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五 (19)

回本書目錄

外集·卷五 (19)

1. 臀腿部

斷根滋補忌寒涼。

體實屬肺與大腸風熱者,加味槐角丸、加味地黃丸、三神丸,斷根更易;體薄屬肝脾腎三經陰精損者,腎氣丸、補中益氣湯、十全大補湯,以滋化源,更節嗜欲、謹起居,方可斷根。又有兼下疳瘡者;有莖中出白津者,有兼疝者,皆肝腎不足變出,勿專服寒涼瀉火。蜈蚣油:端午取大蜈蚣一條,竹籤陰乾,臨發剪一寸,煅存性,桐油調塗,輕則不發,重則次年對周日又發,再剪一寸,煅塗斷根。又法:用生蜈蚣數條,浸麻油內,俟生黴,略熬化,塗痔及諸瘡、癬。

九漏須知初與久,凡癰疽久則宿膿腐肉,停蓄其間,穿孔必深,風冷外侵,涓涓穢膿流出,如缸甕之有漏孔。九漏:肝主狼漏,胃主鼠漏,大腸主螻蟈漏,脾主蜂漏,肺主蚍蜉漏,心主蠐螬漏,膽主浮蛆漏,腎主瘰癧漏,小腸主轉筋漏。原因氣血壅滯,染觸蠢動含靈之毒而名,其因治則一也。

在痔則有穿腸、穿腎、穿陰者。又有無痔,肛門左右別生一竅,流出膿血,名為箄漏,竅在皮膚者易愈,臟腑損者難治。又有原有痔漏,肛邊別生一塊,作膿就在痔孔出者,乃食積注下也,宜連魏散。

初濕熱兮久濕寒;

痔止出血,始終是熱;漏流膿血,初是濕熱,久是濕寒。初起淡紅,微腫小核,宜涼血清熱燥濕,牽牛酒、加味槐角丸、臟頭丸、古枳巴丸、連歸丸。久則內如縞白,外如黑腐,淫蟲惡臭,宜澀竅、殺蟲、溫補,黑玉丹、釣腸丸、芎歸丸、苦參丸、蠟礬丸。又有初起,因風冷者,久則虛而挾濕熱者。

大補氣血兼艾灸,熏洗平肌塞竅端。

十全大補湯、補中益氣湯、黃耆六一湯主之。丹溪用參、朮、黃耆、芎,歸為君,佐以蝟皮、蛇蛻、牛角腮、蜂房之類服之;外用津唾調附子末作餅,如錢厚,放瘡上,漏大炷大,漏小炷小,灸令微熱,不可令痛。干則易新餅,再灸。如倦,暫止,次日又灸,直至肉平為度。

外用雲母膏貼之。畏灸者,內生肌丸最妙。他如熏洗方、齒髮散、蜂房散,平肌塞竅,取膿取蟲諸方,粗實者酌用,清貴者慎之。

陰瘡三等屬腎肝,濕瘡風濕癢如癬;

濕陰瘡,由腎虛風濕相搏,邪氣乘之,瘙癢成瘡,侵淫汁出,狀如瘡癬。

妒精作臼腫痛癢,妒精瘡,因久曠房室,思色動欲,以致敗精流入莖內。初發如粟,赤腫潰爛作臼,痛癢妨悶。

陰蝕莖丸腫相繾。

陰蝕瘡,因婦人子宮有敗精帶濁,或月水未淨,與之交合房室,後又未洗浴,男子腎虛,邪穢滯氣,遂令陰莖連睪丸腫痛,小便如淋。

甚久潰爛成下疳,經久潰爛,侵蝕肌肉,血出不止,以成下疳瘡。久不愈,必成楊梅瘡,宜服仙遺糧湯預防之。

寒熱煩渴宜詳辨,非虛便是濕熱侵,身體煩熱,壯熱惡寒,宜急治之。陰血虛而有熱者,小柴胡湯加參、朮、芎、歸;腫痛發熱者,四物湯加柴胡、山梔;濕熱腫痛,健裂寒熱者,小柴胡湯加龍膽草、黃連、青皮;熱勝二便秘者,八正散。濕熱甚則腫痛溺澀:及莖縮縱癢痛,或出白津者,龍膽瀉肝湯。

白話文:

臀腿部

治療臀腿部疾病,忌用寒涼之物。

體質強健,屬於肺和大腸風熱者,可用加味槐角丸、加味地黃丸、三神丸等藥物,更容易根治;體質虛弱,屬於肝、脾、腎三經陰精虧損者,則需服用腎氣丸、補中益氣湯、十全大補湯等藥物,以滋養根本,並需節制慾望、注意起居,才能根治。此外,若合併下疳瘡、莖中流出白色分泌物或疝氣等症狀,皆因肝腎不足所致,切勿單用寒涼瀉火藥物。

蜈蚣油的製作方法:端午節取一條大蜈蚣,用竹籤穿好陰乾,使用時剪下一寸,煅燒至存性,用桐油調和塗抹患處。病情輕微則不再發作,病情嚴重則次年同一天再次發作,此時再剪下一寸,煅燒塗抹,即可根治。另一種方法:取數條活蜈蚣浸泡在麻油中,待其長出黴菌後,略微熬化,即可塗抹痔瘡及各種瘡癬。

九漏的辨證:九漏指久病成疾,膿液不斷流出的症狀。根據不同的部位和症狀,分別稱為肝主狼漏、胃主鼠漏、大腸主螻蟈漏、脾主蜂漏、肺主蚍蜉漏、心主蠐螬漏、膽主浮蛆漏、腎主瘰癧漏、小腸主轉筋漏。其病因都是氣血瘀滯,感染毒邪所致,治療原則相同。

痔漏的種類:痔漏可能穿透腸道、腎臟或陰部。也可能在肛門左右長出新的廔管,流出膿血,稱為箄漏。廔管在皮膚上的容易治癒,若損傷臟腑則難以治療。還有一種情況是原有的痔漏旁邊長出膿腫,膿液從痔瘡孔排出,這是由於飲食積滯所致,宜服用連魏散。

痔漏的病程變化:痔瘡初期以濕熱為主,久則轉為濕寒;痔瘡出血,始終是熱證;而廔管流膿血,初期是濕熱,久則變成濕寒。初期症狀為淡紅色、微腫的小肉芽,宜涼血清熱燥濕,可用牽牛酒、加味槐角丸、臟頭丸、古枳巴丸、連歸丸等藥物。久病則內部呈白色條狀,外部則呈黑色腐爛,伴有蟲蛀臭味,則需澀竅、殺蟲、溫補,可用黑玉丹、釣腸丸、芎歸丸、苦參丸、蠟礬丸等藥物。也有些情況是初期因風寒引起,久病則轉為虛弱夾雜濕熱。

治療方法:需大補氣血,並配合艾灸、熏洗,以平復肌肉、閉合廔管。可用十全大補湯、補中益氣湯、黃耆六一湯等藥物。丹溪翁常用人參、白朮、黃耆、川芎、當歸為主藥,佐以蝟皮、蛇蛻、牛角腮、蜂房等藥物服用;外用唾液調和附子末,製成錢幣大小的藥餅,貼於患處,根據廔管大小,施以大小不同的艾灸,灸至微熱即可,不可灸至疼痛。藥餅乾燥後需更換新的藥餅,繼續艾灸,直至肉芽平復。如感疲倦,可暫停艾灸,次日繼續。畏懼艾灸者,內服生肌丸效果最佳。其他如熏洗方、齒髮散、蜂房散等平復肌肉、閉合廔管、清除膿液及蟲體的藥方,體質強健者可酌情使用,體質虛弱者需謹慎。

陰部疾病:陰部瘡瘍分為三種,皆與腎肝相關;濕瘡則屬風濕,瘙癢如癬。

濕陰瘡:由腎虛、風濕交侵所致,瘙癢成瘡,有滲液,狀如瘡癬。

妒精瘡:因長期性生活不節制,或慾念過度,導致精液損傷,初起如小米粒大小,紅腫潰爛,呈杯狀,疼痛瘙癢,影響日常生活。

陰蝕瘡:因女性子宮有敗精帶濁,或月經未淨而行房事,事後又未清洗,加上男性腎虛,邪穢之氣滯留,導致陰莖及睪丸腫痛,排尿困難如淋症。

久病則潰爛成下疳,久治不愈則可能發展為梅毒,需服用仙遺糧湯預防。

寒熱煩渴的辨證:若非虛證,則多為濕熱侵犯。身體煩熱,壯熱惡寒,需緊急治療。陰血虛而有熱者,可用小柴胡湯加人參、白朮、川芎、當歸;腫痛發熱者,可用四物湯加柴胡、山梔子;濕熱腫痛,寒熱往來者,可用小柴胡湯加龍膽草、黃連、青皮;熱盛便秘者,可用八正散;濕熱嚴重,則出現腫痛、排尿困難、陰莖縮短或瘙癢疼痛,或流出白色分泌物等症狀,可用龍膽瀉肝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