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五 (27)
外集·卷五 (27)
1. 遍身部
五癬濕頑風馬牛,總皆血熱肺邪留;
疥癬皆血分熱燥,以致風毒克於皮膚,浮淺者為疥,深沉者為癬;疥多挾熱,癬多挾濕;疥發手足遍身,癬則肌肉癮疹,或圓或斜,或如苔梅走散。風癬即乾癬,搔之則有白屑;濕癬如蟲行,搔之則有汁出;頑癬全然不知痛癢;牛癬如牛頸皮,厚且堅;馬癬微癢,白點相連,又曰狗癬。
清熱殺蟲祛風濕,久則補腎自然收。
諸風濕蟲癬,與疥瘡大同。初起有可下者,打膿散去黃連、金銀花、穿山甲、芒硝,加赤芍、白芍,水、酒各半煎,臨熟入大黃,露一宿,五更服;有可汗者,四物湯加荊芥、麻黃各五錢,浮萍一兩,蔥、豉煎服取汗。一切癩癬皆效。經久不敢汗下者,只用防風通聖散去硝、黃,加浮萍、皂刺,水煎服。
久年不愈,體盛者,兼吞頑癬丸,或古龍虎丹,用何首烏、白芷、蘇木等分,入豬油及鹽少許,浸酒送下。體虛者,不可妄用風藥。氣虛者,何首烏散、消風散;血燥者,四聖不老丹,或腎氣丸,久服自效;有蟲者,俱宜間服蠟礬丸。外治:乾癬,用狼毒、草烏各二錢半,斑蝥七枚,生為末,津唾調搽。
濕癬,用枯礬、黃連各五錢,胡粉、黃丹、水銀各二錢,為末,用豬脂油二兩夾研,令水銀星散盡,瓷罐收貯,搽之。牛癬,用舊皮鞋底,燒存性,入輕粉少許,為末,麻油調敷。馬疥癬,用馬鞭草(不犯鐵器),搗自然汁半盞,飲盡,十日即愈。
通用麻油二兩,入巴豆、蓖麻子各十四粒,斑蝥七粒,熬煎三味枯黑去渣,卻入白蠟五錢,蘆薈末三錢,攪勻,瓷罐收貯,括破塗之;或用川槿皮、浙剪草、木鱉子等分為末,醋調敷。洗藥:用紫蘇、樟腦、蒼耳、浮萍煎湯。
血風血燥風熱鬱,初發疙瘩或如丹;瘙癢抓破痛有水,妄投風藥血益慳。
血風瘡,乃三陰經風熱、鬱火、血燥所致。瘙癢不常,抓破成瘡,膿水淋瀝,內證晡熱盜汗,惡寒,少食體倦,所以不敢妄用風藥。大概肝風血燥,寒熱作痛者、當歸飲加柴胡、山梔;痛癢寒熱者,小柴胡湯加山梔、黃連;夜熱譫語者,小柴胡湯加生地;肝脾鬱火,食少寒熱者,八味逍遙散;脾虛晡熱盜汗,不寐者,歸脾湯加山梔、熟地;腎虛有熱,作渴咳痰者,腎氣丸。
通用:遍身者,四物湯加浮萍、黃芩等分,甚者,紫雲風丸、換骨丸、三蛇丹;兩足痛癢者,當歸拈痛湯。如因飲酒後,遍身癢如風瘡,抓至出血又痛者,用蟬蛻、薄荷等分為末,每二錢,水酒調服。凡身發癢者通用。外治:摩風膏、大馬齒膏。
癩風審因分上下,癩,即《內經》癘風。受天地間肅殺風氣,酷烈暴悍,最為可畏。一因風毒,或汗出解衣入水,或酒後當風;二因濕毒,或坐臥濕地,或冒雨露;三因傳染。然未必皆由外也,內傷飲食,熱毒過甚,大寒大熱,房勞穢汙,以致火動血熱,更加外感風寒、冷濕而發。初起身上虛癢,或起白屑、紫雲如癜風然,或發紫疱疙瘩流膿。
白話文:
遍身部
各種癬疾,像是濕疹、頑癬、風癬、牛癬、馬癬,都是因為血熱、肺部邪氣停滯所引起。
疥癬都是因為血分熱燥,導致風毒侵犯皮膚,淺表的稱為疥,深層的稱為癬;疥多伴隨發熱,癬多伴隨潮濕;疥好發於手足及全身,癬則會在肌肉上出現癮疹,形狀或圓或斜,或像苔蘚、梅花般散佈。風癬就是乾癬,搔抓會有白色皮屑;濕癬像蟲子爬行過一樣,搔抓會有汁液流出;頑癬完全沒有痛癢感;牛癬像牛頸部的皮膚一樣,厚實堅硬;馬癬略微發癢,會有白色斑點連成一片,也稱為狗癬。
治療方法是清熱、殺蟲、祛風除濕,久病則需補腎,自然就會痊癒。
各種風濕、蟲癬和疥瘡,病理大體相同。初期可採取攻下療法:若能排出膿液,則使用打膿散(黃連、金銀花、穿山甲、芒硝),再加入赤芍、白芍,水酒各半煎煮,將熟時加入大黃,放置一夜,五更服用;若能發汗,則使用四物湯,加入荊芥、麻黃各五錢,浮萍一兩,蔥、豉煎煮服用,以求發汗。各種癬疾皆有效。久病不能發汗或攻下者,則只用防風通聖散(去硝、黃),加入浮萍、皂刺,水煎服。
久病不癒,體質強盛者,可同時服用頑癬丸或古龍虎丹(何首烏、白芷、蘇木等量,加入豬油和少許鹽,用酒送服)。體質虛弱者,不可輕易使用風藥。氣虛者,可用何首烏散、消風散;血燥者,可用四聖不老丹或腎氣丸,長期服用自會見效;有蟲者,宜間斷服用蠟礬丸。外治:乾癬,可用狼毒、草烏各二錢半,斑蝥七枚,研成粉末,用唾液調勻塗擦。
濕癬,可用枯礬、黃連各五錢,胡粉、黃丹、水銀各二錢,研成粉末,用豬脂油二兩研磨均勻,使水銀分散開來,盛放在瓷罐中,塗擦患處。牛癬,可用舊皮鞋底燒成灰,加入少許輕粉,研成粉末,用麻油調勻敷貼。馬疥癬,可用馬鞭草(不沾鐵器)搗汁半碗飲下,十日即可痊癒。
通用外治方:麻油二兩,加入巴豆、蓖麻子各十四粒,斑蝥七粒,煎熬至三味藥材枯黑,去渣後加入白蠟五錢,蘆薈末三錢,攪拌均勻,盛放在瓷罐中,塗擦患處;或用川槿皮、浙剪草、木鱉子等量研成粉末,用醋調勻敷貼。清洗藥方:用紫蘇、樟腦、蒼耳、浮萍煎湯清洗。
血風血燥風熱鬱結,初期會出現疙瘩,或像丹毒一樣;瘙癢抓破後會疼痛流出膿水,不可隨便使用風藥,以免損傷氣血。
血風瘡,是三陰經風熱、鬱火、血燥所致。瘙癢不定時,抓破後成瘡,膿水不斷流出,內證有午後發熱、盜汗、惡寒、食慾不振、體倦,因此不可輕易使用風藥。大致來說,肝風血燥,寒熱疼痛者,可用當歸飲加柴胡、山梔子;痛癢寒熱者,可用小柴胡湯加山梔子、黃連;夜熱譫語者,可用小柴胡湯加生地;肝脾鬱火,食少寒熱者,可用八味逍遙散;脾虛午後發熱、盜汗、失眠者,可用歸脾湯加山梔子、熟地;腎虛有熱,口渴咳嗽痰多者,可用腎氣丸。
通用方:全身症狀者,可用四物湯加入浮萍、黃芩等量,症狀嚴重者,可用紫雲風丸、換骨丸、三蛇丹;雙足痛癢者,可用當歸拈痛湯。若因飲酒後,全身發癢像風瘡一樣,抓破出血又疼痛者,可用蟬蛻、薄荷等量研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溫水或酒送服。凡是全身發癢者皆可使用。外治:摩風膏、大馬齒膏。
癩風的病因需分上、下兩方面探討。癩,即《內經》中所說的癘風。它受到天地間肅殺的風氣侵襲,其毒性劇烈而猛烈,最為可怕。其病因一為風毒,例如汗出後解衣入水,或飲酒後受風;二為濕毒,例如久坐臥於潮濕之地,或淋雨受露;三為傳染。但並非所有癩風都由外因引起,內傷飲食,熱毒過盛,大寒大熱,房事過度或不潔,導致火動血熱,再加上外感風寒、冷濕而發病。初期身上會發癢,或起白屑,或出現紫色的斑點像癜風一樣,或出現紫色的疱疹疙瘩並流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