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入門》~ 內集·卷一 (12)
內集·卷一 (12)
1. 經穴起止
足少陰穴二十七,湧泉然谷太谿溢,大鐘水泉照海深,復溜交信築賓實,陰谷膝內附骨後,以上從足走至膝,橫骨大赫連氣穴,四滿中注肓俞臍,商曲石關陰都密,通谷幽門寸半開,折量腹上分十一,步廊神封膺靈墟,神藏彧中俞府畢。
足少陰腎經,左右五十四穴。酉時自至陰交與足心湧泉,循膝腹上行至胸俞府穴止。
湧泉,腳掌中心,屈足卷指取之。針三分,灸三壯。主目眩,喉痹,脅滿,心中結熱,心痛,咳嗽身熱,風癇,腰痛,女子如妊娠,五指端盡痛,足不得履地,引入腹中痛。
然谷,內踝前起骨下陷中。針三分,灸三壯。刺此多見血;令人立飢欲食。主喉痹,舌下腫,涎出,喘氣,咳唾血,消渴,心恐懼,洞泄,胸中寒,脈代,溫瘧,陰縮內腫,小腹寒疝搶胸脅,淋瀝,男子精溢,胻酸胕腫不能履地,一足寒一足熱,小兒初生臍風口噤。
太谿,內踝後五分跟骨間動脈陷中。針三分,灸三壯,主咽腫,嘔吐口中如膠,善噫咳逆,咳嗽唾血,脅痛腹痛,痃癖疝瘕積聚,與陰相通及足清不仁,熱病多汗,黃疸多熱少寒,大便難。
大鐘,太谿下五分。針二分,灸三壯。主實則小便淋閉,洒洒腰脊強痛,大便閉澀,嗜臥口中熱;虛則嘔逆多寒,欲閉戶而處,少氣不足,胸脹喘息,舌乾,咽中多噎不得下,善驚恐不樂,喉中鳴,咳唾血,腹滿便難,多寒少熱。
水泉,太谿下一寸。針二分,灸三壯。主月事不來,來即心下悶痛,目不能遠視,陰挺出,小便淋瀝,腹中痛。
照海,內踝下四分微前小骨下。針四分,灸三壯。主嗌乾,四肢解怠,善悲不樂,久瘧卒疝,小腹痛,嘔吐嗜臥,大風偏枯不遂,女子淋瀝,陰挺出,陰暴起,疝,小腹熱而偏痛,大風默默不知所痛,視如不明。
復溜,內踝後上二寸動脈中。針三分,灸五壯。主目昏,口舌乾,涎自出,腹鳴鼓脹,水腫;視溺青赤黃白,青取井,赤取榮,黃取俞,黑取合;血氣泄後腫,五淋,小便如散火,骨寒熱,汗注不止,腰脊痛不可起坐,腳後廉急不可前卻,足胕上痛,風逆四肢廢。
交信,內踝上二寸,復溜前三陰交後,筋骨間。針四分,灸三壯,主氣淋,㿉疝陰急,股引腨內廉骨痛,泄痢赤白,女子崩漏。
築賓,內踝上、腨分中骨後,大筋上、小筋下,屈膝取之,針三分,灸五壯。主小兒疝痛不得乳,癲狂嘔沫,足腨痛。
陰谷,膝內附骨後,大筋下、小筋上動脈,屈膝取之。針四分,灸三壯,主舌下腫,膝痛如錐,股內廉痛,陰痿,婦人漏下,心腹脹滿不得息,小便黃。以上俱足膝部。
橫骨,陰上橫骨中央,宛曲如仰月陷中,曲骨外一寸半。禁針,灸三壯。主五臟虛竭,腹脹,小便難,失精,陰痛。
白話文:
經穴起止
足少陰腎經共有二十七個穴位,從湧泉、然谷、太谿、大鐘、水泉、照海開始,接著是復溜、交信、築賓、陰谷,以上這些穴位都位於足部和膝蓋部位。接著是橫骨、大赫、氣穴、四滿、中注、肓俞、臍關、商曲、石關、陰都、通谷、幽門,這些穴位沿著腹部向上延伸,最後是步廊、神封、膺窗、靈墟、神藏、彧中、俞府,這些穴位則位於胸腹部。
足少陰腎經左右共有五十四個穴位,酉時(下午五點到七點)經氣由至陰穴開始運行,經過足心湧泉穴,沿著膝蓋、腹部向上行走到胸部的俞府穴結束。
湧泉穴位於腳掌中心,屈足卷指時可以找到。針刺深度三分,灸三壯。主治目眩、喉嚨阻塞、脅肋脹滿、心中煩熱、心痛、咳嗽發熱、癲癇、腰痛,以及婦女妊娠期間的症狀,例如五指尖疼痛、足部無法著地、腹部疼痛等。
然谷穴位於內踝前方,骨頭下方凹陷處。針刺深度三分,灸三壯。針刺此穴多見出血,且會讓人感到飢餓想吃東西。主治喉嚨阻塞、舌下腫脹、流涎、呼吸困難、咳嗽咳血、消渴、心慌恐懼、腹瀉、胸中寒冷、脈搏異常、溫瘧、陰莖縮小及腫脹、小腹寒疝痛引及胸脅、小便淋漓、男子精液溢出、腿部痠痛腫脹無法行走、一腳冷一腳熱,以及新生兒臍風、口噤等。
太谿穴位於內踝後方五分,跟骨之間的動脈凹陷處。針刺深度三分,灸三壯。主治咽喉腫痛、嘔吐物如膠狀、容易打嗝、咳嗽咳血、脅肋疼痛、腹部疼痛、痃癖、疝氣、積聚,以及足部冰冷麻木等,並能治療熱病多汗、黃疸(多熱少寒)、大便困難等症狀。
大鐘穴位於太谿穴下方五分。針刺深度二分,灸三壯。實證(氣血盛)主治小便淋閉、腰脊疼痛劇烈、大便秘結、嗜睡、口乾舌燥;虛證(氣血虛)主治嘔吐、畏寒、想關門獨處、氣短乏力、胸悶氣喘、舌乾、咽喉異物感、容易驚恐不安、喉嚨有聲音、咳嗽咳血、腹部脹滿、大便困難,以及多寒少熱等症狀。
水泉穴位於太谿穴下一寸。針刺深度二分,灸三壯。主治月經不調、月經來潮時心窩部悶痛、視力模糊、陰道脫垂、小便淋漓、腹部疼痛等。
照海穴位於內踝下方四分,稍向前一點,小骨頭下方。針刺深度四分,灸三壯。主治咽喉乾燥、四肢無力、容易悲傷、久瘧、疝氣、小腹疼痛、嘔吐、嗜睡、中風偏癱、婦女小便淋漓、陰道脫垂、陰部腫痛、疝氣、小腹偏側疼痛、中風導致感覺遲鈍、視力模糊等。
復溜穴位於內踝後上方二寸,動脈處。針刺深度三分,灸五壯。主治眼睛昏花、口乾舌燥、流涎、腹部鳴叫脹滿、水腫;尿液顏色可判斷病因:青色取井穴、紅色取榮穴、黃色取俞穴、黑色取合穴;血氣泄露後腫脹、五種淋症、小便像散落的火星、骨骼寒熱、汗出不止、腰脊疼痛無法坐立、小腿後側緊繃、足部腫痛、風邪導致四肢麻痺等。
交信穴位於內踝上方二寸,在復溜穴前方、三陰交穴後方,筋骨之間。針刺深度四分,灸三壯。主治氣淋、疝氣、陰部疼痛、腹瀉(赤白痢)、婦女崩漏等。
築賓穴位於內踝上方、小腿內側骨骼後方,大筋上方、小筋下方,屈膝時可以找到。針刺深度三分,灸五壯。主治小兒疝氣疼痛、無法哺乳、癲癇、嘔吐、足部小腿疼痛等。
陰谷穴位於膝蓋內側,股骨後方,大筋下方、小筋上方,動脈處,屈膝時可以找到。針刺深度四分,灸三壯。主治舌下腫脹、膝蓋疼痛如錐刺、大腿內側疼痛、陽痿、婦女陰道流血不止、心腹部脹滿呼吸困難、小便黃等。以上均為足部及膝部穴位。
橫骨穴位於恥骨聯合上方橫骨中央,形狀宛如仰臥的月亮,在曲骨穴外一寸半。禁針,灸三壯。主治五臟虛損、腹部脹滿、小便困難、遺精、陰部疼痛。