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五 (3)
外集·卷五 (3)
1. 癰疽總論
勞傷氣鬱無表裡,邪在經中和衛榮:
毒因內傷虛損,房勞鬱怒而發者,形雖腫痛,外無六經之形證,內無便溺之阻隔,知邪在經也,不可妄施汗下,只宜補形氣,調經脈,和榮衛,或專補脾胃可也。鬱怒者,十六味流氣飲;虛勞者,托裡消毒散、內托復煎散、補中益氣湯。古人治癰以寒藥者正治法也;治疽以熱藥者,從治法也。
蓋藥性熱則開行,寒則疏泄,疽乃有形之物,非熱藥從治,豈能行之乎?此內托、內疏、正治、從治之義也。
潰後托裡排膿毒,膿盡肌肉自然平。
潰後氣血大虛,惟恐毒陷,托裡之法,一日不可缺也。古方托裡散、托裡清中湯、托裡溫中湯、托裡和中湯、托裡建中湯、托裡抑青湯、托裡益黃湯、托裡益氣湯,選用。蓋托裡則氣血壯而脾胃盛,膿穢自排,毒氣自解,死肉自潰,新肉自生,瘡口自斂。若不務補托,而誤用寒涼,反助邪火,膿多臭穢,甚則脈洪、大渴,真氣虛而死矣。
丹溪云:但見腫痛,參之脈證虛弱,更與滋補,乃可萬全。又不必泥氣質素實,及參、耆滿中滯痰也。但初潰時,間有熱毒盛者,量加消毒清劑。如發背、搭肩,膜破穿心必死,尤宜托裡,免致毒陷,托裡即護心也。若毒氣上攻,心神昏悶欲嘔者,間服護心散以救之。如帶表邪面赤等證,勢未甚起者,內托復煎散,或內托十宣散,暫服。
若無熱毒表邪,但見穢氣觸犯,虛熱少食不睡者,便進人參黃耆湯;但見膿多心煩少睡者,便進聖愈湯;但見脾虧氣弱,不能生肌收斂者,便進補中益氣湯;但見腎虛不能消潰收斂,或晡熱作渴者,便進八味丸,或腎氣丸。緊急不及作丸,大料煎服,預防救危,始終妙劑。
若不務本根,而專用敷圍生肌之藥,則斂口太速,毒反內攻,或傍邊再發一癰者有之,或愈後而惡證頓起,大命隨去者有之。惟務內治,而不貴外治者為高。
外治初起灸最妙,形傷則痛,氣傷則腫。或先痛後腫傷乎血;先腫後痛傷乎氣;腫痛並攻,氣血俱傷,皆因臟腑不和,而非外治能調。古法,隔蒜灸法、豆豉餅,惟外傷成瘡者不宜。自內發者,痛則灸至不痛,不痛則灸至痛時方住,早覺早灸為佳。一日二日,十灸十活;三日四日,十灸七活;五日六日,十灸四活;過七日,則不可灸矣。
其餘點割敷透,間有毒盛者,量用之則可。
熱痛半軟針相當;
癰疽毒氣已成,宜托裡以速其膿。膿成者,當驗其生熟淺深而針之。若腫高而軟者,發於血脈;腫下而堅者,發於筋脈;肉色不變者,附於骨也。按之熱者有膿,不熱者無膿;按之便痛者膿淺,大按方痛者膿深;按之陷而不起者膿未成,按之而復起者膿已成;按之都軟者無膿,不痛者血瘤,痛者氣瘤;按之一邊軟者有膿。若膿生而用針,氣血既泄,膿反難成;若膿熟而不針,腐潰益深,瘡口難斂。
白話文:
癰疽總論
勞累傷身、氣鬱,邪氣侵犯經絡和衛氣營血,這指的是內傷引起的癰疽。
因內傷、虛損、房事過度、鬱怒而發病的癰疽,雖然腫痛,但沒有六經病的症狀,也沒有大小便不通的現象,說明邪氣在經絡之中。這種情況不能隨便使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,應當著重於補益身體元氣,調和經脈,使營衛之氣調和,或者專注於健脾胃。如果是因為鬱怒引起的,可以使用十六味地黃丸(原文應為十六味流氣飲,但此方名少見,且與症狀較不符,故推測為誤記);如果是因為虛勞引起的,可以使用托裡消毒散、內托復煎散、補中益氣湯。古人用寒涼藥物治療疽,是正治之法;用溫熱藥物治療癰,是從治之法。
藥物性質溫熱則能促進氣血運行,寒涼則能疏通泄邪。疽是有形體的病灶,不用溫熱藥物從其性質去治療,怎麼能使它消散呢?這就是內托、內疏、正治、從治的道理。
癰疽潰破之後,要使用托裡之法排出膿毒,膿液排盡後,肌肉自然會平復。
癰疽潰破之後,氣血大虛,最怕毒邪深入,所以托裡的方法一天都不能間斷。常用的古方有托裡散、托裡清中湯、托裡溫中湯、托裡和中湯、托裡建中湯、托裡抑青湯、托裡益黃湯、托裡益氣湯等,可根據實際情況選用。因為托裡可以使氣血充盛,脾胃強健,這樣膿液就能順利排出,毒氣自然消解,壞死的組織自然潰爛,新的組織自然生長,傷口自然癒合。如果不注重補益托裡,而錯誤地使用寒涼藥物,反而會助長邪火,導致膿液增多、臭味加重,嚴重者還會出現脈洪數、口渴等症狀,最後因真氣耗竭而死亡。
朱丹溪說:只要見到腫痛,就應該參考脈象和症狀判斷虛實,如果患者虛弱,就應該給予滋補藥物,這樣才能萬無一失。也不必拘泥於患者的體質是虛是實,以及人參、黃耆等藥物是否會導致痰濕中阻。只是在癰疽初潰時,如果熱毒盛,可以酌情增加一些清熱解毒的藥物。像發背、搭肩等癰疽,如果破潰穿透心臟,必然會危及生命,更應當使用托裡法,避免毒邪深入,托裡也就是保護心臟。如果毒氣上攻,出現心神昏悶、噁心嘔吐等症狀,可以間歇服用護心散來搶救。如果兼有表邪,例如面赤等症狀,而病情還不嚴重,可以使用內托復煎散或內托十宣散暫時服用。
如果沒有熱毒和表邪,只是穢氣入侵,出現虛熱、少食、失眠等症狀,就應該服用人參黃耆湯;如果膿液很多,並且心煩失眠,就應該服用聖愈湯;如果脾胃虛弱,不能生肌收斂,就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;如果腎虛不能消腫潰膿、收斂傷口,或者午後發熱口渴,就應該服用八味丸或腎氣丸。如果病情緊急來不及製作丸劑,可以用大料煎湯服用,預防和搶救,這始終是有效的良方。
如果不注重根本治療,而專門使用外敷生肌的藥物,那麼傷口癒合過快,毒邪反而會內攻,或者在旁邊再長出新的癰疽;或者癒合後出現惡性病症,危及生命。所以內治為重,外治為輔才是最好的方法。
癰疽初期,艾灸是最好的方法,外傷則疼痛,內傷則腫脹。先痛後腫是傷及血液,先腫後痛是傷及氣血,腫痛同時出現是氣血俱傷,這些都是因為臟腑失調,而不是外治所能調節的。古代方法有隔蒜灸、豆豉餅灸,但外傷引起的癰疽不宜使用。如果是內發的癰疽,疼痛時就灸至不痛,不痛時就灸至疼痛,然後停止。越早發現越早灸治越好。一天或兩天內灸十次,能治愈十個;三天或四天內灸十次,能治愈七個;五天或六天內灸十次,能治愈四個;超過七天就不能灸了。
其他如點刺、挑破、敷藥透膿等方法,如果毒邪較盛,可以酌情使用。
熱痛半軟的癰疽,針刺治療效果較好。
癰疽毒氣已經形成,應當使用托裡的方法來加速膿液的形成。膿液形成後,應該根據膿液的生熟程度、深淺來決定是否針刺。如果腫塊高而軟,是發於血脈;腫塊低而硬,是發於筋脈;皮膚顏色沒有變化,是附著於骨骼。按壓腫塊,感覺熱的是有膿,不熱的是沒有膿;按壓時輕微疼痛,膿液較淺;用力按壓才疼痛,膿液較深;按壓後腫塊凹陷下去不能恢復,膿液尚未形成;按壓後腫塊凹陷下去然後恢復,膿液已經形成;按壓時全部柔軟,沒有膿液,不痛的是血瘤,痛的是氣瘤;按壓時一邊柔軟,另一邊堅硬,則有膿液。如果膿液尚未形成就針刺,氣血泄漏,膿液反而難以形成;如果膿液成熟而不針刺,腐爛潰瘍會加深,傷口難以癒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