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五 (74)

回本書目錄

外集·卷五 (74)

1.

瘡干,豬油調塗。治痘後肥瘡、疳瘡、癬疥,收水涼肌解毒。斂肌散:地骨皮、黃連、五倍子、黃柏、甘草,為末,干糝。兼治疳蝕不斂,並痘後膿血雜滲不收等瘡。礬繭散:用白礬為末,塞入蠶繭內,令滿,以炭火燒,令礬汁盡,取出為末,干糝。治痘後身上及肢節上生疳蝕癧,膿水不絕。

逃痘方是後人巧,信者縱出亦稀疏;

太古無痘疹,周末秦初乃有之。初生,用生地黃自然汁,服三蜆殼許,利下惡汙,亦可稀痘。每遇冬月溫暖,恐春發痘,宜預服三豆飲:黑豆、赤豆、綠豆各等分,甘草減半,水煮熟,任意飲之。凡天行痘瘡,鄉鄰盛發,宜先服七日,痘永不出。小兒陽盛,無陰以制,令頭髮豎直,飲食減少,此伏熱之兆,便宜服油劑:麻油一盞,逐日飲盡,永不出痘。更服升麻葛根湯、三豆飲以預防之。

消毒保嬰丹:纏豆藤(即毛豆梗上纏繞細紅藤,八月間採,陰乾)一兩半,黑豆三十粒,赤豆七十粒,山楂肉、牛蒡子、生地、辰砂各一兩,升麻、連翹各七錢半,荊芥、防風、獨活、甘草、當歸、赤芍、黃連、桔梗各五錢,經霜絲瓜長五寸者二個(燒存性)。前藥須預辦精料。

遇春分、秋分、上元、七夕、忌婦人、貓、犬,誠心修製為末和勻,淨砂糖為丸,李核大。每一丸,濃煎甘草湯化下。凡小兒未出痘者,每遇春分、秋分時,各服一丸,其痘毒能漸消化。若只服一二次,亦得減少;若服三年六次,其毒盡能消化,必無虞矣。

錢劉陳魏皆堪法,得要還羨丹溪書。

錢、劉以痘本胎毒,毒解而氣血自伸陳魏以痘雖內毒,毒出則虛。丹溪隨表裡虛實,溫補解毒兼用。但見熱證,便用清肌解毒,甚則硝、黃;但見虛證,便用溫中托裡,甚則薑、附。噫!法無不善,用貴得宜。痘本外科傷寒之一,兼內傷雜病、婦女胎產、小兒驚積,痘非醫之統要矣乎!

白話文:

痘瘡乾燥時,用豬油調和塗抹。此法可治療痘疹痊癒後留下的肥厚性瘡瘍、疳瘡、癬疥,具有收斂水腫、清涼肌膚、解毒的功效。斂肌散:地骨皮、黃連、五倍子、黃柏、甘草研磨成粉末,乾燥後撒敷。此方也適用於治療疳蝕久不癒合,以及痘疹後膿血滲漏不止等瘡瘍。礬繭散:將白礬研磨成粉末,塞入蠶繭中填滿,用炭火燒烤,至礬汁完全燒盡取出研磨成粉末,乾燥後撒敷。此方主治痘疹痊癒後,身體及關節處生長疳蝕潰瘍,膿水不斷流出的情況。

逃痘方是後人巧立名目,即使有人相信並服用,效果也微乎其微;古代早期並沒有痘疹這種疾病,直到周末秦朝才出現。剛發病時,可用鮮生地黃汁,服用約三蜆殼的量,使其通便排出污濁之物,也可使痘疹稀疏。每逢冬季溫暖時,擔心春季會長痘,宜預先服用三豆飲:黑豆、赤豆、綠豆等量,甘草減半,水煮熟後任意飲用。凡是流行性痘瘡,鄰里盛行時,宜先服用七天,痘疹便可能不會長出。小兒陽氣旺盛,陰氣不足以制約,頭髮豎立,食慾減少,這是伏熱的徵兆,宜服用油劑:麻油一盞,每天服用完畢,痘疹便可能不會長出。還可以服用升麻葛根湯、三豆飲預防。

消毒保嬰丹:纏豆藤(即毛豆梗上纏繞的細紅藤,八月間採收,陰乾)一兩半,黑豆三十粒,赤豆七十粒,山楂肉、牛蒡子、生地、辰砂各一兩,升麻、連翹各七錢半,荊芥、防風、獨活、甘草、當歸、赤芍、黃連、桔梗各五錢,經霜的絲瓜(長五寸者)兩個(燒成灰)。以上藥物需精選備料。

需選擇在春分、秋分、上元節、七夕節,忌諱婦人、貓、犬等因素,誠心製成藥末混合均勻,用淨砂糖做成丸藥,大小如李核。每次服用一丸,用濃煎甘草湯送服。凡是小兒未出痘者,每逢春分、秋分時各服用一丸,痘毒就能逐漸消散。如果只服用一、二次,也能減少痘疹;如果服用三年共六次,痘毒就能完全消散,必無後患。

錢氏、劉氏、陳氏、魏氏諸家醫學論述皆可參考,但最終還是要參考丹溪先生的著作。

錢氏、劉氏認為痘疹源於胎毒,解毒後氣血自然會恢復;陳氏、魏氏認為痘疹雖然是內毒,但毒素排出後則會虛弱。丹溪先生則根據表裡虛實,溫補解毒兼用。若見熱證,則用清熱解毒藥物,嚴重者甚至使用硝石、黃連;若見虛證,則用溫中益氣藥物,嚴重者甚至使用生薑、附子。唉!醫法各有其長,關鍵在於運用得當。痘疹本是外科傷寒的一種,又兼顧內傷雜病、婦女孕產、小兒驚積等,痘疹之醫治,實非醫學之全部要旨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