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五 (10)
外集·卷五 (10)
1. 腦頸部
痄腮(髭發同)風熱犯其胃,表分寒熱里不利;
外因風熱腫痛,在表寒熱者,升麻胃風湯;在裡二便不利者,四順清涼飲。如表裡俱解,腫痛又不消,欲作膿也,托裡消毒散,治同大頭腫。
積熱腫痛頗難當,膏粱厚味,胃經積熱,腮腫作痛,或發寒熱者,用升麻、黃連、連翹、牛蒡子、白芷等分,水煎服。連耳上太陽部分腫,屬風熱,加羌活、防風;連耳下少陽部分腫,屬怒火,加柴胡、山梔、牡丹皮;連耳後少陰部分腫,屬相火,加知母、黃柏。頭面齒牙俱腫,內熱口乾者,犀角升麻湯;齒牙唇口俱腫,出血者,清胃散加石膏。
內寒不潰宜補劑。
內傷生冷、涼藥,不能消潰,食少體倦者,補中益氣湯;內傷氣血俱虛者,八物湯加麥門冬、五味子。傷七情有寒熱者,八味逍遙散;傷色欲,連頤及耳後腫者,腎氣丸、八味丸、十全大補湯。不可誤用風藥克伐之劑。
瘰癧馬刀屬少陽,風熱痰氣結核囊;
生頸前項側,結核如大豆、如銀杏,曰瘰癧;生胸脅腋下,堅硬如石,形如馬刀蟲,曰馬刀,多氣少血之病,總皆手足少陽相火所主。蓋耳前後與缺盆、肩上、胛下,屬足少陽部分;延及頦、項、頰車與頸,屬足陽明部分;延及胸中、中府、雲門肺經部分者死。風癧尖而小;熱癧焮腫赤色,又名血癧;痰癧推動滑軟;氣癧圓而動。又有鼠殘癧,大小不一。
實者化痰通經脈,清肝養血是上方。
無痰不成核。諸瘰初起,實者皆以化痰為主,通用二陳湯加防風、桔梗、黃芩、竹瀝。胸緊者,以此探吐尤妙。通經脈,必用斑蝥。疏滲小便以瀉心火,古方必效散、立應散是也。但此二藥甚峻,服後宜量體調治:體實風熱盛者,繼以宣熱丹服之;體虛者,托裡益氣湯,或八物湯合二陳湯,多服,瘡口自斂。又有虛甚者,宜先服健脾藥,而後服二散;輕者,只用斑雞丸。
便堅胃盛者,白蠶丸,或追膿化毒散、軟硬皂子丸。少陽分者,柴胡通經湯;陽明分者,升麻調經湯;少陽、陽明二經,二湯合服調之。誤下則犯經禁、病禁。清肝者,膽與肝合病,則筋累累如貫珠,寒熱焮痛,乃肝氣動而為病也,當清肝火為主,佐以養血。若寒熱止而瘡不愈者,乃肝血燥而為病也,當養血為主,佐以清肝,清肝益榮湯、梔子清肝湯、柴胡清肝湯,選用。
虛久滋潤肺脾腎,瘡如豆粒附筋,肉色不變,內熱口乾,精神倦忌,久不消潰,及肝脈弦緊,腎脈洪數,乃腎水不能生木,以致肝血火動筋攣,忌用風藥燥肝。經久爛破,膿血大泄者,脾腎愈虧,火炎於肺,皆宜腎氣丸、補中勝毒餅為主,兼服逍遙散加桔梗、麥門冬、玄參以清肺火。多怒有肝火者,清肝解鬱湯;有寒熱者,單夏枯草散。
白話文:
腦頸部
腮腺炎(鬍鬚頭髮皆同)是風熱侵犯胃部,表症寒熱交替,裡症則大小便不暢。
外因風熱導致腫痛,表症寒熱者,用升麻胃風湯;裡症大小便不暢者,用四順清涼飲。如果表裡症狀都解除了,但腫痛仍未消退,將要化膿時,則用托裡消毒散,治療方法與大頭腫相同。
積熱導致腫痛嚴重,經常食用肥甘厚味,胃經積熱,腮腺腫痛,或伴有寒熱者,可用升麻、黃連、連翹、牛蒡子、白芷等分量,水煎服。如果腫痛蔓延到耳上(太陽經)部分,屬風熱,加羌活、防風;蔓延到耳下(少陽經)部分,屬肝火,加柴胡、山梔、牡丹皮;蔓延到耳後(少陰經)部分,屬相火,加知母、黃柏。頭面齒牙都腫痛,內熱口乾者,用犀角升麻湯;齒牙唇口都腫痛,出血者,用清胃散加石膏。
內有寒邪而不化膿者,宜用補益藥物。
內傷於生冷食物或涼藥,導致腫痛不能化膿,食慾不振,身體疲倦者,用補中益氣湯;內傷導致氣血兩虛者,用八物湯加麥門冬、五味子。因七情所傷導致寒熱者,用八味逍遙散;因房事過度,腫痛蔓延到下巴及耳後者,用腎氣丸、八味丸、十全大補湯。不可誤用風寒藥物,以免損傷正氣。
瘰癧和馬刀瘡都屬於少陽經病症,是風熱痰氣凝結成核所致。
生長在頸前側面的,結核如大豆或銀杏大小,稱為瘰癧;生長在胸脅腋下,堅硬如石,形狀像馬刀蟲,稱為馬刀瘡,大多是氣虛血少之症,都屬於手足少陽經相火所主。耳前後、鎖骨上窩、肩上、肩胛下都屬於足少陽經;蔓延到下巴、頸項、頰車及頸部,屬於足陽明經;蔓延到胸中、中府、雲門(肺經)部分則危及生命。風邪引起的瘰癧尖而小;熱邪引起的瘰癧紅腫發熱,又稱血癧;痰邪引起的瘰癧可以推動,質地柔軟;氣邪引起的瘰癧圓而活動。還有一種鼠咬狀的瘰癧,大小不一。
實證者,應以化痰通經脈、清肝養血為治法。
無痰不成核。各種瘰癧初期,實證者都以化痰為主,常用二陳湯加防風、桔梗、黃芩、竹瀝。胸部悶緊者,用此方加探吐法效果更佳。要通經脈,必須使用斑蝥。利尿以瀉心火,古方必效散、立應散就是這樣。但這兩種藥物藥性峻烈,服用後要根據體質調整治療:體質實證,風熱盛者,繼服宣熱丹;體質虛弱者,用托裡益氣湯,或八物湯合二陳湯,多服用,瘡口自然會癒合。虛弱嚴重者,應先服用健脾藥,然後再服用上述二散;輕者,只用斑雞丸。
大便秘結,胃火旺盛者,用白蠶丸,或追膿化毒散、軟硬皂子丸。屬於少陽經者,用柴胡通經湯;屬於陽明經者,用升麻調經湯;少陽、陽明兩經皆涉及者,則將兩種湯藥合用。誤用瀉下藥則會犯禁忌。清肝者,膽與肝合病,則筋脈疼痛如串珠,寒熱腫痛,這是肝氣鬱結所致,應以清肝火為主,佐以養血。如果寒熱症狀消退而瘡瘍不癒,這是肝血不足所致,應以養血為主,佐以清肝,可用清肝益榮湯、梔子清肝湯、柴胡清肝湯等選擇使用。
虛弱日久,則需滋補肺脾腎。瘡瘍如豆粒大小,附著在筋脈上,膚色不變,內熱口乾,精神倦怠,久治不愈,且肝脈弦緊,腎脈洪數,這是腎水不能滋養肝木,導致肝血火旺,筋脈攣縮,忌用風燥之藥。久病爛破,膿血大量流出者,脾腎更加虧虛,肺部也受火邪侵犯,宜用腎氣丸、補中勝毒餅為主,兼服逍遙散加桔梗、麥門冬、玄參以清肺火。多怒導致肝火旺盛者,用清肝解鬱湯;伴有寒熱者,用單味夏枯草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