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三 (17)
外集·卷三 (17)
1. 分消(內濕)
升陽除濕湯,治脾胃虛弱,不思飲食,腸鳴腹痛,泄瀉無度,小便黃,四肢困弱。升麻、柴胡、防風、神麯、澤瀉、豬苓各五分,蒼朮一錢,陳皮、甘草、麥芽各三分,薑、棗煎服。如胃寒腸鳴加益智仁、半夏,非腸鳴不得用。
白話文:
升陽除濕湯
適用症狀: 脾胃虛弱,沒有食慾,腸子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(腸鳴),肚子痛,拉肚子不止,小便顏色發黃,四肢無力。
藥方:
- 升麻、柴胡、防風、神麯、澤瀉、豬苓 各五分
- 蒼朮 一錢
- 陳皮、甘草、麥芽 各三分
- 生薑、大棗 適量
將以上藥材加水煎煮,趁熱服用。
加減法:
- 如果是胃寒導致腸鳴,可以加益智仁、半夏。
- 沒有腸鳴的情況,不要加益智仁、半夏。
升陽除濕防風湯,治大便閉塞。或裡急後重,數至圊而不能便,或有白膿或血,慎勿利之,利之則反鬱結而不通,以此舉其陽,則陰氣自降矣。如脾濕下流肝腎而成泄痢者,宜此補之升之舉之,不可疏下。若脈實腹脹,閉塞不通,從權以苦多甘少之藥泄之,蒼朮四兩,防風二錢,白朮、白茯、白芍各一錢,用水二鍾半,先煎蒼朮至二鍾,入諸藥,再煎至一鍾,空心熱服。
白話文:
【升陽除濕防風湯】,用於治療大便阻塞。或者內急後重,頻頻想要解大便卻無法排便,或者出現白色膿液或血液,千萬不要使用導瀉藥物,因為這樣會使病情更加困擾且不暢通。通過提升陽氣,可以讓陰氣自行下降。對於脾濕下流影響肝腎導致的洩痢,應使用此方進行補益、提升和調理,切忌單純的下藥疏導。如果脈象實而腹部脹滿,大便阻塞不通,可根據情況使用苦味多、甘味少的藥物進行通暢,用量為:蒔朮四兩,防風二錢,白朮、白茯苓、白芍各一錢,用水二鍾半,先煎蒔朮至二鍾,加入其他藥物,再煎至一鍾,於空腹時熱服。
2. 婦人
升陽燥濕湯,治白帶下,陰戶痛,控心急痛,身黃皮緩,身重如山,陰中如水。防風、良薑、乾薑、郁李仁、甘草各一錢,柴胡一錢三分、陳皮、黃芩各五分,白葵花七朵,分作二帖,水煎服。
升陽調經湯,治飲食勞倦,暴崩不止,或下水漿,怠惰嗜臥,四肢困倦,及夏月帶下脫漏等證。獨活五分,蔓荊子七分,當歸、防風、甘草、升麻、藁本各一錢,柴胡、羌活、蒼朮、黃耆各錢半,空心水煎服,以飯壓之。
白話文:
升陽燥濕湯
主治: 白帶下,陰戶疼痛,心急痛,身體發黃且軟弱,身體沉重如山,陰部如同浸泡在水裡。
藥方: 防風、良薑、乾薑、郁李仁、甘草各一錢,柴胡一錢三分,陳皮、黃芩各五分,白葵花七朵,分成兩帖,水煎服用。
升陽調經湯
主治: 飲食勞倦,突然大量出血不止,或排出像水一樣的液體,精神怠惰嗜睡,四肢無力困倦,以及夏季帶下過多等症狀。
藥方: 獨活五分,蔓荊子七分,當歸、防風、甘草、升麻、藁本各一錢,柴胡、羌活、蒼朮、黃耆各錢半,空腹水煎服用,以飯壓之。
升陽舉經湯,治經水不止。如右尺按之空虛,是氣血俱脫,大寒之證。雖輕手其脈數疾,舉之弦緊或澀,此是陽脫陰火亦亡。或見熱證於口鼻眼,或渴,此皆陰燥陽欲先去也,此方切補命門之下脫也。肉桂盛夏勿用,白芍、紅花各五分,細辛六分,人參、熟地、川芎各一錢,獨活、黑附子、甘草各錢半,羌活、藁本、防風各二錢,白朮、當歸、黃耆、柴胡各三錢,桃仁十枚,分作四帖,空心水煎服。
白話文:
升陽舉經湯用於治療經期出血不止。如果右尺脈按之空虛,代表氣血皆已耗竭,屬於寒症。即使脈搏跳得快,舉之弦緊或澀,也說明陽氣脫落,陰火也已熄滅。患者可能出現口鼻眼乾燥發熱,口渴等症狀,都是陰虛陽氣將要耗盡的表現。此方主要用於補益命門之火,避免陽氣繼續下脫。肉桂在盛夏時節不可使用,白芍、紅花各五分,細辛六分,人參、熟地、川芎各一錢,獨活、黑附子、甘草各錢半,羌活、藁本、防風各二錢,白朮、當歸、黃耆、柴胡各三錢,桃仁十枚,分為四帖,空腹時用水煎服。
益胃升陽湯,治婦人經候不調,或血脫,或脈弱食少,水泄日二三行。即補中益氣湯加神麯錢半,黃芩五分,腹痛加芍藥。此方氣血之藥,血脫益氣之要法也。
升陽和中湯,治閉目渾身麻木,晝減夜甚,覺而開目則麻漸退,乃陽衰陰旺,非有風邪。法當補肺瀉陰火與濕,通行經脈,調和陰陽,此藥主之。生甘草去腎熱閉,黃柏、白茯、澤瀉俱除濕導火,升麻行陽助經,柴胡各一分半,橘皮、當歸、白朮各二分,白芍、人參各三分,佛耳草、炙甘草各四分,黃耆五分,食遠水煎熱服。
白話文:
益胃升陽湯,用來治療婦女月經不調,或者血虛,或者脈象虛弱食慾不佳,水瀉一天兩三次。方法是,在補中益氣湯的基础上,加入神曲半錢、黃芩五分,如果腹痛就再加芍藥。這個方子以補氣血為主,是治療血虛益氣的重要方法。
升陽和中湯,用來治療閉目全身麻木,白天症狀減輕晚上加重,醒來睜眼麻木就逐漸減輕,這屬於陽氣衰弱陰氣旺盛,而非風邪所致。治療方法應該是補肺瀉陰火和濕氣,通暢經脈,調和陰陽,此藥正是針對這些症狀的。生甘草去除腎熱閉塞,黃柏、白茯苓、澤瀉共同去除濕氣引導火氣,升麻行氣助陽,柴胡各一分半,橘皮、當歸、白朮各二分,白芍、人參各三分,佛耳草、炙甘草各四分,黃芪五分,飯後空腹,用清水煎煮熱服。
3. 小兒
保元湯,治慢驚風。令脾土實而木不敢犯,又為疹痘始終必用之藥也。黃耆錢半,人參一錢,甘草五分,水煎服。加減見小兒。
白話文:
保元湯
保元湯主治慢性驚風,能使脾土堅實,使肝木不敢犯脾土。此方也是疹痘病始終必用之藥。
藥方:
- 黃耆:半錢
- 人參:一錢
- 甘草:五分
用法:
水煎服。加減藥量需根據小兒病情而定。
4. 外科
補中益氣湯,乃癰疽托裡排膿,扶脾胃之聖藥也。加減由人。
內傷,耳鳴目黃,頰頷腫,頸肩臑肘臂外後廉痛,面赤,脈洪大者,以羌活一錢,防風、藁本各七分,甘草五分通其經血;加黃芩、黃連各三分,消其腫;人參五分,黃耆七分,益元氣而瀉火邪,另作一服與之。嗌痛頷腫,脈洪大,面赤,加黃芩。內傷發斑者,因胃氣虛甚,是火遊行於外,亦痰熱所致。火則補而降之,熱則微汗以散之,切不可下,恐生危證。
白話文:
補中益氣湯是治療癰疽毒氣內陷、排膿,以及扶助脾胃的良藥,藥方可以根據個人情況加減。內傷導致耳鳴目黃、臉頰和下巴腫脹、頸肩手臂外側疼痛、臉色發紅、脈象洪大的人,可以用羌活、防風、藁本、甘草通經活血;再加入黃芩、黃連消腫;人參、黃芪則補益元氣、瀉火邪氣,另外再做一服藥一起服用。如果伴隨咽喉疼痛、下巴腫脹、脈象洪大、臉色發紅,可以加黃芩。如果內傷導致身上出現斑點,可能是胃氣虛弱導致火氣外浮,或是痰熱所致。對於火氣,要以補益並降火,對於熱氣,則要微微出汗散熱,切忌下瀉,以免造成危急情況。
上補中益氣一方,六經見證詳傷寒,百病相兼見雜病,春夏秋冬無不可通,男女內外無所不治。升而浮之,羌、獨、葛、防不為發散;降而沉之,木香、檳榔,豬、澤、知、柏不為疏滲;熱之,乾薑、肉桂,甚則附子;寒之,芩、連、滑石,甚則大黃。學者於此而一悟焉,則處方用藥,非惟善於加減變化,而無凝滯亂之弊,亦且關鍵可觀,而有洞中懇惻之妙。
白話文:
這方子名叫「補中益氣」,可以用來治療各種疾病。根據《傷寒論》的六經辨證,無論是百病相兼的雜病,還是春夏秋冬四季的常見病,男女內外各種病症,都能用此方治療。
方中藥材的運用遵循以下原則:
- 上浮的藥材,例如羌活、獨活、葛根、防風,不具有發散作用。
- 下沉的藥材,例如木香、檳榔,豬苓、澤瀉、知母、柏子仁,不具有疏滲作用。
- 用來治療熱症的藥材,例如乾薑、肉桂,嚴重時可加附子。
- 用來治療寒症的藥材,例如黃芩、黃連、滑石,嚴重時可加大黃。
學習者若能深入理解這些原則,在處方用藥時就不會僅限於簡單的加減變化,而是能根據病症靈活運用,避免固守成規,並能掌握關鍵,體會藥物的深層妙用。
然後謂之依東垣用藥,亦即謂之效仲景處方,益能依東垣,則仲景在其中矣,能效仲景,則東垣亦在其中矣,二公方藥,俱自《湯液》而來,理意同而品味多寡,病不同耳。且清暑益氣,仲景法也,腸與東垣相似,尤為證驗。以後雜病方中,有言百般加減由人,即此類是也。
其餘如頭痛加芎、芷,活套則不甚錄,即頭痛太陽川芎,陽明白芷,豈可概加芎、芷哉!諸益氣皆自補中而變,或以補中益氣為主,而加散邪之藥;或以辛涼解散之藥為君,而以參、術等藥為臣,皆因時令主客,互為勝衰,內外感傷各有輕重,而加減出入之也。
白話文:
接著人們稱之為效法東垣用藥,也就是說效法仲景開出的藥方。能夠效法東垣,那麼仲景的精髓就在其中;能夠效法仲景,那麼東垣的精髓也在其中。兩位大家的藥方,都源自於《傷寒論》,道理相同,只是藥品的種類和用量有所不同,適應的病症也不一樣。而且,清暑益氣是仲景的治法,通腸理氣則與東垣相似,更能驗證這一觀點。日後在治療各種雜病的藥方中,有說百般加減由人,這就是這個道理。
其他例如頭痛加川芎、白芷,如果一味套用,就不甚妥當。要知道頭痛屬於太陽經症,用川芎;陽明經症,用白芷,怎麼可以概括地加川芎、白芷呢?各種益氣方,都是從補中益氣方演變而來的,有的以補中益氣為主,再加入散邪的藥物;有的以辛涼解散的藥物為主,以人參、白術等藥物為輔,都是根據時令、主客關係,相互盛衰,以及內外感邪輕重程度,加減藥物,靈活應用的。
其實,通治飲食勞役,或無力動作,懶於言語;或飯後反倦;或當春口淡;或遇夏惡寒者,值秋熱令稍退,肺病灑淅,慘慘不樂;或飢常如飽;或便後見些膿血,無非脾濕下流,以致內熱變生諸病。但初病熱中則可用之,若末傳寒中,則不可用也,蓋甘酸適足以益其病耳。
如黃耆、人參、甘草、芍藥、五味子之類是也,以此見,諸升益之劑難用,尤甚於桂枝、麻黃湯也。飲食傷成積聚者,消導推逐,尤宜慎重。
內傷飲食積滯方,見雜病傷食積聚。補中益氣湯加減,見雜病藥賦。
白話文:
其實,無論是過度勞動、飲食不節,還是感到無力、懶言,飯後昏倦、春季口淡、夏季畏寒,秋季天氣轉涼,肺病發作,心情鬱悶,或是經常感覺飽腹,便後帶有膿血,這些症狀都是因為脾濕下流,導致內熱滋生而引起的各種疾病。
然而,這些症狀在初期熱症階段可以用補益藥物治療,但若病情發展到寒症階段則不可使用。因為甘酸類藥物會助長病情,反而不利於康復。
例如黃耆、人參、甘草、芍藥、五味子等,都是屬於補益藥物,因此在使用時要格外謹慎,尤其要避免像桂枝湯、麻黃湯等類似的升陽藥物。
對於因飲食不節導致積聚的病症,更需要慎重選擇消導推逐的藥物,不可輕易使用。
《內傷飲食積滯方》記載了雜病傷食積聚的治療方法,可以參考《補中益氣湯》的加減方,以及《雜病藥賦》中的相關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