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內集·卷一 (15)
內集·卷一 (15)
1. 經穴起止
消濼,肩下臂外間腋斜肘分取之。針五分,灸三壯。主頭痛,項如拔,頸有大氣,寒熱痹。
臑會,臂前廉去肩頭三寸。針五分,灸五壯。主癭瘤氣,咽腫;寒熱瘰癧,癲疾,肘節痹,臂酸重,腋急痛,肘臂痛難屈伸。
肩髎,肩端外陷,臑會上斜,舉臂取之。針七分,灸二壯。主臂痛重不舉。
天髎,缺盆上毖骨際陷中。針八分,灸三壯。主肩臂肘痛或引頸項急,寒熱胸滿,缺盆中痛,汗不出。
天牖,耳下頸大筋外,髮際上一寸。禁用針灸。
翳風,耳珠後陷中,按之引耳中。針三分,灸七壯。主耳痛鳴聾,口噤,口眼喎斜,下牙齒痛,失欠脫腮,頰腫牙車急痛。
瘈脈,耳本後雞足青脈上。禁用針灸。
顱息,耳後上青脈間。禁針,灸七壯。主頭重目昏,風聾耳痛、塞耳痛鳴,嘔吐,胸脅引痛不得俯仰及發癇風瘲。
角孫,耳廓上中間,髮際下,開口有空。禁針,灸三壯,主目生膚翳,牙痛,頸腫項痛。
絲竹,眉毛骨後陷中。針三分,禁灸。
和髎,耳門前兌發下橫動脈。針三分,禁灸。主風痛頭重,牙車急,耳鳴,頷頰腫。
耳門,耳前起肉,當耳缺處。針三分,灸三壯。主耳痛鳴、有膿汁出、生瘡,睟耳聤耳,齒痛。
少陽之經瞳子髎,四十三穴行迢迢,聽會上關頷厭集,懸顱懸釐曲鬢翹,率谷本神及陽白,臨泣目窗正營招,承靈天衝浮白次,完骨竅陰腦空搖,風池肩井淵腋部,輒筋日月京門標,帶脈五樞維道續,居髎環跳風市邀,下瀆陽關陽陵穴,陽交外丘光明宵,陽輔懸鐘丘墟外,足臨泣地五俠谿,第四指端竅陰畢。
足少陽膽經,左右八十六穴。子時自耳門交與目眥瞳子髎,循頭耳側脅下行,至足小指竅陰穴止。
瞳子髎,去目外眥五分。禁用針灸。
聽會,耳珠前陷中,開口有空。針三分,灸五壯。主耳鳴聾,齒痛,口噤,牙車急痛或脫,嘔吐,骨酸,癲狂,瘛瘲。
上關,耳前起骨上廉,開口有空。禁針,灸三壯。主青盲,耳痛、鳴、聾,口喎,唇吻強,口沫出,目眩,牙車緊,瘛瘲。
頷厭,對耳額角外。針五分,灸三壯。主風眩,目無所見,偏頭痛引目外眥急,耳鳴,好嚏,頸痛。
懸顱,斜上額角中,在懸釐間。針三分,灸三壯。主麵皮赤腫,身熱煩滿,汗不出。余同頷厭。
懸釐,從額斜上頭角下陷。針三分,灸三壯。主偏頭痛,目外眥赤痛,面赤痛,羊癲,煩滿,熱病汗不出。
曲鬢,耳上入髮際,曲隅陷中,鼓頷有空,以耳掩前尖處是穴。針三分,灸三壯。主暴喑,齒齲,頰頷腫,口噤,牙車急痛。
率谷,耳上入髮際一寸半。針三分,灸三壯。主煩滿嘔吐,醉傷酒,風目眩痛,膈胃寒痰,腦角眩痛不食。
白話文:
經穴起止
消濼穴位於肩下臂外側,腋窩斜下方,肘與肩之間取穴。針刺深度五分,灸三壯。主治頭痛、項部僵硬如被拔起般疼痛、頸部有氣喘、寒熱痹痛。
臑會穴位於臂前側,距肩頭三寸處。針刺深度五分,灸五壯。主治癭瘤、咽喉腫痛;寒熱瘰癧、癲癇、肘關節痹痛、手臂酸重、腋下劇痛、肘臂疼痛難以屈伸。
肩髎穴位於肩端外側凹陷處,在臑會穴上方斜上,舉起手臂取穴。針刺深度七分,灸二壯。主治手臂疼痛沉重,抬不起來。
天髎穴位於鎖骨上緣,與肩胛骨交界處凹陷中。針刺深度八分,灸三壯。主治肩臂肘部疼痛或牽引至頸項部疼痛、寒熱胸悶、鎖骨中疼痛、汗出不暢。
天牖穴位於耳下,頸部大筋外側,髮際上方一寸處。禁用針灸。
翳風穴位於耳垂後方凹陷處,按壓此穴會牽引到耳內。針刺深度三分,灸七壯。主治耳痛、耳鳴、耳聾、口噤、口眼歪斜、下牙齒疼痛、面部肌肉癱瘓、頰腫、牙關緊閉劇痛。
瘈脈穴位於耳根後方,雞足狀青筋之上。禁用針灸。
顱息穴位於耳後上方,青筋之間。禁針,灸七壯。主治頭重目眩、風寒引起的耳聾耳痛、耳塞耳鳴、嘔吐、胸脅疼痛難以俯仰及癲癇。
角孫穴位於耳廓上部中間,髮際下方,有凹陷處。禁針,灸三壯。主治眼瞼生翳、牙痛、頸腫項痛。
絲竹穴位於眉毛骨後方凹陷處。針刺深度三分,禁灸。
和髎穴位於耳門穴前方,髮際下橫行動脈處。針刺深度三分,禁灸。主治風寒頭痛、頭重、牙關緊閉劇痛、耳鳴、頷頰腫痛。
耳門穴位於耳前,耳輪與面頰交界處。針刺深度三分,灸三壯。主治耳痛、耳鳴、耳流膿液、耳瘡、外耳道炎、牙痛。
少陽經穴位:瞳子髎、聽會、上關、頷厭、懸顱、懸釐、曲鬢、率谷、本神、陽白、臨泣、目窗、承靈、天衝、浮白、完骨、竅陰、腦空、風池、肩井、淵腋、輒筋、日月、京門、帶脈、五樞、維道、居髎、環跳、風市、下瀆、陽關、陽陵泉、陽交、外丘、光明、陽輔、懸鐘、丘墟、足臨泣、地五會、俠谿,共43穴。
足少陽膽經,左右共86穴,起於目外眥的瞳子廖穴,沿頭、耳、脅部下行,止於足小趾外側的竅陰穴。
瞳子髎穴位於目外眥(眼角外側)外方五分處。禁用針灸。
聽會穴位於耳珠前方凹陷處,開口有空。針刺深度三分,灸五壯。主治耳鳴耳聾、齒痛、口噤、牙關緊閉劇痛或脫臼、嘔吐、骨骼酸痛、癲狂、瘛瘲。
上關穴位於耳前上方骨骼的邊緣,開口有空。禁針,灸三壯。主治青光眼、耳痛、耳鳴、耳聾、口角歪斜、唇吻僵硬、流口水、目眩、牙關緊閉、瘛瘲。
頷厭穴位於耳廓前方,額角外側。針刺深度五分,灸三壯。主治眩暈、目視不清、偏頭痛牽涉到眼角外側疼痛、耳鳴、噴嚏、頸痛。
懸顱穴位於額角斜上方,在懸釐穴之間。針刺深度三分,灸三壯。主治面部皮膚紅腫、身熱煩悶、汗出不暢。其他症狀與頷厭穴相同。
懸釐穴位於額頭斜上方,頭角下方凹陷處。針刺深度三分,灸三壯。主治偏頭痛、眼角外側紅腫疼痛、面部紅腫疼痛、癲癇、煩悶、熱病汗出不暢。
曲鬢穴位於耳上方,髮際內側,凹陷處,靠近耳輪前尖處。針刺深度三分,灸三壯。主治聲音嘶啞、齲齒、頰頷腫痛、口噤、牙關緊閉劇痛。
率谷穴位於耳上方,髮際內一寸半處。針刺深度三分,灸三壯。主治煩悶嘔吐、醉酒、風寒引起的目眩頭痛、膈胃寒痰、腦部脹痛,不想吃東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