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內集·卷一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內集·卷一 (16)

1. 經穴起止

本神,臨泣外一寸半。主癲疾嘔吐涎沫,小兒驚癇。

陽白,眉上一寸直瞳子。針三分,灸三壯。主瞳子痛癢昏蒙,目系急上插,頭目痛,目眵,背寒。

臨泣,當目直上入髮際五分。針三分,禁灸。主中風不識人,目翳多淚,風眩鼻塞,腋腫,喜齧。胸痹,心痛,脅痛,瘧日兩發。

目窗,臨泣後一寸。針三分,灸五壯。主熱逆頭痛目眩,唇吻強,上齒痛,目外眥赤不明,寒熱汗不出。

正營,目窗後一寸。針三分,灸五壯。主諸陽之熱。

承靈,正營後一寸半。針三分,灸五壯。主腦風頭痛,惡風寒,鼻衄,喘急。

天衝,承靈後一寸半,耳上如前三分。針三分,灸三壯。主頭痛牙腫,癲證善驚恐。

浮白,耳後入髮際一寸。針三分,灸七壯。主齒痛,耳鳴,頸項癰腫,癭瘤,肩背痛,手縱足緩,中滿喘息,咳逆痰沫。

完骨,耳中入髮際四分。針三分,灸七壯。主頭面痛,口喎,牙車急,齒痛,喉痹,頸項腫,頰腫引耳後痛,肘痛,足痿,癲疾僵仆,狂瘧,小便黃赤。

竅陰,完骨上,枕骨下,搖耳有空。針三分,灸七壯。主頭痛如錐,頷痛引耳,耳鳴,舌本出血及舌寒,口乾心煩,臂外肘節痹不及頭,鼻管疽發為癘,鼻衄,及四肢轉筋,癰疽。

腦空,承靈後,俠玉枕旁枕骨下陷中,搖耳有空。針四分,灸三壯。主腦風頭痛目眩,耳鳴聾,鼻衄,鼻疽發為癘,項強寒熱,癲疾羸瘦。昔魏武患頭風,發即心悶亂、目眩,華佗灸之立愈。

風池,耳後一寸半,橫俠風府。針三分,灸七壯,至一百壯止。主腦疼,肺風面赤而腫,目昏,項強,鼻衄,咽喉瘻引項攣不收,寒熱顛仆,煩滿汗不出,瘍瘧寒熱,溫病汗不出,目眩頭痛,淚出,欠氣,目眥赤痛,氣發耳塞,口僻,項背傴僂。

肩井,缺盆骨後一寸半,以三指按取之,當中指下陷中。針六分,灸七壯。主五勞七傷,頸項強,背膊悶,兩手不得向頭,或因撲傷腰髖疼,腳氣上攻,婦人墜胎後手足厥逆,咳逆寒熱,棲索氣不得臥。

淵腋,側腋下三寸陷中,舉臂取之,禁用針灸。

輒筋,淵腋前一寸。針入六分,灸三壯。主胸暴滿,喘息不得臥。

日月,期門下五分,乳下三肋滿。針七分,灸五壯。主小腹熱欲走,太息,喜怒不常,多言語;唾不止,四肢不收。

京門,監骨下腰中俠脊處季肋本。針三分,灸三壯。主腰痛不得俯仰,寒熱䐜脹引背不得息,小便赤澀,小腹痛腫,腸鳴洞泄,髀樞引痛肩背,寒痓,肩胛內廉痛,脊痓反折體痛。

帶脈,季肋下一寸八分。針六分,灸五壯。主婦人小腹堅痛,月水不調,赤白帶,裡急,瘛瘲。

白話文:

經穴起止

本神穴:位於臨泣穴外側一寸半處。主治癲癇、嘔吐、流涎,以及小兒驚癇。

陽白穴:位於眉毛上方一寸,直對瞳孔處。針刺三份,灸三壯。主治瞳孔疼痛、瘙癢、昏蒙,目系急痛向上牽引,頭痛、眼屎、背部寒冷。

臨泣穴:位於目內眥直上,進入髮際五分處。針刺三份,禁灸。主治中風導致不認識人,眼睛翳障、流淚多,風眩、鼻塞、腋下腫脹,喜歡咬人,胸痹、心痛、脅痛,瘧疾每日發作兩次。

目窗穴:位於臨泣穴後方一寸處。針刺三份,灸五壯。主治熱邪逆盛導致頭痛、目眩,口唇緊閉,上齒疼痛,眼外眥發紅不清,寒熱交替、汗出不暢。

正營穴:位於目窗穴後方一寸處。針刺三份,灸五壯。主治各種陽邪引起的熱症。

承靈穴:位於正營穴後方一寸半處。針刺三份,灸五壯。主治腦風頭痛,怕風寒,鼻出血,呼吸急促。

天衝穴:位於承靈穴後方一寸半,耳上方,向前三分處。針刺三份,灸三壯。主治頭痛、牙齒腫痛,癲癇症,容易驚恐。

浮白穴:位於耳後,進入髮際一寸處。針刺三份,灸七壯。主治牙痛、耳鳴、頸項癰腫、甲狀腺腫瘤、肩背疼痛、手無力、腳無力、腹部脹滿、呼吸困難、咳嗽、咳痰。

完骨穴:位於耳後入髮際四分處。針刺三份,灸七壯。主治頭面部疼痛、口角歪斜、牙關緊閉、牙痛、喉嚨阻塞、頸項腫脹、面頰腫脹並牽引至耳後疼痛、肘部疼痛、足部痿弱、癲癇發作、全身僵硬仆倒、狂躁性瘧疾、小便黃赤。

竅陰穴:位於完骨穴上方,枕骨下方,搖動耳朵能感覺到空虛的地方。針刺三份,灸七壯。主治頭痛如錐刺般疼痛,頷部疼痛牽引至耳朵,耳鳴、舌根出血及舌寒、口乾心煩、上臂外側肘關節痹痛但不牽涉到頭部、鼻疽發展成癘疾、鼻出血以及四肢抽搐、癰疽。

腦空穴:位於承靈穴後方,靠近玉枕旁,枕骨下陷處,搖動耳朵能感覺到空虛的地方。針刺四分,灸三壯。主治腦風頭痛、目眩、耳鳴耳聾、鼻出血、鼻疽發展成癘疾、項部強直、寒熱交替、癲癇、消瘦。魏武帝曾患頭痛,發病時心悶煩亂、目眩,華佗用灸法治療,立即痊癒。

風池穴:位於耳後一寸半處,橫向與風府穴相鄰。針刺三份,灸七壯,最多灸至一百壯。主治頭痛、肺風導致面部發紅腫脹、目昏、項部強直、鼻出血、咽喉潰瘍導致頸項攣縮不能伸屈、寒熱交替、身體仆倒、胸悶、汗出不暢、瘧疾寒熱交替、溫病汗出不暢、目眩頭痛、流淚、呼吸困難、眼角發紅疼痛、氣滯導致耳塞、口眼歪斜、項背彎曲。

肩井穴:位於鎖骨外端後方一寸半處,用三指按壓,在中指下陷處。針刺六分,灸七壯。主治五勞七傷、頸項強直、背部沉悶、兩手抬不到頭、或因跌撲傷導致腰髖疼痛、腳氣上攻、婦女流產後手足厥冷、咳嗽、寒熱交替、呼吸困難、無法平臥。

淵腋穴:位於腋下三寸凹陷處,抬臂取穴,禁用針灸。

輒筋穴:位於淵腋穴前方一寸處。針刺六分,灸三壯。主治胸部脹滿、呼吸困難、無法平臥。

日月穴:位於期門穴下方五分,乳房下方,第三肋間隙處。針刺七分,灸五壯。主治小腹部熱感想動,嘆氣,喜怒無常,話多,唾液不止,四肢不聽使喚。

京門穴:位於髂骨下緣,腰部正中,靠近脊柱,在季肋部。針刺三份,灸三壯。主治腰痛不能彎腰,寒熱腹脹牽引至背部不能呼吸,小便赤澀,小腹部疼痛腫脹,腸鳴腹瀉,大腿外側疼痛牽引至肩背部,寒疝,肩胛內側疼痛,脊柱強直反折導致身體疼痛。

帶脈穴:位於季肋下緣下一寸八分處。針刺六分,灸五壯。主治婦女小腹部堅硬疼痛,月經不調,赤白帶下,裡急後重,瘛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