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五 (2)
外集·卷五 (2)
1. 癰疽總論
古方,外因四氣,單用大黃(半生半熟)、甘草節等分為末,每空心,酒下一匙,以利為度。內因七情,單用遠志為末,酒調二錢,澄清服,以渣敷患處。不內外因,金石、炙爆、房勞,國老膏。一切熱毒,槐花酒。
藥毒堅硬有如石,金石藥毒,則堅硬如石不痛,宜甘草、黑豆煎湯解之。
虛瘦重著怕潮蒸:
虛勞瘦弱,榮衛痞澀,患處重著,如負石然,因其有骨蒸潮也,治宜滋補。故不可用賽命丹等香燥疏泄之藥,亦不可過用降火滯脾之藥,惟腎氣丸、托裡散甚得其宜。且古方謂,藥毒勞蒸,癰疽極重。
近骨生蟲近虛漏,近骨者多冷,久則化血為蟲,多癢少痛;近虛者多熱,久則傳氣成漏,多痛少癢。
細認穴道屬何經。
腦發,屬督脈、足太陽經;鬢髮,手足少陽經;眉發,手足太陽、少陽經;頤發、髭發,足陽明經;腮發,手陽明經,背發,中屬督脈,余皆足太陽經;腋發,手太陽經;乳癰,內陽明,外少陽經,乳頭足厥陰經。腎癰,足太陽經;外腎癰;足厥陰經;腿發,外足三陽,內足三陰經;喉癰、臍癰,任脈、足陽明經;穿襠發,督、沖、任三脈;跨馬癰、囊癰,足厥陰經。內疽:肺癰,手太陰經;腸癰,手太陽、陽明經;胃脘癰,足陽明經。
惟少陽、少陰、太陰多氣少血;厥陰、太陽多血少氣,肉皆難平。惟手足陽明,氣血俱多。分經用藥,則不犯經禁,病禁,以致妄下、妄汗。且瘡屬腎經者最重,脾肺二經者次之,他經者又次之。腦乃諸陽所在,咽喉飲食所通,腎俞命根所繫,皆至險之地,又不可多著艾灸。
俗方專圖人形瘡樣,而忽經絡,謬哉!
外因寒熱宜表散,毒因外感發者,內無便溺阻隔,外有六經形證,腫痛雖甚,飲食如常,脈浮數,邪在表也,宜托裡微汗以表散之。如發腦項背分,黃連消毒散;尻臀分,內托羌活湯;臂上,白芷升麻湯;乳胸,內托升麻湯;兩脅,十味中和湯;腿外側,內托酒煎湯;腿內近膝股,內托耆柴湯。通用:敗毒散、九味羌活湯。
辛熱手足太陰經分,自汗浮腫,流注四肢,附子六物湯。辛溫發熱,十六味流氣飲、賽命丹。暑月,內托復煎散;寒月,內托十宣散,或不換金正氣散。丹溪治形實脈浮數,冬月背生紅腫,及胛骨下痛者,用桂麻各半湯加生附、酒柏、栝蔞仁、甘草節、羌活、青皮、人參、黃芩、半夏,姜煎服,六帖而愈。此正內托法也。
有謂瘡家身痛不可汗,汗之則發痓者,邪不在表而誤汗也。
內熱痛秘急疏行;
內傷飲食積毒者,腫痛異常,外無六經形證,內有便溺阻隔,口渴煩躁,脈沉實,為邪在裡,急與寒涼攻裡,內疏黃連湯、瀉心湯、活命飲、四順清涼飲。輕者,清熱消毒飲加紫草,或清心散滲之。內積熱毒,外又感邪者,宜發表攻裡,五香連翹湯、防風通聖散。毒盛者,解毒湯下神芎丸;濕盛者,除濕丹。
白話文:
癰疽總論
古時候治療癰疽的外因(如風寒暑濕等外邪),單用大黃(半生半熟)、甘草等分量磨成粉末,每次飯前空腹用酒送服一匙,以通便為度。內因(如七情所傷),單用遠志磨成粉末,用酒調和二錢,取澄清的藥液服用,藥渣則敷在患處。若非內外之因,而是因金屬、炙烤、房事勞損所致,則可用國老膏。一切熱毒引起的癰疽,則用槐花酒治療。
藥物或毒素導致的癰疽堅硬如石,若因金石藥物或毒素所致,則會堅硬如石且不痛,宜用甘草、黑豆煎湯來解毒。
虛弱消瘦,患處沉重怕潮濕:
體虛消瘦,氣血運行不暢,患處沉重如負石,伴有骨蒸潮熱,這類情況宜滋補治療。因此,不可使用賽命丹等辛香燥熱的藥物,也不可過度使用瀉火、傷脾的藥物,腎氣丸、托裡散等藥物較為合適。古方記載,藥物毒素或勞累導致的潮熱,會使癰疽加重。
靠近骨骼或虛弱部位的癰疽:靠近骨骼的癰疽多屬寒性,時間久了會化血成蟲,多癢少痛;靠近虛弱部位的癰疽多屬熱性,時間久了會氣血流通受阻而形成潰瘍,多痛少癢。
需仔細辨認病灶所在的經絡:
頭髮:頭頂頭髮屬督脈、足太陽經;鬢角頭髮屬手足少陽經;眉毛頭髮屬手足太陽、少陽經;下巴和鬍鬚頭髮屬足陽明經;腮幫子頭髮屬手陽明經;後背頭髮,中間部分屬督脈,其餘部分屬足太陽經;腋下頭髮屬手太陽經;乳癰:內屬足陽明經,外屬少陽經,乳頭屬足厥陰經;腎癰:腎部癰疽屬足太陽經;外腎癰疽屬足厥陰經;腿部:腿外側屬足三陽經,腿內側屬足三陰經;喉嚨和肚臍癰疽屬任脈、足陽明經;陰部癰疽屬督脈、沖脈、任脈;胯下和陰囊癰疽屬足厥陰經;內部癰疽:肺癰屬手太陰經;腸癰屬手太陽、陽明經;胃脘癰疽屬足陽明經。
少陽、少陰、太陰經絡多氣少血;厥陰、太陽經絡多血少氣,因此癰疽不易痊癒。只有手足陽明經絡氣血充盈。治療時需根據經絡辨證施治,才能避免違背經絡的禁忌,以免誤用瀉下、發汗等方法。此外,位於腎經的癰疽最嚴重,脾經和肺經次之,其他經絡又次之。腦部是諸陽之會,咽喉是飲食通道,腎俞穴是命門所在,這些都是非常危險的部位,不宜過度使用艾灸。
一些民間偏方只看癰疽的形狀而不考慮經絡,這是錯誤的!
外因寒熱宜用表散法:毒素由外感引起,內無大小便不通,外有六經症狀,腫痛雖重,但飲食如常,脈浮數,邪氣在表,宜用托裡法微微發汗以使邪氣外散。如發生在頭、項、背部,用黃連消毒散;發生在臀部,用羌活湯內服;發生在手臂,用白芷升麻湯;發生在乳房胸部,用升麻湯內服;發生在兩脅,用十味中和湯;發生在腿外側,用酒煎藥內服;發生在腿內側靠近膝蓋股部,用耆柴湯內服。通用藥方有敗毒散、九味羌活湯。
手足太陰經受寒熱侵犯,自汗、浮腫,流注四肢,用附子理中湯;辛溫引起發熱,用十六味地黃丸、賽命丹;夏季,用復煎散內服;冬季,用十宣散內服,或用不換金正氣散。丹溪先生治療形體實證,脈浮數,冬季背部生紅腫,肩胛骨下疼痛者,用桂枝、麻黃各半量的藥方,再加入生附子、酒浸柏子仁、栝樓仁、甘草節、羌活、青皮、人參、黃芩、半夏,用薑汁煎服,一般六劑即可痊癒。這是典型的內托法。
有人說瘡瘍病人身體疼痛不能出汗,一出汗就會抽搐,這是因為邪氣不在表而誤用發汗之法。
內熱、便秘,宜通便:
內傷飲食積滯、毒素積聚,腫痛異常,外無六經症狀,內有大小便不通,口渴煩躁,脈沉實,邪氣在裡,應急用寒涼藥物攻裡,內服黃連湯、瀉心湯、活命飲、四順清涼飲等。輕症者,可用清熱消毒飲加紫草,或清心散滲濕。內積熱毒,外又感邪者,宜發表兼攻裡,用五香連翹湯、防風通聖散。毒盛者,用解毒湯加神芎丸;濕盛者,用除濕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