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四 (1)

回本書目錄

外集·卷四 (1)

1. 丹溪朱先生雜病纂要

詳《格致餘論》《局方發揮》《丹溪心法》《纂要》《日用》《醫案》及今《附余》,並各名家方書,如《巢氏病源》《好生書》《儒醫纂要》,惜乎,未之見也!

白話文:

詳細參考《格致餘論》、《局方發揮》、《丹溪心法》、《纂要》、《日用》、《醫案》以及現今的《附餘》,並包含各家的方書,例如《巢氏病源》、《好生書》、《儒醫纂要》。可惜的是,這些作品我未能親自見到!

2.

中風卒倒分真似,風為百病長,善行數變,為卒中昏倒,為竄視喎僻,為搐搦反張,或為寒中,或為熱中,或為癘風。入陽經則狂,入陰經則顛,入皮膚則癢,入筋則攣急,入骨節則疼痛,入肉分與衛氣相搏則不仁,與榮氣相搏則半身不遂,入經癱瘓,入絡膚頑,入腑即不識人,入臟即舌強吐沫,挾熱則痿緩,挾寒則拘攣,挾濕則腫滿。有真中者,有兼中、似中者。

陽病身熱,陰病身涼,烏、附行經,不可概用。

口眼喎斜語話難;

風邪初入反緩,正氣反急,牽引口眼喎僻,或左或右。急掐人中,拔頂發,炙耳垂珠,粟米大艾三五壯。外用南星、草烏各一兩,白芨一錢,殭蠶七枚為末,薑汁調塗喎處,正即洗去。內用正舌藥,白附子、殭蠶、全蠍等分為末,酒調服二錢。

白話文:

中風發作時症狀多樣,風是百病之源,變化多端,可導致昏迷、斜眼歪嘴、抽搐、發冷發熱、麻痺等。風入陽經則狂躁,入陰經則神志不清,入皮膚則發癢,入筋則僵硬,入骨骼則疼痛,入肌肉則失去知覺,入經脈則癱瘓,入絡脈則皮膚粗糙,入腑臟則不認識人,入五臟則舌頭僵硬、流口水。風挾熱則軟弱無力,挾寒則僵硬拘攣,挾濕則腫脹。中風分為真中、兼中、似中。

陽病身體發熱,陰病身體發涼,烏頭、附子等藥物需慎用,不可一概而論。

口眼歪斜、說話困難;

風邪初犯時,身體反應緩慢,正氣卻很急躁,牽引口眼歪斜,或左或右。應立即掐人中,拔頭髮,炙耳朵上的珠狀軟骨,用艾條灸三到五壯。外用南星、草烏各一兩,白芨一錢,僵蠶七枚,研磨成粉,用薑汁調和塗抹在歪斜的地方,有效則洗去。內服正舌藥,白附子、僵蠶、全蠍等量研磨成粉,用酒調和服食二錢。

不語有數端,有風中心脾者,資壽解語湯;有風中心經者,小續命湯去桂、附加菖蒲;有痰塞心竅者,導痰湯加菖蒲、人參、竹茹,或芩、連;有舌本強硬,語言不正者,用蠍梢二錢半,茯苓一兩,薄荷二兩,為末,酒調服二錢,或擦牙尤妙。又有風熱壅者,有血虛、氣虛者,有腎虛及老人忽言不出者,十全大補湯去桂,加菖蒲、遠志。

白話文:

不說話的原因有很多,如果是有風邪侵入心脾,可以用解語湯治療;如果是風邪侵入心經,可以用小續命湯去除桂枝,加入菖蒲治療;如果是痰液阻塞心竅,可以用導痰湯加入菖蒲、人參、竹茹,或者黃芩、連翹治療;如果是舌根僵硬,說話不清,可以用蠍梢二錢半、茯苓一兩、薄荷二兩研成粉末,用酒調服二錢,或者直接用藥粉擦牙效果更佳。

另外,如果有風熱壅塞,或血虛、氣虛,或腎虛導致老人突然無法說話,可以用十全大補湯去除桂枝,加入菖蒲、遠志治療。

痰塞喉中聲噫噫,同上卒倒歪斜,不語名風喑,身軟有汗者生,汗不出身直者死。痰由水化制火,閉塞心竅不語。熱者,涼膈散加黃連,或補氣;虛者,星香散、三生飲、導痰湯、小省風湯。

半身(或只一肢)不遂(此名偏枯,言不變,智不亂,病在膚腠之間,溫臥取汗)四肢癱;

此名風痱,智亂不能言者,難治。其證身體無痛,緩則四肢不舉,急則一身皆仰,或左癱右瘓,或一臂不隨,時復轉移一臂。驅風化痰,調氣養血為主,換骨丹、黑虎丹、神仙飛步丹。有脾實者,膏粱之疾,非肝腎虛痿,搜風順氣丸;有脾虛者,十全大補湯、獨活寄生湯、萬寶回春湯。

白話文:

喉嚨裡有痰,發出呼呼的聲音,接著突然昏倒,身體歪斜,不能說話,叫做風喑,身體軟弱,出汗的活下來,不出汗的就會死。痰是由水化成,阻礙心竅,所以不能說話。如果是熱症,可以用涼膈散加黃連,或者補氣;如果是虛症,可以用星香散、三生飲、導痰湯、小省風湯。

半身或只一隻手腳不能動,叫做偏枯,意思是說身體不會改變,智力也不昏亂,病症在皮膚和肌肉之間,要溫暖臥床,讓身體出汗。四肢癱瘓叫做風痱,智力昏亂,不能說話,很難治癒。這種病症身體不會痛,緩慢的就會四肢不能動,快速的就會全身仰起,或者左邊癱瘓右邊正常,或者一隻手臂不靈活,有時還會轉移到另一隻手臂。治療要以驅風化痰,調氣養血為主,可以使用換骨丹、黑虎丹、神仙飛步丹。如果脾臟實證,是飲食過度造成的,不是肝腎虛弱引起的,可以用搜風順氣丸;如果是脾臟虛弱,可以用十全大補湯、獨活寄生湯、萬寶回春湯。

又有五痹類風狀(見後),四證(風喑、風痱、偏枯、痹風)全無莫浪猜。

中暑、中寒、中濕、痰厥、氣厥、食厥、熱厥、虛暈等證,皆卒倒不語,但風必有歪斜搐搦之證為異,雖內傷兼中亦然。但四證見一便作風治,惟有輕重緩急之分。輕者發過如故,或口舌無恙、手足顫拽者,大省風湯加人參、沒藥等分,水煎熱服,得汗即愈。或四肢無恙,口喎語澀者,古防風湯,入麝一釐調服;或自醒能言能食,惟身體不遂者,地仙丹。

白話文:

五痹與風症相似,但四證(風喑、風痱、偏枯、痹風)都沒有,就不要胡亂猜測。中暑、中寒、中濕、痰厥、氣厥、食厥、熱厥、虛暈等病症,都會突然昏倒不說話,但風症一定會有歪斜抽搐的症狀,即使是內傷導致的昏迷也是如此。只要出現四證中的一種,就可以按照風症治療,只是輕重緩急有差別。輕微的風症,發作後恢復如常,或者只有口舌無恙、手足顫抖,可以用大省風湯加人參、沒藥等分,水煎熱服,出汗即愈。如果四肢無恙,只有口歪語澀,可以用古防風湯,加入麝香一釐調服。如果自己清醒能說話能吃,只是身體不靈活,可以用地仙丹。

西北(風高)真中宜分治,東南(地濕)兼中(似中)審實虛;主火(河間)主氣(東垣)或主濕(丹溪),內傷兼(中)似(中)盡相須。

三子所主雖殊而實同也,況濕則中氣不運而生痰,痰因火動而生風,又兼二子之見也。

氣衰賊邪容易襲,氣血壯盛,腠理致密,邪不能入。惟中年氣血始衰,腠理空疏,加以七情勞役飲食,內傷元氣,門巷賊風,乘虛襲入臟腑血脈,故有兼中者,東垣所謂非外邪徑傷,乃本氣病也。有醉後當風,頭面多汗善渴者,名曰漏風,宜黃耆六一湯,加參、朮、牡蠣、乾葛。

白話文:

西北風盛之處,應以分治為主;東南地濕之處,則應審慎分辨虛實。有的以火為病因,有的以氣為病因,也有的以濕為病因,內傷和兼症往往互相影響。

三位醫家所論述的病因雖有不同,但實際上是相同的。濕氣會影響中氣運化而導致痰濕,痰濕又因火熱而生風,這也是兼具兩位醫家觀點的病理。

人體正氣不足時,容易受到邪氣侵襲;而氣血充盈、腠理緻密時,邪氣則不易入侵。中年以後,氣血漸衰,腠理疏鬆,加上七情勞損、飲食不節等因素,就會損傷元氣,使邪氣趁虛而入,侵犯臟腑血脈,因此出現兼症。東垣認為,這種情況並非外邪直接傷害,而是由於正氣不足所致。若有飲酒後吹風,頭面出汗、口渴的症狀,稱為漏風,可用黃耆六一湯加參、朮、牡蠣、乾葛治療。

有房勞中風,下體多汗,曰內風,十全大補湯加附子、防風。如入風府,曰腦風;入系頭,曰目風;在腠理,為泄風,與漏風同,但身盡疼耳;久則為腸風;食後曰胃風,又名夾食中風,久則為下血。有傷食變為暴厥,亦類中風,但停食則胸中滿悶,須探吐及理脾胃。有酒濕病,亦類中風,當分消以瀉濕毒。

有內傷熱證似中風者,有雜病虛證似中風者,均不可以風治。

火動氣中無涎汙。

中氣脈沉身涼無痰涎為異耳。如思慮肉脫,憂愁肢廢,悲哀筋攣,過喜皮槁,盛怒腰瘠,即河間所謂將息失宜,五志過極,則心火暴甚,腎水難制,熱氣拂鬱昏倒,筋骨不用,久則癱瘓,忌服風藥,宜藿香正氣散合星香散。虛者,八味順氣散;實者,四七湯。

白話文:

如果人體有房事勞損導致中風,並且下體容易出汗,稱為內風,可以用十全大補湯加上附子、防風來治療。如果風邪入侵風府穴,稱為腦風;入侵系頭穴,稱為目風;停留在腠理之間,則為泄風,與漏風症狀相似,但全身疼痛。風邪久留則會變成腸風;飯後出現中風症状稱為胃風,又稱夾食中風,久而久之會導致下血。如果傷食導致暴厥,也類似中風,但停食後會感到胸悶,需要探吐和調理脾胃。酒濕病也類似中風,需要分消瀉濕毒。

內傷熱證或雜病虛證表現類似中風,都不能用治風的方法。

火邪動搖,則口中沒有口水。

中風患者脈象沉細,身體冰冷,沒有痰涎,是中風的特殊表現。如果思慮过度导致肉体消瘦,憂愁导致肢體無力,悲伤导致筋骨攣縮,過度喜悅導致皮肤枯槁,盛怒导致腰部消瘦,這些都是河間先生所說的「將息失宜,五志過極」,心火暴烈,腎水難以控制,熱氣鬱結昏迷,筋骨無力,久而久之就會癱瘓,忌服治風藥物,宜用藿香正氣散合星香散。虛者用八味順氣散,實者用四七湯。

真中中腑著四肢,手足拘攣,或中身前、身後、身側,可治。脈浮有表,面見五色,惡寒,宜小續命湯,或排風湯,風從汗散,通因通用是也。如脈浮不語者,用防風、黃耆煎水一擔,置床下,熏入鼻中,良久能言進藥。

中臟(閉)塞(九)竅多昏危;

中臟之絡者,口眼俱閉,可治。如入臟深者,心絕口開,肝絕眼閉,脾絕手散,肺絕痰如拽鋸、鼾睡,腎絕遺尿,或大吐大瀉,下血吐血者皆死。宜三化湯、搜風順氣丸、麻子仁丸。凡攻裡,忌腦、麝、牛黃引風入骨,芫花、甘遂損傷氣血。如汗多尿少者,忌滲利,榮竭無以制火,煩熱愈甚,候熱退汗止,小便自利。

白話文:

真氣運行於內臟,影響四肢,導致手足拘攣,或是身體前、後、側疼痛,都可以治療。脈象浮而有表證,面色出現五色,畏寒,宜服用小續命湯或排風湯,因為風邪從汗液排出,通則不痛的道理。如果脈象浮而病人不語,可以用防風、黃耆煎水一擔,放在床底下,讓病人吸入鼻中,待病人能說話後再服用藥物。

內臟阻塞,九竅不通,多半昏迷危重。

內臟經絡阻塞,口眼都閉合,可以治療。如果病邪深入內臟,心臟衰竭則口開,肝臟衰竭則眼閉,脾臟衰竭則手散,肺臟衰竭則痰液如鋸子摩擦般,鼾聲如雷,腎臟衰竭則遺尿,或大量嘔吐腹瀉,下血吐血者,都難以活命。宜服用三化湯、搜風順氣丸、麻子仁丸。凡是攻治內部的藥物,忌用腦、麝香、牛黃,避免引風入骨,忌用芫花、甘遂,避免損傷氣血。如果出汗多,小便少,忌用滲利藥物,因為津液虧虛,無法制止心火,煩熱更加嚴重,待熱退汗止,小便自利後再用藥。

中血脈(絡也)則歪口眼,或近於腑,外亦有六經形證,則從小續命湯加減微汗。或近於臟,內亦有便溺阻隔,則從三化湯加減微利。

又有中經亦要知。內(無便溺阻隔)外無(六經形)證從中治(不可汗下),蓋風本於熱,熱勝則風動,宜養血以勝燥,大秦艽湯分經加減,或天麻丸、羌活愈風湯。如欲微汗,愈風湯加麻黃;欲微利,愈風湯加大黃。中腑雖宜汗,汗多則亡陽;中臟雖宜下,下多則亡陰。若臟腑兼見者,或先汗而後利,或表裡兼攻者,防風通聖散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症表現為口眼歪斜,可能是血脈絡病變,若病症靠近腑臟,外在也出現六經病症,則可以用小續命湯加減,使病人微微出汗。如果病症靠近臟器,內在出現便溺不通,則可以用三化湯加減,使病人微微通便。

另外,經絡受阻也要注意。若病人內無便溺阻隔,外無六經病症,則要從經絡本身治療,不可使用汗下療法。這是因為風邪本源於熱,熱盛則風動,應當養血以剋制燥熱,可以用大秦艽湯分經加減,或天麻丸、羌活愈風湯。如果想要微微出汗,可以在愈風湯中加入麻黃;如果想要微微通便,可以在愈風湯中加入大黃。雖然中腑病症宜汗,但汗出太多會損傷陽氣;雖然中臟病症宜下,但通便太多會損傷陰氣。若臟腑兼見病症,或者先要出汗後要通便,或者表裡兼攻的病症,則可以用防風通聖散。

口不能言肢不持;

手足不能運動,乃血弱不能營筋與舌也。

左為死血(留滯經絡)與少血,四物湯少加防風、羌活主之。瘀血,加桃仁、紅花。

痰與氣虛身右居。

血虛則痰火流注於左而為癱,氣虛則痰火流注於右而為瘓,急治則愈,久則痰火鬱結難治。痛者為實,先以二陳、省風之類治痰,後以防風通聖散、瀉青丸之類瀉火;不痛為虛,血虛者,四物湯俱薑汁炒過,加竹瀝、薑汁。肥人濕痰,少加附子行經;瘦人火動,加黃柏;氣虛者,四君子湯;虛甚,遺尿聲鼾睡者,濃煎參、耆,加附子、薑汁;勞傷者,補中益氣湯加竹瀝,兼治右瘓。痰盛者,悲哀加薑汁、竹瀝;能食者,換荊瀝。

白話文:

嘴巴說不出話,四肢無法支撐;手腳無法活動,是因為血液虛弱,無法滋養筋絡和舌頭。

左側癱瘓是因為血瘀(血液停滯在經絡中)和血虛,可以用四物湯,再加一點防風、羌活治療。如果是瘀血,可以加桃仁、紅花。

右側半身不遂是由痰濕和氣虛引起的。

血液虛弱,痰火就會流注到左側,導致癱瘓;氣虛,痰火就會流注到右側,導致半身不遂。及時治療就會痊癒,拖久了痰火就會鬱結,就難治了。

疼痛屬於實證,先用二陳湯、省風湯之類的藥物化痰,再用防風通聖散、瀉青丸之類的藥物瀉火;不痛屬於虛證,血虛的患者,可以將四物湯用薑汁炒過,再加入竹瀝、薑汁。肥胖的人痰濕重,可以少加附子幫助藥物運行;瘦弱的人火氣旺,可以加黃柏;氣虛的患者,可以服用四君子湯;虛弱到極點,小便失禁,打呼嚕,睡得很沉的患者,可以濃煎人參、黃芪,再加附子、薑汁;勞損的患者,可以服用補中益氣湯,再加竹瀝,可以兼治右側半身不遂。痰多的人,可以加薑汁、竹瀝;如果患者能吃東西,可以改用荊瀝。

此丹溪雜病通法也。

通治(南北)開關化涎沫,開關散,吹鼻有嚏可治,無嚏者死。牙關緊急,入藥不得者,用南星五分,龍腦一字,端午日午時合,每用一字至五分,擦牙熱自開。痰甚者,宜量虛實吐之。虛者,稀涎散微微吐出冷涎。實者,用瓜蒂炒黃末五分或一錢,入全蠍末半分,吹入鼻中立吐;如不吐,用酸齏汁調下;如再不吐,用熱齏汁投之,此藥不可輕用。吐後,宜服降火利氣、安神定志之藥。

吐法見傷寒,但中風大吐涎出,久則手足骨節皆枯,不能轉動滑利,以藥壓下,再歸骨節可也,小兒驚搐亦然。

白話文:

這是丹溪先生治療雜病的通法。

無論是南北地區,只要開關不清、化生涎沫困難,就用開關散治療。如果吹鼻子能打噴嚏,就能治好;如果不能打噴嚏,就會死亡。牙關緊閉,藥物無法送入,就用南星五分、龍腦一字,在端午日午時混合,每次用一字至五分,擦在牙齒上,熱度就會自行散開。痰液過多者,應根據虛實情況選擇吐法。虛者,用稀涎散微微吐出冷涎;實者,用炒黃的瓜蒂末五分或一錢,加入全蠍末半分,吹入鼻中,即可吐出;若不吐,可用酸齏汁調服;若仍不吐,就用熱齏汁灌下去。這藥不可輕易使用。吐後,應服用降火利氣、安神定志的藥物。

吐法見於傷寒,但中風也會大吐涎沫,時間久了,手足骨節就會枯萎,無法轉動靈活,用藥物壓下去,再歸於骨節即可,小兒驚搐也是如此。

順氣活血風自祛。

風證,皆痰為患,故治以開關化痰為先,急則祛風,緩則順氣,久則活血。如真氣漸復,痰飲漸消,或尚有風邪未退,羌活愈風湯調之。實者,川芎茶調散;虛者,萬寶回春湯,未可全以風治也。抑論舊以西北風高,真中宜分臟腑經絡調治;東南地濕,兼中、似中宜分氣血虛實、痰火多少調治。

然真中、兼中,南北互有,且治臟腑者,可不分氣血之虛實乎?治氣血者,又可不分臟腑經絡之邪多少乎?大抵外感重而內傷輕者,先須分表裡法,祛風為主,次用氣血痰法調治;內傷重而外感輕者,先用調補氣血痰法為主,次分臟腑經絡祛風,此活法也。

白話文:

順暢氣血,風邪自然消散。風病皆因痰濕作祟,因此治療要先開關化痰,急則祛風,緩則順氣,久則活血。若真氣逐漸恢復,痰飲逐漸消退,或尚有風邪未退,可用羌活愈風湯調理。實證者,可用川芎茶調散;虛證者,可用萬寶回春湯,不可全以風邪論治。古人認為西北風盛行之地,治療應分臟腑經絡調治;東南地濕之處,治療則應分氣血虛實、痰火多少調治。

然而,真中、兼中,南北各地皆有,治療臟腑之病,又豈可不分氣血虛實?治療氣血之病,又豈可不分臟腑經絡之邪氣多少?總而言之,外感重而內傷輕者,應先分表裡法,以祛風為主,再用氣血痰法調理;內傷重而外感輕者,應先以調補氣血痰法為主,再分臟腑經絡祛風,此為治病之活法。

若覺膚頑肌蠕動,凡覺手足麻木,肌肉蠕動,如有蟲行,心抑憒亂,宜烏藥順氣散。如眉稜骨痛者,風之兆也,宜古防風湯加芩、連。

預防之法亦堪推。

御風丹、五參散、史國公浸酒方、單豨薟丸。

冒風惡風多屬肺,肺主皮毛,通膀胱,最易感冒。新咳嗽惡風,鼻塞聲重噴嚏是也,柴胡半夏湯、參蘇飲,寒月麻黃杏仁飲。重者,頭疼身痛,寒熱,咽乾音啞,柴胡桂枝湯、防風沖和湯。頭痛甚者,川茶芎調散;痰多者,金沸草散;挾熱,人參敗毒散、升麻葛根湯;挾寒,十神湯;挾寒濕,消風百解散;挾濕,神朮散;挾暑,香葛湯;時行,柴胡升麻湯。

白話文:

如果感覺皮膚粗糙、肌肉蠕動,或者手腳麻木,肌肉像有蟲子爬行一樣,心裡感到壓抑煩亂,就應該服用烏藥順氣散。如果眉骨疼痛,這是風的徵兆,應該服用古防風湯,再加上黃芩、黃連。

預防風寒也有很多方法可以參考。

比如御風丹、五參散、史國公浸酒方、單豨薟丸。

容易受風寒的人大多屬於肺虛,因為肺主皮毛,通膀胱,最容易感冒。新發生的咳嗽、惡風、鼻塞、聲音重、打噴嚏,就是風寒入侵的表現,可以用柴胡半夏湯、參蘇飲治療。天氣寒冷時,可以服用麻黃杏仁飲。如果病情嚴重,出現頭疼、身痛、寒熱、咽乾、聲音嘶啞,可以服用柴胡桂枝湯、防風沖和湯。頭痛非常厲害的,可以服用川芎茶調散;痰多的,可以服用金沸草散;夾雜熱症的,可以服用人參敗毒散、升麻葛根湯;夾雜寒症的,可以服用十神湯;夾雜寒濕的,可以服用消風百解散;夾雜濕症的,可以服用神朮散;夾雜暑症的,可以服用香葛湯;流行性感冒的,可以服用柴胡升麻湯。

挾內慎勿專攻外;

服食過厚,素有痰火,時常鼻塞流涕,聲重咳嗽,略被外感則甚者,防風通聖散,或大黃、黃芩等分為丸,白水下。素虛者,只用防風、羌活、川芎,隨宜加入補藥、痰藥中。傷食,加白朮、陳皮、青皮、山楂、麥芽;挾形寒飲冷,加薑、桂;挾房勞,加參、朮、歸、地;挾勞役傷氣者,補中益氣湯加羌活、防風;風虛甚者,羌活丸、加味烏荊丸。

白話文:

治療疾病時,要重視內在,不要單純針對外在症狀;飲食過於油膩,本身有痰火,經常鼻塞流涕,聲音嘶啞咳嗽,稍微受外邪影響就會加重的人,可以用防風通聖散,或用大黃、黃芩等量制成丸劑,用白水服用。體質虛弱的人,只用防風、羌活、川芎,可以根據情況加入補藥、化痰藥。如果食積,可以加白朮、陳皮、青皮、山楂、麥芽;如果伴隨寒飲,可以加薑、桂;如果因房勞,可以加參、朮、歸、地;如果勞役過度傷氣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羌活、防風;如果風虛嚴重,可以用羌活丸、加味烏荊丸。

重則傳變輕不傳,風重傳裡,一同傷寒治法。

久甚能為氣血害。

風能燥血散氣,故古用桂附、八物等湯。久不愈者,只宜三白湯加減斂之,切忌疏泄,雖初起,非寒月無汗,麻黃禁用。

白話文:

病情嚴重者容易轉變,輕微者則不會傳變。風邪入侵較重則會傳入內裡,這時就應該按照傷寒的治療方法。

如果病情持續很久,就會損傷氣血。

風邪會燥熱血液、散發氣機,所以古人用桂枝附子湯、八物湯等來治療。病情久治不愈的,只適合用三白湯加減方來收斂,絕對不能再用疏泄的方法,即使是初期,如果不是寒冬季節且沒有汗出,也不可以使用麻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