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五 (52)
外集·卷五 (52)
1. 外感
小兒傷寒夾驚食,治與大人無異,所異者,夾食、夾驚而已。雜病亦然。
陰陽表裡大科同;傷寒左額青紋現,肢冷無汗慘顏容;
錢氏云:男子面黃體重、女子面赤喘急,其呵欠煩悶,手背熱,人迎脈盛則一也。
若手足溫又有汗,面光發熱是傷風;
亦左額青紋,與人迎脈盛。
夾食肚熱兼嘔逆,右額角青似小蔥;
右額角青筋,發熱,頭額肚腹熱甚,或兼嘔肚腹痛者,傷食也。如傷寒夾食者,人參羌活散加青皮、紫蘇,或藿香正氣散合敗毒散,便閉加大黃。如內傷生冷,外感風寒,寒熱如瘧,噁心少食者,人參養胃湯。
夾驚手掌心有汗,青紋先見額當中。
額正中青紋,面色青紅,手掌心有汗,時作驚惕,夜睡不安,手絡脈微動,發熱者,驚熱也,脫甲散、紅綿散、或人參羌活散,加殭蠶、蟬蛻、南星、全蠍、白附子、麻黃。便閉加大黃煎,調硃砂安神丸,或溫驚丸。驚輕者,先發表而後安心神可也。
傷寒表初喜隈暖,傷寒惡寒,初起未發熱時,喜隈人藏身密衣被;若發熱者,晝夜不止,俱宜量體汗之。大概太陽證見,羌活沖和湯;陽明證見,葛根解肌湯;少陽證見,小柴胡湯。
裡熱掀衣便不通;
入里內熱者,必揚手擲足,口中氣粗,壯熱作渴,大便不通,方敢與調胃承氣湯,或大柴胡湯微下之。大概太陰證見,羌活沖和湯加枳實、厚朴;少陰證見,羌活沖和湯加桔梗、知、柏;厥陰證見,羌活沖和湯加川芎、柴胡。有表復有里,及驚風證見,雙解散加羌活、天麻、姜蠶、白附子、蟬蛻。
額冷肢厥面色慘,瀉青陰病裡虛空。
理中湯、甘草乾薑湯;甚者,四逆湯。
汗吐下溫俱從緩,免動驚痰與蛔蟲。
傷寒溫補太過,以致生痰,變作驚風者有之;或汗下涼藥太過,以致胃寒,變成慢驚及蛔蟲上攻者有之,危哉!
傷風鼻塞氣促亂,身熱咳嗽忌大汗;
初起仍喜隈人引衣,惡風故也。凡傷風治與傷寒亦同,但傷風有汗,只宜解肌。身熱咳嗽,聲重氣促,體弱者,惺惺散;咳熱盛者,參蘇飲;發熱盛者,人參羌活散、天麻防風丸;壯熱者,升麻葛根湯。此傷風表藥,不可誤用麻黃。
入里能食渴且煩,便閉大黃方可灌;
入里與傷寒亦同,但傷風能食為異。如煩渴,二便赤黃者,四順清涼飲合小柴胡湯;二便閉者,大柴胡湯;風熱內實者,大黃丸。風與滯血留蓄上焦,胸膈高起,大便不通者,沒藥散:沒藥、大黃、枳殼、桔梗各二分,木香、甘草各一分,姜煎服。
兼脾肢冷吐瀉攻,益黃補後大青散。
風主肝,兼脾則必四肢清冷,吐瀉不思乳食,不渴者,當先以益黃散或理中湯補脾,後以大青膏發散;如身熱能食作渴者,當先以大青膏或鉤藤散發散,後以益黃散補脾。如作喘脹者,兼用塌氣丸;虛渴者,兼用錢氏白朮散。
白話文:
[外感]
孩童感染風寒又夾雜驚嚇與飲食不適,治療原則與成人相似,差別僅在於是否伴隨飲食問題與驚嚇。複雜疾病也是如此。
陰陽表裡的處理原則皆相同;若孩童感染風寒,左額出現青色紋路,肢體冰冷且不出汗,臉色蒼白,這是一般常見的症狀。
錢氏指出:男孩面色泛黃、身體沉重,女孩則面色潮紅、呼吸急促,他們都可能打哈欠、感到煩躁,手背發熱,人迎脈搏強勁,這些症狀都一樣。
如果手腳溫暖且有出汗,面色光亮發熱,這是感冒的徵兆。
同樣地,左額青紋與人迎脈搏強勁也可能是感冒的表現。
若是因為食物積滯導致腹部發熱且嘔吐,右額會出現像小蔥般的青色;
右額青色的血管突出,發熱,頭部、額頭、腹部極度發熱,可能伴隨嘔吐或腹痛,這是食物中毒的徵兆。若風寒加上食物中毒,可以使用人參羌活散加青皮、紫蘇,或者藿香正氣散結合敗毒散,便祕的話可以加些大黃。若是內部受寒吃生冷食物,外部遭受風寒,寒熱交錯如瘧疾,噁心且食慾不振,可以使用人參養胃湯。
若是因為驚嚇,手掌心會冒汗,額頭中央會出現青紋。
額頭正中央出現青紋,面色青紅,手掌心冒汗,時常受到驚嚇,夜晚睡眠不安穩,手部的脈絡微微震動,發熱,這是驚嚇造成的熱症,可用脫甲散、紅綿散,或人參羌活散,加入殭蠶、蟬蛻、南星、全蠍、白附子、麻黃。便祕的話可以加些大黃煎煮,調和硃砂安神丸,或者溫驚丸。若驚嚇程度較輕,可以先服用表藥再安撫心神。
感染風寒初期,患者喜歡蜷縮著身子躲在溫暖的地方;感染風寒的人怕冷,在尚未發燒前,喜歡蜷縮在人的懷抱中或裹著厚重衣物;一旦發燒,無論日夜都會持續,應視其體質適度發汗。一般來說,太陽經症狀出現,可使用羌活沖和湯;陽明經症狀出現,可使用葛根解肌湯;少陽經症狀出現,可使用小柴胡湯。
如果內熱,患者會掀開衣服,排便困難。
當進入體內的熱度高到一定程度,患者必定會揮手踢腳,口氣粗重,高燒不退,口渴,大便不通暢,纔可給予調胃承氣湯,或大柴胡湯以微瀉。一般來說,太陰經症狀出現,可在羌活沖和湯中加入枳實、厚朴;少陰經症狀出現,可在羌活沖和湯中加入桔梗、知母、黃柏;厥陰經症狀出現,可在羌活沖和湯中加入川芎、柴胡。若有表證又有裏證,或有驚風症狀,可使用雙解散,加入羌活、天麻、姜蠶、白附子、蟬蛻。
額頭冰冷,肢體冰冷,面色蒼白,可用理中湯、甘草乾薑湯;若病情嚴重,可用四逆湯。
汗、吐、下、溫等治療方式都應緩和進行,以免刺激驚嚇、產生痰液或驅使蛔蟲移動。
感冒導致鼻塞、呼吸急促混亂,身體發熱,咳嗽時切忌大量出汗。
初期仍喜歡蜷縮著身子躲在溫暖的地方,因為怕風。對於感冒的治療原則與風寒相似,但感冒會出汗,只需解肌即可。身體發熱、咳嗽、聲音沉重、呼吸急促、體力衰弱者,可用惺惺散;咳嗽且熱度高者,可用參蘇飲;發熱且熱度高者,可用人參羌活散、天麻防風丸;高熱者,可用升麻葛根湯。這些都是感冒表藥,切勿誤用麻黃。
進入體內後,胃口好,口渴且煩躁,大便不通,可用大黃煎煮。
進入體內的處理方式與風寒相似,但感冒患者的胃口好是特例。若煩躁口渴,尿液和大便顏色深黃,可用四順清涼飲結合小柴胡湯;若大小便不通,可用大柴胡湯;若風熱在體內實結,可用大黃丸。若風邪與滯血在上焦聚集,胸部隆起,大便不通,可用沒藥散:沒藥、大黃、枳殼、桔梗各二分,木香、甘草各一分,薑煎服。
若同時影響脾胃,肢體冰冷,嘔吐拉肚子,可用益黃散或大青散。
風邪主要影響肝臟,若同時影響脾胃,必然會導致四肢冰冷,嘔吐拉肚子,不想吃奶,不口渴,應先使用益黃散或理中湯補脾,後使用大青膏發散;若身體發熱、胃口好、口渴,應先使用大青膏或鉤藤散發散,後使用益黃散補脾。若出現喘息浮腫,可配合使用塌氣丸;若虛弱口渴,可配合使用錢氏白朮散。
若影響肺部,會喘息;若影響心臟,會驚恐;若影響腎臟,會畏光,應根據不同臟器的症狀選擇相應的補藥。
一般的感冒通常症狀輕微,但夏季的濕熱症狀值得特別關注。
《懷幼書》提到:雙解散能治療風寒暑濕勞倦,但需適當增減成分才能達到最佳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