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五 (7)
外集·卷五 (7)
1. 癰疽總論
原稟瘦怯,或房欲竭精,或瘡出膿多,或誤汗下,以致日晡潮熱、口乾作渴、夜寐不著、瘡出紫血,四物湯、托裡益氣湯、腎氣丸主之。便汙黑者,不治;便血瘀滯者,犀角地黃湯飲之。瘡瘍時,或愈後,口鼻吐衄、牙宣齦露,皆因瘡瘍出血,為火動而錯經妄行,當求經審其因而治之。
肝熱則血妄行,四物湯加山梔、牡丹皮、黃芩、白朮;肝虛則不能藏血,腎氣丸;心火不能生血,四物湯加炒黃連、牡丹皮、苓、術;脾虛熱不能統血,四君子湯加炒山梔、牡丹皮;脾經鬱結者,歸脾湯加五味子;脾肺氣虛者,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;氣血俱虛者,十全大補湯;陰火動者,腎氣丸加五味子。大凡失血過多,而見煩熱發渴等證,勿論其脈,急用單人參湯補之。
經云:血生於氣。苟非甘溫參、耆、歸、術之類,以生心肝之血,決不能愈。若發熱脈大者,死。
五善見三容易治,七惡見四真惡瘡。
正傳以善為順,惡為逆。瘡瘍仍忌倒陷,又增為九逆,殊為有理。
又有一般無名腫,非癰、非疽、非瘡、非癬,狀如惡瘡,或瘥或劇,名曰無名腫毒。隨其見證,在表在裡在經用藥,外以槐枝煎湯洗淨,後以赤小豆、吳萸、白膠香、黃連、黃柏、貝母、硫黃、糯米、黃丹、輕粉為末,麻油調搽。一切惡瘡,人所不識者皆同。
癤癌瘭痼也同方。
闊一寸至二寸為癤;一寸至五寸為癰;五寸至一尺為癌;一尺至二尺為竟體疽。未潰色紫黑堅硬,已潰深陷如岩為癌。四畔生如牛唇黑硬,為瘭。無頭,面色淡紅為痼。四輪腫起為癰;沉潰為疽;發出於外者,為外疽;隱伏腸胃者,為內疽。癤比癰、疽更輕,癌、瘭、痼多難治。
癌多生乳、脅、臀、胯,全宜大補氣血脾胃,及蠟礬丸護膜生肌,冀其萬一。瘭、痼見後周身部。
白話文:
癰疽總論
原本體質虛弱,或是房事過度耗損精氣,或是瘡瘍膿液過多,或是誤用汗法,導致午後潮熱、口乾舌燥、夜不能寐、瘡瘍流出紫黑色血液,可用四物湯、補中益氣湯、腎氣丸治療。如果大便發黑,則不宜治療;如果大便是瘀血凝滯的,則服用犀角地黃湯。瘡瘍發作時或痊癒後,出現口鼻出血、牙齦腫脹出血等症狀,都是因為瘡瘍出血,導致火邪亢盛而經絡紊亂,需詳細診察病因後再治療。
肝火旺盛則血液運行失常,可用四物湯加山梔子、牡丹皮、黃芩、白朮;肝血不足則不能藏血,可用腎氣丸;心火過旺則不能生血,可用四物湯加炒黃連、牡丹皮、茯苓、白朮;脾胃虛熱則不能統攝血液,可用四君子湯加炒山梔子、牡丹皮;脾經氣滯者,可用歸脾湯加五味子;脾肺氣虛者,可用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;氣血兩虛者,可用十全大補湯;陰虛火旺者,可用腎氣丸加五味子。凡是失血過多,出現煩躁發熱口渴等症狀的,不論脈象如何,都應緊急服用單味人參湯補益。
古籍記載:血液的生成依賴於氣血。如果不服用甘溫的參、耆、歸、術等藥物來滋生心肝之血,就絕對無法痊癒。如果發熱且脈搏有力,則預後不良。
五種容易治癒的癰疽,三種容易治療;七種難治癒的癰疽,四種是真正的惡性瘡瘍。
正統醫學認為,善性的瘡瘍預後良好,惡性的瘡瘍預後不良。瘡瘍忌諱潰爛凹陷,如果再加劇則成為九種難治的惡性瘡瘍,這是有道理的。
還有一種不明原因的腫塊,既非癰、非疽、非瘡、非癬,形狀像惡性瘡瘍,時好時壞,稱為無名腫毒。根據其症狀,判斷其病位在表在裡或經絡,選擇用藥;外用槐枝煎湯清洗,然後用赤小豆、吳茱萸、白膠香、黃連、黃柏、貝母、硫磺、糯米、雄黃、輕粉研末,用麻油調和塗抹。所有不辨病名的惡性瘡瘍都可用此法治療。
癤、癌、瘭、痼等疾病的治療方法相同。
直徑一寸到二寸的稱為癤;一寸到五寸的稱為癰;五寸到一尺的稱為癌;一尺到二尺的稱為巨大的疽。未潰瘍時顏色紫黑堅硬,潰瘍後深陷如岩的稱為癌。四面隆起呈牛唇狀,顏色紫黑堅硬的稱為瘭。沒有膿頭,面色淡紅的稱為痼。周圍四面腫起的稱為癰;潰瘍後凹陷的稱為疽;發生於體表的稱為外疽;隱伏於腸胃的稱為內疽。癤比癰、疽輕,癌、瘭、痼較難治療。
癌多發生於乳房、脅肋、臀部、胯部,都應該大補氣血脾胃,並服用蠟礬丸保護創面,促進生肌,以求萬一。瘭、痼則可發生於全身各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