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五 (23)
外集·卷五 (23)
1. 足膝部
外足三陽需外治,內足三陰更難醫。
外治:外臁瘡,因風濕者,洗以蔥湯,次用龍骨膏貼之;風熱者,馬齒膏;濕熱者,窯土膏;因血氣凝滯者,小駐車丸加乳香少許糝之。內臁瘡,初起洗以鹽湯,次以蠟礬紙貼之。重者,桐油膏;癢甚者,蘄艾膏;久不愈者,內、外通用爐灰膏點去瘀肉,後貼黃蠟膏,然內必量體服藥。若誤用攻伐傷胃者,亦能殺人。 鶴膝風,人面瘡,腎臟風瘡,臁瘡,腳跟瘡(附腳肚瘡及袴口瘡),腳發,嵌甲瘡,腳指丫瘡,腳背發
鶴膝風如鶴之膝,三陰虧損風邪入;
足三陰虧損,風邪乘之,以致內熱,減食肌瘦,肢體攣痛,久則膝愈大而腿愈細,有如鶴之膝然。初起宜用蔥熨法,以內消之;寒熱者,五積交加散,加烏藥、殭蠶;已潰者,獨活寄生湯、大防風湯。
亦有虛火陰血枯,所以痢後多此疾。
陽虛熱來復去者,無根虛火也,十全大補湯、大防風湯;臍腹疼痛,溺頻頭暈吐痰者,八味丸;發熱大渴,面赤脈大,血虛甚也,古歸耆湯。陰虛形瘦發熱者,腎氣丸;挾濕熱者,蒼龜丸、二炒蒼柏散;食少面黃者,六君子湯;津干中氣不足者,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;膿清肌肉不生者,八物湯。婦人月經不調,發熱口渴,兩膝腫痛者、腎氣丸、蒼龜丸、逍遙散加牛膝、杜仲、黃柏。
人面相傳積業冤,貝母一施淚便出。
瘡象人面,眼、口、鼻全,多生膝上,亦有臂患之者。據方書皆云冤業所至,須清心悔過,內服十六味流氣飲。久者,大苦參丸、腎氣丸;外用貝母為末敷之,乃聚眉、閉口,仍用生肌斂口而愈。
腎臟風瘡有如癬,初起脛上遍身攻;
此非臁瘡,亦非外腎風瘡,乃腎虛有火血燥,或思色精不出而內敗。初起兩足時熱,腳跟作痛,多於內脛或臁上癢極,抓破成瘡,久則能漸延開,失治延及腿股、遍身者有之。
外證瘙癢滴膿水,內證潮汗痰倦如。
內證晡熱盜汗、口燥咽乾、吐痰體瘦、腰腳倦怠,治以腎氣丸為主,佐以四生散。若脾胃虛者,補中益氣湯為主,佐以腎氣丸、四生散。又有遍身生瘡,膿水淋瀝,兩腿尤甚,體倦作癢,經年不愈,乃腎虛火也,八味丸主之。外治:謝傳傷手瘡方、白膠香散。
臁瘡腫痛濕熱甚,生兩臁上。初起焮腫作痛,寒熱者,屬外邪濕熱,檳蘇散、敗毒散主之。毒盛發寒熱者,活命飲。
漫腫寒熱陰分虧;
漫腫作痛,或不腫不痛,屬三陰虛也,或發寒熱,俱宜八物湯、十全大補湯。脾虛挾表邪者,補中益氣湯加桔梗、白芷;脾虛濕熱流膿,口乾少食者,補中益氣湯加茯苓、芍藥;晡熱加炒黑黃柏、熟地;挾怒氣,加山梔、川芎;有郁者,歸脾湯加山梔、柴胡。若患處黑黯,肢體惡寒,飲食少思者,屬肝腎虛敗,宜八味丸;內熱口乾者,腎氣丸;久不愈者,大苦參丸。腎臟虛風、四生散、黃耆丸。
白話文:
足膝部疾病
鶴膝風:這種病症的樣子像鶴的膝蓋,主要是因為身體的足三陰經脈虧損,導致風邪入侵。足三陰經脈虛弱,風邪趁虛而入,造成體內發熱,食慾不振,身體消瘦,肢體攣縮疼痛。時間久了,膝蓋會越來越腫大,而腿部卻越來越細,就像鶴的膝蓋一樣。初期應該用蔥熨法來消腫,如果有發冷發熱的症狀,可以使用五積交加散,並加入烏藥、殭蠶。如果已經潰爛,可以使用獨活寄生湯或大防風湯。
還有一種情況是因為虛火和陰血枯竭導致,所以拉肚子後常常會出現這種病。如果陽虛而導致發熱反覆發作,這是因為虛火無根。可以使用十全大補湯或大防風湯來治療。如果出現肚臍腹部疼痛、頻尿、頭暈、吐痰等症狀,可以使用八味丸。如果發熱嚴重、口渴、臉色發紅、脈搏強勁,這是因為血虛嚴重,可以使用古歸耆湯。如果陰虛導致身體消瘦發熱,可以使用腎氣丸。如果夾雜濕熱,可以使用蒼龜丸或二炒蒼柏散。如果食慾不振、臉色發黃,可以使用六君子湯。如果口乾舌燥、中氣不足,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加入五味子。如果膿液清稀、肌肉難以生長,可以使用八物湯。婦女如果月經不調,出現發熱口渴、兩膝腫痛的症狀,可以使用腎氣丸、蒼龜丸或逍遙散,並加入牛膝、杜仲、黃柏。
人面瘡:傳說是累積的業障冤孽所致。這種瘡的樣子像人臉,有眼睛、嘴巴、鼻子,多長在膝蓋上,也有長在手臂上的。根據醫書記載,這是因為冤業所導致的,需要清心悔過。內服十六味流氣飲。時間久了可以使用大苦參丸或腎氣丸。外敷貝母粉末,可以使其聚集眉頭、閉合口部,然後再用生肌斂口藥使其痊癒。
腎臟風瘡:看起來像癬,剛開始會從脛骨開始,蔓延到全身。這不是臁瘡,也不是外腎風瘡,而是因為腎虛有火、血燥,或是因為思欲過度、精液無法排出導致的。初期兩腳會時常發熱,腳跟疼痛,多在脛骨內側或臁骨上癢得厲害,抓破後變成瘡,時間久了會逐漸蔓延開來,如果沒有好好治療,可能會蔓延到大腿甚至全身。
外在症狀是瘙癢、滴膿水,內在症狀是午後發熱、盜汗、痰多、疲倦。內在症狀如午後發熱、盜汗、口乾咽燥、吐痰、身體消瘦、腰腿疲倦,可以使用腎氣丸為主,並佐以四生散。如果是脾胃虛弱,則使用補中益氣湯為主,並佐以腎氣丸和四生散。還有一種情況是全身生瘡,膿水淋漓,兩腿尤其嚴重,身體疲倦發癢,經年不愈,這是因為腎虛火旺,可以使用八味丸治療。外用藥可以使用謝傳傷手瘡方或白膠香散。
臁瘡:這種病症多發於兩腿的臁骨上,表現為紅腫疼痛、濕熱嚴重。初期紅腫疼痛、發冷發熱,是外邪濕熱所致,可以使用檳蘇散或敗毒散治療。如果毒氣很盛,出現發冷發熱,可以使用活命飲。
如果腫脹漫延,出現發冷發熱,這是因為三陰虛弱。可以使用八物湯或十全大補湯。如果脾虛夾雜外邪,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,並加入桔梗、白芷。如果脾虛濕熱流膿,口乾少食,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,加入茯苓、芍藥。如果午後發熱,加入炒黑黃柏、熟地。如果挾怒氣,加入山梔、川芎。如果憂鬱,使用歸脾湯加入山梔、柴胡。如果患處顏色黑黯,肢體惡寒,食慾不振,這是因為肝腎虛敗,可以使用八味丸。如果內熱口乾,可以使用腎氣丸。如果久治不愈,可以使用大苦參丸。腎臟虛風,可以使用四生散或黃耆丸。
外治方法:外臁瘡,因風濕所致,可以用蔥湯清洗,然後貼龍骨膏。如果是風熱,可以使用馬齒膏。如果是濕熱,可以使用窯土膏。如果是因血氣凝滯,可以使用小駐車丸加入少許乳香。內臁瘡,初期可以用鹽水清洗,然後貼蠟礬紙。嚴重者可以使用桐油膏。如果瘙癢嚴重,可以使用蘄艾膏。如果久治不愈,內外都可以使用爐灰膏點去瘀肉,然後貼黃蠟膏,但內服藥物也必須根據體質狀況進行調整。如果誤用攻伐之藥傷害脾胃,也可能導致死亡。 腳跟瘡(附腳肚瘡及袴口瘡) 腳發 嵌甲瘡 腳指丫瘡 腳背發 (這些病症的翻譯內容因原文沒有詳細描述,請提供更多相關文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