房事過度導致的身體寒冷,並伴有四肢冰涼的情況,可以使用「四逆湯」。如果脈搏微弱至極,可以使用「三建湯」,並配合灸臍療法。
2. 暑
暑熱汗渴審實虛,暑病,身熱自汗,口渴面垢而已,餘證皆後傳變,或兼內傷。必先問其人素虛胃弱,或大病大勞後,縱暑中傷者,宜清暑益氣;素強盛壯實無虛損病者,宜祛暑和中。
陰陽經絡最難拘;
靜居高堂大廈,得病似熱證,屬心脾經者,名中暑陰證;動作田野道途,得病似傷風證,屬膀胱經者,名中暍陽證,其實一也。但自襲暑氣而言,曰中暑;自被日逼而言,曰中暍。然暑初入,自口鼻牙頰達手心主胞絡,以火從火,故古法暑還取冷水灌溉勿咽。入肝則眩暈頑麻,入脾則昏睡不覺,入肺則喘咳痿躄,人腎則消渴,非專心主而無傳入也。
中(聚)傷(緩)冒(淺)伏(深)分輕重,中暑歸心,神昏卒倒。傷暑肉分,周身煩躁,或如針刺,或有赤腫。蓋天氣浮於地表,故人氣亦浮於肌表也。冒暑入腸胃,腹痛惡心嘔瀉。伏暑即冒暑久而藏伏三焦、腸胃之間,熱傷氣而不傷形,旬月莫覺,變出寒熱不定,霍亂吐瀉,膨脹中滿,瘧痢煩渴,腹痛下血等症。但暑病多無身痛,間有痛者,或為澡浴,水濕相搏耳。
白話文:
夏天炎熱,容易出汗口渴,但要區分虛實。暑病患者,體溫升高、自發性出汗、口渴、面色黯淡,其他症狀都是後來演變的,或者與內傷有關。首先要問病人平時是否體質虛弱、脾胃功能差,或者是否經歷過大病或過度勞累,如果是這樣,即使是在夏天受了暑氣,也應該以清暑益氣為治療原則。如果病人本身強壯、體質好,沒有虛損病症,則應該以祛暑和中為治療原則。
陰陽經絡很難用固定的模式來解釋。
如果一個人靜靜地待在高樓大廈裡,得病表現出類似熱症,屬於心脾經病症,稱為中暑陰證。如果一個人活動在田野或道路上,得病表現出類似傷風症,屬於膀胱經病症,稱為中暍陽證。實際上,兩者都是暑病,只是發病原因不同。但一般來說,如果直接受到暑氣侵襲,就稱為中暑;如果直接受到太陽暴晒,就稱為中暍。
當暑氣初入體內時,會從口鼻牙頰到達手掌心,然後再進入主胞絡,因為火氣會互相引燃,所以古法中會用冷水灌溉口腔,但不要吞下去。暑氣入肝則會引起頭暈、肢體麻木;入脾則會導致昏睡不醒;入肺則會出現喘咳、肌肉萎縮;入腎則會造成口渴多飲。暑氣不會只停留在一個部位,而是會不斷傳入其他臟腑。
暑病的程度不同,可以分為中(聚)、傷(緩)、冒(淺)、伏(深)四個階段。中暑屬於最嚴重的情況,會導致神志昏迷、突然倒地。傷暑則表現為全身煩躁不安,或者像針刺般疼痛,或者出現紅腫。因為天氣浮於地表,所以人體的氣也浮於肌表。冒暑會進入腸胃,引起腹痛、噁心、嘔吐、腹瀉。伏暑則是冒暑的後遺症,暑氣長期潛伏在三焦和腸胃之間,會傷害氣而不傷害形體,可能在幾週甚至幾個月後才出現症狀,表現為寒熱不定、霍亂、嘔吐、腹瀉、腹脹、腹痛、下血等。但暑病一般不會引起身體疼痛,如果出現疼痛,可能是因為洗澡時水濕相搏造成的。
暑風暑厥又何如?
即暑暍證,但以手足搐搦為風,手足逆冷為厥,厥與傷寒熱厥義同,黃連香薷散。暑風乃勞役內動五臟之火,與外火交熾,則金衰木旺生風,香茹散加羌活,或六和湯合消風散。素有痰飲,因暑觸動,痰熱生風者,六和湯合星香散。
若道途卒倒湯藥不便,恐氣脫難治,急扶陰晾處,不可臥濕冷地,掬道上熱土,放臍上,拔開作竅,令人尿於其中,待求生薑或蒜嚼爛,以熱湯或童便送下,外用布蘸熱湯熨氣海立醒,後尤不可飲冷水,以大劑滋補藥服之。如心神恍惚,用五苓散,燈心同煎,入硃砂末調服,有汗加黃耆。
白話文:
暑風暑厥又何如?
這指的是暑熱中暑的症狀,其中手腳抽搐稱為「暑風」,手腳冰冷稱為「暑厥」。「暑厥」與傷寒中的「熱厥」意思相同,可用黃連香薷散治療。
「暑風」是因為勞累內傷導致五臟之火上升,與外界的暑熱相交,導致金氣衰弱,木氣旺盛而生風,可用香茹散加羌活,或六和湯合消風散治療。
如果平時有痰飲,因暑熱觸發,痰熱生風,則可用六和湯合星香散治療。
如果在旅途中突然昏倒,無法及時用藥,擔心氣虛脫症難治,應立即將病人扶到陰涼處,不可躺臥在潮濕冰冷的地方。用路邊的熱土,放在肚臍上,撥開一個小洞,讓病人尿在裡面。然後找來生薑或大蒜,嚼碎,用熱湯或童便送服。在外用布蘸熱湯熨氣海穴,幫助病人醒過來。之後更要忌食冷水,用大劑滋補藥物服用。
如果病人神志恍惚,可用五苓散加燈心同煎,加入硃砂末調服。若病人有汗,則加入黃耆。
因酒引暑入腹尿血者,去桂加黃連。或神昏驚悸妄言,用益元散,量加硃砂,新汲水調服二錢,降胃火、治煩熱、利濕止渴之要藥。
痰火絞脈俱可吐,暑毒痰火,窒塞胸中,量體虛實吐之,火鬱發之之義也。吐痰喘氣急痞塞,入藥不得者,急煎六和湯,調麝二釐服。絞腸痧,腹痛不可忍,或連心痛展轉在地,手足亦有冷者,乃腸絞縮在腹,須臾能死,急用熱湯調鹽一兩,灌入即安。或再用陳艾、陳樟木、陳壁土各等分,水煎,連服三四服。刺血法見急救。
白話文:
對於因飲酒而導致暑熱進入腹部引起尿血的情況,可以去掉肉桂並增加黃連的用量。或者當出現神志昏迷、驚恐、胡言亂語等症狀時,可以使用益元散,根據情況加入硃砂,用新汲的水調製成二錢服用,這是一種降低胃火、治療煩熱、利濕止渴的重要藥物。
無論是痰火堵塞脈絡還是可以嘔吐,都需要考慮到暑毒痰火阻塞在胸部的問題。根據體質的虛實來進行嘔吐,這是為了使積聚的火氣得以發散。對於痰多喘息、氣急、脹滿不能下嚥的情況,如果單靠藥物無法改善,可以急煎六和湯,加入二釐的麝香服用。對於絞腸痧,腹痛難以忍受,甚至連心痛得在地打滾,手腳也出現冷感的情況,這是腸道收縮在腹部,隨時可能危及生命,必須迅速用熱湯調和一兩鹽巴灌入,即可得到緩解。或者再使用等量的陳艾、陳樟木、陳壁土煎水,連續服用三到四次。關於針灸放血的方法,可以參考急救指南。
祛暑和中(利濕消導其雜)證自除。
夏月人多飲水食冷,故宜利濕兼以消導,汗多者忌滲。祛暑,香薷散、黃連解毒湯、清肺生脈散、白虎湯加參、柴;寒熱不定,小柴胡湯;和中,大、小調中湯、薷苓湯、枇杷葉散、胃苓湯、桂苓甘露飲、六和湯。
白話文:
暑熱消退,脾胃調和,濕氣消除,雜症自然消失。夏天人們多喝冷飲吃冷食,所以要兼顧利濕和消導,汗多者忌用滲濕藥物。針對暑熱,可服用香薷散、黃連解毒湯,清肺可用生脈散、白虎湯加人參、柴胡;寒熱不定的可用小柴胡湯;調和脾胃,可用大、小調中湯、薷苓湯、枇杷葉散、胃苓湯、桂苓甘露飲、六和湯。
寒鬱甚者須反治,伏陰在內之時,避暑貪涼,外又襲陰冷之氣,郁遏周身陽氣,宜辛溫解散,薷藿湯之類。若外既受寒,內復傷冷,加乾薑、砂仁、神麯。若外觸暑氣,內傷冷食,以致外熱內寒,宜清暑益氣湯。若外不受寒,止是內傷生冷,腹痛嘔瀉,宜理中湯加麥芽、砂仁,或大順散,或二氣丹,冷水下丹丸。皆治因暑傷冷,非溫散治暑之謂也。
白話文:
如果寒氣鬱結得很嚴重,就必須採取反治的方法。當伏藏在體內的陰寒之氣尚未消退時,人們貪涼避暑,又受到外界的寒涼之氣侵襲,陽氣被阻滯在體內,無法流通,這時應該服用辛溫解表的藥物,例如「溫解散」、「薷藿湯」等。
如果既受到外寒的侵襲,又內傷寒涼,可以加用「乾薑」、「砂仁」和神麴。如果外感暑氣,內傷冷食,導致外熱內寒,則應該服用「清暑益氣湯」。
如果沒有受到外寒的影響,只是內傷生冷食物,導致腹痛、嘔瀉,可以服用「理中湯」加「麥芽」、砂仁,或者「大順散」、「二氣丹」,用冷水送服丹丸。
這些都是治療因暑傷冷所致的疾病,而不是溫散寒邪來治療暑病。
誤服發黃、發斑、蓄血、悶亂而死。
內傷滋補免清癯;
內傷勞役,或素氣血虛弱病暑者,一以滋補為主,慎用大熱大涼之劑。暑重尿赤者,清暑益氣湯;暑輕力倦者,補中益氣湯或為丸;中暍,暫加香薷、扁豆;陰虛者,滋陰降火湯、腎氣丸。
三伏炎蒸尤可畏,大熱傷氣,養生家謂此時縱酒恣色,令人內腎腐爛,至秋方凝,甚則化水而死。
預防不獨羨香薷。
白話文:
誤食某些食物可能會導致皮膚發黃、出現斑點,甚至積聚血塊,造成胸悶心慌,最終致死。
內傷患者需要滋補,避免過度清熱減肥。
內傷或勞累過度,或原本氣血虛弱、容易中暑的人,治療應以滋補為主,謹慎使用過於溫熱或寒涼的藥物。如果中暑嚴重,小便赤黃,可以使用清暑益氣湯;如果中暑較輕,感到疲倦无力,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,或製成丸劑服用;如果中暑導致中暑昏迷,可暫時加入香薷、扁豆;如果屬於陰虛體質,可以使用滋陰降火湯或腎氣丸。
三伏天酷熱难耐,尤其要小心,過度炎熱會损伤人體元氣。養生专家认为,在这个时候纵情酒色,会导致肾脏腐烂,等到秋天才显现出来,严重者甚至會化水而死。
预防中暑不仅仅要依赖香薷。
時常御暑,體實者,香薷散、益元散,虛者忌用。蓋脾虛者,不必因暑勞役,及乘涼致病,每遇春末夏初,頭疼腳軟,食少體熱,名注夏病,宜補中益氣湯去升、柴加黃柏、芍藥五味子、麥門冬;有痰,加半夏、薑汁,實三伏卻暑之聖藥也。如氣衰精神不足,煩渴懶食者,生脈散、誘行丸。通用謝傳萬病無憂散。
白話文:
經常要預防暑熱,體質強壯的人,可以服用香薷散、益元散,虛弱的人則忌用。這是因為脾胃虛弱的人,不一定要因為暑熱而勞累奔波,也不要因為貪涼而生病,每到春末夏初時,就會頭疼、四肢無力、食慾不振、身體發熱,這就是所謂的“夏病”,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,去除升麻和柴胡,再加入黃柏、芍藥、五味子、麥門冬;如果伴有痰症,可以加入半夏和薑汁,這藥方是夏季防暑的良藥。若體虛氣衰、精神不足、口渴、食慾不振,可以服用生脈散、誘行丸。這些情況都可用謝傳萬病無憂散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