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五 (65)
外集·卷五 (65)
1. 痘
挾驚者,加減紅綿散。挾瘀見血者,犀角地黃湯合小柴胡湯。抑論痘證,始終必兼四臟,如熱衝於心,時作驚悸,甚則狂譫,宜硃砂、參、苓之類;熱蒸於肝,呵欠煩悶,甚則發搐,宜防風、羌活、天麻、全蠍、南星之類;熱蒸於脾,乍涼乍熱,肢冷多睡,甚則目腫腹脹,便秘作渴,宜枳殼、陳皮、神麯、山梔、地黃之類;熱蒸於肺,面赤噴嚏,甚則喘渴咳嗽,鼻乾,宜桑白皮、半夏、馬兜鈴之類。惟腎無證,所以尻、耳宜冷。
若先如瘧,後發渴,其瘡色黯,乃腎證,不治。然四臟又以脾肺為主,蓋肺主皮毛,脾主肌肉故也。
初熱為根痘為標,根少標多生不永;
痘未出,非大熱不能發;痘已出,非微熱不能成。如潮三四日後,溫溫次第出,根多標少者生;潮一二日,即湧出鮮紅,根少標多者,七日後死。若全不發熱,痘少而好,又無雜證者,輕。
欲防眼患藥宜清,痘出太盛,恐入眼為患,宜消毒飲,或氣血藥中,加酒炒芩,連,或桑白皮,或草龍膽、鉤藤以清肝肺。如痘已落眼,聽其自然,深治反至損目。
護眼硃砂亦簡省。
護眼膏:黃柏一兩,紅花二兩,綠豆粉一兩半,甘草四兩,為末。痘瘡正發之時,用清油調,塗兩眼四畔,則面上痘亦稀少。或用硃砂為末,水調,塗眼眶,或只用干胭脂末,蜜調,塗眼眶,則痘不入眼。古方用如米細硃砂為末,蜜調少許,每五分,作三次,量兒大小加減,溫水送下。
不拘痘瘡出未,首尾可服,密者可稀,稀者可無,黑陷者可起,痘癰焮腫可消,兼治壯熱煩渴微喘。但性亦微寒,不可多服。
報痘三朝毒居中,忌汗忌下和為上;
報痘,毒居半表半裡,寒藥傷胃滯毒,熱藥愈助火邪。忌汗者,痘點在膚,無俟於汗也;忌下者,痘在肌而反空腸胃,無是理也。縱有餘邪,亦但於宜服藥中,加以陳皮、生薑之類和之而已。
熱未徹者猶有邪,半清表兮半溫養。
熱徹出痘為安,如熱猶未徹者,必感傷邪未盡淨,此時熱毒內熏,恐後滯為癰毒,宜半清表半溫里之劑調之,四聖散、解毒防風湯、紫草木香湯。如報痘乾燥,腹痛腰痛不止者死。
一日母痘初見形,幾點淡紅間架明;
痘先出者為母,後出者為子孫。母好子孫多,則自然有不如者,亦無害。如紅點先見於口鼻上下、腮、顴、年壽之間,眼中全無,大小形狀不一,作三四次出,或單或雙,間架明白,淡紅色潤者順。
稠密乾紅宜漸補,三五相連,圓暈成個,乾紅少潤,未可遽施補藥,俟其氣血交合,方可保元湯加官桂,助陽令其紅潤。
但嫌枯黑參天庭。
先見於天庭、方廣、印堂、兩耳(太陽、太陰)以結咽、心胸之處,或頭尚無而腳先有,或心胸稠多,腰密纏過如蠶種者,急用消毒飲加山楂、黃芩、紫草。虛加人參,或升麻葛根湯加連翹一分,或敗毒散,犀角地黃湯以清內解肌。如初發便見腰痛、瘡稠乾枯、幾點紫黑者,死。
白話文:
痘
驚嚇引起的痘症,可以加減紅綿散。瘀血導致出血的痘症,可以用犀角地黃湯加小柴胡湯。痘症的論述,始終都要兼顧四臟的狀況。例如,熱邪衝擊心臟,會出現心悸,嚴重時會神志不清,這時應該用硃砂、人參、茯苓等藥物;熱邪蒸騰於肝臟,會出現呵欠、煩悶,嚴重時會抽搐,這時應該用防風、羌活、天麻、全蠍、南星等藥物;熱邪蒸騰於脾臟,會出現時冷時熱、四肢冰冷、嗜睡,嚴重時會眼腫腹脹、便秘口渴,這時應該用枳殼、陳皮、神麴、山梔、地黃等藥物;熱邪蒸騰於肺臟,會出現面紅、打噴嚏,嚴重時會喘息、口渴、咳嗽、鼻乾,這時應該用桑白皮、半夏、馬兜鈴等藥物。唯獨腎臟沒有明顯的痘症表現,所以臀部和耳朵偏冷是正常的。
如果一開始像瘧疾一樣發作,之後出現口渴,痘瘡顏色暗淡,這是腎臟受損的表現,難以治療。但是,四臟之中脾臟和肺臟最為重要,因為肺主皮毛,脾主肌肉。
初期發熱是痘症的根本,痘疹的出現是標誌,根本不足而標誌過多,則難以存活;
痘疹未出,沒有很大的熱量就不能發出來;痘疹已出,沒有微熱就不能成熟。如果發熱像潮水一樣持續三四天,然後痘疹逐漸出現,根本充足而標誌較少,就能存活;如果發熱只持續一兩天,痘疹就迅速湧出,鮮紅一片,根本不足而標誌過多,則七天後就會死亡。如果完全沒有發熱,痘疹少而顏色好,也沒有其他併發症,則病情較輕。
想要預防眼睛受損,藥物宜清熱解毒,痘疹過盛,擔心侵入眼睛,應該服用消毒飲,或在氣血藥物中加入酒炒黃連、黃芩,或桑白皮、草龍膽、鉤藤來清肝肺。如果痘疹已經侵入眼睛,就讓它自然消退,積極治療反而會損傷眼睛。
保護眼睛,硃砂也簡單有效。
護眼膏:黃柏一兩,紅花二兩,綠豆粉一兩半,甘草四兩,研磨成粉。痘瘡正發時,用清油調和,塗抹在眼睛周圍,則臉上痘疹也會減少。或者用硃砂研磨成粉,用水調和,塗抹在眼眶周圍,或者只用乾胭脂粉,用蜂蜜調和,塗抹在眼眶周圍,則痘疹不會侵入眼睛。古方是用細如米粒的硃砂研磨成粉,用蜂蜜調和少許,每次服用五分,一天三次,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加減用量,溫水送服。
不論痘瘡是否已經出現,都可以服用此藥,痘疹密集的可以稀疏,稀疏的可以不用,痘疹凹陷的可以凸起,痘癰紅腫的可以消退,還可以治療壯熱煩渴、微喘。但是藥性略微寒涼,不可多服。
報痘後三天,毒邪在身體中間,忌諱出汗和瀉下,以保暖為主;
報痘後,毒邪在半表半裡,寒涼藥物會傷胃滯毒,溫熱藥物會加重火邪。忌諱出汗是因為痘點在皮膚表面,不需要出汗;忌諱瀉下是因為痘疹在肌膚,反而會使腸胃空虛,沒有道理。即使有餘邪,也只需在服用的藥物中加入陳皮、生薑等藥物來調理即可。
熱邪尚未完全發散,仍有邪氣,需要一半清表一半溫養;
熱邪完全發散,痘疹才能平安無事,如果熱邪尚未完全發散,一定是邪氣尚未完全清除,此時熱毒內熏,擔心日後形成癰疽,需要一半清表一半溫裡的藥物調理,例如四聖散、解毒防風湯、紫草木香湯。如果報痘後乾燥,腹痛腰痛不止,則會死亡。
第一天母痘初現,幾點淡紅點明顯可見;
最先出現的痘疹是母痘,之後出現的是子孫痘。母痘好,子孫痘就多,即使有些不好,也沒關係。如果紅點先出現在口鼻周圍、腮部、顴骨、年壽(額頭中央)之間,眼睛完全沒有,大小形狀不一,分幾次出現,有的單個,有的成對,間隔分明,顏色淡紅潤澤,則預後良好。
痘疹密集、乾燥、顏色鮮紅,宜逐漸服用補益藥物;如果痘疹三五個連在一起,形成圓形紅暈,乾燥、顏色鮮紅,缺乏潤澤,則還不能急於服用補益藥物,等到氣血交合後,才能服用保元湯加官桂,溫補陽氣,使痘疹紅潤。
但如果痘疹枯黑,蔓延至前額,則預後不良。
如果痘疹先出現在前額、兩眉之間、印堂、兩耳(太陽穴、太陰穴)以及咽喉、胸部等處,或者頭上還沒有而腳上先出現,或者胸部痘疹密集,腰部痘疹密集纏繞如蠶卵,則需要迅速服用消毒飲加山楂、黃芩、紫草。體虛者加人參,或服用升麻葛根湯加連翹一分,或敗毒散、犀角地黃湯來清熱解毒。如果剛開始就出現腰痛、痘疹密集乾燥、顏色紫黑,則會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