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五 (33)
外集·卷五 (33)
1. 遍身部
小兒胎𣲵,頭生紅餅瘡,先用生艾、白芷、大腹皮、蔥白煎湯洗淨拭乾,次用生藍葉、生艾葉,入蜜搗膏敷之。亦治惡瘡。侵淫瘡,初生甚小,先癢後痛,汁出侵淫,濕爛肌肉,延至遍身。若從口發出,流散四肢者輕;從四肢發生,然後入口者重。用苦楝根曬乾,燒存性為末,豬脂調敷,濕則干糝;先用苦參、大腹皮煎湯洗之。
白蛇纏瘡,有頭尾,儼似蛇形。初起宜隔蒜於七寸上灸之;仍用雄黃為末,醋調敷之;仍以酒調服之。或萬病解毒丹、蠟礬丸,外塗內服。
湯火肥疣漆刺身。
湯泡火燒瘡,初時宜強忍痛,急向火炙,慎勿以冷物熨之,使熱不能出,爛入筋骨。後用寒水石七兩,黃柏、黃連、黃芩、山梔、大黃、赤石脂各一兩,甚者加冰片少許,為末,酒調或鴨子清調敷,或陣王丹亦好。小兒肥瘡,用松香為末,以紙捲成條,香油浸燃之,滴油搽,或用豬爪燒灰,麻油調搽。
疣瘡,如魚鱗痣、千日瘡一樣,多生手足,又名悔氣瘡。宜艾灸初起者,則余者皆落,神效。漆瘡,因見生漆中毒,面癢而腫,繞眼微赤,癢處搔之隨起㾦㿔,重者遍身如豆如杏,膿焮作痛。用生蟹取黃,隨瘡大小遍敷之,或臘茶為末,麻油調搽,或柳葉(冬,用皮)煎湯洗之。
竹木刺入肉不出,單糯米膏貼之,或頭垢,或蠐螬蟲搗爛,敷之,效。或象牙為末糝之。
折傷先問出血否,折傷有損身體,或墜跌打撲、倒壓閃挫,氣血鬱逆而皮不破,或金刃傷皮出血。外損筋骨者,可治;內損臟腑里膜,及破陰子、耳後者,不治。
未出攻之出則守;
未出血者,宜蘇木祛瘀,黃連降火,白朮和中,三味用童便入酒煎服。在上者,宜韭汁和粥吃;在下者,可下。血冷則凝,不可飲冷水,引血入心即死。消瘀:難鳴散、花蕊石散。順氣:木香勻氣散加童便、紅曲或紅酒。已出血者,急用陣王丹止血,先服補托藥,而後消瘀,虛甚者亦不敢下。
血虛者,四物湯加穿山甲;氣虛者,用蘇木、參、耆、當歸、陳皮、甘草服半月,脈散漸收,方敢以煎藥調下自然銅末一味,空心服之。如骨不碎折者,忌用。素虛損甚者,紫河車丹去麝香。但損傷妙在補氣血,或被寒冷者,先宜起寒。
腹脅脹痛增熱寒,折傷專主血論,非如六淫、七情,有在氣在血之分。然肝主血,不問何經所傷,惡血必歸於肝,流於脅,鬱於腹而作脹痛,或增寒熱。實者,下之;虛者,當歸鬚散、復元活血湯調之,或十全大補湯加香附、陳皮、貝母等分水煎服。
最嫌嘔吐血出口;
凡損傷瘡口忽干,毒攻腹內,恍惚煩悶,嘔吐及已出血多,而又嘔血不止者,難治。初起嘔吐者,用平胃散為末內服,外用薑汁調敷。破傷風浮腫者亦宜。初起吐血,用蘇木煎湯,調古烏附湯、或古蚌霜散。如惡血入腸胃,下血濁如瘀血者,用百草霜為末,酒調服。如傷外腎,小便出血不通者,五苓散。
白話文:
遍身部
嬰兒出生時頭部長紅疹,先用艾葉、白芷、大腹皮、蔥白煎水洗淨擦乾,再用新鮮的藍靛葉、艾葉加蜂蜜搗成膏狀敷貼。此法也能治療惡瘡。侵蝕性瘡瘍,初期很小,先癢後痛,滲出液體侵蝕皮膚,使肌肉濕爛,並蔓延全身。從口腔開始蔓延到四肢者較輕;從四肢開始,然後蔓延到口腔者較重。可用苦楝根曬乾後燒成灰末,用豬油調和敷貼,潮濕就用粉末撒乾;之前先用苦參、大腹皮煎水清洗。
蛇形瘡,有頭有尾,形似蛇。初期宜在七寸(約28公分)以上隔著蒜頭灸;再用雄黃研末,醋調敷;並用酒調服。或服用萬病解毒丹、蠟礬丸,內服外塗。
燙傷、火傷、肥胖症引起的疣、漆樹引起的皮炎。
燙傷火傷,初期應忍痛立即用火烤炙,切勿用冷物敷貼,以免熱氣不能排出,傷及筋骨。之後用寒水石七兩,黃柏、黃連、黃芩、山梔、大黃、赤石脂各一兩,病情嚴重者加冰片少許,研成細末,酒調或用鴨蛋清調和敷貼,或用陣王丹也很好。兒童肥胖引起的瘡瘍,用松香研末,用紙捲成條狀,浸入香油燃燒,滴油塗抹,或用豬蹄燒成灰,麻油調和塗抹。
疣,像魚鱗痣、千日瘡一樣,多長在手腳上,又稱悔氣瘡。宜用艾灸治療初期患者,則其餘的疣都會脫落,療效神奇。漆瘡,因接觸生漆中毒引起,面部紅腫發癢,眼周微紅,搔抓患處會起疹子,嚴重者全身起豆粒大小或杏仁大小的膿包,疼痛難忍。用活蟹取蟹黃,根據瘡瘍大小敷貼,或用臘茶研末,麻油調和塗抹,或用柳葉(冬天用樹皮)煎水清洗。
竹木刺入肉中拔不出來,單用糯米膏貼敷,或用頭垢,或用蠐螬蟲搗爛敷貼,有效。或用象牙研末撒上。
骨折先問是否出血,骨折會損傷身體,或跌倒、撞擊、閃挫、壓傷,氣血瘀滯而皮膚未破,或金刃傷破皮出血。外傷損傷筋骨可以治療;內傷損傷臟腑內膜,以及破壞陰部、耳後者,則無法治療。
尚未出血的,宜用蘇木祛瘀,黃連清熱,白朮健脾,三味藥用童尿加酒煎服。傷在上部的,宜用韭菜汁和粥一起吃;傷在下部的,可以向下引導。血液遇冷凝固,不可喝冷水,以免血液流入心臟而死亡。消瘀:用難鳴散、花蕊石散。理氣:用木香勻氣散加童尿、紅曲或紅酒。已經出血的,立即用陣王丹止血,先服用補托藥,然後再消瘀,體虛嚴重者也不敢服用下行之藥。
血虛者,用四物湯加穿山甲;氣虛者,用蘇木、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陳皮、甘草服用半個月,脈象漸漸平穩,才敢用煎好的藥調和自然銅末服用,空腹服用。如果骨頭沒有碎裂或骨折,則忌用。體質虛弱者,用紫河車丹去麝香。但損傷的治療關鍵在於補益氣血,或受寒者,先宜驅寒。
腹部脅肋脹痛伴有寒熱,骨折主要考慮出血問題,不像風寒濕邪、七情內傷,有氣虛血虛之分。但肝臟主血,無論何經受傷,瘀血都會歸於肝臟,流注脅肋,鬱結於腹部而導致脹痛,或伴有寒熱。實證者,應瀉下;虛證者,用當歸鬚散、復元活血湯調理,或用十全大補湯加香附、陳皮、貝母等分量煎服。
最忌諱嘔吐出血;
凡是損傷處傷口突然乾燥,毒邪攻入腹內,神志恍惚煩悶,嘔吐以及已經出血很多,又嘔血不止者,難以治療。初期嘔吐者,用平胃散研末內服,外用薑汁調和敷貼。破傷風伴有水腫者也適用。初期吐血,用蘇木煎水,調和古烏附湯,或古蚌霜散。如果瘀血進入腸胃,下血如同瘀血一般,用百草霜研末,酒調服。如果傷及外腎,小便出血不通暢者,用五苓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