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五 (15)
外集·卷五 (15)
1. 胸腹部
寒熱如瘧皮毛縱,先宜疏利次補升。
外證寒熱如瘧,胃濁則肺金失養,故身皮錯縱,或咳或嘔,或唾膿血,俱大射干湯主之。胃火盛者,清胃散;痰壅者,甘桔湯;大便不利者,太乙膏為丸服;小便不利者,三仁湯;內痛者,失笑散;虛而痛者,牡丹散;膿出食少者,補中益氣湯,升提胃氣,或佐以前藥調之。不可專治其瘡。
腸癰小腹痛若淋,濕熱痰瘀注內膜:甚者腹脹有水聲,便膿臍瘡皆敗惡。
濕熱鬱積成癰。痰火盛者,脈數而滑;挾瘀血多者,脈數而芤。外證小腹腫,強按之則痛,小便若淋,儼似奔豚,發熱惡寒。脈遲緊者,未有膿也,大黃湯或五香連翹湯下之,不敢下者,敗毒散加秦艽、連翹;脈芤澀者,四物湯加桃仁、紅花、玄胡索、木香;脈洪數者,已有膿也,三仁湯、神效栝蔞湯;小腹疼痛、小便不利者,膿壅滯也,牡丹散。若腹脹大,轉側聞有水聲,或繞臍生瘡出膿,大便屢下膿血者,不治。
間有虛冷皮甲錯,腹皮似腫按軟弱;中無積聚外無潮,脈數還宜用溫藥;
脈數外無潮熱,內無積聚,身皮甲錯,腹急如腫,按之卻軟,乃內虛陰冷,凝痰成癰,牡丹散,或內托十宣散加茯苓,甚者敗醬散,以小便利為驗。
又有冷熱相交併,消瘀和中後補托。
腸癰冷熱證,用雲母膏為丸,牛膠煎酒下,利去瘀膿則愈。其間有痛甚,大便從小便出者,亦宜。如下膿過多者,梅豆湯合甘桔湯和之,蠟礬丸尤妙。膿止後,內托十宣散,或八物湯、補中益氣湯以固本元。愈後卻宜靜養,若動作躁暴,或被驚恐,則腸斷而死。凡癰生小腸分尤可,大腸分近肛門者難治,肛門破者即死。
腹癰腹痛關脈數,飲食七情火滯著;
腹癰生於肚腹,皮裡膜外,左關脈洪數,而腹痛甚者是也。膏粱、七情火鬱,以致脾虛氣滯而成;小兒多因驚、積虧損而成。食積、疝氣相類,不可誤治。
無膿腫硬色如常,漫腫堅硬,肉色不變,未有膿也,四君子湯加芎、歸、白芷、枳殼,或托裡散。若焮腫痛甚者,邪氣實也,先用活命飲,隔蒜灸以殺其毒,後用托裡散以補其氣。
膿成腫軟色赭若。
腫起而軟,色赭赤者,膿成也,托裡消毒散。若膿成而不外潰者,氣血虛也,臥,針刺之。
潰未皆宜壯胃元,行經活血忌涼藥;
不問初起、已潰、未潰,俱宜壯胃元氣,而佐以行經活血;若誤用克伐及利、下、涼藥,則腫不能潰,潰不能斂,壯者難治,老弱立死;若曾經誤下,及服降火、破氣、消瘀之藥,大劑參、耆、薑、附或十全大補湯救之。
吁嗟九疽認亦難,按穴方知審經絡。
中府屬肺,巨闕屬心,期門屬肝,章門屬脾,中脘屬胃,京門屬腎,天樞屬大腸,丹田屬三焦,關元屬小腸,每穴內隱隱痛者為疽,肉上微起者為癰。假如中府隱痛者,肺疽也;上肉微起者,肺癰也,各穴仿此,十六味流氣飲,或托裡散加當歸、山梔、黃芩、杏仁。
白話文:
胸腹部
寒熱症狀像瘧疾,皮膚肌膚呈現錯綜複雜的病症,應先疏通利導,之後再補益提升。
外在症狀寒熱如瘧疾,胃部濁氣阻滯導致肺金失養,因此身體皮膚呈現錯綜複雜的病症,可能伴隨咳嗽、嘔吐,或吐出膿血,都可用大射干湯治療。胃火旺盛者,用清胃散;痰濁壅塞者,用甘桔湯;大便秘結者,用太乙膏製成丸劑服用;小便不利者,用三仁湯;內部疼痛者,用失笑散;虛弱疼痛者,用牡丹散;膿液排出且食慾不振者,用補中益氣湯提升胃氣,或配合之前的藥物調整。不可單純治療瘡瘍。
腸癰導致小腹疼痛如小便淋漓,是濕熱、痰瘀阻滯於內膜所致:嚴重者腹脹並有水聲,大便排出膿血,臍部瘡瘍皆屬敗壞惡劣之症。
濕熱鬱積形成癰腫。痰火旺盛者,脈象數而滑;夾雜瘀血較多者,脈象數而虛大。外在症狀為小腹腫脹,用力按壓則疼痛,小便如淋,類似奔豚病,發熱惡寒。脈象遲而緊者,尚未化膿,可用大黃湯或五香連翹湯服用,不敢服用者,用敗毒散加秦艽、連翹;脈象虛大而澀者,用四物湯加桃仁、紅花、玄胡索、木香;脈象洪大而數者,已化膿,可用三仁湯、神效栝蔞湯;小腹疼痛、小便不利者,是膿液阻塞,用牡丹散。如果腹脹很大,翻身時有水聲,或繞臍部生瘡排出膿液,大便多次排出膿血者,則難以治療。
有些患者出現虛寒,皮膚肌膚呈現錯綜複雜的病症,腹部皮膚似腫脹但按壓柔軟;體內無積聚,體表無潮熱,脈象數,仍需使用溫熱藥物治療;
脈象數,體表無潮熱,體內無積聚,身體皮膚肌膚呈現錯綜複雜的病症,腹部緊繃似腫脹,按壓卻柔軟,這是由於內虛陰冷,痰液凝結形成癰腫,可用牡丹散,或內服十宣散加茯苓,嚴重者用敗醬散,以小便通暢為療效觀察指標。
也有寒熱交雜的病症,需先消瘀和中,之後再補益托邪。
腸癰寒熱證,可用雲母膏製成丸劑,用牛膠煎酒送服,利導排出瘀血膿液即可痊癒。其間若疼痛劇烈,大便從尿道排出者,也可用此法。如果膿液排出過多,可用梅豆湯合甘桔湯,蠟礬丸效果更佳。膿液停止排出後,內服十宣散,或八物湯、補中益氣湯以鞏固根本。痊癒後應靜養,若動作劇烈或受到驚嚇,則可能腸道破裂而死。凡癰腫發生於小腸部分者較易治療,大腸部分靠近肛門者難治,肛門破裂則立即死亡。
腹部癰腫,腹部疼痛,關脈數,飲食不節,七情鬱結,導致火熱停滯;
腹部癰腫發生於腹部皮膚與內膜之間,左關脈洪大而數,且腹部疼痛劇烈,就是這種情況。飲食過度肥甘厚味,七情鬱結,導致脾虛氣滯而發病;小兒多因驚嚇、積食虧損而發病。食積、疝氣症狀相似,不可誤治。
無膿腫,腫塊堅硬,顏色如常,腫脹瀰漫堅硬,肉色不變,尚未化膿,可用四君子湯加芎藭、當歸、白芷、枳殼,或托裡散。如果紅腫熱痛劇烈,是邪氣盛實,先用活命飲,隔蒜灸以殺毒,之後用托裡散以補氣。
膿液形成,腫塊柔軟,顏色赭紅。
腫脹起來且柔軟,顏色赭紅色,是膿液形成,可用托裡消毒散。如果膿液形成但不外溢,是氣血虛弱,需臥床休息,並針刺治療。
無論是初期、已潰瘍或未潰瘍,都應健壯胃氣,並輔以行經活血;如果誤用克伐及攻下、寒涼藥物,則腫塊不能潰破,潰破不能癒合,體質強健者也難以治療,年老體弱者則立即死亡;如果曾經誤用攻下藥物,及服用清熱、破氣、消瘀的藥物,應大劑量服用人參、黃耆、生薑、附子或十全大補湯救治。
哎,九種癰疽的辨認也很困難,需通過按壓穴位才能判斷經絡。
中府穴屬肺,巨闕穴屬心,期門穴屬肝,章門穴屬脾,中脘穴屬胃,京門穴屬腎,天樞穴屬大腸,丹田穴屬三焦,關元穴屬小腸,每個穴位內隱隱作痛者為疽,肉上稍微隆起者為癰。比如中府穴隱隱作痛者,是肺疽;肉上稍微隆起者,是肺癰,其他穴位以此類推,可用十六味流氣飲,或托裡散加當歸、山梔、黃芩、杏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