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五 (51)
外集·卷五 (51)
1. 內傷乳食類
熱嗽面赤丸葶藶,其有四時感冒嗽者,當用參蘇飲、惺惺散之類微表。如挾熱暴嗽,面赤壯熱便閉者,宜葶牛丸下之。
虛者阿膠散可醫。
阿膠七分半,白茯苓、馬兜鈴、糯米各二分半,杏仁十粒,甘草二分,水煎。治久嗽肺虛,氣促有痰,噁心。
二三歲時欲斷乳,夜靜用藥畫兒眉。
畫眉膏:山梔炒黑三個,雄黃、硃砂、輕粉各少許,為末,清油調勻,候兒睡著,濃沫畫兒兩眉上,醒來自不吃乳,未效再畫。仍墨搽乳頭。
喘因吃乳啼未定,或挾風冷肺家病。
或因啼叫未定,吃乳與鹹酸,以致氣逆不下,或因飲乳過度,內挾風冷傷肺而喘,或齁䶎呃逆者,宜紫蘇子湯:蘇子、訶子、蘿蔔子、杏仁、木香、人參各等分,甘草、青皮各減半,姜煎溫服。
嘔吐不食胃家虛,痰壅發熱火炎盛。
嘔吐驚悸,困倦自汗者為虛,面赤氣粗痰盛發熱者為實。俱二陳湯主之,虛加參、術,熱加芩、連。
尿白成疳積中熱,尿白如泔,脾經有積,久則成疳,亦兼心膈伏熱得之,宜茯苓散:赤茯苓、三稜、莪朮、砂仁各五錢,青皮、陳皮、滑石、甘草各二錢半,為末。每一錢,麥門冬、燈芯煎湯調服。
淋瀝有驚氣下結。
十餘歲因驚之候,心氣下行,小便淋瀝,日夕三四十次,漸覺黃瘦,宜順經散:韭子、琥珀、益智仁、金毛狗脊、白茯苓、石燕各五錢,石葦一錢,為末。每一錢,韭湯調,日二服。
汗多胃怯兼驚惕,胃怯出汗,上至頸,下至臍者,益黃散;有因驚惕心虛,以致脾弱少食,心腋汗多者,大溫驚丸;驚熱者,小涼驚丸,俱牡蠣、麻黃根煎湯下。全因驚惕盜汗者,古芷砂散;脾胃弱者,錢氏白朮散。
或有氣弱心血溢;
盜汗不止,氣弱體瘦,乃心血溢盛為汗,非虛也,宜人參、當歸各一錢半,豬心一大片,水煎服,以收斂心血。如手掌心汗多者,亦效。
額汗陽虛蒲扇灰,頭汗繞頸而止,本屬陽虛,但小兒純陽,或因厚衣被而額汗出,或睡中盜出者,用古蒲扇燒灰為末,每三錢,溫酒調服。輕者,不藥自止。如滿口生瘡及久病額汗如油者,不治。
遍體香瓜痰火熄。
遍身汗出者,痰火盛也,宜香瓜丸:胡黃連、大黃、柴胡、鱉甲、黃柏、黃連、蘆薈、青皮各等分為末,用大黃栝蔞一個去頭,填入諸藥至滿,卻蓋口用柴插定,慢火內煨熟,取出搗爛,入麵糊丸,綠豆大。每三丸或五七丸,食後冷漿水下。腋下、手足掌心、陰汗,煎地骨皮湯洗,白礬爐底末敷之。
白話文:
內傷乳食類
熱咳臉紅,可用葶藶子類藥物。若為四季感冒引起的咳嗽,則應使用參蘇飲、惺惺散等輕微宣表之藥。如果伴隨發熱、劇烈咳嗽、臉紅、發燒、便秘等症狀,則宜用葶藶子類藥物瀉下。
虛弱者可用阿膠散治療。
阿膠七分半,白茯苓、馬兜鈴、糯米各二分半,杏仁十粒,甘草二分,水煎服。主治久咳肺虛,氣促有痰,噁心。
孩子兩三歲時要斷奶,夜裡孩子睡著時,可用藥物塗抹孩子的眉毛。
畫眉膏:山梔子炒黑三個,雄黃、硃砂、輕粉各少許,研成粉末,用清油調勻,待孩子睡著後,將膏藥塗抹在孩子的兩眉上,醒來後就不再吃奶了,如果無效,可再次塗抹。同時,也可用墨汁塗抹乳頭。
因吃奶啼哭不止而引起的喘息,可能是因為風寒侵犯肺部。
也可能是因為啼哭不止,吃了鹹酸的食物,導致氣逆而喘息;或因喝奶過度,內挾風寒損傷肺部而喘息;或出現喉中痰鳴、呃逆等症狀,宜用紫蘇子湯:紫蘇子、訶子、蘿蔔子、杏仁、木香、人參等量,甘草、青皮各減半,用薑煎煮溫服。
嘔吐不食,是胃虛;痰盛發熱,是火熱盛。
嘔吐、心悸、倦怠、自汗是虛證;臉紅、氣粗、痰盛、發熱是實證。均可用二陳湯治療,虛證加人參、白術;熱證加黃芩、黃連。
尿液發白,是疳積(小兒消化不良)引起的內熱;尿液白如淘米水,是脾經積滯,久則成疳,也與心膈伏熱有關,宜用茯苓散:赤茯苓、三稜、莪朮、砂仁各五錢,青皮、陳皮、滑石、甘草各二錢半,研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一錢,用麥門冬、燈芯草煎湯送服。
小便淋瀝,與驚嚇有關。
十幾歲的孩子因受驚嚇,心氣下行,小便淋瀝,一天三四十次,逐漸消瘦發黃,宜用順經散:韭子、琥珀、益智仁、金毛狗脊、白茯苓、石燕各五錢,石葦一錢,研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一錢,用韭菜湯送服,每日兩次。
多汗、胃弱、兼有驚悸,胃弱多汗,汗從頸部流至腹部者,用益黃散;因驚悸心虛,導致脾虛少食,心窩、腋下多汗者,用大溫驚丸;驚熱者,用小涼驚丸,均用牡蠣、麻黃根煎湯送服。因驚悸而盜汗者,用古芷砂散;脾胃虛弱者,用錢氏白朮散。
或因氣虛,心血外溢;
盜汗不止,氣虛體瘦,是心血外溢所致,並非虛證,宜用人參、當歸各一錢半,豬心一大片,水煎服,以收斂心血。如手掌心多汗者,也適用此方。
額頭出汗是陽虛,用古蒲扇燒成的灰;頭汗流到頸部就停止,屬陽虛,但小孩屬純陽之體,也可能是因為衣被過厚而額頭出汗,或睡中盜汗,可用古蒲扇燒成的灰研末,每次三錢,溫酒送服。症狀輕者,不藥自愈。如滿口生瘡或久病額頭出汗如油者,則不宜治療。
全身出汗是痰火盛,用香瓜丸治療。
全身出汗,是痰火盛,宜用香瓜丸:胡黃連、大黃、柴胡、鱉甲、黃柏、黃連、蘆薈、青皮等量研末,用一個大黃栝蔞去蒂,填入藥末至滿,蓋好,用柴火煨熟,取出搗爛,加麵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三丸或五到七丸,飯後用冷米湯送服。腋下、手足心、陰部出汗,可用地骨皮湯煎水洗,再用白礬爐底灰敷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