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五 (31)
外集·卷五 (31)
1. 遍身部
外塗藜蘆膏要勻。
藜蘆一味為末,豬油調塗,周日一易。須候元氣漸復,膿毒將盡時塗之,則胬肉自入,不然,雖入復出。若誤用針刀蝕灸,其勢益甚,或出血如注、寒熱嘔吐等證,急補脾胃為善。
流注腫塊非等閒,內傷外感濕痰干;跌撲閃挫併產後,氣流血注四肢關。
流者,行也;注者,住也。或結塊,或慢腫,皆因素有痰火,或外感風寒,邪氣流行,至其痰注之處而發;或內傷鬱怒,以致痰火驟發;或內傷房室,陰虛陽氣湊襲,逆於肉理而成;或內傷勞役、飲食搏動而發;或跌撲閃挫,一時氣逆血凝而成;或產後惡露未淨,覆被感傷凝注。多生四肢,或胸、腹、腰、臀關節之處。
初起,宜蔥熨法;實者,十六味流氣飲、敗毒散;痰痛便秘者,古半硝丸;虛者,二陳四物湯、托裡益氣湯、不換金正氣散、六君子湯加芎、歸,補中益氣湯加木香、枳殼,選用。令其自潰、自消。若潰久不斂者,縱有表邪,只托裡為主,十全大補湯、人參養榮湯、補中益氣湯、托裡抑青湯、托裡益氣湯、八味丸,更佐以豆豉餅、琥珀膏,祛散寒邪,補接陽氣。膿成,以火針破之;內有膿管,以藥線腐之。
若過用寒涼者,不治。
瘭大如梅小如粟,多生手指及臀足;色變不常深入肌,串筋見骨痛至極;
瘭疽,一名蛇瘴,煙瘴地面多有之。先作點而後露肉,四畔若牛唇黑硬,小者如粟如豆,劇者如梅如李。發無定處,或臂或臀,或口齒,或肚臍,多見手、足指間。赤、黑、青、白,色變不常。根深入肌,走臂遊腫,毒血流注,貫串筋脈,爛肉見骨,出血極多,令人串痛、狂言。痛入於心即死,突出於外腎者,亦死。
惡風積毒血熱成,煩躁噯悶入心腹。
原因感受惡風,入於脈理,或煙瘴地面,傷寒瘧後,及感觸蛇毒所致。二十以後,四十以前者,皆積傷之毒入胃,壅聚而成;四十以後,六十以前,乃血閉不行,壅熱積血得之。治宜宣毒行血,用栝蔞根酒煎,入乳香、沒藥、五靈脂、皂刺等分,以下其毒,次用清心行血之劑。如系蛇毒,赤足蜈蚣最妙,雄黃、白芷次之;或蠟礬丸,冷酒入麝香送下。
外用荊芥、白芷、川椒、蔥白煎湯,入鹽,俟湯溫,自手臂上燙下,日三次。瘭疽毒氣走腫所至處,宜緊繫之。自手發者,毒走至心;自足發者,毒走至腎,不救。各有小紅筋,尋其筋之住處,灸三炷即瘥。經云,在指則截,在肉則割。恐毒氣入心入腹,令人煩躁、嘔噯、昏悶,或瘡出青水穢汁者,腎虛極也,死人至速。
此瘡極慮引風。凡癰疽開一寸,則一寸引風,非必風入於其中。風邪襲虛,則肉爛透骨,惡血橫流,宜南星、半夏、白芷梢,最能去風,可以頻敷。其諸療理,推廣癰疽法度行之。
白話文:
遍身部
外敷藜蘆膏要均勻塗抹。
藜蘆磨成粉末,用豬油調和後塗抹,每日換藥一次。必須等到元氣逐漸恢復,膿毒將盡時再塗,這樣壞死組織才會自行脫落,否則即使脫落也會再次出現。如果錯誤地使用針刀、燒灼等方法,病情會更加嚴重,甚至可能出現出血不止、寒熱嘔吐等症狀,此時應急於補益脾胃。
肢體腫塊不可輕忽,內傷外感濕痰皆可致病;跌打損傷及產後,氣血瘀滯於四肢。
「流」指氣血運行,「注」指氣血停滯。腫塊或慢性腫脹,都是由於體內痰火,或外感風寒、邪氣入侵,停滯於某一部位所致;或因內傷鬱怒,導致痰火驟發;或因房事過度,陰虛陽氣互擾,逆亂肌理而形成;或因勞累過度、飲食不節而發病;或因跌打損傷,氣血逆亂凝滯而成;或產後惡露未淨,感受外邪凝滯。多發生於四肢,或胸、腹、腰、臀關節等處。
初期,宜用蔥白熨敷;實證,可服用十六味流氣飲、敗毒散;痰盛便秘者,可服用古半硝丸;虛證,則可服用二陳四物湯、托裡益氣湯、不換金正氣散、六君子湯加川芎、當歸,或補中益氣湯加木香、枳殼等方劑,使其自行潰爛、自行消散。如果潰爛久久不癒合,即使有表邪,也應以托裡補虛為主,可服用十全大補湯、人參養榮湯、補中益氣湯、托裡抑青湯、托裡益氣湯、八味丸等,並佐以豆豉餅、琥珀膏,以祛散寒邪,補益陽氣。膿成之後,可用火針挑破;如有膿管,則用藥線引流。
如果過度使用寒涼藥物,則難以治癒。
瘭疽大小不一,如梅子般大或如粟米般小,多發生在手指和臀部足部;顏色變化不定,深入肌肉,牽動筋骨,疼痛劇烈;
瘭疽,又稱蛇瘴,多見於瘴氣盛行的地方。起初只是小點,然後露出腐肉,周圍皮膚呈黑色、堅硬,小的如粟米或豆子,大的如梅子或李子。發病部位不定,可見於手臂、臀部、口腔、肚臍,多見於手足指間。顏色紅、黑、青、白不定。病根深入肌肉,蔓延腫脹,毒血流注,貫穿筋脈,腐爛見骨,出血很多,令人疼痛劇烈,甚至神志不清。疼痛深入心臟即死,若蔓延至腎臟亦死。
因感受惡風,毒血熱邪聚集而成,煩躁噯氣,胸腹不適。
病因是感受惡風,侵入脈絡,或居住在瘴氣盛行的地方,或傷寒瘧疾之後,或被蛇咬傷所致。二十歲至四十歲之間,多因積傷之毒入胃,壅塞而成;四十歲至六十歲之間,則因血脈阻塞不通,熱邪瘀血積聚而發病。治療應以解毒活血為主,可用栝蔞根酒煎服,加入乳香、沒藥、五靈脂、皂刺等分量,以消散毒邪,然後再服用清心活血的藥物。如果是蛇毒,則赤足蜈蚣效果最佳,雄黃、白芷次之;或用蠟礬丸,用冷酒送服麝香。
外用荊芥、白芷、川椒、蔥白煎湯,加鹽,待湯溫後,從手臂往上往下燙洗,每日三次。瘭疽毒氣蔓延腫脹之處,應加以緊縛。從手部發病者,毒氣會蔓延至心臟;從足部發病者,毒氣會蔓延至腎臟,難以救治。若發現有紅色小筋,應在其停滯處灸三壯,即可痊癒。古書記載,若在指頭上,則應截除;若在肉上,則應切除。擔心毒氣入心入腹,導致煩躁、噯氣、昏迷,或瘡瘍流出青水污穢汁液,都是腎氣極度虛弱的表現,病情危急,死亡迅速。
此瘡極易引發風邪。凡癰疽潰爛一寸,則會引發一寸範圍的風邪侵襲,並非一定要風邪直接入侵瘡瘍之中。風邪乘虛而入,則會導致肌肉腐爛穿透骨骼,惡血橫流,宜用南星、半夏、白芷等藥物,最能祛風,可以頻頻外敷。其他治療方法,可參照治療癰疽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