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五 (5)
外集·卷五 (5)
1. 癰疽總論
貼膏不被風寒傷。
膏藥多熱,輕小瘡癤貼之即消,發表不遠熱之意也。若大毒初起用之,迷塞凝滯,為禍不小。惟潰後只用白蠟膏、太乙膏,或水粉膏外護,不致破傷風寒。
婦幼患此無他異,婦宜調血幼宜清。
婦人調血開鬱為主。值經閉及潰後月水又發,所患堅硬,不破不腫不疼者凶。小兒主去胎毒。或有飲食積熱者,藥稍宜清涼。如素稟受體薄,及稍長而久病者,仍以補托氣血脾胃為主治之。
雜證仍以瘡為主,潰未清心要酌量。
脈證俱熱者,未潰前內消解毒,已潰後托裡消毒;脈證俱虛者,未潰前托裡消毒,已潰後托裡補中。治其瘡而諸證自退。瘡為本,病為標,若病急而元氣實,暫治其標;病緩而元氣虛,只治其本。心通諸竅,臟腑所包者一膜耳。若憂驚入心,膜破必死,藥中常加茯神、遠志為妙。
五善能食便調順,膿鮮不臭聲音長;
五善:動息自寧,飲食知味,一也;便利調勻,二也;膿潰腫消,水鮮不臭,三也;神彩精明,語音清朗,四也;體氣和平,五也。此屬腑證,病微邪淺,若能慎節,勿藥自愈。
七惡皆因真氣損,七惡,乃五臟虧損之證,外似有餘,而內實不足。法當純補胃氣,多有可生。不可因其惡而遂棄不治。大抵元氣虛弱,或膿水出多,氣血虧損;或汗下失宜,榮衛消爍;或寒涼克伐,氣血不足;或峻厲猛劑,胃氣受傷,以致真氣虛而邪氣實矣。
煩躁口乾渴非常。或泄或閉或淋瀝,大渴發熱,或泄瀉淋閉者,邪火內淫,一惡也。凡瘡腫發熱潮煩,或失血過多,或潰膿大泄,或汗多亡陽,或下多亡陰,以致陰血耗散,陽無所附,浮於肌表而非火也。
若發熱不寢,虛熱也,聖愈湯;兼汗不止,氣虛也,單人參湯;發熱煩躁,肉瞤筋惕,氣血俱虛也,八物湯;大渴面赤,脈洪大而虛,陰虛發熱也,古歸耆湯;微熱煩躁,面赤脈沉而微,陰盛發躁也,四君子湯加薑、附。凡渴不可專泥於火。若焮痛發熱,便利調和者,竹葉石膏湯;腫痛發熱,大便秘澀者,四順清涼飲;焮痛熾盛者,活命飲;膿水多者,聖愈湯;胃傷內亡津液者,錢氏白朮散:腎水乾涸者,八味丸。
有先作渴,小便頻數,而後患疽者;或愈後作渴,或舌黃乾硬,小便頻數,而後患疽者,尤其惡也,宜預服八味丸、補中益氣湯,以滋化源,可免是患。蓋癰疽未有不因腎虛而作,切忌知母、黃柏損陽則陰氣無由而生。
泄瀉因寒涼傷脾者,六君子湯加砂仁,或托裡建中湯、托裡溫中湯;脾虛下陷者,補中益氣湯吞二神丸;命門火衰者,八味丸料煎吞四神丸;腎虛不固者,古姜附湯加吳萸、五味子;大孔痛者,附子理中湯、四逆湯。凡癰疽嘔瀉,腎脈虛者,死。便秘因熱毒入臟,嘔啘心逆,發熱腫硬秘結,固宜通之。
白話文:
癰疽總論
貼藥膏要避免風寒侵襲。
膏藥多屬溫熱之性,對於輕微的瘡癤,貼上就能消退,這是因為它能發散風邪,並非遠離熱邪之意。但如果毒性較大的癰疽剛開始發作就使用膏藥,則可能導致藥物阻塞經絡,凝滯不流,後果不堪設想。只有在癰疽潰爛之後,才能使用白蠟膏、太乙膏或水粉膏等外敷藥物保護傷口,避免遭受風寒侵襲。
婦女和兒童患癰疽,治療方法略有不同,婦女宜調理氣血,兒童宜清熱解毒。
婦女治療應以調理氣血、疏通鬱結為主。如果正值經期閉止,或潰爛後月經再次出現,且患處堅硬、不破不腫不疼,則預後不良。兒童則應著重清除胎毒。若因飲食積熱導致癰疽,則藥物宜稍偏清涼。但若患者體質虛弱,或久病纏綿,則仍應以補益氣血、健脾胃為主。
其他雜症應以治療癰疽為主,潰瘍尚未癒合前,需根據病情酌情用藥。
脈象和症狀皆屬熱證者,未潰爛前應內服藥物以消解毒邪,潰爛後則應托里消毒;脈象和症狀皆屬虛證者,未潰爛前應托里消毒,潰爛後則應托里補益。只要治癒了癰疽,其他症狀自然會消退。癰疽是本,其他症狀是標,若病情危急而元氣充足,可暫時治療標症;若病情緩慢而元氣虛弱,則應只治療本症。心臟與全身經絡相通,臟腑都包覆在一層薄膜之中。若憂慮驚恐之情侵入心臟,導致這層薄膜破裂,則必死無疑,因此藥方中常加入茯神、遠志等藥物較好。
五種良好的徵兆表示病情好轉:飲食正常、排便順暢、膿液清稀不臭、聲音洪亮、精神飽滿。
這五種良好徵兆分別是:1.呼吸平穩,飲食可口;2.大小便通暢;3.膿液清稀不臭,腫脹消退;4.精神飽滿,聲音清晰;5.體力恢復,氣血平和。這些屬於腑證,病情較輕,邪氣較淺,如果能謹慎保養,不用藥物也能自愈。
七種惡劣徵兆皆因元氣受損所致:這七種惡劣徵兆,源於五臟虧損,表面看似邪氣有餘,實則內在元氣不足。治療方法應以純補胃氣為主,則多有痊癒的可能。不可因為病情惡劣而放棄治療。總而言之,元氣虛弱,或膿液流出過多,導致氣血虧損;或因汗出、下瀉等失宜,造成榮衛消爍;或因寒涼藥物過度使用,導致氣血不足;或因服用峻猛的藥物,造成胃氣受損,都會導致元氣虛弱而邪氣實盛。
煩躁、口乾舌燥、渴飲不止,或大便溏瀉、或便秘、或尿頻尿急等症狀,伴隨大渴發熱、瀉痢、便秘或尿閉,都屬於邪火內淫,是為一惡。凡是瘡腫發熱、煩躁不安,或失血過多,或膿液大量流出,或汗出過多耗傷陽氣,或大便溏瀉耗傷陰液,導致陰血耗損,陽氣無處依附,浮於肌表,雖然有熱象,卻並非真火。
若發熱睡不著,屬於虛熱,可用聖愈湯;伴隨汗出不止,則屬氣虛,用單味人參湯;發熱煩躁,肌肉抽搐,則屬氣血俱虛,用八物湯;大渴面赤,脈象洪大而虛弱,則屬陰虛發熱,用古歸耆湯;微熱煩躁,面赤,脈象沉細,則屬陰盛導致煩躁,用四君子湯加生薑、附子。凡是口渴,不可一味認為是火邪。若癰疽紅腫疼痛發熱,但大小便通暢,則可用竹葉石膏湯;腫痛發熱,大便秘結,則用四順清涼飲;紅腫疼痛劇烈,則用活命飲;膿水過多,則用聖愈湯;胃氣受損,津液虧虛,則用錢氏白朮散;腎水虧損,則用八味丸。
有些患者在癰疽發作前,先出現口渴、小便頻數等症狀;或癰疽痊癒後出現口渴、舌苔黃燥、小便頻數等症狀,這是病情加重的徵兆,應預先服用八味丸、補中益氣湯等藥物,以滋補腎陰,以避免癰疽的發生。因為癰疽多半與腎虛有關,切忌使用知母、黃柏等寒涼藥物損傷陽氣,否則陰氣就無法產生。
若因寒涼傷脾而導致瀉痢,則可用六君子湯加砂仁,或托裡建中湯、托裡溫中湯;脾虛下陷,則用補中益氣湯加二神丸;命門火衰,則用八味丸加四神丸;腎虛不固,則用古方附子湯加吳茱萸、五味子;肛門疼痛,則用附子理中湯或四逆湯。凡是癰疽患者伴有嘔瀉,且腎脈虛弱者,預後不良。便秘則是因熱毒入侵臟腑,導致嘔吐、噁心、心煩、發熱、腫硬便秘,此時宜通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