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五 (67)

回本書目錄

外集·卷五 (67)

1.

如痘出乾黑,身不大熱,大小便秘者,毒滯於內也,宜宣風散,用大黃煎湯下;若表大熱者,不可妄下。或已出稠密,喘渴者,當歸丸、黑膏;輕者,消毒飲加大黃、山梔。

已出覆被風寒拒,青紫如痣遍身遮;

痘出被風復入者,加味四聖散,或快斑散去木通,加穿山甲;或痘已出,外被風寒與內熱相拒,不能發出,以致發熱狂搐,遍身或青、或紫,如痣䵟,如癮疹,俗云鬼捻青,年壯皮厚者多有之,宜卻寒溫肌透里之劑。危甚者,用經霜紫背荷葉(舊者亦好),入殭蠶等分為末,胡荽煎酒調服;或絲瓜連皮燒灰為末,沸湯調服,發痘最妙。見風寒表證者,惺惺散、古牛蠶散;見熱毒證多者,透肌散。

出不勻遍色不潤,痘已出未能勻遍,色不紅潤者,乃毒盛以致氣血壅塞故也,宜紫草飲。外用芥子為末,白湯調如膏,塗兒腳心,干即再塗,其毒漸漸復出,痘瘡依前紅活。

但要照原不減些。

凡痘出不快,而先出之痘,形色照原者,乃毒未發也;如形色漸退者,乃內虛,毒入必死。若痘出喜笑如常,飲食進,精神爽,無諸雜證,則痘本火也,不可再發。

壯年皮厚多勞役,舊以飲乳嬰兒,臟腑嬌嫩,服藥但宜釀乳,與能食童子可以服藥,治有不同。然年壯與年幼者,又有不同。若年壯外實皮厚,痘毒難以快出,或被風寒相搏,則身痛甚,宜透肌散主之;或勞役汗多,氣弱發熱,耳目皆昏,脈大者,當用補中益氣湯去升、柴,自始至終服之。有虛無寒,不可用丁香、薑、附,反致熱耗元氣。

又有男子破陽已多,女子通經以後,乃患痘者,尤宜謹慎。常服保元湯以固脾胃;八物湯調理氣血。腎虛者,腎氣丸以滋水,使腎氣旺而毒不下陷也。

孕婦胎動生摘瓜;

孕婦以命門系胎,痘毒又發自命門,自初熱至收靨,全以安胎飲加黃芩、白朮為主。天寒有表證者,間用五積散去麻黃、半夏、厚朴、薑、桂,換白朮、赤獲苓、赤芍,加柴胡、黃芩、阿膠、人參、糯米等分,水煎服。

身熱咳嗽者,暫用參蘇飲;煩躁者,古芩術湯加白芍、麥門冬,或小活血散;痘稠密者,鼠黏湯;痘出太盛或便秘者,犀角地黃湯、紫草飲;痘出不快者,消毒飲;痘出後血虛者,古芎歸湯加芍藥;氣虛者,保元湯加芍藥;氣血俱虛者,內托十宣散去桂倍歸、芍,加烏梅、香附;熱盛恐墮胎者,罩胎散;胎動者,安胎飲連進,或單砂仁炒為末,酒調服,服後覺胎熱則安。凡胎前患痘,倘用峻藥動胎,去血泄氣者,孕婦必死,如生摘瓜,必動其蒂也。

患麻亦與痘同。若無孕婦人,麻痘初熱,煎熬血海,必然經來,小柴胡湯加生地主之。產後麻痘,但忌芍藥,以黃耆代之。

三日出齊至脛股,三日放標至足三陰為出齊,正宜觀形色以察氣血強弱。形尖圓光澤者順。或頂起而色慘不明者,保元湯加官桂助陽,芍藥斂陰,糯米溫中。若一日出齊,乾紅紫疱者死。

白話文:

痘瘡的症狀和治療方法:

痘疹乾燥發黑,身體不太發熱,大小便不通暢,是毒邪滯留在體內,應當疏散風邪,可用大黃煎湯服用;如果表證發熱明顯,則不能妄用下瀉藥。痘疹已經長出,稠密且喘息口渴,可用當歸丸、黑膏藥;症狀較輕者,用消毒飲加加減大黃、山梔子。

痘疹長出後,又被風寒阻礙,皮膚青紫如痣遍布全身。痘疹長出後,再次受風寒侵襲,應服用加味四聖散,或快斑散去木通,加穿山甲;或者痘疹已出,外受風寒與內熱互相阻礙,不能順利發出,導致發熱抽搐,全身青紫如痣,像癮疹一樣,俗稱「鬼捻青」,成年人皮膚厚者多見,應服用溫和的藥物使寒邪外出,溫煦肌膚,透達裡氣。病情危急者,可用霜打過的紫背荷葉(陳舊的也行)和殭蠶等分研末,用胡荽煎酒調服;或將絲瓜連皮燒成灰,用沸水調服,能促使痘疹順利發出。出現風寒表證者,可用惺惺散、古牛蠶散;出現熱毒證狀較多者,可用透肌散。

痘疹長得不均勻,顏色暗淡無光澤,這是毒邪盛而導致氣血瘀滯,應服用紫草飲。外用芥子研末,用白開水調成膏狀,塗抹在孩子的腳心,幹了再塗,毒邪會逐漸透發出來,痘疹也會恢復紅潤。

痘疹的數量和顏色應保持原樣,不要減少。

痘疹發得慢,而先長出的痘疹形色正常,說明毒邪尚未完全發出來;如果形色逐漸減退,則表明體內虛弱,毒邪內陷,必將危及生命。如果痘疹長出後,病人能像平常一樣喜笑,飲食正常,精神良好,沒有其他併發症,則痘疹屬於陽性,無需再做處理。

成年人皮膚厚,勞累過度,或是曾經用母乳餵養的嬰兒,臟腑嬌嫩,用藥應根據其體質調整,能吃飯的孩子和嬰兒用藥方法有所不同。成年人和兒童的治療方法也有所不同。成年人外邪盛,皮膚厚,痘毒不易順利排出,或被風寒侵襲,則會感到疼痛劇烈,宜用透肌散;或因勞累汗出過多,氣虛發熱,耳目昏花,脈象洪大,則應服用補中益氣湯去升麻、柴胡,從始至終服用。如果體虛畏寒,則不能用丁香、生薑、附子,以免耗損元氣。

男子精液過多遺泄,女子月經來潮後,再患痘疹,更應謹慎。常服用保元湯以固護脾胃;用八珍湯調理氣血。腎虛者,服用腎氣丸以滋補腎水,使腎氣旺盛,痘毒不會下陷。

孕婦患痘,如同摘瓜,動了胎氣就會導致流產。

孕婦由於命門關系著胎兒,而痘毒又從命門發出,從初起發熱到痘疹消退,都應以安胎飲加黃芩、白朮為主。天冷有表證者,可服用五積散去麻黃、半夏、厚朴、生薑、桂枝,換成白朮、赤茯苓、赤芍藥,加柴胡、黃芩、阿膠、人參、糯米等分,煎水服用。

身體發熱咳嗽者,暫時服用參蘇飲;煩躁者,服用古芩術湯加白芍、麥門冬,或小活血散;痘疹稠密者,服用鼠黏湯;痘疹發得過盛或便秘者,服用犀角地黃湯、紫草飲;痘疹發得慢者,服用消毒飲;痘疹發出後血虛者,服用古芎歸湯加芍藥;氣虛者,服用保元湯加芍藥;氣血俱虛者,服用內托十宣散去桂枝、當歸、芍藥,加烏梅、香附;熱盛恐傷及胎兒者,服用罩胎散;胎動者,連續服用安胎飲,或單用砂仁炒成末,用酒調服,服後感覺胎兒躁動不安則為有效。孕婦懷孕期間患痘疹,如果使用峻猛的藥物,容易導致胎動,損傷氣血,孕婦將有生命危險,就像摘瓜一樣,動了瓜蒂就會導致瓜落。

麻疹的治療與痘疹相似。若非孕婦,麻疹初起發熱,煎熬血海,必然會來月經,可用小柴胡湯加生地黃。產後患麻疹,忌用芍藥,可用黃耆代替。

三日內痘疹長到脛骨和股骨,三日內痘疹長到足三陰經,這就叫做痘疹出齊,應觀察痘疹的形狀和顏色來判斷氣血的盛衰。痘疹尖圓光澤者為順利。如果痘疹高起,顏色暗淡無光澤者,服用保元湯加官桂溫陽,芍藥斂陰,糯米溫中。如果一日內痘疹就長齊,乾燥發紅紫黑,則預示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