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五 (73)

回本書目錄

外集·卷五 (73)

1.

惟過一年者,難治。外治腫突如桃者,護眼膏;如腫不開者,用黃連為末,雞子清調,塗兩太陽穴及兩足心。風毒腫痛,癢澀眵淚,昏暗羞明者,秦皮散:滑石、黃連三味等分,水煎乘熱洗。受風流淚者,用田中豆莢搗汁,滴入眼中。已成翳膜者,塞耳丹:水銀一錢,黃丹五錢,搗勻作六丸,入砂鍋內,圓瓦蓋定,濕紙封固,以香爐盛炭火燒一日即出,以薄綿裹之,痘瘡在左塞左耳,在右塞右耳,立見逐下。一方用輕粉、黃丹等分為末,竹筒吹入耳內,左眼有翳吹右耳,右眼有翳吹左耳,即退。

牙疳殺人鼻若朱。

餘毒攻齒齦,腐爛生疳,殺人最速。牙齦腫痛動搖者,甘露飲,外以韭根、茶葉濃煎,洗去腐肉見血,以溺白散敷之,日三次。如爛至喉中者,用竹管吹入,紅白黃水出者,可治;鼻梁發紅點如朱者,不治。其色似干醬,一日爛一分,二日爛一寸,故名曰走馬疳,宜與前五疳條參治之。

痘癰四體脾經毒,血熱引毒流傳經絡,故於肌肉虛處,或關節動搖處偏盛而成癰。又有愈後,餘毒不攻臟腑、皮膚而為諸雜病,乃注脈絡而為癰。輕者,結核腫痛瘡癤而已,甚者頭頂、胸脅、手足肢節焮腫而作痛。毒氣流於脾經,則癰發四肢、手腕並膝臏腫痛,宜清毒飲、升麻葛根湯;虛者,十六味流氣飲加附子。

外用馬齒莧搗汁,入豬脂、蜂蜜熬膏,塗腫處,或用活蜆子,不拘多少,以水養五日,旋取此水洗手面,漸生肌肉無痕。

肺經手臑內穴俞;

毒氣流於肺經,則臑內並手腕腫,流為赤癰毒,宜消毒飲、如聖湯、五福化毒丹,或用鬱金、雄黃各一錢半,巴霜四十粒,為末,醋糊丸,綠豆大,每二三丸,量兒大小,熱茶清下,以利之。如氣血虛者,內托十宣散加枳、梗、犀角;咽喉不利,或腫痛者,甘桔湯加麥門冬、牛蒡子、薄荷;口齒流涎,血臭氣者,用生地黃自然汁,化五福化毒丹一丸,以雞翎刷入口中。如肺毒流入大腸,秘結或便膿血,見前雜證便血條下。

三陽背腮項結核,毒氣流於三陽經,則背、腮、項結核腫痛,宜小柴胡湯加生地最妙。熱盛腫痛者,敗毒散加荊,防;腫甚者,消毒飲加忍冬藤;虛者,內托十宣散減肉桂。通用赤芍、連翹為君,桔梗、甘草為臣,貝母、忍冬藤、白芷、栝蔞根為佐,上用升麻、葛根為使,下用檳榔、牛膝為使。大便閉,加大黃;發寒熱,加芩、柏。

不問膿已成未成,體實者宜服。虛者通用保元湯加酒炒芩、連少許。久者,上體宜保元湯加引經藥;下體宜獨活寄生湯,或內托十宣散加減。三豆飲,不拘虛熱常服。

外護筋骨免偏枯。

凡痘癰不問發於何經,初起紅腫時,卻用黑豆、綠豆、赤豆等分,酸醋研漿,時時以鵝翎刷之,一切癰痘癤毒,不用針刀自潰。如膿已熟者,用披針燒紅刺之,內服消毒飲,在腮項,加金銀花。若不早治,必致潰爛筋骨。金華散:黃丹、黃柏、黃連、大黃、黃耆、輕粉、麝香,為末,干糝。

白話文:

一年以上的痘瘡很難治療。外在腫塊像桃子一樣的,用護眼膏;如果腫塊無法自行潰破,就用黃連磨成粉末,用雞蛋清調和,塗抹在太陽穴和足心。因風毒引起的腫痛、奇癢、分泌物多、眼澀、視力模糊、怕光等症狀,用秦皮散(滑石、黃連等分)水煎後趁熱洗患處。因風吹而流淚的,用田裡的豆莢搗碎取汁,滴入眼中。已經形成翳膜的,用塞耳丹(水銀一錢,黃丹五錢,搗勻製成六丸,放進砂鍋,用圓瓦蓋好,濕紙封嚴,用香爐盛炭火燒一天取出,用薄棉布包好),痘瘡在左邊塞左耳,在右邊塞右耳,很快就能痊癒。另一方是用輕粉、黃丹等分磨成粉末,用竹筒吹入耳內,左眼有翳膜就吹右耳,右眼有翳膜就吹左耳,就能退去。

牙疳會迅速致死,鼻子像硃砂一樣紅。

痘瘡的餘毒侵犯牙齦,導致腐爛生出牙疳,這是致死速度最快的。牙齦腫痛鬆動的,服用甘露飲,外用韭菜根、茶葉濃煎後清洗,直到腐肉去除見血,再用溺白散敷上,一日三次。如果爛到喉嚨的,用竹管吹入,有紅白黃色水流出就能治癒;如果鼻樑出現像硃砂一樣的紅點,則無法治療。這種病症顏色像乾醬,一天爛一寸,兩天爛兩寸,所以叫做「走馬疳」,應參考前面五疳的治療方法。

痘瘡引起的癰疽,是脾經的毒素,血熱導致毒素沿著經絡傳播,所以在肌肉虛弱或關節活動處更容易發生。也有些是痘瘡痊癒後,餘毒未攻入臟腑、皮膚,而轉化成其他疾病,然後侵入經絡而形成癰疽。輕者僅僅是結塊腫痛,長瘡癤而已;嚴重者頭頂、胸脅、手足關節紅腫疼痛。毒氣流入脾經,則四肢、手腕和膝蓋腫痛,宜服用清毒飲、升麻葛根湯;虛弱者,服用十六味流氣飲加附子。

外用馬齒莧搗碎取汁,加入豬油、蜂蜜熬成膏,塗抹腫痛處,或者用活蜆子若干,加水養五天,然後用這水洗臉,就能漸漸長出肌肉,不留疤痕。

肺經手臑內穴俞;

毒氣流入肺經,則臑內(手肘內側)和手腕腫痛,形成赤色癰疽,宜服用消毒飲、如聖湯、五福化毒丹,或者用鬱金、雄黃各一錢半,巴霜四十粒,磨成粉末,用醋做成糊狀,製成綠豆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用二三丸,根據兒童大小調整用量,用熱茶送服,以利於排毒。如果氣血虛弱,內服十宣散加枳實、梗米、犀角;咽喉不適或腫痛的,服用甘桔湯加麥門冬、牛蒡子、薄荷;口齒流涎、有血腥味的,用生地黃汁化開五福化毒丹一丸,用雞毛刷刷入口中。如果肺毒流入大腸,便秘或排膿血,則參考前面雜證便血的治療方法。

三陽(太陽、陽明、少陽)經背、腮、項部結塊,毒氣流入三陽經,則背、腮、項部結塊腫痛,服用小柴胡湯加生地黃最好。熱盛腫痛的,服用敗毒散加荊芥、防風;腫脹嚴重的,服用消毒飲加忍冬藤;虛弱的,服用十宣散減去肉桂。通常以赤芍、連翹為主藥,桔梗、甘草為輔藥,貝母、忍冬藤、白芷、栝蔞根為佐藥,用升麻、葛根為引經藥,用檳榔、牛膝為下行藥。大便不通的,加大黃;發寒發熱的,加黃芩、柏子仁。

無論膿是否已形成,體質實的人都可以服用。體質虛弱者,通常服用保元湯加酒炒黃芩、連翹少許。病程久的,上半身宜服用保元湯加引經藥;下半身宜服用獨活寄生湯,或服用十宣散加減。三豆飲(黑豆、綠豆、赤豆),不論虛實寒熱皆可服用。

外用藥物保護筋骨,避免出現偏枯。

凡是痘瘡引起的癰疽,不論發病於哪個經絡,初期紅腫時,用黑豆、綠豆、赤豆等分,用醋研磨成漿,經常使用鵝毛刷塗抹,所有癰疽瘡毒,不用針刀就能自行潰破。如果膿已成熟,用披針燒紅後刺破,內服消毒飲,如果在腮項部位,加金銀花。如果不早治療,必然會潰爛筋骨。金華散(黃丹、黃柏、黃連、大黃、黃耆、輕粉、麝香),磨成粉末,乾敷患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