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五 (58)
外集·卷五 (58)
1. 痘
腹脹初起尚可表。
初熱腹肛,毒與邪搏,升麻葛根湯加山楂、牛蒡子,微汗即散。一切異證,隨證加減由人。但此湯乃初起及結痂後,解毒涼肌之藥,惟內虛胃弱,及紅點見後無表證者忌之,如大小便難者,四聖散、紫草飲。
失血肺胃被熱侵,毒並大腸便瘀了;
痘出陰分,極忌動血。口鼻失血,肺胃熱甚,宜解毒湯加生地、大黃;輕者,黃芩湯;虛熱者,單人中白為末,蜜水調服。便血糞黑,毒並大腸,犀角地黃湯,或小柴胡湯加生地。痘出下利黃赤膿血,身熱作渴者,薤白湯、三黃熟艾湯,解其毒而痘自出。便血神昏不醒者,抱龍丸救之。
蓋痘雖內毒,運之者血,心主血藏神,今便血神昏,宜乎危矣。如大小便血及七孔流血者,即死。有因服涼藥以致毒陷,瀉血有如豆汁黑者,急用理中湯、胃風湯,得便閉、瘡紅活者生。若脹貫時便血而瘡壞無膿者,胃爛必死。痘愈後便血,或下腸垢身熱者,升麻葛根湯加黃連、生地;身熱煩渴者,解毒湯;熱勢盛者,小承氣湯;下利者,黃連阿膠丸,小駐車丸。
內外毒蘊便不通,煩脹汗渴言譫杳。
《活人》謂首尾不可下者,蓋痘未出,有表無里;痘既出,表盛裡虛,所以首尾忌下。奈其間有因外感裡熱,及內傷熱食、熱藥、以致熱毒蘊結,便秘煩躁,腹脹,手掌心並腋下有汗,作渴,譫語,實熱里證悉俱,腸胃壅塞,脈絡凝滯,壅遏痘毒,不出不起不靨,必用下藥,通其榮衛,而後毒得起發,從權以下利藥中,加以升提,使邪熱去而痘毒升。
痘未出者,升麻葛根湯,消毒飲加大黃;熱甚者,涼膈散,以其有連翹、薄荷輕清,亦上升發也。雖痘出不快,有此里邪實熱者,亦宜。痘已出或將靨,有熱毒便秘者,小柴胡湯加生地;或四順清涼飲、犀角地黃湯,俱加大黃。尋常熱輕,而無煩躁狂譫,痘未出者,只宜敗毒散、連翹飲、紫草飲、紫草木通湯;痘已出者,四物湯加芩、連、桃仁、麻仁,或麻子仁丸以潤之。苟非外感邪入里深極,內傷濕熱蘊結,與毒相拒,斷不敢下,惟瘥後餘毒,量體下之可也。
故曰痘疹下之早,則為陷伏倒靨,猶傷寒下之早,則結胸也。又痘瘡利藥,忌用丸、丹及巴豆、水銀、輕粉,此三味但能去臟中驚涎積熱,非痘家所宜。
小便赤澀腹心膨,熱微熱甚有分曉;
小便赤澀,以致心腹膨滿,由胃熱心火不降,陰氣不能升也。痘未出者,紫草飲發出其毒即愈;痘已出者,四聖散加黃耆。小便澀赤熱,並大便亦秘,不敢下者,五苓散、導赤散、紫草木通湯、連翹散以滲之。如熱微,又不敢滲小便,恐損真氣者,只宜獨聖散、紫草飲以解其毒。
古云:大熱利小便,小熱和解是也。又回漿內腑化毒,溺多則順,稍有閉者,宜善調之。
白話文:
痘
初期腹脹尚可透過外治法處理。
初期發熱、腹脹、肛門不適,毒邪相搏,可用升麻葛根湯加山楂、牛蒡子,微汗即退。其他各種異常症狀,需根據具體情況加減藥物,臨症處理。但此方只適用於初期及結痂後,具有解毒涼血的作用,內虛胃弱,以及出紅疹後無表證者忌用。若大小便困難,可用四聖散、紫草飲。
失血導致肺胃受熱邪侵犯,毒邪累及大腸,導致大便帶血;
痘疹出現在陰部,極忌服用活血藥物。口鼻出血,肺胃熱盛,宜用解毒湯加生地、大黃;症狀輕者,用黃芩湯;虛熱者,用單味人參白粉末,蜂蜜水調服。便血,大便黑如柏油,毒邪累及大腸,可用犀角地黃湯,或小柴胡湯加生地。痘疹伴隨下痢,糞便呈黃赤色,混有膿血,伴有發熱口渴者,可用薤白湯、三黃熟艾湯,以解毒,痘疹自然會長出。便血,神志昏迷不醒者,需用抱龍丸急救。
痘疹雖然是由內毒引起,但其傳布則依靠血液,心主血脈藏神,如今便血神志昏迷,情況十分危急。若大小便出血及七竅出血,則必死無疑。若因服用寒涼藥物導致毒邪內陷,瀉出的血液如豆汁般黑色,需緊急服用理中湯、胃風湯,待大便閉止、痘疹紅潤活潑後才能保命。若脹痛劇烈伴隨便血,而痘疹潰爛無膿,則胃部潰爛必死無疑。痘疹痊癒後仍便血,或下痢腸垢伴發熱者,可用升麻葛根湯加黃連、生地;發熱煩渴者,用解毒湯;熱勢盛者,用小承氣湯;下痢者,用黃連阿膠丸、小駐車丸。
內外毒邪積聚,導致大便秘結,煩躁、腹脹、汗出、口渴、神志不清。
《活人》書中提到痘疹初期和末期都不可下瀉,這是因為痘疹未出時,有表證而無裡證;痘疹已出時,表證盛而裡證虛,所以初期和末期都忌諱下瀉。但其中有些情況,因外感裡熱,或內傷熱食、熱藥,導致熱毒蘊結,便秘煩躁,腹脹,手掌心及腋下出汗,口渴,譫語,這些都是裡實熱證的表現,腸胃阻塞,經絡阻塞,阻礙痘疹的生長,此時必須用瀉藥,通利氣血,然後毒邪才能發散,因此要根據情況在瀉下藥中,加入升提藥物,使邪熱去除,痘疹才能生長。
痘疹未出者,可用升麻葛根湯,消毒飲加大黃;熱盛者,用涼膈散,因為它含有連翹、薄荷,性輕清,也能促進痘疹生長。即使痘疹已出但生長緩慢,有裡邪實熱者,也應該服用。痘疹已出或將要成熟,有熱毒便秘者,可用小柴胡湯加生地;或四順清涼飲、犀角地黃湯,都可加大黃。如果只是輕微發熱,而沒有煩躁、神志不清等症狀,痘疹未出者,只用敗毒散、連翹飲、紫草飲、紫草木通湯;痘疹已出者,用四物湯加黃芩、連翹、桃仁、麻仁,或麻子仁丸潤腸通便。除非是外感邪氣深入臟腑,內傷濕熱積聚,與毒邪相抗拒,否則絕對不敢使用下瀉藥,只有在痘疹痊癒後,如有餘毒,根據患者體質再考慮使用瀉藥。
所以說痘疹下瀉過早,就會導致痘疹內陷或倒靨,就像傷寒下瀉過早,就會導致結胸一樣。此外,治療痘疹的藥物,忌用丸劑、丹劑以及巴豆、水銀、輕粉,這三味藥雖然能去除臟腑中的驚涎積熱,但並非治療痘疹的理想藥物。
小便赤澀,腹心膨脹,熱象輕重有別;
小便赤澀,導致心腹膨脹,是由於胃熱心火不降,陰氣不能上升所致。痘疹未出者,用紫草飲發散毒邪即可痊癒;痘疹已出者,用四聖散加黃耆。小便澀赤熱,而且大便秘結,不敢使用瀉藥者,可用五苓散、導赤散、紫草木通湯、連翹散以利尿通淋。如果熱象輕微,又不敢利尿,擔心損傷元氣者,只可用獨聖散、紫草飲以解毒。
古人說:大熱則利小便,小熱則和解,這是治療的原則。此外,體內毒素液化,尿量增多則為順利,略有閉塞者,需妥善調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