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五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外集·卷五 (14)

1. 胸腹部

左乳者,足三陰虛,鬱怒所致,八物湯加山梔、牡丹皮,或清肝解鬱湯;火盛風熱者,更加炒黑草龍膽五分;腎虛者,腎氣丸;食少作嘔,胸脅作痛,日晡頭痛,溺澀者,六君子湯加芎、歸、柴胡、山梔;潰爛作痛者,十全大補湯、腎氣丸;因勞怒則痛,併發寒熱者,補中益氣湯加炒黑山梔,不可輕用清熱敗毒之劑。

肺癰因痿火益炎,經年久咳,熱極葉焦而為痿,猶草木亢盛,則枝葉萎落也。火燥甚,則腐脹為膿血成癰。病因汗、吐、下後亡津,或腎虛火炎,或厚味熏蒸面成。其候:惡風咳嗽、鼻塞流涕、項強不能轉側、皮膚不澤、胸脅脹滿、呼吸不利、吐痰血腥穢。

癰口乾燥痿涎黏;膿成胸痛或開竅,調和金水胃脾兼。

肺痿脈數而實,寒熱往來,自汗咳唾,口中涎多,知母茯苓湯主之。如咯血將變癰者,紫菀散;火盛者,人參平肺散,為丸含化;虛損者,劫勞散;虛冷不渴者,炙甘草湯加乾薑:喘急有寒邪者,小青龍湯;喘急面浮、鼻塞胸脹者,古葶藶散。是知肺痿有寒有熱,而以清金降火豁痰為主也。

肺癰脈數而虛,口燥咽乾,胸脅隱痛,二便赤澀,咳唾膿血腥臭,置之水中則沉,桔梗湯主之。如吐膿者,消膿飲;咽痛者,甘桔湯;便秘者,太乙膏為丸,白湯下。又有胸脅間開一竅,口中所咳膿血,與竅相應而出者,宜大補氣血。

血多者,梅豆湯;冷熱不調者,雲母膏為丸,甘桔湯下;痰多少食者,托裡清中湯;咳喘短氣溺少者,參耆補肺湯;脾虛少食者,參朮補脾湯;七情、飢飽、勞力傷脾肺者,團參飲子;咳唾痰壅者,腎虛也,腎氣丸;口乾燥者,虛火也,八味丸去附子,加五味子。有吐膿血如肺癰,口臭,諸般藥不效者,消風散加發灰,米飲下。

大概面赤當補脾腎,面白當補脾肺。蓋補脾以生肺金,補肺以生腎水也。如陰火發熱,咳吐膿血,痰如糯米粥,脈浮大者,死;若膿血自止,脈浮短澀者,生。

心癰胸發名井疽,胸乳間生蜂窠癰發,名井疽。狀如豆大,三四日起,不早治,入於腹,十日死。

外發可治內傷殂;降火清心為要藥,心熱盛極,急用疏導心火之藥,遲則不救。小便澀者,清心散,或涼膈散去硝、黃,加白芷、天花粉、瞿麥、木通;大便秘者,內固清心散,或涼膈散去硝,加白芷、天花、生地。

脅癰一樣忌補虛。

初起,神效栝蔞湯,或柴胡清肝湯。蓋由脅肝心火盛,虛中有熱,決不敢投陽藥。潰後方敢清熱托裡,兼滋腎水。誤投熱藥,易傷骨膜,慎之。脅疽,用雞屎黏搗爛,入鹽少許,醋和敷之,消腫止痛,膿成者,敷之即安。

胃癰胃熱咳膿血,人迎反盛胃脈沉;

胃脘癰,因飲食、七情火鬱,覆被外感寒氣所隔,使熱濁之氣,填塞胃脘,胃中清氣下陷,故胃脈沉細,惟寒氣所隔,故人迎緊盛,有此二脈者,胃癰真也。

白話文:

胸腹部

左乳疼痛,是足三陰經虛弱,鬱怒導致的,可用八物湯加山梔子、牡丹皮,或清肝解鬱湯;若伴有火盛風熱,再加炒黑草龍膽;腎虛者,服用腎氣丸;如果食慾不振、嘔吐、胸脅疼痛、午後頭痛、小便不利,則用六君子湯加川芎、當歸、柴胡、山梔子;潰爛疼痛者,用十全大補湯、腎氣丸;因勞累或憤怒而疼痛,並伴有寒熱者,用補中益氣湯加炒黑山梔子,切勿輕易使用清熱敗毒的藥物。

肺癰是由於陰虛內熱日久加重,久咳傷肺,熱邪極盛導致肺組織萎縮,如同植物過於茂盛後枝葉枯萎一樣。熱邪燥盛,則會腐蝕成膿血,形成癰腫。病因多為汗出、嘔吐、瀉下之後津液虧損,或腎虛火旺,或飲食厚味辛辣導致。症狀包括:惡風咳嗽、鼻塞流涕、頸項僵硬不能轉動、皮膚乾燥無光澤、胸脅脹滿、呼吸困難、咳吐腥臭痰血。

癰口乾燥,唾液黏稠;膿液形成則胸痛,或膿液從體表排出,需調和金、水、胃、脾四臟的機能。

肺痿脈象數而有力,寒熱往來,自汗、咳嗽、咳唾,口中唾液增多,可用知母茯苓湯治療。若咳血將要發展成肺癰,則用紫菀散;若火盛,則用人參平肺散製成丸劑含服;若因勞損體虛,則用劫勞散;若體虛怕冷不口渴,則用炙甘草湯加乾薑;若喘促並伴有寒邪,則用小青龍湯;若喘促、面部浮腫、鼻塞胸悶,則用古葶藶散。總之,肺痿有寒熱之分,治療以清肺降火、豁痰為主。

肺癰脈象數而虛弱,口乾咽燥,胸脅隱痛,大小便不利,咳嗽咳出腥臭膿血,膿血沉於水中,可用桔梗湯治療。若咳吐膿液,則用消膿飲;若咽喉疼痛,則用甘桔湯;若便秘,則用太乙膏製成丸劑,用溫水送服。如果胸脅部出現破潰,咳出的膿血從破潰處排出,則應大補氣血。

出血量多者,用梅豆湯;寒熱不調者,用雲母膏製成丸劑,用甘桔湯送服;痰多食少者,用托裡清中湯;咳嗽、喘促、氣短、小便少者,用參耆補肺湯;脾虛食少者,用參朮補脾湯;七情、飢飽、勞累損傷脾肺者,用團參飲子;咳嗽咳出痰液壅塞者,是腎虛,用腎氣丸;口乾舌燥者,是陰虛火旺,用八味丸去附子,加五味子。如果咳吐膿血像肺癰一樣,口臭,各種藥物都不見效,則用消風散加人髮灰,用米湯送服。

一般來說,面色紅潤應補益脾腎,面色蒼白應補益脾肺。因為補益脾可以生肺金,補益肺可以生腎水。如果陰虛火旺,發熱,咳嗽咳吐膿血,痰液像糯米粥一樣,脈象浮大有力,則預後不良;如果膿血自行停止,脈象浮而短澀,則預後較好。

心癰,胸部發病者稱為井疽,胸部乳房之間生瘡,蜂窩狀,也稱為井疽。瘡瘍如豆粒大小,三四天後如果不治療,就會進入腹部,十天內死亡。

外發的疾病可以治療內傷;降火清心是主要的治療方法,心火過盛,需迅速使用疏導心火的藥物,否則延誤治療。小便不利者,用清心散,或涼膈散去硝石、黃連,加白芷、天花粉、瞿麥、木通;大便秘結者,用內固清心散,或涼膈散去硝石,加白芷、天花粉、生地黃。

脅下癰腫,同樣忌諱補虛。

初期,可用神效栝蔞湯,或柴胡清肝湯。因為是脅肋肝膽心火旺盛,虛中有熱,絕對不能使用溫陽的藥物。潰爛之後才能清熱解毒,同時滋補腎水。誤用溫熱藥物,容易損傷骨膜,應謹慎。脅下癰腫,可用雞屎、鹽少許、醋調和後敷於患處,消腫止痛,膿液形成後敷上也能起到安撫作用。

胃癰,胃熱咳嗽咳出膿血,人迎脈盛而胃脈沉細;

胃脘部癰腫,是由於飲食不節、七情鬱結、外感寒邪,導致熱濁之氣阻塞胃脘,胃中清氣下陷,因此胃脈沉細,而寒邪阻塞,導致人迎脈緊盛。若出現這兩種脈象,則確診為胃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