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五 (49)

回本書目錄

外集·卷五 (49)

1. 內傷乳食類

治小兒五疳八痢、吐瀉、肚大青筋、面黃肌瘦、疳積等疾。有肉積加山楂,喘加蘿蔔子,瀉加澤瀉、豬苓各一兩。化痞丸:木香、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桔梗、黃連、三稜、莪朮、鱉甲、夜明砂、綠礬、枳實、使君子、苦楝根、訶子各一兩,蛤蟆灰七錢半,為末,蜜丸綠豆大。每三十丸,米飲下。

忌生冷、雜果發脾之物。大人癥瘕,去夜明砂、蛤蟆、黃連,為丸梧子大服。治疳消癖進食,止瀉和胃追蟲。撾脾散:海蛤粉、黃丹、硫黃各等分,初伏日修合為末,用醋調成膏,攤瓦盆內曬乾,再研為末。一歲兒服一分,空心米飲下,取下脾穢如藍汁為效。貼痞膏:水紅花子二錢,大黃、朴硝、山梔、石灰各一錢,酒酵一塊雞子大,共搗成膏,用布攤開貼痞塊上,再用湯瓶熨,手帕勒之,三日後揭起,肉黑如墨是其效也。

腹脹由中虛氣作,有積實者喘氣惡;

有積悶亂喘滿為實,宜紫霜丸、白玉餅、消積丸、褐丸子選用,以利其積。若氣短喘急者,分氣紫蘇飲換蘇湯。

無積不喘虛宜溫,無積不喘為虛,可以溫散,六君子湯加白芍、乾薑、厚朴;或大異香散加五靈脂為末,紫蘇煎湯下;或五苓散,俾上下分消其氣。不可妄下,仍忌香燥熱藥。

誤下面腫及手腳。

誤下脾氣內陷,虛氣附肺外行,肺主面目胞腮,脾主四肢,故作浮腫。

腫脹通用塌氣九,胡椒一兩,蠍梢五錢,為末,麵糊丸,粟米大。每五七丸,米飲下,如腹大,加蘿蔔子。

大喘氣粗腎氣索;

腎虛水氣乘肺,大喘者危,益黃散、塌氣丸救之。

陰腫多因地氣抽,或啼怒傷小腸絡。

陰核氣結,腫大釣痛,謂之㿗疝。有因坐石冷氣凝之,或近地風濕傷之,俱宜五苓散。有風熱囊腫便閉者,三白散。有因啼叫不止,致令陰氣下結,水竇不行;或孕婦啼泣過傷,令兒生下,小腸氣閉,血水凝聚,水上乘肺,故多先喘而後腫痛,有稀軟者,有木硬者,宜行心氣,逐腎邪,利二便,更無補法,宜桃仁丸:桃仁三錢,辣桂、大黃、牽牛、蒺藜、牡丹皮各二錢,為末,蜜丸麻子大。每五七丸,蔥白、木通、青皮、入鹽煎湯下;或煎流氣飲子下青木香丸。

外治腎囊腫大,莖物通明,用牡蠣為末,先以津唾塗腫處,次用干糝。坐地被風及蟲蟻吹著囊腫,用蟬蛻煎湯頻洗,或蔥地蚯蚓糞為末,甘草汁調敷。風熱外腎暴腫且硬,或生瘡者,用生地黃為末,先以蔥、椒煎湯,於避風處洗淨,次用津唾調敷;外腎熱者,雞子清調敷,或加牡蠣少許。余詳大科疝氣。

脹久不通痞塞胸,芩連枳梗當斟酌:

痞結因熱聚腹,不得宣通,上攻胸脅,按之則痛,時發壯熱,宜芩連枳梗湯:枳殼、桔梗各五分,半夏、黃芩、栝蔞仁、黃連各三分,生薑、麥門冬煎服,利去黃涎即安;熱甚加大黃少許。虛氣痞塞胸膈,留飲聚於腹脅,或加脹滿手不可近,枳實理中丸去芩,渴加栝蔞根,瀉加牡蠣。

白話文:

內傷乳食類

治療小兒五疳、八痢、嘔吐、腹瀉、肚子膨大、青筋暴露、面黃肌瘦、疳積等疾病。若有肉積,加山楂;若有喘息,加蘿蔔子;若有腹瀉,加澤瀉、豬苓各一兩。

化痞丸:木香、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桔梗、黃連、三稜、莪朮、鱉甲、夜明砂、綠礬、枳實、使君子、苦楝根、訶子各一兩,蛤蟆灰七錢半,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做成綠豆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用米湯送服。

忌食生冷食物、各種水果等容易傷脾的食物。成人患有癥瘕,需去除夜明砂、蛤蟆、黃連,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服用。此方能治療疳積消瘦、食慾不振、腹瀉,具有和胃、驅蟲的功效。

撾脾散:海蛤粉、黃丹、硫磺各等份,初伏日製成粉末,用醋調成膏狀,攤在瓦盆上曬乾,再研磨成粉末。一歲小孩每次服用一分,空腹用米湯送服,若排出物如藍色汁液,則表示療效顯著。

貼痞膏:水紅花子二錢,大黃、朴硝、山梔、石灰各一錢,酒酵一塊(雞蛋大小),搗成膏狀,用布攤開貼在痞塊上,再用湯瓶熨燙,用毛巾綁緊,三日後揭下,若肉色發黑如墨,則表示療效顯著。

腹部脹滿,若因中虛氣滯引起,伴有積實者則會喘息、惡心;若因積滯、氣悶、喘息、腹脹滿,則屬於實證,宜選用紫霜丸、白玉餅、消積丸、褐丸子等藥物,以利於消積。若氣短喘急,可服用分氣紫蘇飲或蘇葉湯。

若無積滯而喘息,則屬虛證,宜溫散治療,可用六君子湯加白芍、乾薑、厚朴;或大異香散加五靈脂研末,用紫蘇煎湯送服;或服用五苓散,使氣分上下消散。切勿妄下藥物,仍忌用辛香燥熱的藥物。

誤用瀉下藥物會導致面部腫脹及手腳浮腫。

誤用瀉下藥物會導致脾氣內陷,虛氣附於肺部,由於肺主司面目,脾主司四肢,因此會出現浮腫。

治療腫脹,可用塌氣九、胡椒一兩、蠍梢五錢,研磨成粉末,用麵糊做成粟米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五至七丸,用米湯送服。若腹部膨大,可加蘿蔔子。

大喘粗氣,多因腎氣不足;腎虛水氣上犯肺部,導致大喘,病情危重,需用益黃散、塌氣丸等藥物搶救。

陰部腫脹多因地氣受損,或啼哭、憤怒損傷小腸經絡引起。

陰核氣滯,腫大疼痛,稱為疝氣。若因久坐冰冷之地,或受寒濕之邪侵襲,均宜服用五苓散。若因風熱引起陰囊腫脹、便秘者,可用三白散。若因啼哭不止,導致陰氣下結,水道不通;或孕婦啼哭過度,導致新生兒小腸氣閉,血水凝聚,水氣上犯肺部,故常先喘息後腫痛,腫塊可軟可硬,宜行氣活血,祛除腎邪,通利二便,無需補益,宜服用桃仁丸:桃仁三錢,肉桂、大黃、牽牛、蒺藜、牡丹皮各二錢,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做成麻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五至七丸,用蔥白、木通、青皮、鹽煎湯送服;或服用流氣飲子送服青木香丸。

外治腎囊腫大,陰莖明顯腫脹,可用牡蠣研末,先用唾液塗抹腫處,再用藥末敷蓋。若因坐地受風或蟲蟻叮咬引起陰囊腫脹,可用蟬蛻煎湯頻頻清洗,或用蔥頭、蚯蚓糞研末,用甘草汁調敷。若因風熱外邪引起腎囊腫脹堅硬,甚至生瘡,可用生地黃研末,先用蔥、椒煎湯在避風處清洗乾淨,再用唾液調敷;若腎囊熱盛,可用雞蛋清調敷,或加牡蠣少許。其餘詳見大科疝氣章節。

腹部脹滿日久不通,痞塞胸脅,則需根據情況斟酌使用黃芩、黃連、枳實、桔梗等藥物:

若痞塊因熱邪聚集於腹部,不能宣洩,上攻胸脅,按之則痛,並伴有發熱,宜服用芩連枳梗湯:枳殼、桔梗各五分,半夏、黃芩、栝蔞仁、黃連各三分,生薑、麥門冬煎服,利去黃涎則可痊癒;熱盛者可加少量大黃。若因虛氣導致痞塞胸膈,留飲聚於腹脅,或伴有脹滿,手不能觸及,可服用枳實理中丸去黃芩,口渴者加栝蔞根,腹瀉者加牡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