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五 (32)

回本書目錄

外集·卷五 (32)

1. 遍身部

痼發手足或掌心,或腰或臀毒何深;無頭無面愈又發,色帶淡紅防瀉侵。

凡瘡氣血相搏,有頭有面;風邪內作,無頭無面。痼無頭面,瞰里開瘡,低貼肌肉,走注牽連,生於手足,或掌心,或腰腿,或臀下伸縮之處。初起渾身壯熱,手足不遂,憎寒頭痛,虛渴多汗,嘔逆,四肢沉重,較之諸發,煩渴為甚。或腫毒已平,數月後,復於他處大發,但作肉色微帶淡紅,終不能救。

大要:培養內氣以防滑瀉,治與癰疽類推。外用神應膏貼之。如瘡出米泔汁者,必死。

小小諸瘡風毒滯,諸般小瘡,皆因心腎不交,飲食不節,腸胃停留,以致風熱寒濕之毒,與氣血相搏,凝滯肌肉之間而發露也。

暑痱凍裂手足皸。

夏暑心神郁躁,熱逼汗漬成瘡,遍身或出膿血,赤爛如火,用南星、半夏、黃連、黃柏各一錢,五倍子、黃丹各五分,為末干糝。如癢加枯礬、雄黃。常服黃連阿膠丸以清心。熱汗浸漬成瘡,癢痛不止,用黃耆、當歸、防風、荊芥穗、地骨皮、木通各二錢,白礬一兩,為末,每藥一兩,水三大碗,煎五六沸,濾去渣,稍熱淋洗患處,拭乾避風,少時立效。輕者,只用臘雪水和蛤粉敷之。

痱痤瘡,因汗出見濕而生,輕者狀如撒粟,用青蒿煎湯洗之,或棗葉亦好;重者熱汗浸漬,匝匝成瘡,用綠豆、滑石各五錢為末,綿蘸撲之,摩破成瘡,加黃柏、棗葉各五錢,片腦少許。冬月下虛,身觸寒冷,血澀生瘡,頑滯不知痛癢,內服升麻和氣飲去大黃,外用木香、檳榔、硫黃、吳萸、薑黃、麝香為末,麻油調搽。

凍瘡先癢後痛,然後腫破出血,黃水不止,用雄雉雞腦一枚,搗爛,黃蠟各等分,清油減半,同於慢火上熬成膏,去渣塗之,久不愈者亦效。又方:用生附子為末,面調塗之。手足折裂作痛,用清油五錢,慢火煎沸,入黃蠟一塊,再熬溶,入水粉、五倍末各少許,熬紫色為度。先以熱水泡手足,火上烘乾,後用藥敷,以紙貼之。

其痛立止,入水亦不落。或桐油膏塗之亦好。手足皸,先用百沸湯泡洗,皮軟拭乾,然後用瀝清二兩,黃蠟一兩,共熬勻敷之,或用五倍子為末,牛骨髓調,瓷罐收貯,埋地中七日,取出填皸中即愈。或黃蠟膏、雲母膏俱好補塞。

蝸𣲵侵淫白蛇纏,蝸瘡,生手足間,相對如新茱萸,癢痛折裂,搔則黃汁淋瀝,有孔如蝸,久而生蟲。用杏仁、乳香各三錢,硫黃、輕粉各一錢半,為末,用麻油三錢,入黃蠟五錢溶化,入前末煎攪成膏,去火毒,瓷器收用。又方:用燕窠取抱子處土,為末干糝。先用白芷、大腹皮煎湯洗淨,然後敷藥。

走皮𣲵瘡,生滿頰項,發如豆梅,癢而多汁,延蔓兩耳內外濕爛,如浸淫瘡之狀。先用桑寄生、桑根皮各一握,白芷、黃連各少許,煎湯以綿蘸洗,候惡血出盡拭乾,次用皂莢、麻竹籜,俱燒存性,黃柏、黃連、樟葉、白芷各等分為末,麻油調搽,神效。忌醋。手𣲵瘡,用皂角、枯礬、輕粉、黃柏、黃連為末敷之。

白話文:

遍身部

頑固性皮膚病常發於手足或掌心,或腰或臀部,病灶深淺不一;沒有明顯的膿頭或潰瘍,卻反覆發作,顏色略帶淡紅,要預防腹瀉。

凡是瘡瘍由氣血搏結所致,則會有明顯的膿頭和潰瘍;若由風邪內侵所致,則無明顯的膿頭和潰瘍。頑固性瘡瘍沒有膿頭和潰瘍,需從內部疏通瘡口,病灶淺表貼近肌肉,會沿著經絡蔓延,發生於手足、掌心、腰腿或臀部等活動部位。初期全身發熱,手足活動不便,畏寒頭痛,口渴多汗,嘔吐,四肢沉重,與其他皮膚病相比,煩渴症狀尤為明顯。即使腫毒消退,數月後也可能在其他部位再次大規模發作,僅表現為肉色略帶淡紅,最終難以治癒。

總之:要注重調養內氣,以防止腹瀉,治療方法與癰疽相似。外用神應膏貼敷。如果瘡瘍流出像米泔水的膿液,則預後不良。

各種小的瘡瘍,大多由於心腎功能失調,飲食不節,腸胃積滯,導致風熱寒濕之毒與氣血搏結,凝滯於肌肉之間而發病。

暑熱引起的痱子、凍瘡和手足皲裂。

夏季暑熱,心神煩躁,熱邪逼迫汗液浸漬成瘡,全身可能出現膿血,皮膚紅爛如火,可用南星、半夏、黃連、黃柏各一錢,五倍子、黃丹各五分,研末撒敷。如果瘙癢明顯,可加入枯礬、雄黃。常服黃連阿膠丸以清心火。因熱汗浸漬成瘡,瘙癢疼痛不止,可用黃耆、當歸、防風、荊芥穗、地骨皮、木通各二錢,白礬一兩,研末,每劑藥一兩,加水三大碗,煎煮五六沸,過濾去渣,稍熱後淋洗患處,擦乾後避風,很快見效。輕症者,只用臘雪水和蛤粉敷即可。

痱子,由於汗出濕邪而生,輕者如粟粒狀,用青蒿煎湯洗,或用棗葉也很好;重者因熱汗浸漬,密集成瘡,用綠豆、滑石各五錢研末,用棉花蘸藥粉撲敷。若已潰破成瘡,可加入黃柏、棗葉各五錢,冰片少許。冬季下元虛寒,身體受寒,血液瘀滯而生瘡,頑固難治,無痛癢感,內服升麻和氣湯(去大黃),外用木香、檳榔、硫磺、吳茱萸、薑黃、麝香研末,麻油調勻塗搽。

凍瘡先癢後痛,然後腫脹破潰出血,黃水不斷流出,可用雄雉雞腦一枚搗爛,與黃蠟等量,清油減半,一起用文火熬成膏,去渣塗敷,久治不癒者亦有效。另一方:用生附子研末,麵粉調勻塗敷。手足皴裂疼痛,用清油五錢,文火煎沸,加入黃蠟一塊,再熬溶化,加入水粉、五倍子末各少許,熬至紫色為度。先用熱水泡手足,火烤烘乾,然後塗藥敷貼,效果極佳。或用桐油膏塗抹亦可。手足皲裂,先用沸水泡洗,待皮膚軟化後擦乾,然後用豬油二兩,黃蠟一兩,熬勻塗敷,或用五倍子研末,牛骨髓調勻,盛入瓷罐,埋入地下七日,取出後填入皲裂處即可痊癒。或用黃蠟膏、雲母膏也有很好的滋潤效果。

蝸牛皮炎(如蛇纏繞狀),發生於手足之間,相互對稱,如新茱萸,瘙癢疼痛,皮膚皴裂,搔抓則流出黃色膿液,有如蝸牛殼樣的孔洞,久而生蟲。可用杏仁、乳香各三錢,硫磺、輕粉各一錢半,研末,用麻油三錢,黃蠟五錢溶化,加入藥末煎攪成膏,去火毒,瓷器收存。另一方:用燕窩中抱子處的泥土,研末撒敷。先用白芷、大腹皮煎湯洗淨,然後敷藥。

蔓延性皮膚病,發生於面頰和頸項,皮疹如豆梅般大小,瘙癢並滲出多量液體,蔓延至兩耳內外,皮膚潮濕糜爛,如浸淫瘡。先用桑寄生、桑根皮各一把,白芷、黃連各少許,煎湯用棉花蘸洗,待污血流盡擦乾,然後用皂莢、竹籜(燒存性),黃柏、黃連、樟葉、白芷等量研末,麻油調勻塗搽,效果顯著。忌食醋。手部皮炎,用皂角、枯礬、輕粉、黃柏、黃連研末敷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