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五 (11)
外集·卷五 (11)
1. 腦頸部
肝火旺盛,或近骨處生蟲作癢者,蘆薈丸。通用貓頭丸、海藻散堅丸。外治:銀右散、蠶繭散、貓蝠散。虛弱者,單夏枯草膏內服,外貼加麻油。
成瘻瀉水補且防;
瘻,即漏也。經年成漏者,與痔漏之漏相同。但在頸則曰瘰漏,在痔則曰痔漏,治法則一。初起者,宜溫散風冷,及行腎經濕熱邪水;久則大補氣血,兼用熏洗平肌塞竅之藥。古方白蛇散,治瘰癧成漏,以其有牽牛能利腎經惡水,免至淋漓穿穴。但利後當量體調治,痛節酒色財氣。凡漏,治詳漏條。
女人經閉有潮死,經調及經閉無潮者,可治;經閉有潮,或咳者,死。古方用玉燭散治瘰癧,和血通經,服之自消。日進一服,七八日見效。便不閉者,柴胡通經湯、升麻調經湯。久閉者,加味逍遙散、清肝益榮湯,或用二陳湯合四物湯加牡蠣、柴胡、黃芩、玄參、神麯為末,以桑椹膏搗丸,綠豆大。每五十丸,溫酒下。或腎氣丸尤妙。
男子潮咳是真傷。
瘰癧,傷證之標也。故癆瘵類有曰腹中有塊、頸上有核,最為難治。況成潰漏,而不清金降火、滋腎健脾,病人又不清心淡口,則潮汗咳瀉,惡證蜂起,其可生乎?但視其目內赤脈,貫瞳人有幾條,則知其幾年死。面色㿠白,金剋木;脈洪大,為元氣虛敗,俱為不治。故曰:實者可治,虛者可慮。
痰核在頸全不痛,頸項生核,不紅不痛,不作膿,推之則動,乃痰聚不散也。不可誤用瘰癧藥治,宜二陳湯加大黃、連翹、柴胡、桔梗。體薄者,二陳湯加桔梗、黃芩、玄參,麥門冬及防風少許,入竹瀝,多服自消。如耳後與項間各有一塊者,含化丹。
在臂或痛亦不紅。
臂核或作微痛者,以內無膿,散外雖腫不紅,或生背膊皆然,宜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防風、酒芩各一錢,連翹二錢,皂角刺一錢半,川芎、蒼朮各五分,甘草三分,水煎服。
遍身結塊多痰注,濕痰下體卻宜通。
凡遍身有塊,多是痰注,但在上體多兼風熱,在下體多兼濕熱,宜加味小胃丹、竹瀝達痰丸,量體虛實服之。通用海帶丸。
癭瘤有五應五臟,舊分五癭六瘤,惟薛立齋止言五瘤。蓋癭、瘤本共一種,皆痰氣結成,惟形有大小,及生頸項、遍身之殊耳。立齋云:肝統筋,怒動肝火,血燥筋攣,曰筋瘤;心主血,勞役火動,陰火沸騰,外邪所搏而為腫,曰血瘤;脾主肉,鬱結傷脾,肌肉消薄,外邪搏而為腫,曰肉瘤;肺主氣,勞動元氣,腠理不密,外邪搏而為腫,曰氣瘤;腎主骨,勞傷腎水,不能榮骨而為腫,曰骨瘤。瘤之名有五者,此也。
仁齋云:筋脈呈露曰筋癭,赤脈交絡曰血癭,皮色不變曰肉癭,隨憂愁消長曰氣癭,堅硬不可移曰石癭。癭之名有五者,此也。癭、瘤俱內應五臟,藥治相同。
白話文:
腦頸部疾病的中醫治療方法:
肝火旺盛或頸部近骨處有蟲咬引起的瘙癢,可服用蘆薈丸,或通用貓頭丸、海藻散堅丸。外用藥物則有銀右散、蠶繭散、貓蝠散。體質虛弱者,可內服單味夏枯草膏,外敷並加入麻油。
頸部廔管的治療:
廔管是指組織液體外漏。多年形成的廔管,與痔瘡廔管的治療方法相同。頸部廔管稱為瘰癧,痔瘡廔管稱為痔漏。初期治療應以溫散風寒,去除腎經濕熱邪水為主;久病則需大補氣血,並配合熏洗,平復肌膚,堵塞廔管。古方白蛇散可治療瘰癧成漏,因其含有牽牛子,能利通腎經積水,避免廔管穿孔。但需根據病人體質調整用量,並戒除酒色財氣。詳細治療方法請參考「廔管」條目。
女性經閉的治療:
月經閉止但有月經來潮徵兆者,可以治療;月經閉止且沒有月經來潮徵兆者也可治療;但月經閉止伴隨有月經來潮徵兆及咳嗽者,則預後不良。古方玉燭散可治療瘰癧,具有和血通經的功效,每日服用一劑,七到八天見效。若大便不秘,可服用柴胡通經湯、升麻調經湯;若久閉,則需加味逍遙散、清肝益榮湯,或將二陳湯合四物湯,再加入牡蠣、柴胡、黃芩、玄參、神麴研磨成粉末,以桑椹膏製成綠豆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用五十丸,溫酒送服。或服用腎氣丸效果更佳。
男性潮咳預後不良:
瘰癧是身體虛損的表現。因此,患有類似肺癆的疾病,例如腹部有腫塊、頸部有結節,都非常難治。如果形成潰瘍和廔管,又不注重清熱降火、滋補腎陰、健脾益氣,病人自身也不注意保持心情舒暢、飲食清淡,則容易出現潮熱、盜汗、咳嗽、腹瀉等惡性症狀,難以痊癒。觀察病人眼白中的紅血絲,即可判斷其存活時間。面色蒼白,脈洪大,表示元氣虛衰,都是不治之症。因此,實證可治,虛證則需謹慎考慮。
頸部痰核的治療:
頸部出現痰核,不痛不紅不化膿,按壓可以移動,這是痰液凝聚不散。不可誤用治療瘰癧的藥物,宜服用二陳湯加加大黃、連翹、柴胡、桔梗。體質虛弱者,可在二陳湯中加入桔梗、黃芩、玄參、麥門冬和少量防風,再加入竹瀝,多服用可使痰核消散。若耳後和頸部各有一個腫塊,則可服用含化丹。
手臂或背部腫塊的治療:
手臂或背部腫塊,即使略微疼痛也不紅腫,或腫脹但不紅,甚至長在背部,皆可服用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防風、酒芩、連翹、皂角刺、川芎、蒼朮、甘草水煎服。
全身結塊痰多的治療:
全身多處結塊,大多是痰液淤積,上半身多伴有風熱,下半身多伴有濕熱,宜服用加味小胃丹、竹瀝達痰丸,根據體質虛實調整用量。通用海帶丸。
癭瘤的治療:
癭瘤與五臟相關,古人將其分為五癭六瘤,但薛立齋只提到了五瘤。實際上,癭和瘤本質相同,都是痰氣凝聚而成,只是形狀大小和生長部位有所不同。薛立齋將其分為:筋瘤(肝)、血瘤(心)、肉瘤(脾)、氣瘤(肺)、骨瘤(腎)。
仁齋則將其分為:筋癭、血癭、肉癭、氣癭、石癭。癭瘤都與五臟相關,治療方法相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